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患者行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为(86.55±9.3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AOFAS踝?后足评分(72.55±8.43)分(t=7.016,P<0.001);治疗组患者中踝关节功能为优者29例、良者9例、可者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为优者19例、良者10例、可者11例(Z=-2.632,P=0.008)。其间,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2.5%(χ2=12.467,P<0.001)。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可明显促进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 年4月至2020 年1 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2 例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6 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椎体前缘高度、Cobb 角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 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 =15.304、18.129, P均< 0.001), 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t = 24.223、20.827,P均<0.001); 术后6 个月,观察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 =5.509、16.888?19.759, P 均<0.001);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22% (χ2 =4.181,P =0.041)。结论 与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明显提高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复位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骨伤复原汤在腕舟骨骨折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腕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于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后予以支具固定等常规处理联合骨伤复原汤进行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于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后予以支具固定等常规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以及患侧握力、屈伸活动度和尺、桡偏度变化情况与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9.056,P<0.001),患侧握力、屈伸活动度以及尺、桡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t=4.715、2.143、3.969、3.837,P<0.001、P=0.035、P<0.001、P<0.001);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0.2±2.1)周,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12.5±2.8)周(t=4.647,P<0.001);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78.0%(χ^(2)=7.162,P=0.007)。结论经皮微创螺钉内固定术后联合应用骨伤复原汤治疗腕舟骨骨折,能够减轻术后疼痛程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提高患者握力、屈伸活动度和尺、桡偏度,改善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 年 6 月至 2021 年 6 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 80 例 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40 例) 和对照组 (40 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肘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 6 个月, 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 30 例、良者 8 例、可者 2 例,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 14 例、良者 17 例、可者 7 例、差者 2 例 (Z = -3.664, P<0.001); 术后 6 个月, 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屈曲、伸展及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 ( t = 3.643、2.868、3.366、3.588, P = 0.001?0.005、0.001、0.001); 术后随访 1 年, 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 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0.0% (χ2 = 4.211, P= 0.040)。结论 与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相比, 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钉内固定能够明显提高 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改善肘关节活动度,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长沙医学院附属株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9例)与对照组(49例)? 研究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 6 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与关节面台阶高度以及骨折再移位情况。结果 术后6 个月,研究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17 例、良者29 例、差者3 例,与对照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者14例、良者 27 例、差者 8 例无明显差异 (Z = -1.198,P =0.231); 研究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明显小于对照组,桡骨高度明显矮于对照组,关节面台阶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t =21.667、8.025、9.399、38.106,P均<0.001); 研究组患者中有 1 例患者出现骨折再移位,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折再移位,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χ2 =1.010,P=0.315)? 结论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在腕关节解剖结构复位中的效果虽不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但能够获得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同等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并未增加患者骨折再移位风险,且操作更简单,患者更易接受,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 (ORIF) 联合带线锚钉修复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5 月至 2021 年 5 月嵩县西关骨科医院收治的 190 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95 例) 与对照组 (95 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 ORIF 联合带线锚钉修复治疗,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 ORIF 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疼痛情况、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 3 个月, 观察组患者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 =2.792、3.484, P =0.006、0.001),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t =3.338, P =0.001);术后 3 个月, 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为优 57 例、良 34 例、可 3 例、差 1 例,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为优 43 例、良 41 例、可 7 例、差 4 例 (Z = - 2.289, P = 0.022);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1%,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2.63% (χ 2 =4.368, P =0.037)。结论 ORIF 联合带线锚钉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 可明显缩小内踝间隙及距骨倾斜角, 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沈阳739医院骨科收治的87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7)和常规组(n=40),常规组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年,应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测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愈合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AOFAS评分系统的优良率为93.6%(44/47),优于常规组的80.0%(32/4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术式相比,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效果更确切、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骨愈合快,预后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大块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后踝大块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后踝固定效果、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后踝固定优良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后踝固定优良率66.67%,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2.13±10.75) min,骨折愈合时间为(8.10±1.42)周,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8.45±10.03) min、骨折愈合时间(9.74±1.61)周,两组对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AOFAS评分为(98.13±8.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AOFAS评分(80.45±8.03)分,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能够显著提高后踝大块骨折患者的后踝固定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增强踝关节功能,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对2008年10月—2015年10月接受治疗的Wagstaffe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A组(45例)和B组(55例),A组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B组给予螺钉内固定术。术后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对Wagstaffe骨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交锁髓内钉 (IIN) 内固定与经皮微创接骨板内固定 (MIPPO) 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2 月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 58 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 IIN 组 (28 例) 和 MIPPO 组 (30 例), IIN 组患者采用 IIN 内固定治疗,MIPPO 组患者采用 MIPPO 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踝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IIN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与 MIPPO 组均无明显差异 ( t =0.268、1.161、0.309, P= 0.790、0.251、0.759); 术后 3 个月, IIN 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踝关节功能评分与MIPPO 组均无明显差异 (t = 0.406、0.586, P= 0.687、0.561); IIN 组患者术后 1 年感染、延迟愈合发生情况与MIPPO组均无明显差异 ( χ2 = 0.301、0.003, P = 0.583、0.960), 而畸形愈合与关节疼痛发生例数均明显多于MIPPO 组 (χ2 = 4.469、4.870, P= 0.034、0.027)。 结论 IIN 内固定与 MIPPO 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无明显差异, 且均能够有效促进膝关节功能及踝关节功能恢复, 但 MIPPO 术后骨折畸形愈合和关节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 IIN 内固定, 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及总结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策略及经验.方法 2003年3月-2008年9月,对32例旋后内收型Ⅱ度踝关节骨折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1~76岁,平均44.5岁.其中3例为开放性骨折.采取前内侧入路暴露内踝垂直骨折线及胫骨远端内侧关节面,探查胫骨远端关节面及距骨软骨受损情况,对塌陷受损的胫骨远端关节面进行植骨以恢复其高度,内踝直视下解剖复位,清除关节内脱落的软骨碎片;外侧韧带撕裂损伤根据稳定性情况决定是否修复,外踝移位骨折根据骨折块的大小及移位程度选择内固定.X线片观察术后骨折愈合、内固定及是否伴骨性关节炎情况,测量踝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同时按Maryland后足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32例中23例获随访,时间6-47个月,平均27.9个月.1例术后5个月出现2枚螺钉突出皮下予取出,余X线片显示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2.3~5.1个月(平均2.9个月)后均愈合,随访时间内未出现骨性关节炎表现,踝关节活动度背伸为6°~17°,平均13°;跖屈27°~46°,平均36°.按Maryland后足评估标准,评定优19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结论 了解及重视旋后内收型Ⅱ度踝骨折受伤机制,加强对胫骨远端内侧关节面高度、软骨及距骨关节面软骨受损情况的诊断及处理可有效减少骨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1前内侧纵行切口更有利于骨折及受损关节软骨面的暴露、关节腔脱落软骨片的清除、胫骨远端植骨关节面高度的恢复及内固定的放置.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grade Ⅱ supination adduction ankle fracture. Methods From March 2003 to September 2008, 32 patients with grade Ⅱ supination adduction ankle fractures were treated surgically. There were 21 males and 11 females, at a mean age of 44.5 years (range, 21-76 years). Three patients had open ankle fractures. Anteromedial approach to the medial malleolus was taken to expose the vertical medial malleolus fractures and tibial plafond for exploring damage to distal articular surface of the tibia and that to cartilage of the talus.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with impaction of the articular fragment and possible bone grafting were applied to restore the height of the collapsed tibia. Medial mallcolus fractures were anatomically reduced and the intra-articular cartilage debris removed under direct vision. Repair of the lateral ligament injuries was decided acoording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ligament. Different internal fixation was chosen according to fracture displacement of the block size and degree of lateral malleolus fractures. Fracture union, internal fixation and osteoarthritis were detected by X-ray examination. The range of ankle motion was measured. Maryland foot score was taken to assess the ankle function.Results Twenty-thre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postoperatively for a mean period of 27.9 months ( range, 6-47 months). Two prominent screws were removed from one patient five months after operation because of loosening. Bony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after an average period of 2.9 months ( range, 2.3-5.1 months). X-ray examination revealed no other internal fixation loosening or osteoarthritis. The average range of motion was 13 degrees of dorsiflexion (range, 6-17 degrees) and 36 degrees of plantarflexion (range, 27-46 degrees). According to Maryland foot score, ankle function was excellent in 19 patients and good in four, with excellence rate of 100%.Conclusions Understanding injury mechanism of supination adduction ankle fracture, strengthen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amage of tibial plafond articular surface height, cartilage and talar articular surface cartilag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osteoarthritis. Anteromedial incision allows excellent exposure of the medial tibial plafond for clearance of intra-articular cartilage pieces, recovery of distal 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height and placement of internal fixation.  相似文献   

12.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 本组120例踝关节骨折,男68例,女52例;年龄18~72岁,平均26.8岁。受伤肢体左侧55例,右侧65例,其中单纯内踝骨折8例,单纯外踝骨折21例,双踝骨折58例,三踝骨折33例。按Danis—Weber分类,A型8例,B型78例,C型34例。对内踝骨折复位采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及张力带固定;外踝骨折行纯钛金属板螺钉内固定;对于后踝骨折,大于关节面1/4时,从前方置入4.5mm加压螺钉固定。手术的标准是肉眼下解剖复位。术后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且不使用石膏外固定。结果 随访6~12个月,113例(94.2%)达到完全正常行走,7例(5.8%)行走时仍有小腿酸胀和踝部不适感。患者满意116例,满意率高达96.7%。结论 完好的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积极的术后康复可使大多数踝关节骨折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有限切开、撬拨复位、QWIX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撬拨复位、QWIX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4例后踝骨折患者,男3例,女11例;年龄23~69岁,平均43.6岁.其中交通伤5例,坠落伤4例,行走扭伤3例,滑旱冰扭伤2例.按Weber和Danis踝关节骨折分型方法:A3型2例,B3型7例,C3型5例,进行有限切开撬拨复位QWIX空心钉内固定,并按术后制定的详细的早期功能锻炼和负重时间表,指导患者进行严格规则的功能锻炼,同时定期随访,对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5个月.1例发生腓肠神经损伤,半年恢复正常.12例3个月后步态正常,踝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6个月终末随访时,12例踝关节功能背屈均>20°,跖屈均>40°,与对侧正常踝关节功能大致相同;术后9个月,14例均达到了正常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按Baird-Jackson评分标准:优12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3%.结论 有限切开撬拨复位空心钉治疗后踝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严重Pilon骨折的手术显露及复位固定. 方法 采取经踝前内侧人路+经腓骨骨折或腓骨截骨入路显露胫距关节的方法,直视下复位,先固定胫骨再固定腓骨,共处理Rüedi - Allg(o)werⅢ型或AO/OTA的C3型严重Pilon骨折11例. 结果 所有骨折复位效果均较满意,其中9例创口Ⅰ期愈合,2例Ⅱ期愈合,无骨质感染.骨折及截骨处均获得愈合. 结论 通过踝内侧及经腓骨显露胫骨内外侧的双入路手术方法能完整显露胫距关节,有利于移位骨块的复位与固定,对于严重Pilon骨折术后能获得一个良好的近期复位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2月,我科采用双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22例,其中合并腓骨骨折8例,合并脏器损伤2例,合并其他骨折4例。结果本组22例,随访12~35(18.7±4.3)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骨折愈合时间4~8(5±1.8)个月,按照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0.9%。结论选择好手术时机,正确处理软组织损伤,双钢板内固定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Ⅲ型pilon骨折能达到准确复位,牢固固定,早期行功能锻炼的目的,为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有选择性地采用经皮内固定方法治疗三踝(内踝、外踝、后踝)非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X线机透视下,经皮钳夹、撬拨复位,以螺钉、空心螺钉、克氏针等经皮内固定.共治疗26例;年龄20~55岁,平均35.2岁.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 本组患者骨折全部愈合,临床愈合时间8~24周,平均10.3周,无皮肤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按Bourne评分标准:优15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2%.结论 经皮内固定术适用于横形、斜形等非粉碎性的三踝骨折,尤其是局部肿胀明显、皮肤条件较差者,其创伤小、康复快,但要有选择性地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钢板(DHS)和Gamma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对5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DHS内固定40例,Gamma钉内固定14例,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观察术后关节功能。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无显著统计学差异。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二组分别为95%、92.8%。术后随访时间DHS组平均20个月,Gamma钉平均13个月,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DHS组平均15周,Gamma钉组平均14周。结论DHS和Gamma钉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只要适应证掌握得当,手术操作规范,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