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在卵泡期长效长方案助孕治疗中,血清抗米勒管激素水平(AMH)水平和促性腺激素(Gn)剂量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部就诊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治疗行卵泡期长效长方案的PCOS患者420例,根据血清AMH水平分为3组:低AMH水平组(血清AMH<5.01μg/L,n=105)、中AMH水平组(血清AMH 5.01~9.09μg/L,n=210)、高AMH水平组(血清AMH>9.09μg/L,n=105),比较3组的妊娠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AMH水平组临床妊娠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低、中AMH水平组Gn剂量对临床妊娠的预测价值。结果:低AMH水平组Gn剂量高于中、高AMH水平组;高AMH水平组HCG日E2水平、获卵数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高风险周期取消率高于低、中水平组;高AMH水平组新鲜周期移植率低于低、中水平组(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低、中AMH水平组Gn剂量是PCOS患者临床妊娠的影响因素。ROC...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PMSC)对促排卵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促排卵周期IUI治疗的4 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妊娠率与处理后TPMSC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中TPMSC偶见活精至100×106.TPMSC<0.15×106 有15例,有1例妊娠(IUI日精液处理后偶见活精);TPMSC>60×106有10例,均未妊娠.对TPMSC (0.15~60.00)×106的共4 154例病例进行分析.各组女性年龄、不孕年限、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为13.5%(576/4 154),最高的组为(5.00~<10.00)×106(16.0%),各组的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结论 处理后TPMSC在(0.15~60.00)×106行IUI均可达到较好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输卵管造影(HSG)术后不同时间对不明原因不孕症(UI)患者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的妊娠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生殖医学科2016年1月~2021年6月UI患者行IUI共333周期,根据其行HSG与IUI的间隔时间分为2组,A组为HSG术后3个月内行IUI助孕,共157个周期,B组为HSG术后3个月以上行IUI助孕,共176个周期,分析其术后妊娠情况。结果:A组单周期妊娠率及活产率分别低于B组(14.01%vs. 22.73%,11.46%vs. 19.89%)(P<0.05),但两组间流产率(18.18%vs. 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I患者HSG术后何时行IUI均不增高其流产率,HSG术后过早行IUI助孕并不能提高UI患者单周期妊娠率及活产率。  相似文献   

4.
236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妊娠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186例不孕患者接受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治疗23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比较,后者的妊娠率明显高于前者(P<0.05).排卵前进行IUI妊娠率高于排卵后IUI(P<0.05).结论宫腔内人工授精是治疗不孕症的一种有效方法,促排卵周期及排卵前行IUI妊娠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张国忠  胡艳梅  伍学一  张玲  张曦予   《四川医学》2023,44(3):257-261
目的 探讨精子超快速前向运动百分比(SPR)在不孕不育夫妇接受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我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UI的患者162例,共237个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精液常规分析指标SPR分为三组,分别为0≤SPR<10%(A组)、10%≤SPR<15%(B组)、15%≤SPR(C组)。分析各组的精液常规分析参数,以及接受IUI助孕治疗时优化前后的精液参数、回收率和临床结局。结果 (1)禁欲天数、精子活率和精子总活力等3个精液参数与SPR具有正相关(P<0.05),液化时间与SPR具有负相关(P<0.05)。(2)在IUI治疗周期中,优化处理前后的精液浓度和精子活率与SPR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但精子回收率与SPR无相关性(P>0.05);临床妊娠率与SPR也无相关性(P>0.05)。结论 不孕不育夫妇接受IUI助孕治疗时,SPR的高低对精子回收率没有显著影响,SPR也不能作为接受IUI助孕治疗患者的临床结局的直接预测因素,SPR的临床价值还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抗缪勒管激素(AMH)、热激蛋白70(HSP70)检测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妊娠情况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商丘市长征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促排卵方案治疗3个月经周期,根据是否妊娠分为妊娠组22例、未妊娠组43例。分析两组(入组时、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血清ANGPTL2、AMH、HSP70水平,及其与内分泌代谢指标[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睾酮(T)、孕酮(P)、雌二醇(E2)]相关性。分析血清各指标对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妊娠组血清ANGPTL2、AMH、HSP70水平低于未妊娠组(P<0.05);ANGPTL2与LH、PRL、T、P呈正相关,AMH与PRL、T、P、E2呈正相关,HSP70与FSH、T、P、E2呈正相关(P<0.05);联合预测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项预测(P<0.05);ANGPTL2、AMH、HSP70高表达患者未妊娠的危险度分别是低表达患者的1.633倍、1.708倍、1.830倍(P<0.05)。结论血清ANGPTL2、AMH、HSP70与PCOS患者妊娠结局有关,联合检测其水平对妊娠情况具有高度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雌二醇E2、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对卵巢储备功能低下DOR病人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86例诊断为DOR并且行IVF-ET术的病人临床资料,根据IVF-ET术后的妊娠结局将病人分为未妊娠组n=40和妊娠组n=46,分别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结果在未妊娠组中出现FSH/LH≥1.8、窦卵泡数目 < 5个、获卵数 < 8个、血清AMH < 0.6 ng/mL、血清E2 < 34.06 pg/mL的比例高于妊娠组P < 0.01;并且FSH/LH≥1.8、血清AMH < 0.6 ng/mL和血清E2 < 34.06 pg/mL是DOR病人IVF-ET术后妊娠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同时血清AMH和E2联合预测IVF-ET术后妊娠失败的ROC曲线下面积均高于AMH和E2单项的曲线下面积P < 0.01,且血清AMH和E2单独预测IVF-ET妊娠失败时,2个指标的截断值分别为0.609 ng/mL、31.63 pg/mL。结论血清AMH与E2水平可作为DOR病人IVF-ET术后妊娠失败的预测指标,且二者联合对于预测DOR病人妊娠结局具有更好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接受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患者临床妊娠率的有关因素。方法选择225例接受IUI助孕共400周期的不孕症患者,回顾分析女方年龄、治疗方案、h CG日子宫内膜厚度、IUI周期数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女方年龄>38岁的临床妊娠率(8.22%)低于年龄<30岁(21.74%)和30~38岁(17.48%),P<0.05;促排卵方案(CC、HMG、CC+HMG)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9.05%、19.66%和14.71%,高于自然周期的临床妊娠率7.14%,P<0.05;h CG日子宫内膜厚度≥8 mm组的临床妊娠率(23.56%)高于内膜<8 mm组的临床妊娠率(13.27%),P<0.05;第1至第5周期的IUI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1.30%、15.60%、9.38%、0%和0%,多次重复IUI周期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方年龄、h CG日子宫内膜厚度、治疗方案均会影响IUI的临床妊娠率,但增加IUI的治疗周期数并不能提高临床妊娠率,应综合各种因素再次评估患者的妊娠率,必要时进一步查找多次助孕失败的原因或改行IVF-ET助孕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来曲唑联合夫精子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收治的90例PCOS不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克罗米芬联合夫精IUI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来曲唑联合夫精IU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5 d后血清雌二醇(E_2)水平、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排卵率和妊娠率。结果观察组用药5 d后血清E_2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排卵率和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来曲唑联合夫精IUI治疗PCOS不孕患者能降低血清E_2水平,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排卵和妊娠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 IUI)治疗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34例患者共1506个周期IUI的临床资料,研究女性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病因、助孕周期、促排卵方案、优势卵泡数与IUI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IUI的临床妊娠率为15.54%,随着年龄和不孕年限增加,IUI成功率下降(P<0.05)。原发性不孕的临床妊娠率与继发性不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病因患者行IUI治疗的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3周期IUI妊娠率显著高于≥4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促排卵方案的IUI临床妊娠率不同,其中Gn促排卵妊娠率显著高于非Gn周期( P<0.05)。随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优势卵泡数的增多,IUI的成功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女性年龄、不孕年限、助孕周期、促排卵方案、优势卵泡数是影响IUI妊娠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以前路腰椎体间融合术(ALIF组,11例)及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28例)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腰痛疾患疗效(JOA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并发症、椎间高度及术后植骨融合率。结果PLIF组的手术时间为(238±28)min,显著长于ALIF组的(154±24)min(P<0.05)。PLIF组的出血量为(860±34)mL,显著多于ALIF组的(590±29)mL(P<0.05)。PLIF组无神经根损伤,ALIF组无输尿管及大血管损伤,所有男性患者均未发生因交感神经损伤所致的逆行射精等并发症。PLIF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3.2±2.5)和(22.9±3.1)分,ALIF组为(15.9±4.0)和(23.8±2.7)分,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值均<0.05)。PLIF组、ALIF组术后SF-36量表评分分别提高65%和53%。PLIF组术后L4~L5、L5~S1椎间高度分别为(13.6±3.1)和(14.7±4.2)mm,ALIF组分别为(15.0±2.9)和(15.9±4.6)mm,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LIF组术后植骨融合率为96%,ALIF组为100%,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达到理想效果,但应根据滑脱类型、程度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板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4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标准,优良率85%。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医疗费用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疾患病人接受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器(以下Cage)植入融合术手术的适应证及早期效果。方法2001年9月-2005年6月共收治患例55例接受PLIF+Cages手术的腰椎疾患患者,其中腰椎滑脱24例,腰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20例,腰椎不稳合并间盘突出者9例,复发腰间盘突出2例。平均54.2岁,手术方法为椎板小关节切除及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扩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5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或优,占90.9%,以腰腿痛缓解最为明显,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8.7分,术后平均3.2分。随诊扣51个月,平均37.5月,除2例在术后6个月内固定失败外,其余均在6个月时X-线显示骨性愈合,融合率96.4%。结论该手术在掌握适应证时应慎重,以腰部轴性疼痛为主的患者是手术关键的适应证。手术后近期临床和植骨融合的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3例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手术治疗。结果23例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97.2%,临床症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临床优良率89.2%,1例出现神经根激惹。本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腰椎不稳合并椎间盘突出行椎弓根内固定、髓核摘除、椎间植骨有良好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4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椎间盘造影证实14个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PELD治疗.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前、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0 ~120(96±18.1)min,术中出血量10 ~30(16±8.6)mL.住院时间3~9(4.6±1.3)d.14例均获随访,时间2~12(6.9±4.3)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VAS术前为6~10(7..9±1.8)分,术后为0~3(1.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ODI术前为52.0%~85.1%(78.1±17.3)%,末次随访时为10.8% ~24.1%(16.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7例,良6例,可1例.结论 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许勇  云才  郭昭庆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81-82,85
目的通过腰椎小关节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的改变,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程度与腰椎小关节形态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1月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29例为A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4例为B组;Weishaupt关节炎影像学法对L4/5小关节炎进行分级;CT测量L4/5小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不同退变性腰椎滑脱组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两侧对称性比较。结果 A组和B组骨关节炎均无0级,其中,A组1、2、3级分别为4、11、14例;B组分别为1、6、7例,两组骨关节炎分级无差异(P〉0.05)。A组L4/5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28.69±8.97)°、(115.91±6.51)°]与B组[(28.23±11.89)°、(117.90±7.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关节矢状角对称性差异、终板下关节角对称性差异A组[(9.06±4.45)°、(5.21±3.90)°]与B组[(12.80±4.95)°、(8.25±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的不对称性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滑脱程度。  相似文献   

17.
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皮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传统后路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方法:分析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采用经皮腰间盘切除术治疗19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结果:穿刺成功率100%,术后随访10~32月,平,平均21月,优11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4.2%。结论:在具有再次开放手术适应症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初次手术行单节段半椎板、全椎板切除和开窗术者中一侧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观察目标性干预护理对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患者所选的护理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 人.对照组行常规干预护理,观察组行目标性干预护理,患者在出院时,调查护理满意度.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后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不同护理干预下,观察组总满意度100% ,对照组总满意度81. 7%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目标性干预护理对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腰椎功能恢复较常规护理效果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其对患者腰部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的影响。 方法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和对照组(常规术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QOL)、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住院时间及治疗费。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治疗费高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VAS评分降低,QOL评分和JOA评分提高;与对照组术后比较,观察组术后VAS评分降低,QOL评分和JOA评分提高(P<0.05)。 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明显改善腰椎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B组为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