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了颈源性脑梗死发病的现代机制,从中医病因病机角度,探讨了颈椎病变和脑梗死的相关性,并从督脉理论的概念、循行特点、功能主治、与其他经脉的联系方面加以论述,概括出了"督脉-脏腑相关学说",论述了颈源性脑梗死与"督脉-脏腑相关说"的关系.并对该学说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解析,提出了针灸治疗颈源性脑梗死的理、法、方、穴、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机理及临床疗效。方法:按就诊顺序选择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颈椎牵引和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症状、体征、椎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TCD)情况,一个疗程后每组治疗前后病情综合积分对比、组间积分差值比较、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博动指数比较,分析并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的效果、缓解眩晕的疗效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脊通脉手法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颈源性头痛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应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对照组38例,应用采用颈椎牵引联合调制中频电疗法治疗,2周后,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总体疗效(愈显率%),头痛程度、颈椎活动度等量化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理脊通脉手法可明显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理脊推拿配合益气通脉饮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 6 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6例采用理脊推拿配合益气通脉饮治疗 ;对照组 32例口服西比灵配合牵引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 80 .5 % ,对照组显效率为 5 9.4 % ,两组疗效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理脊推拿配合益气通脉饮治疗颈源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源性视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青少年颈源性视力障碍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理脊通脉手法治疗)50例,对照组(局部针刺配合点穴治疗)48例,分别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视力及视觉功能恢复情况,并对发病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视力及视觉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源性视力障碍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青少年期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青少年期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将97例青少年期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理脊通脉手法治疗)49例,对照组(颈椎牵引)48例,分别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和主、客观疼痛的减痛效果,并对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疗效和减痛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青少年期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颈椎的外源稳定装置,恢复其正常的生理顺应性,进而缓解对颈部神经和血管的激惹,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7.
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俞穴,是肾之精气输注及与外交接之处;命门穴为督脉经穴,督脉由此从脊内属肾,三穴虽异脉而同源。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以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搓擦手法对三穴进行刺激,在治疗部分肾虚证候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操作方法,作用机理和部分病  相似文献   

8.
按揉夹脊穴为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28例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采用按揉夹脊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按揉手法,按揉督脉,夹脊穴,膀胱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并配合饮食,中药口服。结果:共观察28例,其中痊愈16例,显效8例,有效4例。  相似文献   

9.
张振宇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特色诊疗部主任,治疗颈椎相关疾病经验丰富,疗效卓著。通过对颈椎病相关病因、病理等研究,采用皮部经筋理论结合"七线五区十二穴"精准推拿理论提出分区分部治疗颈源性疾病,避免了推拿操作时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有效地提高了颈源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对于规范颈肩背部推拿手法的技术操作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运用头部六穴合督脉按摩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正天丸、谷维素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头部六穴合督脉按摩,连续治疗28 d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头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头部六穴合督脉按摩治疗颈源性头痛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手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1.
正中医整脊疗法治疗脊柱及相关性疾病疗效肯定,张朝纯教授在临床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认为中医整脊疗法对各个脊柱节段的适应证就是不同脊椎节段的脊神经受刺激或损伤后的临床表现、椎体或椎间盘移位致血管受压的临床表现和同一脊椎节段脊神经支配区域的督脉腧穴和督脉旁开1.5寸的膀胱经腧穴的主治疾病或症状~([1-3]),现将其学术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治疗机理,重新认识颈源性眩晕及眩晕性疾病的病因病理。方法:对131例颈源性眩晕患者进行整脊手法治疗,恢复其颈胸椎曲度,术前术后即刻TCD检查以比较椎动脉血流变化,再予拔罐和红外线治疗3天,之后间隔性调整治疗。结果:治愈121例,占92.37%,好转8例,占6.11%,无效2例,1.53%。即时缓解129例,占98.47%。结论: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明确,但椎动脉血流并未单纯增加或减少,故反思眩晕性疾病的中西医病因病理,提出眩晕性疾病结构异常和急慢损伤两大病因;病理和解剖方面的多机制变化,尤其颈部的结构变化在眩晕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治疗上凡眩晕者,必正其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理脊通脉手法对青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青年颈椎病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予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对照组40例,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观察两组治疗2周及4周后疗效并作对比.结果:两组治疗2周及4周后疗效优良率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理脊通脉手法对青年颈椎病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李锦强 《光明中医》2021,36(2):293-296
休克属中医"厥证"和"脱证"范畴。重手法按揉足三里穴急救了9例突发的以休克为主的急症取得了显著疗效,并探讨了取得显著疗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探讨认为重手法按揉足三里穴急救急症的适应证为大多数休克所具有的气虚或气虚下陷证等表现为虚衰之象的病证,诊察患者色、脉、形的表现和变化从而视其寒温盛衰是正确辨证和把握适应证的关键,正确发挥重手法按揉足三里穴在临床急救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甘卫冬  眭承志 《光明中医》2014,29(12):2538-2540
目的 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理脊通脉手法对青少年寰枢关节失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青少年寰枢关节失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例采用理脊通脉手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治疗两周后分别观察比较主观疼痛减轻效果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减痛效果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理脊通脉手法对青少年寰枢关节失稳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论强脊穴     
杨春海 《四川中医》2009,(10):116-117
以神经系统定位诊断理论为核心的强脊穴的提出,突出了中医治病求本的精髓,它在埋线疗法中的运用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治病理念。它具有明确的定位、分布,在治疗上科学、简易、快速、效高。可治疗一切脊柱相关性疾病。理线疗法在强脊穴上的运用,是发挥疗效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7.
颊针疗法是通过在面颊部特定穴位上的针刺或理疗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诊疗技术,其学术思想基于全息理论,但其临床诊治原则却不限于全息理论。临床上将脊柱相关疾病学说与颊针疗法相结合,通过针刺脊柱穴或脊柱穴加靶点穴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治疗颈源性眩晕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2例应用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颈椎牵引、颈托固定法配合西比灵口服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另外,治疗组选取30例应用彩色多谱勒(TCD)观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显效36例,愈显率85.71%;对照组痊愈、显效26例,愈显率65.00%。2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管搏动指数(PI)比较,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理脊通脉手法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安全可靠,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顺应性加强,血管阻力减小,舒缩功能改善,血液灌流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手法配合走罐及电针治疗颈源性EH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颈源性EHE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走罐+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手法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对照组总有效率65.8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EP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VA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手法不仅能明显提高颈源性EHE的治疗效率,优于走罐+电针疗法,还可以明显改善肘关节疼痛和功能活动,临床综合使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0.
脊柱穴是小儿推拿主要的特定穴位。脊柱穴为背部督脉所行之处,贯穿整个脊柱,联系胸、腹诸脏腑,但又不同于十二正经与脏腑有固定的属络关系,只是通过上、中、下三焦的布散与阳气的通达作用,发挥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其经穴主治范围广泛。交会于大椎,循行于脊里,统领一身阳气,调节阳经脉气。故有循达于体表则可卫外御邪;通达于内,则可温通经脉,温煦脏腑。因此,脊柱穴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培元气,强健身体之功能。推拿治疗脊柱穴足太阳膀胱经的各腧穴也得到相应的治疗性刺激,可协调脏腑间的功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故推拿治疗小儿脊柱穴具有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促进气血循行及疏通经络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