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活性测定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生化法检测1095例临床住院病人和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GPDA活性。结果 3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DA检出阳性者加例,阳性率为67.3%,且血清GPDA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其它各疾病组(P〈0.01)。结论 GPDA可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与观联合检测时更能提高临床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肝癌组织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糖链异质体的变化和对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265例HPHC,良性肝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血清GPDA总活性(TGPDA),利用刀豆素A(ConA)与等量血清孵育法将GPDA分为刀豆素A结合型与非结合型两种异质体。测定非结合型活性,计算结合型活性(总活性减去非结合型活性);同方法PHC患者肝组织中GPDA总活性和非结合型活性,根据测定的蛋白浓度分别计算两者的比活性。结果:PHC患者血清非结合型活性显著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及急性肝炎组(P<0.05);各受检组血清结合型活性均显著高于与该组非结合型的活性(P均<0.01);PHC患者血清结合型活性与正常人比无 显著差异(P>0.01)。结论:分别以TGPDA及非结合型作为PHC诊断的指标,两者特异性相近,而敏感性,准确率均高于TGPDA。推测非结合型异常增高可能源于肿瘤组织的膜结合部分的过量合成,并从膜结合部分释放入可溶性部分而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人肝癌组织及血清中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同工酶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PDA同工酶及12例PHC患者手术切除前后血清GPDA同工酶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GPDA同工酶Ⅱ带(GPDAⅡ)在肿瘤细胞无变性、坏死者14例肿瘤组织中均为阳性,而在肿瘤细胞有变性、坏死者4例中均为阴性;在所有患者的癌旁组织中均为阴性;手术前后血清GPDAⅡ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PDAⅡ为人肝癌特异性同工酶区带,来源于癌变的肝组织;测定手术前后血清GPDAⅡ的变化对手术疗效的评价,疾病的随访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血清GPDA检测在多种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检测在多种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日立71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动态分析法测定118例各种肿瘤患者以及112例正常人血清中的GPDA活性.结果:74.1%的肺癌,72.2%的胃癌患者血清中GPDA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71.4%肺癌肝转移,66.7%胃癌肝转移,69.4%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GPDA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肝血管瘤患者血清中GPDA活性在正常范围(P>0.05).结论:GPDA活性检测可以为胃癌,肺癌以及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对监测恶性肿瘤肝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癌特异性GPDA的来源及其发生本质。方法:化学致癌剂-2-FAA诱发SD大鼠肝癌,聚丙烯酰胺凝胶阶段梯度电泳分离GPDA同工酶Ⅱ区带(后文中简称GPDAⅡ),动态观察鼠肝癌癌变过程中血清、肝组织GPDAⅡ的变化。结果:癌前病变鼠肝组织及血清中GPDAⅡ的阳性率分别为69.2%和23.1%,癌变时肝组织及血清中GPDAⅡ的阳性率分别升至100%和61.5%,对照组和细胞变性组肝组织和血清中GPDAⅡ全部阴性。结论:癌前病变时肝细胞开始合成GPDAⅡ,随着癌变发展,GPDAⅡ的合成、释放均增加、血中阳性率上升。 相似文献
6.
SA、GPDA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SA)和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比色法测定胃癌患者90例、良性胃病患者50例及正常人50例中血清SA值和GPDA活力.结果:胃癌组SA、GPDA值与良性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SA、GPDA对胃癌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65.6%和72.2%.结论:SA、GPDA对胃癌筛查、临床分期和预后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食管及贲门癌组织中GPDA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在食管贲门癌组织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检测食管癌12例和贲门癌8例癌组织和远癌组织中GPDA活性,比较分析鳞癌和腺癌组织中GPDA活性,对肿瘤组织和血清GPDA活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对正常人和食管贲门癌患者和血清GPDA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食管及贲门癌组织中GPDA活性高于远癌组织,腺癌组织中GPDA活性高于鳞癌组织,肿瘤组织和血清之间GPDA活性无相关性,食管贲门癌患者血清GPDA活性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检测食管贲门癌组织中GPDA活性有助于判断良恶性病变。血清GPDA活性对食管贲门癌无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83例原发性肝癌(PHC),82例其他肝病和60名正常人作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GA)总活性测定,结果显示:PHC患者血清GPDA总活性增高,并明显高于非癌性肝病及正常人组,对PH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1.8%和92.9%。在AFP阳性与阴性的PHC,血清GPDA总活性无显著差异;小肝癌与中晚期肝癌患者,血清GPDA总活性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血清总GPDA总活性测定对诊断PHC(包括早期和AFP阳性的PHC)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含量.方法:采用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动态分析法测定各种肿瘤患者以及15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GPDA含量.结果:69.9%的肺癌,78.2%的胃癌患者血清中GPD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78.4%肺癌肝转移,77.7%胃癌肝转移,81.4%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GPD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肝血管瘤患者血清中GPDA活性在正常范围(P>0.05).结论:GPDA含量检测可以为胃癌,肺癌以及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对监测恶性肿瘤肝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了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和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生化法和放免法对3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GPDA和AFP水平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DA和AFP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且GPDA与AF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6815,P〈0.01)。结论: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DA和AFP水平的变化对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血清GPDA同工酶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55例原发性肝癌,66例其他肝病,16例肝外肿瘤和22名正常人,应用自行设计的聚丙烯酰胺凝胶阶段梯度电泳作GPDA同工酶检测,将血清GPDA分离出10条同工酶区带。结果发现血清GPDAⅡ/Ⅱ’在PHC中的阳性率为41.8%,而在非癌性肝病和肝外肿瘤患者中阳性率均很低,在正常对照组中全部阴性,其对PLC诊断敏感性为41.8%,特异性为89%。AFP阳性与阴性的PHC,以及小肝癌与中晚期肝癌患者,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合成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的底物甘氨酰脯氨酰对硝基苯胺对甲苯磺酸盐,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采用DCC-HOB t脱水合成多肽方法制备甘氨酰脯氨酰对硝基苯胺对甲苯磺酸盐;采用连续检测法测定血清GPDA的活性。结果获得高纯度底物甘氨酰脯氨酰对硝基苯胺对甲苯磺酸盐,纯度为98.5%。血清GPDA活性在358.1 U/L以下线性良好,标本批内、批间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3.01%、5.04%。应用于临床检测表明,肝癌组GPDA活性增高而胃癌组和慢性胃炎组GPDA活性则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所合成的底物符合临床诊断肝癌、胃癌及慢性胃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AFP、AFU和GPDA -F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71例肝癌和 85例良性肝病(肝硬化、慢性肝炎 )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 (AFP)、α -L岩藻糖苷酶 (AFU)、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同工酶 (GPDA -F)进行同步检测分析。结果 :肝癌组的AFP、AFU、GPDA -F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 (P <0 .0 1) ;AFP、AFU和GPDA -F对肝癌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 70 .4%、62 .0 %和 77.5 % ,特异性分别为 82 .4%、87.1%和 84 7% ;肝癌患者血清AFP、AFU、GPDA -F之间无相关性 ,对肝癌有互补诊断价值 ;在AFP <40 0mg/L的 2 1例肝癌患者中 ,单项GPDA -F和AFU的阳性率分别为 71.4%与 47.6% ,联合检测的阳性率达 85 .7%。结论 :联合检测AFP、AFU和GPDA -F可提高对肝癌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ALP及其同工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癌组织碱性磷酸酶(ALP)及其同工酶的变化特征及机理。方法:检测PHC病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LP比活性及其同工酶,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7例PHC肝癌组织标本中,3例检测到ALP Ⅰ区带,阳性率为11.1%,而癌旁组织中均未有ALPⅠ的检出,ALP Ⅴ在癌旁组织中检出率达100%,而肿瘤组织仅14.8%(P〈0.01),且均在两种组织的可溶性ALP中检出 相似文献
15.
血清GGT、GGT/ALT及AFP检测对肝脏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GGT、GGT/ALT以及AFP对肝脏良恶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114例肝脏良、恶性疾病患者GGT、ALT活性,采用酶标仪检测AFP活性。结果:原发性肝癌组GGT活性高于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P<0.05);胆道梗阻组GGT活性显著高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P<0·01)、肝硬化组(P<0.01)及肝癌组(P<0.05);原发性肝癌组GGT/ALT比值显著高于肝硬化组(P<0.05)、急性黄疸型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P<0.01)。原发性肝癌病例进行AFP和GGT联检可提高阳性率。结论:血清GGT、GGT/ALT比值以及AFP联合检测可有效辅助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6.
含奥沙利铂方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含奥沙利铂方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79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在肝动脉中灌注奥沙利铂、表阿霉素、5-氟脲嘧啶,每例完成2~3次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79例中完全有效(CR)3例(3.8%),部分有效(PR)54例(68.4%),稳定(SD)16例(20.2%),进展(PD)6例(7.6%),总有效率(CR PR)为72.2%(57/79).甲胎蛋白下降幅度为73.3%(33/45).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结论含奥沙利铂方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具有较高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性介入治疗在中晚期肝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和综合性介入治疗两组对比,观察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血供、门静脉癌栓及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声像图改变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肿瘤血供消失和减少率,肿瘤缩小率,门静脉癌栓消失和减少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肿瘤血供的减少或消失多与肿瘤的缩小、声像图回声的均匀增强及AFP的下降相一致,是病变良好转归的表现,反之亦然。结论:综合性介入治疗对预防肝癌转移、延迟复发、改善预后有肯定意义,明显延长病人带瘤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血清AFU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60例原发性肝癌和30例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AFU和AFP浓度。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U和AFP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联合检测的敏感性比单项检测高。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的AFU和AFP可提高PHC的诊断灵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 )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47例 PHC 患者(PHC 组)及19例健康体检者健康血清中 NGAL 及 MMP9水平,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的联系,同时使用 ROC 曲线分析二者对 PHC 的诊断价值,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不同 NGAL 、MMP9水平的生存差异。结果 PHC 组 NGAL 、MMP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AL 及 MMP9的水平在Ⅲ~Ⅳ期组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 MMP9、NGAL 检测灵敏度分别为70.2%和83.0%。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灵敏度至94.9%。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发现血清 NGAL 水平高患者预后差。结论 PHC 患者血清 NGAL 及 MMP9与 PHC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清水平 NGAL 及 MMP9可明显提高敏感度,对 PHC 诊断及预后指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