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RNA只是起到遗传信息"桥梁"的作用,从DNA获得遗传信息后转译成蛋白质(遗传中心法则).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高级生物仅2%~3%转录产物编码蛋白质,大部分DNA转录产物为非蛋白编码RNA(nonprotein coding RNA, ncRNA),并不被翻译成蛋白质.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D)主要的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及α-突触核蛋白的沉积。多数研究认为,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蛋白质异常修饰及错误折叠等机制导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紊乱是PD发病的核心机制。环境因素或基因突变导致的线粒体复合物I功能缺乏可以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损伤,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异常及运动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在PD发病的早期即已出现,被认为是散发性和单基因遗传性PD的共同特征。本文就线粒体功能异常分别在遗传性PD和散发性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关于多胺的功能尚无定论,但有研究表明它参与稳定DNA构象、染色质浓缩、DNA转录以及细胞生长和发育过程,可特异性地修饰某些RNA分子,稳定或激活RNA酶,参与mRNA的翻译以及影响蛋白质合成等.多胺是真核细胞生存所必需的小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4.
脑小血管病(CSVD)指影像学表现不同,但有相似临床特征、病理过程,影响脑小穿支动脉、小动脉(直径40~200μm)、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一组病变,导致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和身体残疾。除高血压、年龄外,其与传统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不明确,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氧化应激由体内促氧化剂与抗氧化剂水平之间的不平衡造成,可破坏脂质、蛋白质及DNA,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相关,本文简要论述近年国内外有关抗氧化剂与脑小血管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由多巴胺氧化产生的氧化应激和由此引发的蛋白质表达变化能够改变与帕金森病相关的细胞代谢过程。SH-SY5Y细胞经过10 μmol/L维甲酸和80 nmol/L 佛波酯相继诱导各72小时后出现了分化的神经元表现型,SH-SY5Y分化细胞暴露于100 μmol/L多巴胺24小时后出现氧化应激。在本研究中,为了在这个帕金森细胞模型中发现由氧化应激引发的蛋白质表达变化谱,我们通过二维差异胶内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和鉴定了显著性变化的蛋白质。结果显示,诱导分化作用使6个蛋白质表达显著性地变化(6个蛋白质表达均增加),毒性暴露作用使14个蛋白质表达显著性地变化(11个蛋白质表达增加,3个蛋白质表达降低);同时,在SH-SY5Y分化细胞中显著性地增加的微管蛋白alpha1,在SH-SY5Y分化细胞经过毒性暴露作用后显著性地降低,并且被鉴定为泛素化微管蛋白alpha。这提示,SH-SY5Y细胞在诱导分化作用后的蛋白质表达变化谱和SH-SY5Y分化细胞在毒性暴露作用后的蛋白质表达变化谱是不同但相关的。 关键词:SH-SY5Y细胞;维甲酸;佛波酯;多巴胺;氧化应激;蛋白质表达;蛋白质组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近年来,抑郁症的氧化应激假 说备受关注,8- 羟基脱氧鸟苷(8-OHdG)作为氧化应激造成 DNA 损害的生物学标志物,已有研究发现抑 郁症患者体内8-OHdG 水平升高。现就 8-OHdG 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及发病后损伤机制研究尚未完全清楚,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STAT1)属于具有信号转导和转录调节功能的蛋白质家族,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STAT1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及损伤机制,目前认为其主要参与了脑缺血后的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等,深入研究以上病理生理过程及损伤机制,将为寻找到有效的治疗药物奠定基础.现将对此综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与老年相关的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主要分子病理学特征为脑内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和过度磷酸化tau蛋白所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氧化应激是包括AD在内的神经变性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本文介绍了氧化应激后蛋白质发生改变的类型、AD进展期间脑内蛋白质的氧化、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原因以及今后对AD进行预防与治疗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卒中后氧化应激的失衡与卒中致残增加和不良预后相关。表观遗传调控可以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方式影响氧化应激,进而在卒中的进展中发挥作用。本文概述表观遗传调控在卒中后氧化应激反应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锌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对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产生影响,在细胞的DNA复制、RNA转录、增殖、分化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适宜浓度的锌具有促进神经元和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 目的:拟通过流式细胞技术观察锌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周期、DNA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旨在探讨适宜浓度锌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干预作用。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取传3代细胞,对照组向细胞中加入含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锌处理组向上述培养液中加入硫酸锌,使锌终浓度分别达到0.5,1.5,2.5,3.5,4.5,5.5 mg/L,培养21 d。观察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DNA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增殖周期。 结果与结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和CD44呈阳性表达。锌对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促进作用呈量效关系,0.5~4.5 mg/L锌处理组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尤以质量浓度为2.5 mg/L时最为明显。培养7,14,21 d与对照组相比,2.5 mg/L锌处理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DNA含量、蛋白质含量均显著升高(P < 0.01);细胞增殖指数、S期和G2+M期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升高,G0/G1期细胞百分率则显著下降(P < 0.01)。提示0.5~4.5 mg/L锌能促进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且2.5 mg/L为最佳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脂质代谢障碍和氧化应激反应加速了病变过程。 本文介绍了基础研究中以调节脂质代谢和改善氧化应激为目标的治疗方法。调节脂质代谢的治疗方 法包括:①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型(PCSK9)小分子抑制剂:不仅能够抑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 溶菌素9型的活性,而且能增加肝细胞表面LDL受体;②纳米颗粒miR-chNPs(miR206-chNPs和miR223- chNPs):通过调节转录后基因表达,促进胆固醇外排。改善氧化应激的治疗方法包括:①抗氧化剂 硒纳米颗粒:通过抗氧化剂硒酶或硒蛋白维持体内的氧化还原稳态;②硫氧还原蛋白1模拟肽:通 过其抗氧化和蛋白质信号转导来发挥功能;③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延缓动 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基于基础研究的新靶点治疗方法,是未来具有潜力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的新兴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噬和氧化应激在血管性痴呆(V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确切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而核转录相关因子2(Nrf2)在氧化应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自噬和Nrf2信号通路所调控的氧化应激在V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寻求两者之间的联系,为预防和治疗VD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α-synuclein与氧化应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 (P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变性疾病 ,它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但其内在的联系尚不十分清楚。α synuclein可能起到联系基因和环境因素在PD中的发病机制的作用 ,而多巴胺导致的氧化应激则可能是神经变性的共同途径。本文就α synuclein和氧化应激在PD发病机制中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检测重症脑瘫儿童外周血中微量元素和氧化应激状态的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选取重症脑瘫患儿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儿童各20例,抽取空腹血,分离血浆和红细胞。按照相应试剂盒提供的方法分别检测GSH、GSSG、LPO、ROS和SOD的氧化应激指标以及微量元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症脑瘫儿童外周血中氧化应激指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组,微量元素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元素和氧化应激损伤参与了儿童重症脑瘫的发病,加强营养管理可改变患儿的氧化应激,可能有利于脑瘫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丙戊酸钠对于偏头痛具有显著预防作用,但目前丙戊酸钠对偏头痛预防作用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可能通过调节蛋白激酶、谷氨酸能神经传导、神经源性炎症等途径参与偏头痛病理生理过程,而丙戊酸钠可能通过修复线粒体损伤、增加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的表达以及GRP78基因转录率和蛋白水平、抑制诱导型NOS表达、调节抗凋亡因子BCL-2表达、促进大脑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等方面降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由此我们推测丙戊酸钠通过降低偏头痛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进而对偏头痛发挥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错误折叠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是由蛋白质错误折叠引起的,这类疾病被称为蛋白质错误折叠病。蛋白质突变、泛素-蛋白酶和自噬功能的失常与蛋白质错误折叠的发生,异常蓄积和聚集有关。本文综述了蛋白质错误折叠和聚集的机制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有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MCI-186对双侧脑室内注射链脲菌素(STZ)诱导的认知损害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和脑内DNA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6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MCI-186+假手术组(M+S)、模型组(L)和MCI-186+制模组(M+L)。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测试大鼠认知功能;比色法和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大鼠脑内的H2O2、CAT含量和8OHdG表达。结果跳台试验中,与S组比较,L组潜伏期(179.1±41.3)显著缩短(P0.05),错误次数(3.88±0.87)显著增加(P0.05);与L组比较,M+L组潜伏期(250.5±27.1)显著延长(P0.05),错误次数(2.83±0.64)显著减少(P0.05)。Morris水迷宫试验中,与S组比较,L组大鼠潜伏期(36.1±3.59)显著延长(P0.05);与L组比较,M+L组潜伏期(18.63±3.73)显著缩短(P0.05)。与L组比较,M+L组脑内H2O2含量显著减少(P0.05),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8 OHdG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MCI-186能够改善STZ诱导的大鼠认知损害和脑内DNA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9.
龚涛 《中国卒中杂志》2010,5(2):139-14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动脉粥样硬化的氧化学说,并逐步建立了氧化应激重要标志物-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AS形成和斑块破裂中的关键地位。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等因素增加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但单纯从以上因素的角度并不能完全解释所增加的血管风险;而其他的重要风险因素如氧化应激/炎症则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控制血脂等因素后剩留血管风险的出现,提示我们在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还有被忽略的重要靶点-氧化应激。在现有调脂、抗栓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强对氧化应激的风险管理,正日益显示出广阔的临床治疗前景。抗氧化治疗逐渐成为缺血性心卒中综合管理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毕齐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脂质代谢障碍和氧化应激反应加速了病变过程。
本文介绍了基础研究中以调节脂质代谢和改善氧化应激为目标的治疗方法。调节脂质代谢的治疗方
法包括:①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型(PCSK9)小分子抑制剂:不仅能够抑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
溶菌素9型的活性,而且能增加肝细胞表面LDL受体;②纳米颗粒miR-chNPs(miR206-chNPs和miR223-
chNPs):通过调节转录后基因表达,促进胆固醇外排。改善氧化应激的治疗方法包括:①抗氧化剂
硒纳米颗粒:通过抗氧化剂硒酶或硒蛋白维持体内的氧化还原稳态;②硫氧还原蛋白1模拟肽:通
过其抗氧化和蛋白质信号转导来发挥功能;③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延缓动
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基于基础研究的新靶点治疗方法,是未来具有潜力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的新兴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