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颈源性头痛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应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对照组38例,应用采用颈椎牵引联合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2周后,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总体疗效(愈显率%),头痛程度、颈椎活动度等量化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理脊通脉手法可明显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机理及临床疗效。方法:按就诊顺序选择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颈椎牵引和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症状、体征、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情况,一个疗程后每组治疗前后病情综合积分对比、组间积分差值比较、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博动指数比较,分析并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的效果、缓解眩晕的疗效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脊通脉手法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6例,并与单纯针刺夹脊穴治疗作对比观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治疗组116例中,男62例,女54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36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7年。对照组34例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7岁;病程最短4周,最长5年。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相似文献   

4.
理脊通脉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2 0 0 2年 8月至 2 0 0 3年 4月 ,我们采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38例 ,并设对照组进行观察 ,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76例 ,其中男性 4 0例 ,女性 36例 ;年龄最小 1 3岁 ,最大 6 8岁 ,平均 2 8.3岁 ;发病与日常体位及颈部损伤有密切关系 ,其中财会人员 1 6例 ,教师 1 1例 ,公司职员 1 0例 ,学生 7例 ,以上均有长期伏案史 ,有颈部损伤史者2 2例 ,其余 1 0例诱因不详。所有病例以治疗先后为序号 ,查随机数字表 ,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 38例。1 .2 诊断标准 :参考 1 994年国家…  相似文献   

5.
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青少年期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青少年期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97例青少年期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理脊通脉手法治疗)49例,对照组(颈椎牵引)48例,分别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和主、客观疼痛的减痛效果,并对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和减痛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青少年期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颈椎的外源稳定装置,恢复其正常的生理顺应性,进而缓解对颈部神经和血管的激惹,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理脊通脉手法对青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青年颈椎病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予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对照组40例,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观察两组治疗2周及4周后疗效并作对比.结果:两组治疗2周及4周后疗效优良率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理脊通脉手法对青年颈椎病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源性视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青少年颈源性视力障碍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理脊通脉手法治疗)50例,对照组(局部针刺配合点穴治疗)48例,分别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视力及视觉功能恢复情况,并对发病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视力及视觉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源性视力障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颈型颈椎病是各类型颈椎病发病的早期,临床上最为常见,因其症状轻微,短暂,且以局部症状为主,临床上也常被诊断为是一般性的落忱及颈部肌肉扭伤,随着对颈椎病研究的深入,以往被认为是一般性的颈背痛其中一部分实质上是颈椎病的早期表现.自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我们以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40例,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针刺夹脊穴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6例,并与单纯针刺夹脊穴治疗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颈源性头痛(cernicogenic headache,CEH)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引起并以慢性、单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此类病例在头痛病例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笔者自2008年来采用了整脊手法与针刺结合对CEH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眭承志  陈少玫  叶志英 《中医研究》2004,17(5):10-10,14
近年来,我们以经络理论为基础,运用手法从督脉论治颈椎病,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阐明其治疗机理,探讨此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方向性,现对其治疗机制进行相关理论推论.  相似文献   

12.
颈源性神经衰弱的手法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3.
颈源性疾病的诊断与手法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源性疾病是指颈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遭受损伤或退行性改变,在一定诱因条件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椎旁软组织肿胀、痉挛或粘连等,直接或间接对脊神经根,椎管内外血管、脊髓或交感神经等产生刺激或压迫,产生脊椎损伤疾患以外的多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4.
15.
颈椎损伤性疾病的整合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椎损伤性疾病,采用手法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但如使用不当不仅影响疗效,甚至还会造成医源性损伤。作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整理总结出一套整合手法,现介绍如下。1整合手法的特点和应用原则1.1整合手法的特点①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等理论的应用;②以中医手法为基础,如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及推拿六大类(摆动类、摩擦类、挤压类、叩击类、震抖类、运动类)等的具体分解或综合手法;③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特别与人体生物力学相结合,如生物力学的应用,采用失稳原理、杠…  相似文献   

16.
林振原  眭承志  曾伟  余青 《光明中医》2011,26(11):2257-2259
目的观察扶他林乳胶剂配合理脊通脉手法对颈型颈椎病的镇痛效果,并观察手法介质(扶他林乳胶剂)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将115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扶他林乳胶外涂配合理脊通脉手法组(A组)、理脊通脉手法与扶他林乳胶剂分开使用组(B组)、塞来昔布口服组(C组)。比较3组的镇痛效果。结果疼痛评分及疗效比较,A组均优于B、C组。结论扶他林乳胶剂外涂配合理脊通脉手法对颈型颈椎病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手法治疗中使用手法介质可以极大地提高疗效,今后在手法治疗中应注重手法介质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调脊通督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用调脊通督针法,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6天1疗程,2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取得显效时间比较,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取得显效时间要短于对照组。结论:调脊通督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且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颈源性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多样,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推拿手法学原理,结合解剖学特点,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对临床上30例颈源性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治疗颈源性眩晕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2例应用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颈椎牵引、颈托固定法配合西比灵口服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另外,治疗组选取30例应用彩色多谱勒(TCD)观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显效36例,愈显率85.71%;对照组痊愈、显效26例,愈显率65.00%。2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管搏动指数(PI)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安全可靠,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顺应性加强,血管阻力减小,舒缩功能改善,血液灌流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