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血管新生及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将健康的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华佗再造丸组(2.0 g/kg)和桃红四物汤高、中、低剂量组(2.1 g/kg、1.4 g/kg、0.7 g/kg),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术后连续给药7 d.采用Zea longa方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皮质区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见神经功能缺损,华佗再造丸组和桃红四物汤高、中、低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P<0.01),桃红四物汤高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华佗再造丸组、桃红四物汤中和低剂量组(P<0.05~P<0.01);假手术组MVD、VEGF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桃红四物汤高、中剂量组和华佗再造丸组MVD和p-AKT均高于模型组,桃红四五汤高剂量组VEGF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桃红四物汤高剂量组MVD、p-AKT均高于华佗再造丸组和桃红四物汤中、低剂量组(P<0.05~P<0.01),桃红四物汤高剂量组VEGF高于低剂量组(P<0.05),各组AKT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有显著药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而促进脑缺血部位的血管新生,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损伤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新辅助化疗(NACT)对宫颈癌微淋巴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60例Ⅰb2-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全身静脉化疗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两种途径NACT前后的局部宫颈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C,D(VEGF-A,C,D)的表达量,并分析两种NACT疗效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VEGFA,C,D在癌症组织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2经静脉化疗后,宫颈癌组织中VEGF-D治疗后的表达量低于治疗前(P<0.05),VEGF-A,C在治疗前后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经动脉灌注化疗后,宫颈癌组织中VEGF-C,D治疗后的表达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VEGF-A的表达量在治疗后也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静脉化疗和动脉灌注化疗均降低了宫颈癌组织内的LMVD,动脉灌注化疗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4两组患者均达到明显的近期临床缓解,动脉灌注化疗组患者的疗效优于静脉组,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5静脉化疗疗效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直径有关,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均无关;动脉灌注化疗总的有效率高达93%,但其疗效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均无明显关系。结论: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在宫颈癌近期治疗效果好,可以有效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拟宫颈方对宫颈炎的疗效及机制。方法:成年雌性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6只)和空白对照组(12只),实验组予阴道内注入25%苯酚胶浆法建立大鼠宫颈炎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四组给药:空白对照组(10只)、模型组(10只)、外用溃疡散组(10只)、自拟宫颈方组(10只)。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蒸馏水胶浆,外用溃疡散组给予外用溃疡散胶浆(0.05g/ml),自拟宫颈方组给予自拟宫颈方胶浆(0.3g/ml),用灌胃针注入阴道深部,并予自制医用无菌棉条堵塞阴道,给药隔天一次,0.1ml/0.1kg,共12次以后,测定大鼠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核转录因子(NF-KB)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治疗后自拟宫颈方组和外用溃疡散组VEGF-A、NF-KB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②自拟宫颈方组和外用溃疡散组中VEGF-A(P=0.684)、NF-KB(P=0.281)表达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自拟宫颈方组中大鼠的一般状况较外用溃疡散组中大鼠明显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拟宫颈方能明显降低大鼠体内VEGF-A、NF-KB的表达水平,并能明显改善大鼠一般情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 宫颈炎;核转录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法;中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前后直肠癌病人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临床效果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新辅助放化疗+手术切除的直肠癌病人96例为观察组,同期仅行手术切除的直肠癌病人8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人采用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术前采用6 MV X线直线加速器进行常规分割放疗、化疗;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4~6周进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观察组取未行新辅助放化疗前及行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进行MVD、PCNA及VEGF表达检测;对照组取手术前病检标本及手术切除标本进行MVD、PCNA及VEGF表达检测。比较2组病人手术前后MVD、PCNA及VEGF表达及临床效果与预后情况。记录3年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手术后,观察组病人MVD、PCNA表达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对照组复发率为9.3%,观察组复发率为2.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可以降低直肠癌病人MVD及PCNA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07~2012年收治的56例前列腺癌患者为观察组,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前列腺组织中VEGF及MVD的表达情况,并对MVD、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转移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组织中VEGF及MVD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二者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在肿瘤不同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前列腺癌患者中VEGF及MVD表达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VEGF参与了前列腺癌患者的血管再生过程,与前列腺癌的生长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及MVD可作为判断前列腺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促黄体生成素在控制性超排卵中降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有效性。【方法】20例在超排卵全程添加225 U促黄体生成素(实验组)同50例未添加患者(对照组)比较超排卵启动日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人绒毛膜激素注射日、取卵日及胚胎移植日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较启动日的升高水平。【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启动日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人绒毛膜激素注射日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较启动日的升高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取卵日(P=0.017)及胚胎移植日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较启动日的升高水平(P=0.009)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25 U促黄体生成素在超排卵全程应用可有效降低取卵及胚胎移植日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7.
王洪刚  刘锡范  刘加法 《医学综述》2008,14(23):3662-366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不同病理类型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实验包括肺癌组34例,良性肺疾病组9例,健康对照组1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VEGF,放射免疫法(RIA)测定EGF。结果肺癌组血清VEGF与EGF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小细胞癌和腺癌患的血清VEGF、EGF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骨转移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EGF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肺癌患者血清VEGF与EGF高表达,可为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联合顺铂治疗晚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晚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予以达卡巴嗪+顺铂治疗,观察组予以达卡巴嗪+顺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统计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EGF、MVD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3.91%(17/23),高于对照组43.78%(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4,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VEGF、MVD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
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性质的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形成情况的关系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对22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9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和33例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的石蜡切片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中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3组间VEGF表达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MVD表达有显著差异(P良交界<0.05,P良恶<0.01,P交界恶<0.05),VEGF与MVD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VEGF表达评分仅能反映组织血管生成的潜能,而MVD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胆囊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胆囊癌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手术切除的胆囊息肉、胆囊炎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胆囊癌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不同生存时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560.22±105.22)pg/L,高于对照组的(168.50±38.65)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随着胆囊癌组织学分型恶性程度以及浸润深度加重上升,也随着胆囊癌淋巴结转移而上升;术后生存时间≥1年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408.78±85.34)pg/L低于术后生存时间<1年的(632.27±116.31)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监测可作为术前评估胆囊癌性质、术后病情监测及判断生存时间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