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治未病干预脾虚痰湿型糖耐量减低(IGT)对血糖、胰岛素分泌、血脂、体质量及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96例IGT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予生活方式干预,干预组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中医药治疗。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2组干预前后体质量指数、血糖、胰岛素水平、血脂等指标以及中医临床疗效,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血糖、血脂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干预组有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70%,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20,P<0.01)。结论治未病干预脾虚痰湿型IGT,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对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等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可有效逆转IGT。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理论干预糖耐量低减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糖尿病高危因素,属亚健康范畴,与体质因素有关,多为气虚质、阴虚质、气阴两虚质、痰湿质、瘀血质。通过辨证调理体质即"治未病"的方法,如食疗、药膳、运动疗法、中药干预等,可改善IGT状态,避免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三级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尚无针对其病原体特效治疗方法 ,而有效预防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手段。中医学在几千年的疾病 (尤其是传染病 )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形成了独特的“治未病”预防思想。笔者在该理论指导下 ,结合SARS的特点 ,系统地阐述了其预防措施 ,为预防SARS提供参考 ,现介绍如下。1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一级预防 ,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包括 :(1)保养正气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机体正邪相争的结果 ,中医学特别强调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  相似文献   

4.
糖耐量减低(IGT)是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糖代谢异常,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不仅2型糖尿病存在IGT阶段,部分1型糖尿病也有这个阶段。此阶段主要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其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是由于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降低和外周骨骼肌胰岛素抵抗。有资料显示国内IGT的患病率高达4.76%,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理论。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对致病因素的预防,中医称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是通过医疗手段控制疾病的发展,从而达到早期发现、诊断、治疗目的,防止疾病发展,中医称为欲病救萌,防危杜渐。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目的是让患者懂得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时预防病残,促进病变组织、器官的功能恢复,中医称为已病早治,防其传病。另外,对于术后患者,防止复发,也是中医治未病范畴。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7.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8.
<正>亚健康是新世纪人类医学的重大命题,已引起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祖国医学理论的治未病思想,蕴藏着对亚健康的良好防范措施,应当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葡萄糖耐量减低干预治疗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糖耐量减低(IGT)是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中间阶段,也是发展为2型糖尿病(DM)的一个危险阶段,属于糖尿病前期范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是IGT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1-3].2006年WHO制定的IG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mmol/L;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即口服75g葡萄糖2h后血糖7.8~11.1mmol/L.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研究报告显示每年有超过700万人发展为糖尿病,每10 s就有2人发展为糖尿病,所以迫切需要积极地干预IGT.  相似文献   

10.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流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是中医学博大精深理论体系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它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医“治未病”思想以对人体总体的把握以及预见性、包容性在预防医学中独具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已经成熟的优势,将其理论广泛运用于临床,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治未病而尽享天年。本文对治未病思想的源与流进行了初步梳理与考证,意在抛砖引玉,与中医界同道共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现代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妊娠期糖耐量受损的患者不断增加,针对患者的特殊性体质,及此病发展的最终危害性,遵于“有故无损亦无损也”,应用“治未病”及“体质学理论”的中医基本预防思维对此期积极干预,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本文首先分析未病本旨,然后阐明未病的3种状态,即无疾之身、隐而未发、发而未传;探讨治未病的渊源,进而从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等5个层面剖析了治未病的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和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医辨证施膳防治葡萄糖耐量低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膳对于葡萄糖耐量低减(IGT)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IGT患者随机分为药膳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饮食+运动控制,药膳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医辨证施膳,2组均根据各自身高、体质量控制日进食总热量,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药膳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药膳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FBG、2 hPBG、BMI、TC、LDL-C的下降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中医辨证施膳对于逆转IGT有一定的作用,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本文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来探讨防治糖尿病,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患病率呈现迅猛增长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三大慢性病之一[1],采用和加强糖尿病慢病管理措施已刻不容缓。糖尿病病程越长,血糖愈难控制,并发症愈易出现,避免造成死亡的可能性愈小,已成为专家研究共识。中医学对疾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对糖尿病的防治有重大的意义。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治未病中,治有治疗、医治、治理、调理、调养、条达、条顺、安定之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糖耐量减低中医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与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iation。IDF)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正式公布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餐后2h血糖(2hPG)≥7.8mmol(140mg/dl),而〈11.1mmol/L(200mg/dl)。研究证实IGT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非IGT人群高约100倍,在此阶段进行干预是防治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的最早阐述。后经张仲景等医家进一步的诠释与发展,至清代,以叶天士、吴鞠通为代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医治未病思想体系的确立。本文以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为例,导出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在中医治未病多方面的作用,以期待能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韩苏婷  彭丽君 《河北中医》2009,31(11):1737-1738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是能够预防治疗的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在我国2型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之后的第3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糖尿病进行早期预防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介绍了望诊在"治未病"思想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通过对患者面部、口腔、神情、毛发等情况进行详细的望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患者的潜在疾病,提前加以干预,收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效果。同时指出,在临床中适当结合现代诊疗手段,有利于望诊的客观化和统一化,使其在疾病诊治中更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