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咪唑斯汀在治疗荨麻疹中具有双重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咪唑斯汀是一种新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是抗 5 -脂氧合酶活性的H1受体的拮抗剂 ,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副作用少的特点。本文对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咪唑斯汀治疗荨麻疹的疗效、与其他抗组胺药的比较及咪唑斯汀的长期作用等方面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急性荨麻疹是临床较常见的皮肤病之一,抗组胺药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为比较新一代抗组胺药咪唑斯汀与西替利嗪在治疗急性荨麻疹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我们于2003年8月~2004年4月对56例急性荨麻疹病人进行用药后的观察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临床观察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3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六组.治疗组为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的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各一组,以及仅使用不同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各一组作为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六组于治疗前后记录荨麻疹症状评分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表.结果 治疗4周后,雷公藤多苷和抗组胺药联合应用的治疗组的症状评分均低于仅使用抗组胺药物的对照组(P<0.001),有效率治疗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的DLQI评分在用药2周与4周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01)结论 使用雷公藤多苷联合抗组胺药(尤其是咪唑斯汀)能够更快的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组胺在荨麻疹发病中的意义及咪唑斯汀在治疗荨麻疹中的抗组胺作用。方法 采用酶免疫法测定 45例荨麻疹患者在应用咪唑斯汀治疗前后血浆中的组胺含量。结果  2 4例急性荨麻疹和 2 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组胺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症状缓解后组胺含量下降 ,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急、慢性荨麻疹组胺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组胺是参与荨麻疹发病的主要介质之一 ,结合治疗观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并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5.
咪唑斯汀的双重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明了咪唑斯汀抗组胺H1-受体 ,抑制组胺释放的作用 ,同时阐明了咪唑斯汀具有抑制 5 脂氧合酶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 ,并进一步综述其在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及支气管哮喘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咪唑斯汀治疗263例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咪唑斯汀是一种具有抗组胺和抗过敏性炎症双重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为了解咪唑斯汀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及积累治疗经验,2001年6~11月,四川地区共9家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四川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四川省雅安卫校附属医院皮肤科、绵阳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进行了多中心开放性临床实验,共治疗观察了26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第二代抗组胺药及其新成员咪唑斯汀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概述了自上世纪80年代后问世的各种第二代非中枢镇静作用H1拮抗剂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不良反应及适应证等,对其优缺点作了比较;并着重介绍了最近推出的抗组胺药咪唑斯汀,它具有选择性拮抗H1受体和抗5-脂氧合酶的双重活性,是较理想的抗组胺药,用于治疗急,慢性荨麻疹及寒冷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急性荨麻疹患者口服咪唑斯汀10mg/d,连服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1周、2周时对其瘙痒程度、风团大小、风团数目进行评分,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1天、1周、2周其有效率分别为89.5%、94.0%、98.5%。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快、作用强、毒副作用小,是强效而安全的新型抗组胺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氯雷他定、西替利嗪3种抗组胺药的抗组胺及抗花生四烯酸的作用。方法:给大鼠左、右爪分别皮下注射花生四烯酸(1.0g/L,0.1mL)和组胺(10g/L,0.1mL)构建鼠爪水肿炎性模型。在注射花生四烯酸和组胺2h前分别给予咪唑斯汀、氯雷他定、西替利嗪(0.6mg/kg)灌胃,注射后应用体积测量仪分别测定给药后鼠爪体积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结果:咪唑斯汀可抑制花生四烯酸所致的鼠爪水肿(P<0.05),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对其无明显抑制作用;咪唑斯汀对组胺所致的鼠爪水肿有抑制作用(P<0.05),抑制作用强于氯雷他定组,但与西替利嗪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咪唑斯汀具有抗组胺和抗花生四烯酸的作用,且其抗组胺作用强于氯雷他定;与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相比,咪唑斯汀表现出其独特的抗花生四烯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口服咪唑斯汀 10mg ,1次 /d ,同时配以维生素及钙剂口服 ,分别于 1周、2周后观察并判定疗效 ;并设西替利嗪为对照。结果 治疗慢性荨麻疹共 34例 ,在1周、2周时有效率分别为 88%、85 %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结论 咪唑斯汀具有抗组胺和抗炎症介质的双重作用 ,用于慢性荨麻疹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咪唑斯汀的双重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说明了咪唑斯汀抗胺H1-受体,抑制组胺释放的作用,同时阐明了咪唑斯汀具有抑制5-脂氧合酶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综述其在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及支气管哮喘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咪唑斯汀联合赛庚啶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组胺药目前仍是治疗慢性荨麻疹最简便有效的药物.咪唑斯汀属于派啶类第二代长效H_1受体阻断剂,赛庚啶属于三环类第一代短效H_1受体阻断剂[1].  相似文献   

13.
咪唑斯汀治疗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传统的抗组胺药治疗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PACL)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尚不确定。目的:评价一种新型的具有抗过敏作用的抗组胺药咪唑斯汀与安慰剂对照治疗PACU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Ⅱ期、随机、双盲、多中心、交叉、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目的为评价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与安慰剂相比治疗28例PACU患者的疗效。研究中根据冷刺激时间试验(CSTT)、皮肤风团反应以及冰块试验后瘙痒程度的评分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冷刺激3min和10min,咪唑斯汀能够延迟风团反应的出现,减轻皮肤反应及瘙痒,根据3min和10minCSTT试验结果,咪唑斯汀与安慰剂相比,能够显著地减轻风团反应和瘙痒(P分别为0.006,0.015,0.009和0.005)研究中没有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良反应。结论:与安慰剂相比,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治疗PACU能够有效地延缓并减轻寒冷性荨麻疹反应,不良反应轻微,提示咪唑斯汀治疗PACU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咪唑斯汀抗组胺点刺试验及治疗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咪唑斯汀治疗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①对93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口服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急性荨麻疹患者首次服药后留观2h,慢陛荨麻疹患者连续用药2周。②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作组胺点刺试验,观察咪唑斯汀对组胺诱导风团的抑制作用。结果:①61例急性荨麻疹患者首次服药后在1h内起效49例(80.3%);32例慢性荨麻疹治疗1周后有效率为90.6%,治疗2周后有效率为100.0%。3例患者出现短暂而轻度的嗜睡反应。②健康志愿者服用咪唑斯汀1、2h后,对组胺诱导风团的抑制率分别为40.19%和83.92%;红晕抑制率分别为49.90%和87.69%。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急、慢性荨麻疹起效快,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咪唑斯汀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临床上很难用单一抗组胺药控制。我们应用咪唑斯汀(皿治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联合甘草酸二铵(甘利欣,连云港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慢性荨麻疹,并与单用皿治林治疗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荨麻疹 (CU)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 ,大多数患者病因不明。咪唑斯汀 (mizolastine)是一种新的苯丙咪唑衍生物 ,是一种快速、持久、高效的H1受体拮抗剂 ,也是唯一的欧洲各国均认可使用的抑制H1受体的抗组胺药。它具有抗组胺及抑制 5-脂氧合酶活性的双重作用并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移行。10mg咪唑斯汀可达到最高疗效即抑制风团及红肿作用 ,1小时起效 ,4小时达到药效高峰 ,并持续 2 4小时以上。为了评估该药的有效性及长期用药的安全性 ,1992~ 1995年在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 2 4个医疗中心对 2 11例患者进行开放的Ⅲ期临床试…  相似文献   

17.
采用酶免疫法测定45例荨麻疹患者在应用咪唑斯汀治疗前血浆中组胺与LTB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患者组胺与LTB4含量下降,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组胺与LTB4是参与荨麻疹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介质,结合治疗观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对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同时考虑抗组胺及抗炎。  相似文献   

18.
对《咪唑斯汀治疗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的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抗过敏作用的抗组胺药——咪唑斯汀的Ⅱ期临床试验报告,本文有很多地方值得参考与借鉴一首先,由于第1代传统的抗组胺药在治疗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PACU)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尚不确切的背景下,本文用冷刺激时间试验(CSTT)这种客观指标与安慰剂对照进行随机、双盲、多中心、交叉法来评价对PACU患者的疗效,观察CSTT的  相似文献   

19.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门诊常见的一种慢性皮肤病 ,我们单用新型抗组胺药皿治林 (咪唑斯汀Mizolastine,西安杨森制药公司生产 )治疗慢性荨麻疹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入选病例共 6 4例 ,均为门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的病人 ,年龄 12~70岁 ,病程 1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几种抗组胺药对小鼠接触性皮炎的疗效及对表皮朗格汉斯细胞(LCS)数目的影响。方法:制作小鼠接触性皮炎模型,测量用药各组鼠左耳中部厚度变化及应用ABC免疫组化法测定LCS的数目。结果:对诱发皮炎前、后24h鼠耳厚度差的比较,咪唑斯汀组作用较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OX4 LCs、OX3*LCs均明显减少。结论:几种抗组胺药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咪唑斯汀的作用较强;几种抗组胺药可使表皮LCs数目呈不同程度的减少;抗组胺药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可能与LCs的数目减少有关,LCs数目的减少可能是其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