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的ESWL碎石效果及对肾脏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肾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患者碎石频率为60次/min,40例患者碎石频率为90次/min,40例患者碎石频率为120次/min,所有患者资料完整,术后随访1个月,比较3组患者的碎石效果以及肾脏损伤情况。结果三组术后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第1天SCr 和BUN 显著升高,其中120次/min组升高最明显,其次为90次/min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4天各指标已经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60次/min、90次/min和120次/min频率ESWL碎石效果相似,但是频率越高,术后第1天肾功能损伤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较高呼吸频率与血肌红蛋白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气急患者(380例)不同呼吸频率状态下的血肌红蛋白浓度,即分别比较呼吸频率≥30次/min与呼吸频率<30次/min时心功能不全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肌红蛋白水平,比较呼吸频率≥30次/min的患者呼吸困难持续时间(<24h与≥24h)其血肌红蛋白水平;比较呼吸频率≥30次/min患者治疗前后血肌红蛋白水平。结果呼吸频率≥30次/min的患者血肌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呼吸频率<30次/min时血肌红蛋白水平(P<0.01);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呼吸频率≥30次/min时血肌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频率≥30次/min的患者:呼吸困难持续时间<24h的血肌红蛋白升高水平低于呼吸困难持续时间≥24h的患者(P<0.01);呼吸频率≥30次/min患者治疗后血肌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呼吸频率增快是血中肌红蛋白水平升高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有助于治疗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比索洛尔对甲亢伴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初发甲亢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心率及入组顺序随机分为四组,均在给予甲巯咪唑(北京太洋药业)10 mg,3次/d的基础上,以富马酸比索洛尔(德国默克公司)为治疗组 :心率<110次/min,给予5 mg,1次/d;心率≥110次/min,给予10 mg,3次/d,疗程4周 ;以普萘洛尔(石家庄康贺威药业)为对照组:心率<110次/min,给予10 mg,3次/d;心率≥110次 /min,给予20 mg,3次/d,疗程同上.结果:2周后,比索洛尔组心率由(121±12.5)次/min减至(82. 7±7.5)次/min;普萘洛尔组心率由(118.5±13.8)次/min减至(95.7±11.5)次/min,P<0.05.结论:比索洛尔治疗甲亢伴快速心律失常较普萘洛尔疗效显著,既能迅速控制甲亢伴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又有较好的转律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江  郭靖涛 《疑难病杂志》2006,5(4):257-259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快速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9例AMI患者伴新近发生的快速房颤,静脉应用胺碘酮负荷量后,继以静脉滴注维持,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血压变化情况及副作用。结果19例患者中14例(73.7%)在24h内转为窦性心律,用药后15min、1h、2h、24h心室率分别为(132.1±17.4)次/min、(118.5±15.0)次/min、(108.2±18.6)次/min和(89.6±23.7)次/min,较用药前(149.7±19.7)次/min明显下降(P<0.01);5例患者心律未转复,用药后15min、1h、2h和24h心室率分别为(137.6±11.9)次/min、(131.8±15.8)次/min、(120.6±12.6)次/min和(101.4±14.1)次/min,较用药前(159.6±18.0)次/min亦有明显下降(P<0.01)。19例患者(包括转复与未转复者)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3例患者用药后出现长间歇,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经临时停药或减量后恢复,无其他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快速房颤是有效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间断预注去肾上腺素对腰硬联合麻醉后心率110次/min剖宫产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此给药时机和方法在降低去氧肾上腺素所造成的过度的反射性心率减慢方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ASA或Ⅱ级在腰硬联合下行择期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产妇80例,随机分为2组。预注组是患者麻醉平卧后,如若发现心率110次/min,立即给予去氧肾上腺素40ug静推,如果1min后,患者的心率仍110次/min,则继续给予去氧肾上腺素40ug静推,直至其心率低于110次/min,静推结束,而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观察和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后2min、及胎儿分娩后1min的血压和心率,及此时期恶心呕吐和心率60次/min发生的例数。结果预注组和对照组患者入室后,及胎儿剖出后1min中的血压和心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麻醉后2min的血压和心率有明显差别P0.05,有统计学意义。预注组和对照组在麻醉后至胎儿剖出后1min出现心率110次/min的例数,及出现心率60次/min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此期间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心率110次/min,小剂量间断重复静注去氧肾上腺素,此给药方法和时机在维持患者循环稳定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情况下,由去氧肾上腺素导致的心率过度减慢(60次/min)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率对中心动脉脉压、反搏波增压(AUG)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294例,测量中心动脉脉压、反搏波增压及即时心率,按心率(HR)分为三组:HR≤60次/min组,6080次/min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294例患者中能够测量出反搏波增压的为207例,占入选观察对象的70.4%。随心率的增加,中心动脉脉压、反搏波增压呈下降趋势。HR≤60次/min组中心动脉脉压与6080次/min组比较均P<0.05;HR≤60次/min组AUG与6080次/min组比较均P<0.05。结论进行有关中心动脉脉压和反搏波增压研究时,应考虑心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兰英 《河北医学》2016,(7):1230-1231
1病例摘要
  患者,女,92岁,主因间断血尿8月余,发热1周于2015年5月29日10:00由轮椅推入病房。患者入院时 T 36.6℃,P 115次/ min,R 20次/ min,BP 120/60mmHg,神清,精神差,营养中等,口唇无明显发绀,食欲差,睡眠略倒错,近3个月体重下降6kg,患者近8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行腹部 B 超、腹部核磁、尿液查癌细胞,诊断为左肾癌。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咳白色粘痰,查血常规提示WBC:9.60×9 L-1,中性粒细胞87.9%,胸片提示双肺间质改变伴感染。患者既往高血压病、糖尿病、持续心房纤颤、双肺间质病、骨质疏松、结节性甲状腺肿、白内障。入院后给予营养支持、降压、降糖、抗感染、止咳化痰治疗。2015年6月11日10:10护士查房时发现患者指尖血氧饱和掉至45%,追问患者陪护,喂其进食1碗鸡蛋羹,主治医师提示,患者误吸可能性大,予以翻身拍背吸痰,吸出多量鸡蛋羹,上调鼻导管吸氧至10L/ min,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电话告知家属患者病情变化。间断予以患者吸痰、翻身、拍背。10:15 SpO264%, BP 85/50 mmHg, HR 122次/ min, RR 29次/min,予以肾上腺素10mg,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10L/ min)。10:22 SpO2100%, BP 195/103mmHg, HR 133次/ min , RR 26次/ min,将简易呼吸器换为无创呼吸机(5L/ min) S / T 模式,IPAP 10cmH2 O,EPAP 4cmH2 O,f 12bpm,予以完善血气分析(面罩吸氧5L/min): PH 7.35, PCO242mmHg, PO2160mmHg, SaO299%。心电图提示房颤。14:00监测患者生命体征:SpO298%,BP 148/80mmHg,HR 110次/ min ,RR 26次/ min 。撤出无创呼吸机,继续鼻导管吸氧5L/ min,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平稳。30d 后患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8.
例1:男23岁,因抽搐、呕吐来诊,30min前患者因流鼻涕、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一次口服康泰克缓释胶囊3粒,服后20min,患者开始头痛、恶心、呕吐、为非喷射性,共呕吐6次,均为胃内容物。30min后,患者出现强直性抽搐、神志不清、无尿便失禁。检查:血压25.2/13.2kPa,脉膊78次/min,呼吸20次/min,体温36.1℃,神志不清,压眶无反应,双瞳孔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因酒后驾驶摩托车撞伤头面部,急诊入手术室,在局麻下行“上、下颌骨联合骨折固定,口腔粘膜多处撕裂伤清创缝合术”。患者神志清楚,口腔内出血不止,血压170/90mmHg,脉搏130次/min,呼吸30次/min,SaO295%,术中烦躁不安,手术行至90min时,患者突然极度烦躁,手术医师施以物理控制,约2min后患者突然全身肌肉松驰,神志不清,呼吸停顿,听诊心音消失,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以肾上腺素1mg静注并同时吸引口腔内血块,2min后心跳、呼吸相继恢复,血压60/30mmHg,脉搏130次/min,呼吸16次/min,SaO295%,加压输血,补液,同时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3例老年CHD患者(CHD组)进行RHR测定,以70例同期体检无异常发现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HD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观察RHR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干预。结果 CHD组RHR[(80.1±7.8)次/min]显著快于正常对照组[(70.6±7.2)次/min](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RHR[(87.1±6.9)次/min]快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81.2±9.2)次/min]及稳定型心绞痛组[(72.9±7.8)次/min](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RHR快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CHD组中RHR≥80次/min的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TIB)与RHR 74~79次/min及RHR〈74次/min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中RHR≥80次/min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不同RHR水平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干预后,RHR控制在50~60次/min时,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低。结论 RHR与冠心病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通过β-受体阻滞剂干预RHR可控制症状,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HBV-M与HBV-DNA的定量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标志物(HBV-M)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FQ-PCR技术检测239例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同时用TRF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及含量,并对各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以HBV-DNA拷贝数的对数为横坐标,HBV-M含量的对数为纵坐标,求线性回归及相关系数(r)。结果:239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与HBV-M不同组合之间有差异,HBsAg+/HBeAg+/HBcAb+组HBV-DNA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组,达96.33%(105/109),HBsAg+/HBeAb+/HBcAb+组为43.90%(54/123),HBsAg+/HBcAb+组为42.86%(3/7)。并且随HBsAg、HBeAg含量增高,HBV-DNA含量也增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64,r=0.536)。抗-HBs,抗-HBe及抗-HBc与HBV-DNA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BeAg阳性是病毒复制的重要指标;抗-HBe的出现不能作为HBV复制停止的指标;HBsAg、HBeAg浓度与HBV-DNA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HBsAg和HBeAg浓度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评价乙肝病毒复制程度和抗病毒疗效的参考指标;联合采用TRFIA检测HBV-M与FQ-PCR定量检测HBV-DNA能更早的诊断HBV感染,了解病毒的复制情况和观察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以SPDP-ELISA检测38例HBsAg阳性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e系统,检出率为97.7%。13例HBsAg阴性、抗-HBc IgM阳性急性乙肝e系统检出率为23.1%。慢性乙肝e系统检出率为95.5%。发病后半年内抗-HBe阳转4例,有3种类型。并发现HBeAg与抗-HBc IgM阳性,高滴度HBsAg、HBV-DNA阳性、ALT异常有关,均属HBV复制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小三阳患者HBV-DNA含量,并与前S1抗原(Pre-S1)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351例乙型肝炎小三阳患者血清和3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前S1抗原,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HBV-DNA。结果:HBsAg、抗-HBe、抗-HBc阳性(小三阳)患者HBV-DNA检出率为62.7%(4.5×106copies/ml),前S1抗原检出率为72.9%。结论:HBeAg转阴者也存在病毒复制,HBV-DNA与前S1抗原相关性较好,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在常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基础上对HBV-DNA数量进行动态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sAg,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s;PCR检测血清HBVDNA.结果:37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sAg,HBe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分别为17例(45.95%),4例(10.81%),16例(43.24%)和9例(24.32%),而抗-HBs全部阴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BVDNA,18例(48.69%)阳性,非常显著地高于HBeAg检出率(P<0.01).抗-HBe阳性中有7例PCR-HBVDNA阳性.HBV总感染率89.19%.结论:提示原发性肝癌发生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HBV-DNA的含量与宫内感染的关联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及造成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用ELISA方法筛选HBsAg阳性孕妇228例,并用定量PCR技术检测HBsAg阳性孕妇血清以及脐血中HBV—DNA.新生儿根据有无HBV感染分为胎儿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对照组),调查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脐血HBV—DNA捡出率21%(14/68);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为1.7%(2/117);HBsAg和HBeAg双阳性者为20%(3/15);HBsAg和抗HBc阳性者为11%(2/19);HBsAg单一抗原阳性者脐血中未捡出HBV—DNA.胎儿总感染率为9,2%(21/228).胎儿宫内感染率随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增加而升高,宫内感染的危险性越大.胎儿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在多种临床相关因素中先兆早产孕妇胎儿感染者多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孕妇不同的感染状态影响宫内HBV感染率,HBeAg与HBV—DNA高滴度是胎儿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孕妇出现先兆早产使胎儿的感染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探讨Pre-S1抗原与HBV-DNA拷贝数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所有住院和门诊的HBV感染者共680人,其中同时检测PCR-HBV-DNA检查的共200人。Pre-S1抗原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HBV-DNA拷贝数用实时荧光监测。结果HBe Ag阳性的.HBV-DNA几乎全阳性。HBeAb阳性的.HBV-DNA拷贝数阳性率比较低。大三阳患者(1.3.5阳性),Pre-S1抗原和HBV-DNA同时阳性的比率为97.8%。小三阳患者(1.4.5阳性)Pre-S1抗原和HBV-DNA同时阳性的比率为32.0%,1.5阳性Pre-S1抗原和HBV-DNA同时阳性的比率为35.0%。结论虽然Pre-S1抗原与HBV-DNA的复制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等的指标,但在临床上和HBV-DNA同时监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低浓度 HBs Ag感染者乙肝 5项标志物的模式特征。方法 :采用 EL ISA法测定了 38例 HBs Ag浓度在5μg/ L以下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抗 - 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 - HBc)、乙肝病毒 e抗原及其抗体 (HBe Ag、抗 - HBe)。结果 :低浓度 HBs Ag感染者血清 5项 HBV标志有 8种表现模式 ,以“HBs Ag、抗 - HBc、抗 - HBe阳性 ,抗 - HBs、HBe Ag阴性”模式为主(6 5 .79% ) ,其次为“HBs Ag、抗 - HBc、HBe Ag阳性 ,抗 - HBs、抗 - HBe阴性”和“HBs Ag、抗 - HBc阳性 ,抗 - HBs、HBe Ag、抗 - HBe阴性”模式 (分别为 10 .5 3%和 7.89% ) ,HBs Ag和抗 - HBc同时阳性者 92 .11%。结论 :低浓度 HBs Ag感染者具有特殊的流行病学特点 ,提高 HBs Ag测定灵敏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聚苯乙烯小球为栽体,采用夹心法测定。结果是第一组HBsAg,抗HBc,HBeAg均阳性者7例,平均值29.18cpm;第二组HBsAg、抗HBc、抗HBe均阳性者24例,平均值3.43cpm;第三组HBsAg,抗HBc阳性,HBeAg,抗HBe阴性者9例,平均值6.84cpm。三组平均值间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用ELISA法对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Pre-S1蛋白及HBV标志物检测,同时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定量检测HBV-DNA。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52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96.2%和94.2%;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88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75.0%和69.3%;HBsAg和抗-HBc阳性者15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60.0%、53.5%;5例单独抗-HBc阳性者,HBV-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均40.0%。127例HBV-DNA阳性患者HBeAg、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9.4%(50/127)、93.7%(119/127);两者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50.6%(81/160)、94.4%(151/160)。Pre-S1蛋白与HBeAg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χ2=58.13,P<0.01);HBV-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re-S1蛋白阳性患者ALT和AST水平阴性者高,但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结论:Pre-S1蛋白和HBV-DNA相关较大,能反映HBV复制,有可能作为体内HBV复制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0.
谷茂林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2):1394-1396
目的:探讨HDVM阴性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及组织中HBsAg、HBcA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患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BV-M(HBsAG、抗HBS、HBcAg、抗HBc、抗HBc),抗HAV-IGM,抗HCV-IgMI、gG,抗HDV-IgMI、GG,抗HEV-IGMI、GG,抗EBV-IGM,抗CMV-IgM,抗TTV-IgM: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患者进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定量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通过肝组织活检测定患者肝组织中HBsAg、HBcAg的表达情况。结果:24例HBVM阴性肝病患者中,6例可检测到HBV-DNA,其中5例肝组织中HBsAG、HBcAg同时阳性,1例HBsAg(+)、HBcAg(-);18例血清HBV-DNA阴性患者中用肝组织活检者3例,其中1例肝组织中HBsAg、HBcAg同时阳性。结论:HBVM阴性不能排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结合血清HBV-DNA测定及肝组织中HBcAg、HBcAg的检测,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