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结合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Qu M  Ding XN  Liu HB  Liu YQ 《中国针灸》2010,30(8):633-636
目的:探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较佳疗法。方法:将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神经阻滞组、针刺组和神经阻滞组,每组30例。针刺加神经阻滞组采用针刺结合神经阻滞治疗,选择L2-L5夹脊穴、秩边、环跳及阳陵泉等穴进行针刺,选择病变累及神经根、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注射消炎镇痛液进行阻滞;针刺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神经阻滞组单纯采用神经阻滞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治疗1、2、4周后VAS和ODI显著降低(均P0.01);治疗1周时神经阻滞组和针刺加神经阻滞组的VAS、ODI评分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2周和4周时针刺加神经阻滞组VAS、ODI评分显著低于针刺组和神经阻滞组(P0.05)。针刺加神经阻滞组有效率和优良率显著高于针刺组和神经阻滞组(均P0.01)。结论:神经阻滞和针刺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的麻醉方式在会阴侧切缝合时镇痛的效果。方法将阴道顺产需行会阴侧切的2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左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局部组织扇形浸润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麻醉方式基础上,缝合切口皮肤层前沿切口两旁皮下各注射小剂量利多卡因做浸润麻醉。比较2组产妇会阴侧切缝合镇痛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缝合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缝合会阴切口皮肤层时,采用切口旁皮下强化浸润麻醉比单纯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局部扇形浸润麻醉效果好,能有效减轻产妇的疼痛,缩短缝合时间,利于产妇体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的麻醉方式在会阴侧切缝合时镇痛的效果。方法将阴道顺产需行会阴侧切的2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左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局部组织扇形浸润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麻醉方式基础上,缝合切口皮肤层前沿切口两旁皮下各注射小剂量利多卡因做浸润麻醉。比较2组产妇会阴侧切缝合镇痛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缝合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缝合会阴切口皮肤层时,采用切口旁皮下强化浸润麻醉比单纯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局部扇形浸润麻醉效果好,能有效减轻产妇的疼痛,缩短缝合时间,利于产妇体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阻滞联合针刺分娩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4年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初产妇共8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阻滞,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分娩镇痛,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分娩镇痛效果,并比较两组产妇各个产程的时间及剖宫产情况。结果:观察组各时段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个产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针刺分娩镇痛具有可行性,可作为初产妇的主要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复合电针对特殊群体运动员腰腿痛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运动员和非运动员各20例,非运动员随机分两组:Ⅰ组骶管注射组;Ⅱ组椎旁神经阻滞组。药物组成:2%利多卡因3mL,甲钴胺注射剂0.5mg,地塞米松5mg,0.9%NaCl共20mL。运动员随机分为两组:Ⅲ组骶管注射+针刺取穴联合治疗组,IV组椎旁神经阻滞+针刺取穴联合治疗组。在神经阻滞治疗同时,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理论取穴:针刺,求得气感,接电针刺激仪,调整刺激强度,以达到患者能承受的最大强度。观察20min,神经阻滞药物治疗中除去地塞米松。治疗结束后,再次对四组患者疼痛程度和症状、功能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分。结果:4组患者的症状和主观疼痛感明显减轻,且椎旁神经阻滞+针刺取穴联合治疗组和骶管注射+针刺取穴联合治疗组与单纯的椎旁神经阻滞组和骶管注射组效果相当。结论:电针复合骶管或椎旁神经阻滞是治疗运动员腰腿痛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硬膜外阻滞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24例进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62例采用硬膜外阻滞镇痛组,研究组62例采用针刺联合硬膜外阻滞镇痛,比较两组镇痛前、镇痛后30min、1h以及产妇宫口全开VAS评分情况,并比较患者催产素用量、镇痛用药量、分娩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分娩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硬膜外镇痛用药量为(21.2±6.4)ml高于研究组镇痛用药(17.1±4.3)ml;对照组催产素用量为(22.7±1.8)U,高于研究组的(20.1±5.2)U。结论:针刺联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分娩镇痛,可减少镇痛药物和催产组的用量,安全性和镇痛有效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 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 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 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 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 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 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神经阻滞治疗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神经阻滞治疗组和针刺结合神经阻滞治疗组。分别给予对应的治疗,神经阻滞采用外周神经电刺激仪定位注射,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比较其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两组的近期治疗效果较好,远期(6个月以后)针刺结合神经阻滞治疗组疗效较好,P<0.05。结论:针刺结合神经阻滞治疗脑卒中后肱二头肌肉痉挛疗效肯定,尤其是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潜伏期电针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疗效、分娩结局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为临床分娩镇痛提供参考。方法:经阴道分娩初产妇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37例、假电针组36例、硬膜外阻滞组31例。电针组于宫口开至1 cm时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刺激双侧合谷、三阴交穴行电针镇痛直至活跃期开始(宫口3 cm);假电针组同电针组,但为假针刺激;硬膜外阻滞组无电针干预。各组均于宫口3 cm时行硬膜外阻滞及自控硬膜外镇痛。比较各组患者不同时相疼痛情况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及自控镇痛泵舒芬太尼和罗哌卡因用量;于电针刺激1 h(T1)、电针刺激2 h(T2)、硬膜外阻滞即刻(T3)、宫口开全时(T6)抽取产妇静脉血检测β-内啡肽(β-EP)含量,记录缩宫素使用时间、出血量、新生儿状态等。结果:各组产妇电针刺激即刻(T0)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电针组T1—T6各时间点与假电针组、硬膜外阻滞组相比VAS明显降低(P0.05)。各组产妇缩宫素使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电针组和硬膜外阻滞组产时及产后24 h出血量多于电针组(P0.05)。各组产妇T3、T6时血清β-EP含量较T1、T2时明显升高(P0.05),电针组T1—T3、T6时β-EP含量均高于假电针组和硬膜外阻滞组(P0.05)。电针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用量均显著少于假电针组和硬膜外阻滞组(P0.05)。各组新生儿羊水浑浊率、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电针分娩镇痛可有效减轻产妇分娩疼痛,可增加产妇血清β-EP含量,并可加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疗效,减少硬膜外分娩镇痛药物用量,减少产时产后出血,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潜伏期电针镇痛与硬膜外阻滞联合可用于全产程镇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麻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 I~II级手外科患者80例,给予肌间沟针麻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术中镇痛效果。结果:76例患者阻滞完善,镇痛完全(VAS:0分);3例术中出现疼痛,但可耐受(VAS:1~3分);1例术中疼痛难以忍受(VAS:8分),给予静脉麻醉药。结论:针刺完全可以取代肌间沟路臂丛麻醉。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神经降压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测定动物的痛阈,观察到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神经降压素(NT)2μg后,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加强,注射抗神经降压素血清后.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削弱。提示,脊髓内NT参与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13.
邓亚南  潘小妮  刘鑫  荀梅 《陕西中医》2022,(10):1455-1458
目的:探究针刺与腰丛神经阻滞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超前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接受THA治疗患者均分为两组。两组术中均接受气管插管全麻,西医组麻醉诱导开始前30 min给予腰丛神经阻滞进行超前镇痛,中医组则采用针刺双下肢麻点和腕踝关节相应部位。比较两组术后镇痛、镇静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24、48 h静息和活动状态下的VAS评分,术后6、24、48 h的Ramsay镇静评分、累计镇痛泵按压次数、血清PGE2水平和48 h内镇痛补救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医组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西医组,术后6、24、48 h的血清β-EP水平明显高于西医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麻点和腕踝穴位超前镇痛与腰丛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均可为THA患者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和镇静,且前者能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4.
张宝霞 《新中医》2010,(1):86-8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骶管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骶管神经阻滞组、单纯针刺组、单纯骶管神经阻滞组,各30例,采用相应治疗,观察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疼痛程度(NRS评分)及疗效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针刺配合骶管神经阻滞组明显高于单纯针刺组、单纯骶管神经阻滞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4天后,3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配合骶管神经阻滞组、单纯骶管神经阻滞组NRS评分明显低于单纯针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RS评分针刺配合骶管神经阻滞组较单纯骶管神经阻滞组、单纯针刺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骶管神经阻滞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中枢单胺类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我们曾用脑室注射利血平的方法耗竭家兔脑内单胺类介质(包括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发现指针镇痛作用明显加强。以后发现用对氯苯丙氨酸选择性降低脑内5-羟色胺,可使针刺镇痛作用明显减弱。因而推测利血平对针刺镇痛的加强作用,是否与它耗竭儿茶酚胺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耳穴压豆对产妇第一产程镇痛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93例产妇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耳穴压豆进行镇痛,对照组采用呼吸镇痛法镇痛,观察2组产妇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结局。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及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针刺联合耳穴压豆能增加产妇第一产程的镇痛效果,缩短产程,且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刺镇痛与免疫机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沉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3):171-172
对免疫与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进行探讨 ,认为免疫可参与针刺镇痛 ,可能对针刺镇痛的效果发生影响 ,针刺镇痛是神经内分泌免疫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分娩镇痛在国内外已大量开展,特别是发达国家方法很多,药物性镇痛有常用的氧化亚氮吸入性镇痛;吗啡、杜冷丁、硬膜外阻滞等。但一些人担心药物镇痛对产妇及胎儿造成影响而愿意选择非药物性镇痛。我院运用传统的中医理论,选用针刺方法对临产妇女进行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针刺及耳穴按压用于初产妇第一产程分娩镇痛的效果,通过分析本方法的镇痛效果,以及探讨其镇痛作用机制,从而提出了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的分娩镇痛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了针刺及耳穴按压分娩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1)以公认的Keele标尺图评级法[1]及VRS疼痛分级法[2]作为镇痛效果评定标准,对105例产妇针刺及耳穴按压分娩镇痛的效果进行了观察,并与105例呼吸法分娩产妇的疼痛进行了对比,(2)通过记录产妇产程、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体重,来观察针刺及耳穴按压对母婴的影响,(3)通过观察针刺配合组治疗前后及相应时间产妇外周血中β-内啡肽及5-羟色胺浓度变化,探讨该方法的镇痛机理。结果:(1)针刺及耳穴按压能有效减轻第一产程分娩疼痛,与呼吸法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且能缩短产程。(2(本方法能明显提高产妇外周血中β-内啡肽(β—EP)及5-羟色胺(5-HT)浓度。结论:(1)以针刺及耳穴按压作为分娩镇痛手段,具有操作方便、安全,镇痛效果可靠,无副作用等优点,适合基层临床应用推广。(2)其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中枢镇痛系统与对子宫的直接作用共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性反应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穴位注射预处理。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模型组(M)、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L)、电针组(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ZEA)、手针组(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ZMA)。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NL组痛阈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A组和DL+ZEA组的痛阈明显低于C组及EA组(P<0.01),而与M组及NL组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XL+ZEA组痛阈明显高于M组和NL组(P<0.01),而与E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L+EA、D/XL+ZEA组与EA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结论: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神经阻滞对针刺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