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发生心室颤动的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1993年3月-2008年6月10 082例冠脉造影,其中发生心室颤动2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过程、器械选择及预后情况。结果:10 082例冠脉造影发生心室颤动24例,发生率为0.23%,经股动脉途径发生率略低于经桡动脉途径发生率(0.19%vs0.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颤动多发生于右冠状动脉造影,右冠状动脉的痉挛、阻塞是导致心室颤动发生的主要因素,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术者经验相对不足,操作不够规范及对心电、动脉压力曲线观察、注意不够。经有效除颤一般均可恢复正常。结论:冠脉造影时经严格操作VF大多可以避免,发生后经及时心肺复苏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飞行人员运动试验心电轴偏移特点,为飞行人员健康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86名男性飞行人员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分别测量运动前常规导联仰卧位,Mason-Likar模拟导联仰卧位、直立位以及运动中和运动后各阶段心电轴度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模拟导联仰卧位心电轴较常规导联仰卧位心电轴显著右偏(P<0.01),运动直立位心电轴较运动仰卧位心电轴略右偏(P>0.05),运动过程中心电轴有逐渐右偏的趋势(P>0.05),并以运动终止后1min心电轴右偏最为明显,运动过程中右偏的心电轴可随运动终止的延长又逐渐恢复至运动前直立位水平。运动后即刻直立位心电轴较运动前直立位心电轴右偏>+15°的有21例(24.4%)。结论正常人运动试验可出现一过性心电轴右偏,不同导联体系、不同的体位以及运动过程中的深快呼吸是引起心电轴偏移的重要原因,以模拟导联的心电轴右偏作为运动试验的阳性指标不甚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左、右优势型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差异。方法 纳入冠脉呈左优势型(左冠优势组)及右优势型(右冠优势组)的患者各63例,比较组间节段受累评分(SIS),分析其冠脉粥样硬化负荷差异。结果 2组冠脉斑块负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6,P=0.311)。左冠优势组低危负荷斑块多于右冠优势组(χ2=4.493,P=0.034)。2组S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组间整体及男性患者右冠节段SIS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右优势型冠脉出现高危负荷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高于左优势型;且左、右优势型冠脉右冠节段SIS差异显著,特别是在男性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患者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根据所选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的ST段改变,将52例IAMI患者分为ST段正常组、ST段抬高组及ST段压低组,对所选患者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并比较各组患者冠脉病变情况。结果 ST段正常组18例,冠脉呈单支病变16例(88.9%),多支病变2例(11.1%);右冠脉远段病变10例。ST段抬高组13例,冠脉呈单支病变9例(69.2%),多支病变4例(30.8%);右冠脉近段病变6例,左前降支近段病变3例。ST段压低组21例,冠脉呈单支病变6例(28.6%),多支病变15例(71.4%);右冠脉远段病变11例,左前降支远段病变8例,回旋支远段病变6例(多支病变时,例数计算有重叠)。结论 I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多提示冠脉多支病变,且远段病变多见;ST段抬高者多提示右冠脉及左前降支近段病变。  相似文献   

5.
俞晓薇  谢刚  华琦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822-3822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冠状动脉(冠脉)瘤样扩张(扩张)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采集北京大兴区人民医院2006-01-2010-12心导管室行冠脉造影患者,冠脉瘤样扩张44例,对应冠脉硬化34例,冠脉正常55例,三组行方差统计.结果 冠脉扩张者男性好发,三支病变多见(59.1%),与动脉硬化比,扩张多累及右冠50.0%,硬化组易累及前降支88.6%,高血压及吸烟为其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糖尿病、脂代谢紊乱者低.结论 基层冠脉扩张以男性、三支病变、右冠最易受累为特点,高血压、吸烟为其危险素,合并糖尿病、高血脂者低.  相似文献   

6.
心肌声学造影临床应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5例冠心病人和12例非冠心病人分别经左、右冠脉内注入声振白蛋白行心肌声学造影研究。结果:声学造影过程中及造影后全部病例均未诉不适;声学造影对患者心电、血压有一过性影响,但较常规冠脉造影影响程度轻;时间-强度曲线参数Tp、T1/2在冠脉病变组及正常组间差别显著。结论:心肌声学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冠心病影像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特点及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方法67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MSCT检查,分析扫描时心率、心电相位窗的选择及呼吸运动、扫描参数与冠脉图像质量的关系。其中13例同时行常规冠脉造影,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率≤55bpm/min、56~60bpm/min、61~65bpm/min、66~70bpm/min及大于70bpm/min冠状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3.9%、94.4%、89.4%、68.7%和45.5%。心率对右冠状动脉(RCA)的影响最大,对左冠状动脉主干(LMA)的影响最小,呼吸运动对左冠的影响最大。70%、75%的心电相位窗对冠脉的显示率较好,分别为85.8%和88.4%。以常规冠造为标准,MSCT诊断狭窄≥50%狭窄总的敏感度为78.6%,特异度98.2%,阳性预测值84.6%,阴性预测值97.4%。结论运动伪影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MSCT能较准确的显示冠脉≥50%的狭窄,是冠脉疾病诊断和筛选的良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320排CT心电编辑功能在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20排螺旋CT心电编辑功能在冠心病冠脉支架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320排螺旋CT对14例有冠心病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行冠脉血管成像,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结合心电编辑软件对原始心电图进行编辑并重建,比较心电编辑前后重建的冠脉内支架显像质量.结果 14例患者冠脉内支架图像在心电编辑前图像模糊、出现伪影或分支血管缺失,其中编辑前诊断狭窄10例,1例无法显示冠脉支架及其远端分支而不能判断,仅3例诊断为支架通畅;心电编辑后冠脉内支架图像质量较前明显提高,诊断支架再狭窄4例,10例支架通畅;其中1例无法显示支架结构的病例支架近端狭窄.心电编辑前血管评分总均值为2.14±0.86,编辑后评分总均值为3.07±0.73,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3,P<0.001).结论 320排CT回顾性心电门控结合心电编辑技术能明显减轻或消除心律不齐及支架摆动、伪影而造成的图像失真,清楚显示支架形态及远端分支血管的变化,提高冠脉内支架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率因素在64排螺旋CT冠脉CTA前瞻性心电触发门控单扇区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单扇区扫描模式间的对比。方法回顾性筛选最高心率≤75次/分、心率波动≤10次/分的冠脉CTA病例229例(女106例,男123例),前门控115例,后门控114例,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9.71±7.55(岁)、48.85±6.86(岁),平均心率分别为59.02±3.66(次/分)、60.18±5.51(次/分),平均心率差分别为2.18±1.92(次/分)、2.44±1.76(次/分),选择两组病例共有的9段冠脉进行图像质量主观5级评分。将两组病例间的年龄、心率、心率差、各段冠脉评分进行差异性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后门控两组病例在年龄、平均心率与心率差上t检验P值分别为0.367、0.062、0.294,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病例间各段冠脉图像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有统计学价值,所选段冠脉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最高心率≤75次/分、心率波动≤10次/分范围内,64排螺旋CT冠脉CTA前瞻性心电触发门控单扇区扫描模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单扇区扫描模式获得的图像质量具有一致性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对象均为住院的已确诊为各种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共40例,均在入院后描记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在右心导管检查过程中测出右室收缩压(RVSP),通过观察体表心电图标准导联额面QRS电轴右偏的程度,分析其与RVSP之间的相关性.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40例中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8.44岁.全部病例均于右心导管检查过程中测出RVSP和肺动脉压(PAP),并按测出的RVSP值分组,A组RVSP<4.0kPa,B组RVSP 4.1~8.0kPa,C组RVSP 8.1~12.0kPa,D组RVSP>12.0kPa.同时描记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根据心电图标准导联Ⅰ和Ⅲ导联的QRS波振幅测出心电轴,并按测出的数值分为心电轴不偏、心电轴轻度右偏( 90°~ 120°)、显著右偏( 121°~ 180°)、极度右偏( 181°~ 270°) 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冠状动脉(右冠)异常起源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开口分布规律,以进一步改进造影技术。方法: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冠脉造影患者共24 861例,筛选右冠异常起源者。取冠脉造影时左前40°~45°的主动脉根部为一个假想平面,将其分为四个象限,分析右冠异常起源情况、图像特点及造影的技术要点。结果:右冠异常起源者147例,均成功找到异位开口,并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47例患者中,左冠窦起源67例(45.6%,A型),左冠窦上方升主动脉起源48例(32.7%,B型),右冠窦上方升主动脉起源32例(21.7%,C型)。开口于左冠窦及左冠窦上缘患者造影图像呈现"海鸥征"和"羊角征"的特殊征象。部分影像显示左冠窦或右冠窦上方升主动脉起源的病例实际上也开口于左冠窦内。结论:右冠状动脉的异位开口最常见于左冠窦,其次是高位主动脉壁,右冠窦上方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扇区重建结合心电编辑技术对高心率患者行CCTA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8月30例高心率患者影像学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CTA及CAG检查。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A组为多扇区重建心电编辑组,B组为单扇区重建无心电编辑组。对两组冠脉图像质量、可诊断率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对2名医生评价图像主观质量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结果:A组R1、R2、R3、LM、L1、L2、L3、L4、LCX1及LCX2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高于B组(均P<0.05);A组冠脉节段可诊断率为88.33%(265/300),B组为67.67%(203/3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诊断冠脉管腔轻、中、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为91、65、14及2处,与CAG诊断结果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1980~1984年对125例各种类型心脏病的胸前心电图标准中(以下简称标准),选出12例有症状,但常规心电图正常,或仅有可疑,被标测诊为高位局灶性心肌梗塞者,再给以心电向量图检查,结果二者诊断相符。在目前冠脉造影及心电向量图尚未普及情况下,我们认为对局灶性梗塞的诊断,标准可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
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利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对正常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 ,采用 3DFLASH压脂序列 ,心电触发、屏气状态下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成像 ;经后处理得到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的图像 ,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 ,并且测量血管分支显示长度。结果 对其中 2 6例健康志愿者的 10 4支冠状动脉分支进行了分析 ,85支血管较满意显示 (评分在 3分以上 ) ,其中左前降支 2 6例和右冠脉 2 6例均满意显示 ,左主干和左回旋支显示满意者分别为 2 1例和 12例。血管显示长度 :左主干(1.5 4± 0 .31)cm、左前降支 (6 .6 4± 0 .5 4 )cm、左回旋支 (2 .4 6± 0 .98)cm、右冠脉 (9.75± 1.14 )cm。显示血管分支长度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近似。结论 对比增强磁共振技术可用于冠状动脉成像 ,但存在一些技术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冠脉微循环功能的价值.方法:我们对26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研究,男17例,女9例,年龄55.08±9.37岁,其中18例为高血压病患者(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冠心病2例).将高血压病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的43支冠脉列为甲组,包括前降支16支,回旋支13支,右冠脉14支.另8例无高血压病等冠脉微血管病变基础者,共19支冠脉为乙组(对照组),包括前降支8支,回旋支3支,右冠脉8支.用Cardiometrics Flomap II和0.014英寸多普勒钢丝测量:近端及远端平均峰速(APV)、舒张期与收缩期流速比(DSVR)、血流储备(CFR)和近端与远端流速比(P/DVR).结果:甲组冠脉远端CFR明显较乙组小(2.61±0.68比3.09±0.68,p=0.012),冠脉近端甲组血流频谱舒张期优势的特征不如乙组明显,表现为DSVR小于乙组(1.05±0.33比1.44±0.72,p=0.0094);而冠脉远端血流频谱舒张期优势的特征两组相似(p>0.05).甲组近端APV显著高于乙组(p=0.027),但甲、乙两组冠脉远端基础状态及峰值APV均无显著差异(p>0.05).冠脉近端和远端血流速度比值的差别也无显著意义(p>0.05).为了进一步评价甲组血流储备,以CFR>2.0为标准判断CFR正常,发现36支冠脉(84%)CFR正常,7支冠脉(16%)CFR异常.与CFR正常组相比,CFR异常组基础APV较大(25.27±9.79cm/s比18.80±7.20cm/s,p=0.046),充血反应时APV无显著差别(42.53±16.99cm/s比48.77±13.38cm/s,p=0.286),而P/DVR和DSVR未见有意义的改变(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冠脉血管造影正常者中仍有16%的冠脉血流储备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造影 (CAG)推注造影剂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 ,评价ECG改变的临床意义 ,探讨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 在CAG过程中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测 ,常用的ECG记录导联是Ⅰ、Ⅱ、Ⅲ、avF导联 ,必要时还选用胸导联 ,对用 6 0 %泛影葡胺和欧乃派克 2种造影剂在冠脉造影时引起的心电变化进行观察与护理。结果 当造影剂注入右冠脉后 ,ECG上可出现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 ,有时还可见窦性心动过缓和动脉血压下降 ,严重时可出现窦性停搏 ,左CAG时ECG变化不如右CAG时明显 ,有时可见T波高尖 ,窦缓和暂时性动脉低血压 ,6 0 %泛影葡胺组明显重于欧乃派克组 ,还可出现房早或室早、短阵室速、房扑或房颤、短阵结性心律及AVB。经过及时处理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造影剂发生的这些ECG变化与造影剂的高离子渗透性有关 ,目前多用欧乃派克 ,且严密观察 ,精心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左室肥厚对冠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的方法评价左室肥厚对冠脉血流速度及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41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分三组甲组为11例无冠脉微血管病变基础者,男9例,女2例,年龄(48.91±7.18)岁,共27支冠脉,包括前降支10支,回旋支6支,右冠脉10支,对角支1支。乙组为16例有冠脉微血管病变基础但无左室肥厚者,男9例,女7例,年龄(56.63±9.83)岁,共41支冠脉,包括前降支16支,回旋支11支,右冠脉13支,对角支1支。丙组为14例左室肥厚者,男9例,女5例,年龄(60.14±8.98)岁,共28支冠脉,包括前降支9支,回旋支7支,右冠脉12支。用CardiometricsFlomapⅡ仪器和0.014英寸多普勒钢丝测量远端平均峰速(APV)、舒张期与收缩期流速比(D/SVR)、血流储备(CFR)和近端与远端流速比(P/DVR)。左室心肌重量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法测定。结果与甲组相比,丙组冠脉远端基础状态APV显著较高(P=0.0023),而冠脉远端CFR显著较低(P=0.031)。丙组冠脉远端CFR亦较无左室肥厚的乙组低(P=0.034)。同时左室心肌重量与左冠脉CFR呈负相关(r=-0.36,P<0.05)。乙组CFR虽较甲组低,但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左室肥厚引起基础APV升高,是造成冠脉血流储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右心室梗塞     
近年来对于右心室梗塞(RVMI)进行了大量病理解剖、临床及心电图研究,逐步作到生前确诊。此不仅对判定心肌梗塞范围大小,而且对了解心肌梗塞的血液动力学,给以恰当治疗有密切关系。今复习国内外文献报导,对RVMI作简要复习供参考。 1 RVMI的发生解剖基础 RVMI的发生有三方面解剖学基础:(1)右心室供血为右冠状动脉,RVMI的发生约80~90%为右冠脉(尤其右冠脉根部)闭塞,(2)约10~15%为左冠脉回旋支的右心室分支(供血右心室)闭塞,只有左冠脉回旋支闭塞方能引起RVMI,(3)少数RVMI为左室前壁AMI的延伸,累及室间隔前部及右心室所致。  相似文献   

19.
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164倒行冠脉造影且心电资料完整者,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A组)43例,冠心病组(B组)121例。将B组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①单支病变组(B1组)40例,②双支病变组(B2组)49例,③三支病变组(B3组)32例。将B1组据单支病变的位置分为:①前降支组17例,②回旋支组10倒,③右冠组13例,分别测定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并进行比较。结果 ①B组与A组相比QTd与QTcd均明显延长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②Bl、B2与B3组三组问QTd及QTcd相比P<0.05,统计学上有呈著性差异。③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右冠组三组间QTd及QTcd相比P>0.05,统计学上无呈著性差异。结论冠脉病变可引起QTd延长;冠脉病变支数对QTd影响明显,QTd与冠脉病变支数成正相关;单支病变的位置对QTd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诱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择期行冠脉造影并支架置入术,术中右冠脉置入支架后即刻见支架边缘、右冠脉近段出现一充盈缺损,考虑患者无明显不适,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血流3级,遂结束手术.术后8h患者突发意识不清,呼吸浅,再次冠脉造影检查示右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右冠脉完全闭塞,反复高压球囊扩张无效.结论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复杂,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是减少介入术后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