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间隙生物膜套接吻合修复指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同一人双指两侧指神经均断裂患者60例,其中一侧采用生物膜套接小间隙治疗(治疗组,60指,60条神经),另一侧采用端端神经外膜直接缝合(对照组,60指,60条神经)。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提出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评价标准,对两组术后3、6及12个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BMRC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6及12个月两组BMRC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小间隙生物膜套接吻合修复指神经的效果好于端端神经外膜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神经碎片联合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小间隙缝合组、小间隙缝合+神经碎片组;②术后2周观察神经吻合口大体形态;③术后8周组织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④术后8周检测腓肠肌湿重比;⑤病理切片图像分析各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直径、髓鞘厚度.结果:①术后2周,传统缝合吻合口处黏连,疤痕组织形成;单纯小间隙缝合,无明显粘连.小间隙缝合+神经碎片组,吻合口处无明显粘连,小间隙外膜处变细;②小间隙缝合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湿重比明显增加,小间隙加神经碎片组与小间隙组相比,湿重比明显增加;③小间隙缝合+神经碎片组、单纯小间隙缝合组与对照组相比,有髓神经纤维总数、直径及髓鞘厚度均明显增加,小间隙+神经碎片组神经纤维数、直径及髓鞘厚度与单纯小间隙缝合组相比明显增加.④组织学显示,小间隙加神经碎片组与单纯小间隙组相比,神经纤维密集度增加,排列整齐.结论:神经碎片联合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华  张澜  呼和  刘国栋 《医学综述》2013,19(8):1389-1392
小间隙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要优于断端相对旋转的传统神经外膜缝合,用小间隙桥接的缝合方法给神经一个密闭的自我选择空间,以有利于神经在此间隙内形成有效再生。自体神经外膜袖套桥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小间隙修复周围神经中的一种方法,自体神经外膜作为桥接物有其特有的优越性,比其他的小间隙缝合方法更容易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一种新的神经缝合方法,并比较静脉与硅胶管两种桥接物的优劣及临床应用效果。应用静脉、硅胶管做为神经再生室,对大鼠坐骨神经断裂进行小间隙(3mm)桥接缝合的实验对比,术后6周进行大体、显微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观测。同时临床采用静脉小间隙桥接法治疗周围神经断裂41例。结果示:大鼠静脉桥接组明显优于硅胶管组。临床病例经1年至2年零8个月的长期随访,按照Seddon评定法,全部获得了满意疗效。结论:应用静脉小间隙桥接断裂的周围神经符合神经再生的内在规律,为神经纤维的选择性再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内环境,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小间隙神经外膜吻合治疗神经断裂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小间隙神经外膜吻合断裂神经的临床效果,分析20例前臂及腕部断裂神经采用小间隙神经外膜吻合患者的资料,术后1年进行随访,按照低位神经损伤恢复的评定标准,全部病例患肢(指)浅感觉、肌力都有明显改善。采用小间隙神经外膜吻合神经断裂,对周围神经的再生有明显作用。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提供一种有效、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文龙  董乐乐  崔成立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1):1281-1283,1408
目的:观测周围神经损伤后应用原位神经移植与自体静脉小间隙套接修复方法的疗效比较,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45只Wistar大鼠的左右后肢共90侧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侧.A组:将股神经切断3 mm作为移植段,将移植段与神经远近两断端行原位外膜吻合.V组:将股神经切断3 mm,同时切取长约5~7 mm的同侧股静脉,将神经两断端送入游离的静脉两端,断端之间留一3 mm的间隙,将神经外膜与静脉壁缝合.N组:对照组.术后16周,对股神经进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测.结果:再生神经纤维均可通过A组吻合口和V组的套接间隙,A、V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及股四头肌张力与N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组间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神经原位移植、自体静脉小间隙套接均可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且静脉小间隙套接修复可获得与神经原位移植相似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比较神经外膜袖套吻合法和神经外膜直接吻合法修复离断周围神经的效果.方法 雌性成年SD大白鼠48只,随机分为两组,即神经外膜直接吻合法组(对照组)、神经外膜袖套吻合法组(实验组),每组24只.两组皆解剖出左侧坐骨神经并与中段横行离断,对照组以神经外膜直接吻合法吻合离断神经;实验组以神经外膜袖套吻合法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双桥接技术和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修复兔面神经长段缺损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寻找一种适于广大基层医生应用的简单、有效修复长段神经缺损的新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制作兔右侧面神经下颊支15 mm缺损模型,分4组修复:双桥接小间隙组、双桥接无间隙组、原位神经吻合组、正常空白对照组·术后12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以评价神经再生恢复情况·结果(1)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吸收明显且无异物反应,能抑制神经纤维瘤形成,可为神经再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2)双桥接修复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良好,与原位神经吻合…  相似文献   

9.
静脉与硅胶管小间隙桥接神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神经缝合方法,并比较静脉与硅胶管两种桥接物的优劣。方法 应用静脉,硅胶管作为再生室,对大白鼠股神经断裂进行小间隙桥接的实验对比,5周后做显微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观测。结果 小间隙桥接有利于神经的选择性再生,而静脉更明显优于硅胶管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 mm小间隙套接缝合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断端旋转180°后分别采用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方式,于术后2、4、5、6、8、12周观察患肢50%缩足阈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动物患肢2周时均出现明显的感觉减退,缩足阈值明显提高,达到15 g。4周时,两组缩足阈值均开始降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降低明显多于外膜缝合组,说明小间隙套接修复疼痛觉恢复早于外膜缝合组。术后5、6、8、12周,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缩足阈值升高至平台期[5周 (12.70±5.64) g;6周(12.20±3.26) g;8周(12.31±4.19) g;12周(13.95±2.58) g];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呈下降趋势[5周(10.47±7.02) g;6周(9.42±6.86) g;8周(8.50±7.15) g;12周(8.06±5.93) g]。两组比较12周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显著低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生物套管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性损伤,能够有效地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疼痛阈值,减少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创伤,许多病例致伤后终生残疾。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是损伤的神经是否得到良好的再生,而缝接技术是神经再生的最重要基础。近百年来,全世界在临床上一直沿用的神经外膜缝合方法,由于无法使神经干内数千条不同性质的神经纤维准确对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神经的修复效果。与此同时,研究发现再生的神经纤维能够选择性长入与其性质相同的远端神经,即周围神经选择性再生现象。基于此,本课  相似文献   

12.
Summary  Exogenous gene suture was used to achieve peripheral nerve anastomoses to probe into the feasibility that the sites of anastomoses of nerves directly transfer gene and thus enable gene to be expressed at the sites of anastomoses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perfect nerve anastomoses are ensured. PCMV? plasmid containing cytomegalovirus promoter (CMV promoter) and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Galactosidase (?-Gal) structural gene (lacZ gene) was conducted. A soaked medical 8-Onylon suture was used to perform epineurial repair of rabbit sciatic nerve. In the control group a suture soaked in sucrose PBS was used, whil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 suture soaked in PCMV? plasmid solution was applied. The sites of anastomoses of nerves by stages were taken out, and ?-Gal histochemical staining was performed and ?-Gal enzyme activity was assayed with 5-bromo-4-chloro-3-indolyl-?-D-galactosid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tes of anastomoses of nerves were taken out 2 days, 7 days, 14 days and 30 days respectively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Gal histochemical stains at the sites of anastomoses showed no indigo positive cell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hereas displayed indigo positive cel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no ?-Gal enzyme activity was detected at different stages after operation, bu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Gal enzyme activity could be detected from the 3rd day to the 30th day after oper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by using exogenous gene suture, exogenous gene could be transferred to the sites of peripheral nerve and expressed the exogenous gene expression products with bioactivity, which provid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gene therapy to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nerve function. This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f Hebei Province (No. 9827611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二期修复周围神经损伤中影响有效的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收治的282 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中随访120 例165 条神经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神经外膜、束膜缝合,自体神经移植神经松解和减压。结果:按1954 年英国医学研究院的神经外伤学会( B M R C)提出的感觉和运动分析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70% 。结论:临床上不能达到完全恢复的影响因素为修复时间、缺损的处理、损伤性质、年龄、损伤部位及无张力下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脱细胞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光镜、电镜观察移植物内再生神经的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再生神经中S-100蛋白表达,并对再生神经的纤维数量、髓鞘厚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和自体神经移植对照组的移植段内见有由束膜和外膜包被的大量再生神经纤维,两组比较再生神经的纤维数量、髓鞘厚度、有髓纤维占有的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移植段神经中的S-100阳性施万细胞数、形态和排列等方面也无明显差异.结论: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同自体神经一样,对缺损的坐骨神经再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评价外膜、束膜及外膜加束膜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从2006年2月~2010年2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外膜、束膜及外膜加束膜等缝合法修复周围损伤神经152例,共168条神经,对有随访结果的80例共86条神经作总结。结果:经术后6月~4年的随访评定。优良率挠神经89.47%、尺神经79.41%、正中神经76%、绯总神经67%、坐骨神经50%、其中外膜、束膜、外膜加束膜缝合法的优良率分别是82.5%、88%、86%。总优良率为79.06%。经统计学处理不同缝合法疗效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不同修复时间:3个月内、3~6个月、6~12个月及12个月以上,各组间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个月和3~6个月内修复疗效明显优于其它2组。结论:临床资料表明、无张力无创伤的显微外科技术在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中,有较大的优越性。但不同的缝合技术在本组中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应用传统对端外膜缝合在临床上目前仍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实用的方法,同时应争取早期修复、尤其6个月内神经吻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难题,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疾病已成为一种新的医学发展趋势。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大鼠MSCs移植后对大鼠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吻合口处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 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均在显微镜下制成腓神经与胫神经端侧吻合模型。1实验组:在端侧吻合术后1周尾静脉注射1×107制备好的MSCs;2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分别在术后2、3、4、8、12周进行取材,对比镜下吻合口神经再生情况、测定腓神经功能指数(PFI)、测定双侧胫前肌湿重恢复率。结果术后8周及12周时实验组大鼠行走步态较对照组大鼠稳定;术后8周及12周时实验组大鼠的胫前肌湿重恢复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大鼠神经端侧吻合标本镜下观察:实验组端侧吻合口神经芽突生长较对照组明显,神经细胞也较为丰富。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在无条件进行端端吻合修复时可采用端侧吻合的方式进行修复,MSCs可有效地促进端侧吻合后的神经再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骨骼肌桥接与神经移植对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用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与神经移植治疗神经缺损的效果,以探讨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用体重200~300 g成年Wistar大白鼠15只,随机选择每只左侧后肢的坐骨神经造成的神经缺损用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右侧神经缺损采用神经束膜缝合移植修复。大白鼠分笼饲养3个月。 结果:3个月后,大白鼠双下肢功能均得到恢复,通过肉眼观察、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神经肌电图检查及组织学检查,骨骼肌桥接侧与神经移植侧差异无显著性。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治疗周围神经缺损取得与神经移植相近的结果。 结论:半吻合、半埋入法骨骼肌桥接手术难度低、时间短、吻合牢靠,是一种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神经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8.
Rejoining of peripheral nerve after its break isthe essential prerequisite of recovering nerve func-tion.With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surgery techniquesto the field of peripheral nerve injure repair and with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repairtechniques and equipment,the quality of nerve anas-tomoses hasimproved remarkably.However,the su-perb microsurgery techniques cannot completely re-pair the injured nerve function.Long time denervat-ed controlwill lead to degeneration,atro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