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2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CTS、OCTOPUS血管固定器,搭桥1~5(平均3)根.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1例中转体外循环,ICU时间(1.2±0.3)d,术后(12.8±4.5)d出院.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20±7)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经济、有效,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罗勇  张力  陈剑  袁武  黎新建  王伟  曹安强 《西部医学》2012,24(11):2122-212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近期疗效,探讨该术式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74例冠心病并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支血管病变19例,双支血管病变54例,三支血管病变201例,左主干病变的36例。结果全组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平均搭桥3.14根,全组中转为体外循环辅助冠脉搭桥手术1例(0.36%),术前放置IABP辅助4例(1.46%)患者,术后顺利停用IABP。离开手术室无需用正性肌力药物196例(71.5%),须用多巴胺泵入维持血压78例(28.5%)。术后4~108h,平均(8±5.5)h拔除气管插管。胸腔引流量280~1200ml,平均(415±260)ml;输血0~1600ml,平均(260±107)ml;住ICU时间0.7~50d,平均(1.8±0.8)d;术后8~50d,平均(14.8±5.5)d出院。无手术中死亡。术后围手术期死亡11例(4.01%)。出现轻度精神症状57例(20.8%),全组无脑中风,感染59例(21.5%),出现心房纤颤77例(28.10%)。术后随访0~96个月,平均(35±7)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随访超过6个月的236例患者中223例(94.5%)无需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13例(5.5%)需少量口服硝酸甘油类药。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有效,更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联合应用于 6 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患者均为 2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 ,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 ;搭桥数目 2~ 5(3.4± 0 .95 )根。使用一侧乳内动脉 36例 ,桡动脉 2 7例 ,双侧乳内动脉 8例 ,胃网膜右动脉 2例。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 4~ 9h (6 .5± 2 .5 )h ,ICU监护时间 5~ 16h (9.5± 3.5 )h。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脑卒中。随访 3个月~ 2年 ,平均随访 11个月 ,均无胸痛发作 ,复查ECG无ST -T段改变发生。结论 非体外循环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 6 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 ,术后临床效果好 ,并将提高移植血管的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3年10月,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给4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术中使用CTS心脏固定器。有3例患者术前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选用的血管材料有:乳内动脉42支、桡动脉25支、大隐静脉49支、头静脉1支。共搭桥117支,平均2.93支。结果: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全组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无死亡病例。住院13~45d,平均19.52d。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简便、安全、有效、经济,不仅适用于多支病变患者,而且也适用于危重急症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早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0年7月~2004年12月,128例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按手术方式分为非体外循环组(n=56)和传统体外循环组(n=72).将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早期及5年以上远期随访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非体外循环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显著少于体外循环组,两组搭桥数、住院天数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平均随访6.2年.随访率81%.非体外循环组术后心绞痛再发生率、血管桥通畅率和远期死亡率与体外循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大部分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后早期及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梁运宁  甘耐炎  陈军  陈波 《广西医学》2002,24(9):1347-134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方法 :对 1999年 1月到 2 0 0 1年 6月 ,在我院接受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本组男性 16例 ,女性 8例 ,年龄 4 9~ 73岁 (平均 6 2岁 ) ,单支血管病变 2例 ,双支血管病变 7例 ,三支血管病变 15例 ,其中左主干病变 4例。术前 13例患者心电图有ST段下移、心肌供血不足表现。采用前胸正中切口 ,应用CTS血管固定器 ,搭桥 1~ 4 (平均 2 6 )根 ,应用左胸廓内动脉 11例 ,桡动脉 6例。结果 :除 1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梗外 ,无一例死亡。平均辅助呼吸时间 (5 6± 3 9)小时 ,平均ICU时间 (4 3± 1 6 )天 ,12例 (5 0 % )未输血 ,平均输血量为330ml,术后平均住院 (2 1 7± 7 3)天。随访平均 16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 ,心肌供血明显改善 ,心功能恢复满意 ,活动量增加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 ,经济、安全可行 ,值得推广应用 ,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更易被患者接受 ,但必须有选择地使用  相似文献   

7.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临床对比研究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兰 《四川医学》2010,31(9):1393-1395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方法研究组57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照组15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ICU监护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ICU监护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无1例发生心绞痛,3例术后38h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对照组7例术后24h出现心律紊乱,频发室早。其余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随防6~36个月,研究组心绞痛消失,疗效满意;对照组术后2例13个月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3例心律紊乱,频发室早。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安全、有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比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中心脏创伤小,术后心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减少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谢红 《当代医学》2012,18(19):137-13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7年8月至2011年8月冠心病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90例,均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对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6±1.1)h;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8.7±2.7)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2±5)d;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均治愈出院,术中无病例死亡;随访无心肌梗死发生。结论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实施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提高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附1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方法、可行性临床价值.方法自2000年7月~2001年9月,16例冠心病患者接受微创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平均年龄64.5岁,左室射血分数30%~65%,平均(45±12)%.手术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Octopus 血管固定器,搭桥1~4(平均2.2)根.结果本组16例无手术死亡.除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血液透析治疗外,无中风、心肌梗塞等严重并发症.心脏指数由术前(2.2±0.3)L/(min*m2)上升至(3.4±0.7)L/(min*m2)(P<0.05).平均ICU时间1.8d,平均8d出院.随访平均6个月,心绞痛消失,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安全、经济、可行的,尤其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用于多支血管病变,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 (心脏不停跳 )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不停跳搭桥 )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术式 ,与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停跳搭桥 )相比 ,具有许多优点 ,但对此术式的推广普及仍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为此 ,我们对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对比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997年 1月— 2 0 0 0年 4月我院收治 3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 ,其中停跳搭桥 2 1例 ,不停跳搭桥 17例 ,患者年龄 34~ 72岁 ,平均 5 8岁 ,男 2 6例 ,女 12例。停跳搭桥组 :心功能NYHA分级为Ⅲ级 12例、Ⅳ级 9例 ;EF 2 6 %~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自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3年 1 0月 ,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 ,给 4 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G) ,其中 1 5例全部采用乳内动脉 (1 7支 )和桡动脉 (1 8支 )作为移植血管材料。共搭桥 35支 ,平均 2 33支。术中使用CTS心脏固定器。结果 全组无术中需转体外循环情况 ,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塞 ,无死亡病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 ,住院天数为 1 3~ 2 7天 ,平均 1 6 5 2天。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简便、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近期效果与同时使用静脉桥的搭桥术相同 ;围手术期无动脉性桥血管痉挛的情况发生。远期效果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8月-2006年10月共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28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取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及桡动脉,使用心肌表面局部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连续缝合搭桥共62支,平均(2.2±0.8)支。结果全部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3~24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明显缓解。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临床效果好,费用低,手术安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适宜单、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具有高风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1997年3月-2008年6月对385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应用体外循环(CCAB)236例,其中同期行室壁瘤切除9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补5例,主动脉瓣置换23例,二尖瓣置换42例,双瓣置换16例,人工血管置换7例;非体外循环(OPCAB)149例。结果:共移植血管桥1 271支,平均3.3支,早期死亡6例,死亡率1.6%;1例人工血管置换术后2个月死于脑栓塞,5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术后急性心肌梗死6例,经积极溶栓对症治疗痊愈;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提高;术后随访216例,随访3~56个月,平均(32.5±11.2)个月。结论:对有冠状动脉搭桥术指征的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远期效果良好,充分术前准备和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报告 11例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并探讨其优点。方法 行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 11例 ,使用心肌表面局部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内分流管 ,连续缝合搭桥共 2 6支 ,平均 (2 .3± 0 .5 )支。结果 全部手术成功 ,术后并发心律失常 3例 ,急性心包填塞 1例 ,左心功能不全 1例。 11例病人均痊愈出院 ,除 1例心绞痛症状无明显缓解外 ,余患者心绞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可行 ,优点多 ,避免了心肌再灌注损伤及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后的监测与护理.方法 对288例入住ICU的60岁以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进行监测与护理.结果 经过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288例患者中3例死于呼吸衰竭,6例死于顽固性心律失常,3例出现精神症状,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均转入普通病房.结论 对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施行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提高OPCAB患者的护理水平,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温昭科  毛志福  林辉 《微创医学》2006,1(3):167-169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4例冠心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1例患者使用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中用CTS或Guidant组织固定器进行冠状动脉搭桥。选用的血管材料有左乳内动脉53根、右乳内动脉3根、桡动脉18根、大隐静脉152根、头静脉1根。结果72例治愈;共搭桥227根,平均3.07根,病人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术后住院8~45d,平均(18.03±5.24)d。死亡2例,1例为使用IABP后肾功能衰竭;1例为术后呼吸衰竭。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不仅适用于多支病变患者,而且也适用于危重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39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处理的体会.方法:39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31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CABG,同期瓣膜置换3例、室壁瘤切除2例.结果:39例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1例术后2个月死于脑出血,1例术后3个月复发胸闷、下肢浮肿,余患者症状均明显缓解,可正常生活.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0年7月至2002年3月51例冠心病患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按手术方式分为非体外循环组(n=21)和传统体外循环组(n=30)。将两组病人的术前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术前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非体外循环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显少于体外循环组,并且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均<0.05),其他重要器官的并发症发生率亦低于体外循环组。两组平均随访9.6个月,心绞痛均消失,心功能改善,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安全可行的,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有或无体外循环行非择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临床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就术中和术后的死亡率和发病率而言,与择期冠状动脉搭桥术相比,接受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无体外循环的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可能通过去除心肺旁路并因此减少与之相关的全身炎症反应,而使高危患者获益。本试验旨在比较进行非择期无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和相匹配的一组接受有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术后早期临床结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3年10月间,2273例患者接受了非择期(紧急或急诊的)无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并与同时期接受有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3487例患者进行比较。校正术前危险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间手术死亡率、术后卒中、住院时间、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放置、术后肾衰竭和出血相关再次探查的情况。通过倾向评分将接受无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和接受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相匹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O)早期疗效和经验.方法 本组80例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34例.冠脉造影提示:左主干病变20例,单支病变4例,二支病变24例,三支病变3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56%.平均49.5%.手术在常温全麻下进行,取胸骨正中切口,备体外循环,在心脏不停跳下行CABG.术中使用固定器及冠状动脉塞子.连续缝合搭桥1~4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均顺利恢复,出院时心绞痛完全缓解,心功能Ⅰ~Ⅱ级.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CABG安全性好,减少了体外循环的并发症.OABO早期效果较好,再血管化充分,能解除心绞痛[1],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