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分析漏诊原因,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漏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因进行性双下肢乏力、麻木2年,排尿障碍6个月入院,当地医院经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问盘突出.入我院后经MRI、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硬脊膜动静脉瘘,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结论 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表现多样,MRI检查具有一定特异性,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发病率低及临床表现不典型等是造成该病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误诊误治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误诊误治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63岁。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1a余入院。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7a。1a前开始渐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行走距离较前明显缩短。同时出现排尿困难,尿不尽感,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病、前列腺增生.予降糖、降压、  相似文献   

3.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脊髓血管畸形,临床相对少见,且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未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的SDAVF常常被误诊为急性脊髓炎而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从而造成疾病急性加重,导致患者双下肢瘫痪及大小便失禁,严重影响预后。本文回顾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的3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急性加重的SDAVF病例,探讨其误诊误治的原因,以提高对SDAVF的认识,引起神经科医师的充分重视,并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4.
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患的资料。结果:66例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中,脊髓动静脉畸形36例,硬脊膜动静脉瘘21例,髓周动静脉瘘9例。经磁共振成像检查后仍有44例次发生过误诊或诊断混淆,其中曾被误诊过的疾病主要有椎管内肿瘤19例.脊髓积水症6例.椎间盘突出5例,急性脊髓炎5例,另有4例硬脊膜动静脉瘘和3例髓周动静脉瘘被误诊为脊髓动静脉畸形。结论:诊断脊髓动静脉性血管病变时,需注意与上述疾病鉴别;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血管流空影和作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是正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孙永东  张鹏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1):1029-1030
目的 探讨颈延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对6例经脊髓MRI和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颈延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痿患者实施枕下后入路显微镜下瘘口夹闭术,术后随访4个月-2年,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瘘口及引流静脉未显影。5例患者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够自控;1例症状无改善。结论 显微镜下行痿口夹闭术治疗颈延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痿,疗效确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硬脊膜动静脉瘘是指在硬脊膜的动静脉之间存在微小的瘘口,动脉血通过瘘口进入静脉逆向流至脊髓静脉造成脊髓压力增高,使正常的脊髓内动静脉压力梯度紊乱,造成脊髓供血减少,慢性脊髓缺血,影响脊髓正常功能[1]。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们收治了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经积极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岁,  相似文献   

7.
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误诊为脊膜瘤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误诊为脊膜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26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25d入院。患者于2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小腿麻木、大腿酸痛。2d后感双下肢麻木、无力加重,行走困难,曾就诊给予药物(激素及脱水)治疗,麻木无力症较前减轻,走路较长时感双下肢无力。有黄胺类药过敏史。吸烟、20支/d。入院查体:T36.6℃,HR80次/min,自动体位,脊柱无压痛及叩击痛。感觉、运动及共济运动未见异常,双侧膝腱反射减弱,  相似文献   

8.
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造影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选择性血管造影与栓塞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脊髓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经血管造影检齐均能明确诊断,能显示病变的范围、血供情况及其特征,其特点为硬脊膜动脉与脊髓表面静脉直接相通.18例(64.3%)硬脊膜动静脉瘘位于脊柱左侧,10例(35.7%)位于右侧,23例瘘口(82.1%)位于胸3与腰2椎体平面之间.经超选择插管后17例患者接受了栓塞治疗,其中12例行栓塞后手术切除,随访观察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者11例(64.7%),病情稳定者4例(23.5%),病情加重者2例(11.8%).所有栓塞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造影是反映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以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SDAVF并神经源性皮肤溃疡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16岁,因双下肢麻木、乏力1年,加重伴右下肢皮肤溃疡1个月入院,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脱髓鞘脊髓炎,予相应治疗效果不佳。入我院后经脊柱MRI及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SDAVF并右下肢神经源性皮肤溃疡,转上级医院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后双下肢麻木、乏力症状得到控制。结论 SDAVF起病隐匿,青少年少见,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脊柱MRI检查可提示诊断,脊髓DSA检查为确诊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2002-01~2003-12就诊于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37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5例(男女比例6∶1),发病年龄18~77(56.50±12.95)岁。病程2个月~9 a,平均1 a2个月。入院后分别进行了脊髓磁共振成像(M R I)和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后转神经外科手术证实为此病。1.2临床症状及体征以脊神经根病为特点,首发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其次逐渐出现排尿困难[(1.17±0.60)a]。体征双下肢肌力0~Ⅳ级,其中3例双上肢肌力也降低,双下肢深浅感觉减退,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减低,双侧病理征(+)。1.3辅助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 MRI征象进行分析,以期对其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对6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患者的MRI影像资料进行复习。结果:所有病例均见胸段髓外硬膜下串珠状或虫蚀状流空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串珠状强化,脊髓内有不同程度长T1长T2信号。结论:MRI可根据脊髓外硬膜下流空信号明确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增强扫描对显示畸形血管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影像学与临床表现,探讨其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表现。结果: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双下肢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与括约肌功能障碍。脊髓MRI检查示所有患者均有脊髓水肿信号,脊髓前后有葡行的血管流空影;部分患者有脊髓软化坏死信号。全部患者均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结论:SDAVF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减退、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碍,脊髓MRI可对其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及瘘口的精确定位有赖于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3.
对结核性脊髓炎误诊为脊髓转移癌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52岁。因腰痛20 d,双下肢麻木10 d,右下肢瘫痪5 d,于2007-01-02入院。患者开始发病时自诉腰部疼痛,疼痛呈阵发性钝痛。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在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症,并口服药物治疗,后腰痛渐缓解。10 d后出现双下肢麻木,行走无力,到市三级医院就诊,行MR检查,考  相似文献   

14.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0a来经手术治疗的32例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病因、临床表现、MRI、DSA检查情况、手术治疗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2例病人中有26例直接手术清除血肿;6例先栓塞硬脊膜动静脉瘘(AVF)的供血动脉后,再手术清除血肿并切除瘘口。随访2-9a。神经系统恢复到正常情况11例;有轻度神经系统改变但生活可以自理15例;需他人帮助者4例;2例因血肿压迫时间,术后双下肢瘫痪及尿留渚留未改善;本组无死亡。结论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脊髓MRI检查是诊断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清除血肿减轻其对脊髓的压迫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大的、高血流量的AVF术前栓塞供血动脉可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5.
1病历摘要男,52岁。主因双下肢乏力1 d,大小便失禁及双下肢瘫痪3h入院。患者1 d前坐长途汽车时受到颠簸后,自觉双下肢乏力,3 h前逐渐发展至大小便失禁及双下肢瘫痪。既往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5 a余,平素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 mg,1次/d。查体发现自耻骨联合以下感觉消失,双下肢肌力为0级。实验检查:PLT 150×109/L,凝血时间20 s,部分凝血时间51 s,均稍延长。X线片报告椎体未见异常,进一步复查CT报告为T11至L2有占位信号;诊断为自发性椎管硬膜外血肿,急诊行椎管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术中发现T11至L2平面硬膜后方有条状血凝块,约有10 ml,清除后未找到明显出血处,下引流管后随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恢复较好,13 d后痊愈出院,出院时大小便正常,双下肢感觉正常,肌力5级。2讨论硬膜外血供有椎动脉分出的脊髓前后、动脉供应,脊髓静脉由软脊膜静脉丛经脊髓前、后静脉导入硬膜外腔的椎内静脉丛,再经椎骨外面的椎外静脉丛入节段静脉[1]。很难发生自发性血管破裂出血,该患者由于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血管壁脆性大;再加平素口服阿司匹林,影响了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延长了凝血时间[2];患者坐车时受到了颠簸,椎...  相似文献   

1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导致硬脊膜外血肿 (Spinalexlraduralhema)双下肢瘫痪较为罕见。我科于 1997年 3月收治 1例APL合并硬脊膜外血肿致双下肢瘫痪患者 ,经维甲酸、砷剂促分化诱导凋亡治疗 30天后 ,病人双下肢逐渐恢复知觉 ,由瘫痪转为能扶着站立行走而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历介绍患者 ,女 ,13岁 ,于 1997年 2月 2 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下肢麻木 ,6天后左侧下肢运动障碍 ,11天后双下肢麻木且运动障碍、瘫痪、排尿困难而入我科。当时查体发现全身散在性瘀点、瘀斑。辅助检查WBC 4.0× 10 9…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拔罐治疗诱发的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胸背部酸痛不适,在外院行拔罐治疗。第2次拔罐治疗后数分钟出现双下肢瘫痪,伴胸部以下皮肤感觉功能减退。急诊脊髓MRI检查提示胸3~胸5水平脊髓外硬膜外背外侧占位,脊髓蛛网膜下腔和脊髓受压,脊髓水肿。急诊行椎管探查手术,清除胸3~胸5椎管水平硬脊膜外血肿,术中清除物病理检查报告为血凝块。术后诊断: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术后患者感觉功能及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结论拔罐治疗可能诱发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故选择合适病例,掌握治疗力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现对神经肌炎致截瘫1例误诊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女,20岁,蒙古族。患者主因心慌、气短伴双下肢进行性疼痛,麻木、无力20d,双下肢截瘫4d入院。20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气短,双下肢进行性疼痛麻木、无力,在当地诊所按感冒给予治疗,但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并进行性加重。患者又到当地人民医院就诊,也末能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徐淑云  刘志良 《实用医学杂志》2003,19(11):1202-1202
患者男 ,67岁 ,因言语欠流利 5个月 ,双下肢麻木 2个月 ,无力 1个月 ,伴饮水呛咳 ,大小便障碍 2 0d于 2 0 0 1年 6月16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出现头晕、颈痛 ,以后渐消瘦。 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根发硬、言语欠流利 ,即来院行头颅CT检查示 :右额叶小片状低密度灶 ,给予治疗不见好转 ,并进行性加重。 2个月前出现双下肢麻木 ,1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无力 ,尚能行走 ,但进行性加重 ,自 2 0d前不能下床活动 ,同时出现饮水呛咳 ,大小便困难 ,门诊行MR检查示 :颈髓、胸髓及硬脊膜多发性异常信号灶 ,查ESR、AFP及ACP增高 ,经各科会诊及多种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自发性椎管内硬脊膜下出血的发病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6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脊膜下出血进行手术、保守治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例保守治疗,5例患者手术。3~6 d开始双下肢肌力及括约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出院后2 a随访4例患者。疼痛及肌力完全恢复3例。疼痛消失、双下肢肌力Ⅳ级1例。4例括约肌均功能恢复正常。结论自发性椎管内硬脊膜下出血的病因复杂,关键是早期诊断,MRI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尽早显微手术,可有效恢复脊髓功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