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深低温暂停循环(DHCA)大鼠是否具有脑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常温体外循环(CPB)组;B组:DHCA组;C组:GSH处理组.各组大鼠转流前及转流结束后30 min留取静脉血检测S-100 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术后留取脑组织,用于测定脑含水量及病理变化.结果 DHCA组病理变化较常温CPB组明显,而与GSH处理组差别不大.转流后DHCA组大鼠脑含水量较常温CPB组显著增加(P = 0.012),GSH处理组大鼠脑含水量与常温CP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转流后S-100 β和NSE均较术前增加,DHCA组增加最为明显,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HCA对大鼠的脑损伤严重;GSH预处理对施行DHCA的大鼠可能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比较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深低温低流量(DHLF)对先心病婴儿肺功能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活性水平的影响。方法 20例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婴儿,根据行心肺转流(CPB)方法的不同,随机平均分为DHCA组和DHLF组。分别测定两组CPB前,CPB后5min,CPB后2h的肺静态顺应性、肺气道阻力、呼吸指数及饱和卵磷脂/总磷脂(SatPC/APL)和饱和卵磷脂/总蛋白(SatPC/TP)值。结果 CPB后5min和CPB后2h,两组的肺静态顺应性都较CPB前明显降低(P均<0.01);肺气道阻力和呼吸指数都明显升高(P均<0.01)。CPB后2hDHLF组肺静态顺应性下降的幅度和呼吸指数增加的幅度都明显大于DHCA组(P均<0.01)。CPB后5min和CPB后2h,二组的SatPC/TPL和SatPC/TP都较CPB前明显降低(P均<0.01)。CPB后5min,DHLF组Sat-PC/TPL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DHCA组(P<0.05);CPB后2h,DHLF组SatPC/TPL和SatPC/TP下降的幅度都明显大于DHCA组(P均<0.01)。DHLF组术后ICU滞留时间明显高于DHCA组(P<0.05)。结论 DHCA和DHLF都能明显引起先心病婴儿肺功能受损及PS活性水平的下降,但DHLF较DHCA对肺的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硫酸镁结合pH-stat血气管理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过程中的神经保护效应。方法幼猪24头体质量(10.2±0.26)kg,雌雄不拘,随机均分为pH—stat组和Alpha—stat组。将两组再随机均分为加硫酸镁组和不加硫酸镁组。建立体外循环,降温至肛温18℃,停循环90 min,再灌注复温。手术过程中监测血压、平均动脉压、血气、肛温、颈内动脉血流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分析颈静脉血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水平变化。结果硫酸镁结合pH-stat对血清氨基酸水平影响集中在转流降温阶段,对谷氨酸、天冬氨酸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均<0.05),在停循环后的复温阶段对谷氨酸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P<0.01),而对于天冬氨酸和甘氨酸则有一定抑制作用(P>0.05)。两者结合可显著增加颈内动脉血流量(P=0.012)。结论硫酸镁与pH—stat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效应,其保护效应主要是通过均匀改变脑血流量,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小儿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技术应用于幼猪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的全麻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普通幼猪42只,基础麻醉采用氯胺酮加硫酸阿托品肌肉注射,麻醉诱导和维持采用芬太尼、哌库溴铵和咪达唑仑静脉注射,并辅助吸入七氟烷;CPB全流量后停止机械通气,给予可调压力限制阀0.49 kPa压力静态膨肺,主动脉开放后吸痰,手控通气膨肺,恢复机械通气;根据动脉血气结果纠正内环境紊乱,复温期间泵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维持循环稳定,心律失常根据其类型给予相应的处理;监测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呼吸参数、麻醉总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CPB转机时间。结果 1只死于CPB后心脏骤停,余41只完成至实验终点,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25±8)min,CPB转机时间为(184±10)min,麻醉总时间为(335±17)min。结论小儿心脏手术麻醉管理方法应用于幼猪低温低流量CPB心脏手术全麻效果满意,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0kg以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PB)的特点。方法对近3年来实施的52例10kg以下婴幼儿CPB进行总结。结果全组婴幼儿CPB过程平稳。结论CPB转流过程中,对婴幼儿应选择合理的管道,制定合理的预充计划,注意心脏保护,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缓慢地降温和复温,加强利尿与超滤。  相似文献   

6.
低体温新生大鼠肺内组胺变化与肺伤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低体温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仍较常见,重症可致肺出血、微循环障碍、凝血功能紊乱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因低体温引起新生儿死亡中以肺出血为最常见,约占50%[1]。但迄今为止低体温引起肺出血的机制还不甚明了。一些研究表明低体温时肺是最易受损的器官之一,低体温本身可造成肺损伤,严重者可致肺出血[2]。本研究通过监测低体温时新生大鼠肺组织中组胺含量的变化,并结合肺组织病理改变,探讨低体温时组胺在肺损伤发生上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选用健康2周龄Wistar大鼠36只,体重(18.8±1.5)g,雌雄不限,由中国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编号后随机分为低体温组、复温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低温组是将大鼠置于4℃冷室内4 h,肛温降至(18.0±3.0)℃;复温组先以低温组同样方法降温后行快速复温,把大鼠置于传热良好的铁盒内,放在35℃水浴箱中,用小棉被覆盖,同时加灯烤。5~8 h后,使肛温恢复至(37.4±0.3)℃;正常对照组肛温(37.1±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10 kg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和术后的管理资料,探讨低体重患儿CPB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22例年龄1.5个月~2岁、体重3~10kg的婴幼儿在浅低温或中低温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22例患儿,转流时间13 ~118 min,平均(62.69 ±21.4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0 ~ 86 min,平均(35.47±19.51) min;心脏全部自动复跳,转流过程平稳,停机顺利,未发现与CPB相关的严重并发症.3例患儿术后死亡(2.46%,3/122).结论 对10 kg以下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CPB时,应使用预充量尽可能少的膜式氧合器、管道及微栓过滤器,转流过程保持较高灌注流量,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合理的红细胞压积和胶体渗透压,提供良好的心肌保护,并且应用超滤技术减轻术后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胎羊体外循环中胎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变化.方法 8头孕羊(孕120~140 d)怀有9头胎羊,随机分为对照组(n=4)和胎羊体外循环组(转流组,n=5).对照组胎羊开胸,不建立体外循环.转流组应用离心泵和胎盘建立胎羊体外循环,转流30 min.分别于转流前、转流30 min、转流结束后1 h、转流结束后2 h采集胎羊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动脉血气值.超声流量仪测量脐动脉流量,计算胎盘血管阻力.并分别检测转流前后胎盘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mRNA的表达.结果 两组胎羊平均动脉压、心率没有显著变化.转流组胎羊脱离体外循环后出现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BE负值进行性增高(P<0.05).对照组胎羊血气值没有明显变化.转流组胎羊体外循环结束后胎盘血管阻力上升(P<0.05).转流组转流后胎盘AngⅡ较对照组升高,ACE mRNA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5).结论 胎羊体外循环激活胎盘RAS系统,影响胎盘血流,导致胎与脐-胎盘循环状况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复温后再次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建立个体化预测其术后发生低体温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因先天性心脏病行体外循环(CPB)下纠治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PB术后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预测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通过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期间711例患儿中术后发生低体温者239例(33.6%),男128例、女111例,中位年龄13.0个月(5.7~36.0个月)。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营养评分为高风险、禁食时间越长、CPB方案中转流温度越低、CPB停机温度36 ℃是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PB复温后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7(95% CI:0.858~0.915)、约登指数为0.734、灵敏度为0.836、特异度为0.898。并对现有数据进行预测,总的预测准确度为79.8%,灵敏度为57.1%,特异度为90.9%。结论基于术前营养、禁食时间、CPB方案、体外停机温度4个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CPB复温后发生低体温预测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前降温期行不同血气管理方法动物模型进行脑电图监测,探讨利于脑保护的体外循环血气管理方法。方法上海种白猪18头,年龄4~5周,体质量6~8 kg。随机分为A组、P组、PA组,每组各6头。基础麻醉后监测鼻咽部温度。胸部正中切口,显露心脏按临床方法建立体外循环,分别按下述方法转流降温20 min至鼻咽温度18℃。A组用α-稳态血气管理;P组用pH-稳态血气管理;PA组前15 min用pH稳态,后5 min用α-稳态血气管理。停循环60 min后各组均用α-稳态;灌注流量100 mL/(kg.min);灌注温度20~25℃复灌,5 min后复温至鼻咽温36℃。术中及降温期连续监测脑电图变化。结果脑电图监测示复温末P组脑电活动恢复最快,A组脑电活动无恢复。结论在实施DHCA的降温有限时间内,应用pH-或应用pH后用α稳态血气管理较用单纯α-稳态血气管理方法有更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