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开篇第一条即:"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本条以肝病为例,说明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后面篇章中提出的病愈防复,概括了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追本溯源,系统阐述"肝病实脾"理论来源、演变以及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解。同时从"肝病实脾"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如何应用于王乐亭"老十针"防治中风后胃肠功能障碍。总结得出,无论是防治中风后胃肠功能障碍,抑或是防治中风病及其并发症,均可把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到中风病发病以及治疗的全程,以融会贯通,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预后防复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3.
宜治未病靈樞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聚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门而鑄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曰:‘经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作者按:所谓治未病者,有於治疗中防加杂症之发生,如难经所谓知肝传脾当先實脾之类,有防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理论。文章首先论述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来源、含义及其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以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为例介绍了肝脾两脏对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以及肝脾同治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从五行制化的正常和异常、脏腑关系与肝脾同治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肝脾同治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论述治未病与肝脾同治的关系,阐释了肝脾同治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阶段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肝脾同治在抑郁症和亚健康失眠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肝脾同治对于治未病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理论既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的超前思想,也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既病防变的早期干预措施。“治未病”不仅指导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杂病治疗,更适用于控制某些温热病将传而未传的传变途径,从而防止病情恶化,达到早期治疗,及早康复的目的。现就四则实例,谈谈“治未病”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为依据,探究"治未病"理论对于糖尿病肾病临床诊疗意义。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将"治未病"理论体系贯穿糖尿病肾病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滑胎预防干预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建立辨证论治的临床医疗理论,而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早在二千多年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而<难经·七十七难>亦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昊  阎小萍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19-1620
<正>自古中医学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即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记载"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此处"治未病"与《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从"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出发,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探讨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脾瘅、消渴、消瘅三个阶段,如何积极有效的进行中医药防治。  相似文献   

11.
中医眼科之“治未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1]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 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难经·七十七难>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土不受邪,即勿补之".<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治未病"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张敏  周语平  韩维斌 《河南中医》2009,29(6):532-53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述,强调了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肝病传脾”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现念出发得出的认识,而“当先实脾”则以肝脾关系为例论述杂病的治疗原则,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733-1734
从"未病先防","欲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盛防危","瘥后防复"五方面浅谈"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不同时期防治中的含义及体现,探讨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糖尿病分期防治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622-2623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系统的精髓,"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治未病"是历代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功能旺盛,才可以保持人体正气强盛,防止疾病入侵。文章将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论述针灸从脾论治"治未病"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试析《伤寒论》重视脾胃辨证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秉承了<内经>、<难经>中的"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充分重视脾胃辨证对预防疾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顾护脾胃,未病先防;助胃祛邪,既病早治;扶脾益胃,已病防传;温中助阳,重病防变;调养脾胃,病瘥防复.  相似文献   

16.
"脾不主时"源于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其本质是脾在五行中属土,居中央,长养万物,一年四季无明显的季节归属,所主时令孕育于四时之中,为后天之本。在一年四季中,若脾的功能旺盛,人体就不容易受到病邪侵害,即"四季脾旺不受邪"。因此中医在"治未病"过程中强调养脾为先,未病先防,若已病则实脾防变,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从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相似文献   

17.
张唐法主任医师注重未病先防,认为针灸疗法在疾病预防及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脾胃病的针灸临床诊治方面张唐法尤其注重"治未病"。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有效干预,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或已愈防复,同时辨证施治,兼顾他脏,因势制宜,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脾胃病防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肝癌的中医药防治体系在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已见雏形.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分别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与现代医学肝癌的三级预防有异曲同工之妙.肝癌未病先防即肝癌癌前病变阶段,防其癌变,以扶正补脾为重;既病防变即确诊肝癌阶段,尽早择方治疗,防其加重转移;瘥后防复即肝癌缓解阶段,补虚防其复发.深入研究《金匮要...  相似文献   

19.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治未病理论对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初期应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并注意精神,调摄;已病可采用运脾和络颗粒调治;病后宜用滋阴、清热生津之食疗、药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