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总结孔文霞主任医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孔文霞主任医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证侯特点为寒热错杂、本虚标实,病机表现为脾胃升降失调,兼有气郁、湿热、正虚等证,临床以辛开苦降法治疗,调畅气机,升清降浊,运脾和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辛开苦降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探析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兴红  李帷 《北京中医药》2009,28(11):855-857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 一,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高达20%~30%,大约占消化科门诊就诊病人总数的50%左右[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目前采用2006年罗马Ⅲ诊断标准,患者表现为上腹饱胀或疼痛、餐后饱胀不适、嗳气、反酸、烧心等症状,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结构性或器质性病因.  相似文献   

3.
翟兴红  李帷 《北京中医》2009,(11):855-857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高达20%-30%,大约占消化科门诊就诊病人总数的50%左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目前采用2006年罗马Ⅲ诊断标准。患者表现为上腹饱胀或疼痛、餐后饱胀不适、暖气、反酸、烧心等症状,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结构性或器质性病因。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抑酸、促胃动力.  相似文献   

4.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群。笔者宗张仲景辛开苦降法治疗本病45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31例,女1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5岁;病程最长2年3月,最短28 d。1·2诊断标准自拟:①内窥镜检查排除肿瘤、糜烂、溃疡等器质性病变;②实验室、B超或CT及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器质性病变;③上腹部或剑突下反复发作的疼痛胀满、嗳气反胃等。2治疗方法以辛开苦降、调中清热为治则。基本方:半夏12 g,黄芩10 g,干姜10 g,党参15 g,白芍10 g,黄连5 g,丹参15 g,甘草3 g。…  相似文献   

5.
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观今中医内科综合门诊,脾胃病甚多。多与饮食不节、嗜欲忧思、过食肥甘有关。调理脾胃为治疗脾胃之要则。辛开苦降法源于仲师的半夏泻心汤,主要是以调理脾胃寒热为主,治疗以寒热错杂之邪痞结于中焦之证,余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乌梅丸在《伤寒论》方中最具有代表性,半夏泻心汤中,以半夏、干姜为辛味药组主升降,黄苓、黄莲为苦味药组以燥湿,人参、炙甘草、大枣为甘味药组以补益。近来不少学者根据“脾主运化”理论,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血液胃泌素测定、尿糖排泄试验、胰淀粉酶含量测定及胃肠运动功能和排空时间测定,与中医生理脾胃生理学中具有运化水谷、益气生血和统血功能相互吻合。脾与胃只有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化有序,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用药方能效应桴鼓。现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6.
辛开苦降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舒缩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舒缩活动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胃康宁组,每组8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按照夹尾刺激法制备FD模型,造模7天后,胃康宁组大鼠按0.625g/kg体重灌服胃康宁胶囊,每日2次,其他两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2天,于第13天留取血清和胃组织,测定血浆胃动素(MTL)、一氧化氮(NO)含量及胃体组织MTL、一氧化氮合酶(NOS)、Cajal间质细胞(ICC)和胃肠平滑肌细胞(SMC)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浆MTL水平较空白组明显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胃肌间神经丛MTL、ICC及SMC的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减弱,NOS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胃康宁组血浆MTL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胃组织MTL、ICC及SMC的表达明显增强,NOS的表达减少(P0.01)。结论辛开苦降法对FD大鼠的治疗作用与其调节胃舒缩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曾江涛  吴红苗  胡珂 《新中医》2010,(11):21-22
目的:探讨辛开苦降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胃排空及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对照组应用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胃排空愈显率,血清胃泌素。结果:2组临床疗效、胃排空疗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在嘈杂反酸、遇冷加重、口干口苦、大便稀溏等方面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辛开苦降法治疗寒热错杂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排空,同时可升高血清胃泌素浓度,促进胃肠道的蠕动。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初探李怀生山东省阳谷县人民医院定水镇分院(253228)关键词:伤寒论/辛开苦降法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法是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较多的一种重要治疗法则。主要适用于寒热不调一类病证。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灵活,变化多端,...  相似文献   

9.
10.
叶天士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温热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志伟  翟玉祥 《吉林中医药》2008,28(12):865-866
叶天士根据温热病的特点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并相应地完善了温热病的治法治则,为诊治温热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叶天士承仲景等医家运用辛开苦降法的经验和认识,师古不泥古,灵活化裁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方剂用于多种温热病的治疗,并根据温热病特点将辛开苦降法理论与轻可去实理论相结合,创用轻苦微辛法治疗温热病.  相似文献   

11.
辛开苦降法的临床运用江苏省通州市恒兴医院(226300)石守恒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宗《内经》升降相因说,首创辛开苦降法,所制泻心,陷胸诸方,悉以辛开苦降为法,以开结散痞,降阳和阴,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受其启迪,多所发挥,如金元...  相似文献   

12.
高老行医40余载,学验俱丰。余有幸跟师临床,耳濡目染,受益匪浅。今拟就高老临床擅用之辛开苦降法略要介绍如下。基本方药:黄连6g,黄芩、蔻仁各6g~9g,制半夏、茯苓、陈皮、枳实各9g,厚朴12g。水煎,分2次~3次服,每日1剂。  相似文献   

13.
14.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60%.而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有关,是慢性胃炎中较严重的病理改变,也是被公认的癌前病变.[1]中医中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既能缓解发作期的症状,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胃黏膜的病理变化.笔者以辛开苦降法治疗8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辛开苦降法的临床运用石守恒(江苏省通州市恒兴医院通州226300)关键词辛开苦降法,临床运用,痢疾,中风呃逆,呕吐,腹胀,结胸,恶阻,中医药疗法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傅来众方”,宗《内经》升降相因说,首创辛开苦降法,所制泻心、陷胸诸方,悉以辛开苦降为...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 (CG)属祖国医学“胃痛”、“痞满”、“嘈杂”、“反胃”等病症范畴。其发病率高 ,病情缠绵难愈。笔者自 1994年起以辛开苦降法指导对慢性胃炎的辨治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8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 5 2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6例 ;辨证分型 :肝胃不和型 12例 ,脾胃湿热型 16例 ,脾胃虚弱型 19例 ,胃阴亏虚型 6例 ,瘀血阻络型 5例 ;男 32例 ,女 2 6例 ;年龄最大 6 9岁 ,最小18岁 ,平均 4 2± 13.6岁 ;病程 1a以下 16例 ,1~ 5a 2 4例 ,6~ 10a 11例 ,10a以上 7例。2…  相似文献   

17.
刘沈林教授师承吴门医派,兼蓄孟河余韵,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辨证论治造诣颇深.刘师临证善用经方、圆机活法,多方组合、多法组方,如常用酸甘化阴法、辛凉濡润法、辛开苦降法等精心配伍,病证结合,屡起沉疴顽疾.吾有幸师从刘教授,受益匪浅.现将刘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甘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治以辛开苦降甘调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对照组40例用多潘立酮,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辛开苦降甘调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临床所见胃病,属单纯胃寒或胃热、胃虚或胃实证少,而寒热错杂,中虚湿热,虚实并见证多。近几年来,笔者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型胃病,收效满意。兹举验案3则如下。1 肝胃郁热 津血亏虚(虚实热互见证) 陈某,女,36岁。1994年2月20日初诊。胃脘胀痛3年。3年前因婆媳不和,心悸郁闷起病,服吗丁啉脘胀可减。本次又因家事烦恼发病,服西药少效,就诊中医。诊见脘部胀痛,有灼热感,痛连两胁,口苦口干,舌红少津,苔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