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材料与方法 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均行16排螺旋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0例显示为球后密度均匀的肿块影,5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11例显示特征性"渐进样强化",4例显示为均质持续性强化.结论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表现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血管瘤12例,分析其在MRI上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2例四肢软组织血管瘤在T1WI及压脂序列上均呈高信号,8例软组织血管瘤在T1WI上等或略高于骨骼肌信号,其中5例可见局限性、散在性小斑片状的信号,3例血管瘤中有高信号,为病变内脂肪,1例侵犯骨骼肌的大血管瘤见完全留空信号。结论四肢软组织血管瘤在MRI上具有特征性表现,术前MRI检查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软组织静脉畸形的MRI信号特点和诊断价值.方法 32例经手术病理、介入造影或随访结果证实的软组织静脉畸形病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特点.结果 32例软组织静脉畸形病变位于头颈部4例,躯干部6例,周围肢体22例.病变形态多呈不规则团块状或大片状,四肢病变长轴多与肢体长轴方向一致.MRI信号表现为T1WI呈与肌肉信号相等(13/32)或呈等、高混杂(11/32)或等、低混杂(8/32)信号.T2WI呈高信号(14/32)或混杂(18/32)信号.SPAIR多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强化(21/32),部分病例明显强化(9/32),少见不强化(2/32)病例.结论 MRI信号特点可反映软组织静脉畸形的复杂病理成分,根据影像表现术前可做出准确的诊断,并能对静脉畸形大小、累及范围作出判断,从而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SHL)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对15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5例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影像学表现为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实性肿块或结节,边缘光整,密度均匀。CT表现为肿瘤明显强化,肿瘤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少数可见钙化。病理所见15例中血管瘤样12例,乳头状13例,实性片状14例。结论影像学检查特别是CT扫描是重要的检查手段,有助于提高对SH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5例经病理证实为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共54处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超声声像图均表现为混合性回声团块,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多条迂曲扩张的管状结构,4处病变内可见血栓所致的低回声,10处可见钙化所致的强回声伴声影。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36处病变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探头加压放松后管状结构内可见血流信号,18处病变内可见低速静脉或动脉血流信号,探头加压放松后血流信号均较前增多。结论 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沈纪林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9):2660-2661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特征,提高对PSH的认识.方法 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无症状,2例患者有症状(咳嗽、发热).胸部CT多表现为孤立性、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境界清楚、边缘光滑的结节状阴影,病灶内均无钙化,亦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中青年女性,胸部CT表现为密度均匀、境界清楚、边缘光滑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且无钙化、无肺门淋巴结肿大者可考虑本病.  相似文献   

7.
付哲祥  李昌松 《安徽医药》2020,24(9):1811-1815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SFT)多层螺旋 CT(MSCT)表现及与肿瘤组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CerbB-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汉川市人民医院 2010年 10月至 2018年 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25例 SFT病人临床资料。 MSCT扫描观察胸部 SFT部位、形态、密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 CerbB-2蛋白表达,分析 MSCT影像指标与 CerbB-2蛋白表达关系。结果肿瘤形态多呈不规则形或圆形,仅有 2例呈浅分叶状; 22例边缘清晰, 3例边缘不清; 6例病人肿瘤密度 CT平扫较均匀, CT增强扫描呈强化均匀; 19例病人肿瘤密度 CT平扫不均匀,可见坏死及不规则钙化,且 CT增强扫描呈强化不均匀,其中 7例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4例强化呈条状钙化或斑片状, 9例可见增强血管影;且肿瘤最大直径( 12.01±4.97)cm,肿瘤实质平扫 CT值( 35.72±9.13)HU,肿瘤实质增强 CT值( 67.48±20.52)HU,静脉期最大强化率( vCER)(154.32±48.70)%。胸部 SFT病人组织中 CerbB-2蛋白阴性 10例、弱阳性 7例、中阳性 5例、强阳性 3例,阳性率为 60.00%。胸部 SFT病人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实质平扫 CT值、肿瘤实质增强 CT值及静脉期 vCER均与 CerbB-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 P<0.05)。肿瘤实质血管数、 CerbB-2蛋白表达均是胸部 SFT病人静脉期 vCER的影响因素( P<0.05)。结论胸部 SFT的 MSCT表现多呈边缘清晰和进行性不均匀强化,且 MSCT影像学指标与肿瘤组织 CerbB-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软组织血管瘤MRI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例软组织血管瘤MRI的表现以及与其它方法的比较.所有病例均经CR、CT、DSA、B超和MRI检查.结果5例MRI检查表现为软组织肿块、或软组织弥漫性肿胀,其中2例为肌肉内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长轴与肌肉走向平行,呈等、稍长T1长T2信号,边界欠清,其内可见斑点、网隔状短T1长T2信号.1例为较表浅软组织肿块,呈等、稍长T1信号及以长T2为主之混杂信号.1例为肌肉间隙内软组织肿块,形态较局限,呈结节状,边界清晰,周围肌肉受压变形,呈等、长T1长T2信号,可见到小管状长T1短T2信号影,1例为右下肢体弥漫性软组织肿胀,呈等、长T1及以长T2为主混杂信号,内见条状、点状长T1短T2信号及斑点、斑片状短T1长T2信号灶,右下肢骨骼比左侧稍短小.5例注射Gd-DTPA后扫描肿块多数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呈中等度强化,部分病例可见到异常血管及营养血管.结论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方位成像的特点,对软组织血管瘤能够明确诊断及确定肿块范围,对临床明确诊断及确定手术范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多层螺旋CT(MS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29例RB的CT及MR!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20例行MRI平扫,11例平扫+增强。结果CT扫描29例病变均表现为眼球后壁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突入玻璃体腔,均见有钙化,9例眼球大小正常,17例眼球增大,3例眼球变小。MRI扫描均表现为眼球内软组织信号。结论RB在MS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对显示钙化有明显优势,MRI对肿瘤的内部形态、肿瘤的蔓延及其增强显示良好,MSCT和MRI可显示RB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特征,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 16例患者中,病灶位于空肠10例,位于回肠4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2例;单发10例,多发6例.6例GIST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密度均匀4例,瘤内片状低密度及点状钙化各1例;4例GIST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欠清,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2例;6例GIST肿瘤呈分叶状、不规则形,分界不清,单发4例,多发2例,瘤内多发不规则低密度3例,局限性低密度区2例,瘤内点状钙化1例.肿瘤动脉期瘤体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情况,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GIST影像资料,并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及动静脉期双期扫描。结果9例GIST中,以发生于胃部最多见,共8例,其中以胃体部居多(4例),另外1例位于空肠;腔外生长为主占多数,共6例,腔内生长1例,腔内外生长2例。肿瘤直径大于5cm者共7例,其中5例为恶性;小于5cnl者共2例,皆为良性。MSCT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肿瘤密度多欠均匀,内部可出现低密度液化坏死区,边界多较清晰,周围组织受压推移,增强后多数呈中到重度不均质强化。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GIST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结合双期增强及MPR对GIST定位、定性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学表现,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将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1例GIST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大肠2例。6例向腔内生长,15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8例肿瘤最长径≥50mm,13例肿瘤最长径〈50mm;14例边界清楚,7例边界不清;平扫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18例,3例明显强化。高度危险4例,中度危险7例,低度危险8例,极低危险2例。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诊断GIST,并判断其危险程度,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最长径〈50mm、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中度以下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11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平扫有6例呈等密度实性肿块,4例瘤体平扫密度不均,呈等、低、混杂密度,其内有大小不等的中心性或不规则液化、坏死、囊变区,而有1例为厚壁囊性肿块。经增强后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尤其是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持续,而坏死区无强化,1例囊性肿块的囊壁中等度强化。结论结合临床资料,行搜索性CT平扫、增强扫描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起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本组11例行CT扫描,9例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发生于胰头部3例,胰头颈部1例,胰颈部1例,胰体部1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部3例。本组14例病灶均为单发。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不规则分叶状4例。肿瘤最大径线2.1~10.8cm(平均7.77cm)。CT平扫均显示密度不均,其内见大小不一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延迟期中度-明显强化。所有病例增强后均强化不均,呈进行性强化,3例病灶内见斑片状出血灶,2例病灶内有钙化,2例侵犯邻近胰腺,1例伴肝转移。MRI多表现为较大的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囊实性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中等-高信号或混杂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呈中等度持续性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的密度或信号变化能够反映病灶组织学成分的不同,CT和MRI在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观察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三维CT(3DCT)影像学分析在小儿血管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不同三维成像,分析20例患儿血管瘤的血液供应及其与血管瘤类型的关系.结果 20例中,呈现斑片状影3例、絮状影3例、团块影6例、蚯蚓状影4例、混合影4例.根据3DCT影像学分析定位血管瘤的供血及回流血管,行单纯结扎滋养血管或手术切除后皮瓣转移修复创面18例,均治愈;未行手术2例,观察1年半后消退.结论 3DCT影像能提高对血管瘤血供的判断,指导小儿血管瘤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6.
32P胶体介入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32P胶体联合地塞米松介入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29例,根据血管瘤平面面积分为A、B、C3组,行32P胶体联合地塞米松瘤内多点均匀注射介入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1次治愈率为55.0%,经2次治疗后总治愈率为80.29%,A、B、C3组治愈率分别为94.4%、84.1%和63.9%,随血管瘤平面面积增大,治愈率逐渐下降(P〈0.01),3组有效率均为100%。结论32P胶体联合地塞米松介入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早期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殷敏敏  徐丽艳  余永强 《安徽医药》2017,21(7):1220-1222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磁共振(MR)表现,提高术前诊断,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其中17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6例行DWI扫描并测量ADC值.结果 17例血管外皮瘤中16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脑内多发病灶,病灶边界清晰,14例病灶呈分叶或浅分叶状.MR平扫T1WI:8例呈混杂信号,3例呈稍低信号,3例呈等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1例呈低信号;T2WI:10例呈混杂信号,4例呈等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1例呈高信号;FLAIR:病灶呈等或稍高信号.行DWI扫描6例病灶中5例实质部分呈低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16例呈不均质明显强化,8例可见明显坏死囊变,7例瘤体内可见出血信号,15例肿瘤体内或边缘可见散在小囊状或多发迂曲的流空血管影.14例肿瘤周围可见不同程度水肿信号.结论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DWI检查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PSH的多层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行胸部多层CT平扫和(或)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后进行图像观察。结果病灶均为单发,右肺12例,左肺14例;大小以1.5-3.0cm多见(65.4%),平均(25.5±15.4)mm;病灶形态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80.8%),少数呈不规则形;边缘多光滑(88.5%);多数无分叶(73.1%);密度多均匀(88.5%),少数可见钙化(26.9%);强化可均匀、可不均匀(比例约1:1),平均增强程度约(41.1±27.4)HU;网格征(76.9%)及贴边血管征(38.4%)较多见。延时扫描表现为持续强化,灌注成像表现为高血流灌注。结论PSH具有肺内良性肿瘤的特点,明显强化、容易出现钙化、网格征、贴边血管征等征象,对诊断PSH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传彬  程涛 《安徽医药》2015,36(5):548-55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腮腺基底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总结其具有诊断意义的CT征象。 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CT资料,并复习相关国内外文献。 结果 腮腺基底细胞瘤中老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渐大性肿块。16例单发,1例多发;12个病灶位于浅叶,紧邻包膜下;15个病灶呈圆形、椭圆形,3个病灶呈浅分叶状;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病灶较小,平均最大径约6~36 mm;9个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实性,增强后动脉期多明显强化,静脉期多缓慢持续强化或缓慢减退;9个病灶呈囊实性,增强后呈均匀薄壁"环形"、不均匀"花环状"或"附壁岛状"强化。 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MSCT能够对大多数病灶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高连冬 《首都医药》2014,(14):52-54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多层螺旋CT (MSCT)诊断价值及其与肾透明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入院的经病理证实的7例RO经MSCT检查临床资料,另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7例肾癌患者MSCT检查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7个嗜酸细胞腺瘤中,71.43%(5/7)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平扫为密度均匀的肿块,57.14%(4/7)为等密度,所有肿瘤内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时42.86%(3/7)不均匀强化,28.57%(2/7)在增强扫描皮髓期现病灶中央星状瘢痕,其中1例星状瘢痕在肾盂期强化,呈星状高密度,同时观察到轮辐状强化及中央瘢痕。平扫时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值较肾癌高,P<0.05。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特征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