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中国内地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药物治疗的现状,了解临床实践与指南的差距.方法 为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参与调查的医院由指定医师收集至少50例连续的、门诊治疗、确诊并至少治疗1个月以上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填写固定的问卷调查表,收集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并发疾病及药物治疗现状.结果 共同17个城市29家医院收集调查问卷1830份,1809例可用作分析.1499例(82.9%)仍有劳力性心绞痛发作,其中轻、中度心绞痛(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严重度分级Ⅰ级或Ⅱ级)者占79.6%.1809例患者中91.3%应用阿司匹林,37.4%应用氯吡格雷,64.6%应用β受体阻滞剂,50.3%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20.1%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65.3%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结论 中国内地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大体上遵循了指南,但与指南要求和优化治疗相比,仍有一定差距,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目标剂量的卡维地洛和阿替洛尔治疗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运动试验结果阳性的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病人 97例 ,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 (卡维地洛组 )和对照组 (阿替洛尔组 )。两组用药均于两周内调整至目标剂量 (心室率 5 5~ 60次 /min) ,然后给予目标剂量治疗 4周。共 86例病人完成试验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试验主要参数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耗量等指标。结果 两种药物均能增加运动耐量 ,但卡维地洛优于阿替洛尔 (P<0 .0 1~ 0 .0 0 1) ;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耗量卡维地洛亦优于阿替洛尔 (P<0 .0 5及 P<0 .0 1)。结论 目标剂量的卡维地洛治疗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效果优于选择性 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 ,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3.
益心舒胶囊治疗劳力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病例325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65例,对照组160例。对照组给予规范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试验组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心舒胶囊3粒,每日3次。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血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0%,对照组总有效率66.9%,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有效地改善症状,协助降低血清LDL-C,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卡托普利在治疗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05年3月~2012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共200例,年龄为53~72岁,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以及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施以卡托普利治疗。其中,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硝酸酯类以及钙拮抗剂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应用治疗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有着明显的改善,但是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见的心率明显不一样,观察组慢于对照组。并且在运动过程中观察组的心绞痛病症诱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卡托普利在治疗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病症的过程中有着显著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倍他乐克是一种β1-受体阻滞剂,临床可用于高血压及冠心病的治疗,本文旨在通过其治疗高血压合并劳力型心绞痛疗效观察,评价其降压效果及不良反应。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门诊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35~74岁。治疗组(倍他乐克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33~72岁。70例中伴发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5例,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4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1例;轻度高血压38例,中度高血压32例,两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相关资料具有均衡  相似文献   

6.
曲美他嗪对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04,自引:4,他引:100  
目的 试验目的为评价曲美他嗪(TMZ)与传统药物相结合对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抗心绞痛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在1周的时间内经2次运动试验。结果为阳性且运动持续时间变异低于10%的138例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入选试验。给予TMZ20mg,每天3次联合单一的β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长效的硝酸脂类治疗12周。131例患完成试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试验前相比、运动耐量和总工作量显提高(P〈0.0  相似文献   

7.
女性冠心病发作有其特点 ,如发病平均年龄晚于男性 1 0年左右 ,绝经后发病率明显增加等。目前 ,治疗心绞痛的药物主要有 3类 :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及硝酸盐制剂。而曲美他嗪通过直接的细胞保护作用改善心肌血流。本研究旨在探讨曲美他嗪对女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耐受性。1 对象与方法选择 1 999年 6月~ 2 0 0 3年 6月在我院住院的86例女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 ,所有病例均符合 1 979年WHO冠心病心绞痛分型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曲美他嗪组 ,常规治疗组 :40例 ,年龄 49~ 67( 5 7.5± 2 .1 )岁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冠心病(CHD)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在1周内经2次运动试验结果为阳性,且运动持续时间变异低于10%的CHD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40例,在原有治疗不变的情况下,加用曲美他唪20mg每日3次,治疗12周.治疗前后均行平板运动试验,观察用药前后下述指标的变化(1)用药前后每周心绞痛发作的次数;(2)每周硝酸甘油片的用量;(3)心率及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4)运动诱发心绞痛发作所需的时间;(5)运动后ST段下降limn所需的时间;(6)运动持续时间;(7)总工作量.结果曲美他嗪应用12周后,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片的用量明显下降(P<0.05),而对心率及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的影响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与试验前相比,运动耐量和总工作量显著提高(P<0.01),至心绞痛发作的时间及ST段下降1mm所需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1).不良反应较少.结论曲美他嗪能增加CHD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改善运动诱发心绞痛的心肌缺血,且安全有效,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9.
曲美他嗪对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对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45例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3次/d,治疗30周。结果 B组患者每周心绞痛发作的次数较治疗前减少,运动诱发心绞痛发作所需时间较治疗前延长,运动后ST段下降≥1 mm所需时间较治疗前延长,缺血心肌摄取葡萄糖的能力较前改善(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能提高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和缺血心肌的摄糖能力,增加缺血心肌对葡萄糖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采用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采用硝酸酯类等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舌下硝酸甘油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减少,但观察组减少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运动总做功呈显著增加,运动总时间出现延长,ST段压低在运动后最大幅度减少,运动至ST段压低1 mm时间也发生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运动高峰心率、静息心率、率压积及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便秘2例(5%);对照组心悸3例(7.5%),均无需停用药物。结论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采用曲美他嗪药物治疗,可使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运动耐量提高,硝酸甘油量降低,且耐受性良好,无不良反应,有较高安全性,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SA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门诊及住院的6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尼可地尔组(28例,口服:尼可地尔5mg,3次/d),单硝酸异山梨酯组(32例,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30mg/d),两组均同时服用美托洛尔25mg,2次/d、阿托伐他汀20mg,1次/d、阿司匹林100mg,1次/d。4周治疗后分别观察两组心绞痛、心电图、运动耐量和不良事件情况。结果: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组比较,尼可地尔组治疗心绞痛有效率(71.9%比96.4%)、改善运动耐量率(68.8%比92.9%)均显著提高(P均〈0.05);尼可地尔组轻微头痛(25%比10.7%)显著减少(P〈0.05)。结论:尼可地尔能在不增加患者不良事件的基础上,明显提高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稳定性心绞痛(SAP)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方法 对40例SAP患者、40例UAP患者进行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数量及斑块类型.对其中50例患者(26例UAP,24例SAP)罪犯斑块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SAP组患者与UAP组患者斑块数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UAP组患者非钙化性斑块、混合性斑块发生率较高.在对两组患者罪犯斑块特征进行比较的亚组分析中,UAP患者罪犯斑块非钙化性斑块、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以及血管重构指数明显高于SAP患者,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后,非钙化性斑块、血管正性重构与UAP显著相关.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与SAP患者比较,UAP患者非钙化性斑块与混合性斑块发生率较高,罪犯斑块具有较高的非钙化性斑块及正性重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踏车运动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82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分成踏车运动组(40例):进行踏车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4个月,常规治疗组(42例):行常规药物治疗。测定试验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栓素A2(TXA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随访两组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CRP、IL-6、TXA2、LDL—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后均随访2年,踏车运动组MACE的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15.8%比44.7%,P〈0.01)。结论:踏车运动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尿剂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最大氧耗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利尿剂对稳定型心绞痛( S A P)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 S A 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组给予双氢克尿噻50 m g 加氨苯喋啶50 m g 每日1次,疗程1周。观察治疗前后最大氧耗量( V O2m ax)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服药前后 V O2m ax 分别为(100.28±34.64)、(106.34±36.56), P > 0.05。治疗组服药前后 V O2m ax 分别为(112.34±35.38)、(166.32±36.44), P < 0.001。服药后两组 V O2m ax 分别为(106.34±56.56)、(166.32±36.44),有极显著性( P < 0.001)。结论:利尿剂可明显改善 S A P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界值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病例-病例研究,3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时测定血浆OPN水平,观察6个月时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情况。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OPN水平界值,根据该值将患者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结果血浆OPN水平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取403ng/ml,其敏感性78.6%,特异性90.9%。高危组中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3例(76.5%),而无事件者为4例(23.5%);低危组中依次分别为5例(22.7%)和17例(77.3%)。高危组预后情况较低危组更差(76.5%和22.7%,P=0.001;RR3.365,95%CI1.490~7.597)。结论根据血浆OPN水平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最佳界值为403ng/ml,是较可靠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盐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抬抗剂和小剂量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缓解心绞痛症状的临床有效率显著提高(93.4%vs 66.6%,P<0.05),对心电图缺血性 ST—T 改善的总有效率也显著提高(73.3%vs33.4%;P<0.05),且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传统药物辅以曲美他嗪是治疗心绞痛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可能与改善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7.
The efficacy of diltiazem in comparison with metoprolol in chornicstable angina was asessted in 33 male patients during a 15-weekblind cross-over study. After an initial two-week run-in period,baseline measuremens were made. Subsequently,the patients enereda cross-over study consisting of two six-week treatment periodswith diltiazem 240 mg (60 mg q.i.d.)or metoprol 200 mg (100mg b.i.d.).Dose adjustment to either 360 mg diltiazem(120t.i.d.)or400 mg metoprolol(200b.i.d.)was allowed two weeks after thestart of treatment. There was a one-week washout period betweenthe two treatment periods. Compared to baseline values both drugs reduced the number ofanginal attacks (diltiazem –55%,p=0.02; metoprolol –73%,P=0.01)andshowed improvement of the measured exercise variables(exerciseduration; diltiazem +16%,P<0.001;meoprolol +4%,P=NS; timeto angina:diltiazem +21%,P=0.02,metoprolol + 14%, P =NS;maximalST-depression: diltiazem +13%,P =NS,metoprolol +33%,P=0.002).Nosignificant change in LVEF was noticed.Both drugs reduced themean heart rate on Holter tape (diltiazem–11%,P=0.006;metoprolol–14%, P=0.004). No effects on conduction were noticed. Although at the borderline of significance, diltiazem increasedthe total exercise duration as compared to metoprolol (16 vs,4%,P=0.05). It is concluded that diltiazem improves exercise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appearsto be a safe and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the beta-blockingagent metoprolol.Our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value of diltiazemas a monotherapeutic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stable ang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