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胁痛是慢性肝病中最常见症状之一。本文试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笔者多年临诊实践作一概述。胁痛乃肝经之主症。“足厥阴肝经之脉布二胁,”故有“胁乃肝之分野”之称。中医认为肝为刚脏,非柔莫克,乃将军之官,喜疏泄,善条达,性升易动,藏血,故有“体阴而用阳”之谓。若肝木遭邪入侵则肝气失疏,条达失司,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故有“肝病则两胁中痛”之说。气滞日久,瘀阻肝络,血瘀亦能致痛;肝病日久,损耗肝阴,肝血不足,血不养肝,肝失所养亦能致痛。兹分述如下。气滞所致之胁痛乃由肝气郁结,气滞肝络,不通则痛。证见痛呈胀痛,痛无定处,走窜不定,时左时右,病程较短,苔多薄白,脉多弦滑。治以疏肝理气,泄肝止痛。疏肝理气方以逍遥散为主佐以郁金、枳壳、香附、青皮之属,泄肝以金铃子散为主。血瘀所致之胁痛乃由气滞日久,瘀阻肝络,不通则痛。证见痛有定处,固着不移,病程较长,痛如针刺,按之痛不按亦痛。再参照其它瘀血见证如:面色黧黑,舌唇青紫,皮肤有红丝赤缕(毛细血管扩张,蜘珠痣),两手有朱砂掌(肝掌)等,脉多见涩。治以活血通络,亦即王旭高所说的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塞,络脉瘀阻,兼通血络。”方以  相似文献   

2.
一、胁痛首分气血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若气郁日久,血流不畅,淤血停积,胁络淤阻则胁肋疼痛。一般采说,新病在气,久病入血。气滞者胀痛为主,而且游走不定,勿左勿右,痛无定处,时轻时重,每遇情志变化而增减;血淤者,以刺痛为主,痛处固定不移,触之坚硬,疼痛持续不已,午后或夜间加重,唇舌暗紫,脉象细涩。血不齐肝,络脉失  相似文献   

3.
慢性活动性肝炎多由乙肝病毒引起所致,从其症状表现来看,多属祖国医学黄疸、胁痛、积症等病证范畴。本病多数患者常感全身乏力、饮食不振、腹胀便溏等,同时伴有右季肋或胁部隐痛或胀痛。其发病机理:除与湿热瘀毒及失治误治有关外,且与情志不畅致肝失疏泄条达、肝气横逆,克脾犯胃,而致肝胃不和密切相关。由于病程绵延,肝郁日久化热伤阴而致肝肾阴虚,同时加重了肝气郁结,使病情加重。思虑伤脾,土虚木贼而形成脾虚肝郁。据我们在临床观察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中属肝胃不和、肝郁脾虚型占65%左右。反之,慢性活动性肝炎经久不愈又影响了病人的情志变化,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根据不同的情志变化,掌握不同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因为肝位于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且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着于肝。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恶抑郁;主藏血,体阴而用阳。所以肝疏泄不及,肝郁气滞,致脾土壅滞,湿自内生;或气郁日久,气滞及血,瘀血停积;或肝肾亏损,血不荣络等,均可导致胁痛。根据病因可将胁痛辨证分为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4个证型。临床上我们根据分型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金福 《河北中医》2000,22(4):308-308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疸、瘕积、水臌等范畴。该病为湿热、瘀毒侵入机体 ,致脏腑功能紊乱 ,气血阴阳失调 ,病位在肝 ,累及脾肾。早期外邪为患 ,终致内脏受损。《石室秘录》云 :“胁痛之症 ,乃肝病也……故治胁痛 ,必须平肝 ,平肝必须补肾。肾水足而肝气有养 ,不必治胁痛 ,胁痛自平也。”我院采用自拟中药汤剂合乌体林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92例患者均符合 1 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HBs Ag全部阳性 ,抗 HBs全部阴性 ,HBe Ag阳性 67例 ,抗…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硬化是各种致病因素造成肝脏损伤的终末阶段 ,属中医的胁痛、鼓胀、昏迷、瘀血、呕血、黄疸等范畴。笔者结合临床体会 ,对肝硬化的辨证论治进行探讨如下。1 肝硬化的病因病机引起肝硬化的外因多为湿热毒邪。湿热毒邪 ,侵犯肝脏 ,致肝气郁滞 ,日久必致气血瘀滞。肝主疏泄 ,主情志。七情失调 ,易致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 ,如湿热毒邪内蕴肝脏 ,则易致气血瘀滞。瘀滞日久 ,肝失血营 ,肝肾精亏。饮食不节 ,损伤脾胃 ,气血生化无源 ,则致气血亏虚。气虚行血不力 ,血虚肝木失荣 ,则肝失敷和条达之性 ,日久也可致肝郁血瘀。饮酒过度 ,内生湿热 ,日…  相似文献   

7.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胃脘痛范围,其发生多因胆石内阻,肝胆疏泄不利;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厚腻之品而致湿热内生,影响肝胆疏泄和脾胃运代而发痛.因肝胆气机不能条达,故见右上腹隐痛、胸门痛引肩背;气滞日久则血瘀,可见疼痛剧烈和痛有定处,肝失疏泄而克脾土,致脾胃运代失调,则胃脘胀满,尤以进食肥腻之品后为甚,食欲不振;胃失和降,则暖气、呃逆;脾失运化湿浊内生,则舌苔厚腻;故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脾失运代,湿热内生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本人2003年以来用自拟疏肝利湿汤治疗慢性胆囊炎43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肝炎的临床症状很多,但以胁痛(肝区痛或脾区痛)、腹胀、食差最为常见.兹就这3项症状为主,谈谈辨证论治的我见.胁痛《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因肝脉循胁,肝气郁结或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按胁痛的性质,大致可分两类.(1)肝郁痛:胁下隐痛,时轻时重,其痛不甚拒按,全身疲乏,情志偏躁,或伴有失眠、头晕、胸闷等症,或见微热、口干、尿赤、苔薄,脉弦细或虚弦;宜逍遥散加减以疏肝解郁.  相似文献   

9.
导师张同宝教授擅长治疗内科疾病。余有幸侍侧,深感其辨证及遣方用药经验独到,现将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介绍如下。1病机不外肝脾肾失调,正虚邪实张师谓,急慢性肝炎阶段,基本病机为正虚邪恋,邪毒在血。病毒入侵,深伏血分,呈现湿热特性,决定了本病迁延难愈。本病初起在肝,渐致木乘脾土及肝病及肾,或为肝脾肾三脏同病。邪在血分必致气血运行失调,呈现气滞血瘀状态。湿热不除,困脾日久.健运失职,气日以衰,无力运化.湿热之邪日甚。湿热久罹伤阴,肝阴亏肝体失养。日久必下竭肾水而致肝肾阴亏。肾为水火之宅,阴损及阳,问或见到脾肾阳虚或阴阳两虚者。  相似文献   

10.
袁玲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3):118-119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又称胁肋痛、季肋痛或胁下痛。胁痛的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瘀血停着,痹阻胁络;络脉失养等病理变化而致。  相似文献   

11.
胁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尤其是肝病患者,对于无明显肝脏炎症活动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西医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施维群从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肾相关着手,根据病因病机指出治之重在疏肝解郁,结合慢性乙型肝炎"正虚毒恋"特点,贯穿疏肝解郁原则,针对气结、血瘀、湿热、肝虚、脾虚、肾虚等进行辨证施治,强调遣方用药兼顾扶正,遣方用...  相似文献   

12.
<正> 慢性肝病属中医胁痛范畴,多由肝郁气滞,湿热毒邪浸害肝胆所致,治疗失时或正气虚弱而致余邪末尽,缠绵不愈。《灵枢·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肝气郁结不愈久病入络,络伤则血瘀。肝络窒塞,血瘀内阻为痞块见肝脾肿大。笔者近年来应用扶正化瘀之法治疗慢性肝病50例,疗效较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的一定时期,在辨证上与中医之肝有一定关系。肝之为病,日久不愈,可致脾胃受损,运化无权,而使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进而又发生气阴两虚证状。肝络痹窒,可见胁痛隐隐。故本人常以益气活血养阴法治疗乙型肝炎,药用  相似文献   

14.
陈继明老师研究肝病多年,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颇有独到之处。兹将陈老经验,初步整理如下: 一、疏肝解郁,宜佐通络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脏受病,主要在于肝经气郁。胁为肝之分野,故胁痛为肝炎常见症状之一。“木郁达之”,为治疗肝病的主要治则,临床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对病程尚短而气滞为主者,确有解郁止痛之效。但若肝郁日久,必致肝络瘀阻,其证胁痛持续,有时撑胀,肝大压痛明显,脉弦而细,苔薄根微腻,舌色暗红,或有瘀斑,此属肝郁血瘀,气滞络  相似文献   

15.
<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胁痛又是其常见的临床症状。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陈扬荣教授通过研究历代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从人体气机升降、五行生克制化、经络相连角度提出肺肝同调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胁痛的思路,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陈扬荣教授肺肝同调的治疗经验总结于下,以飨读者。1肺肝同调的理论依据肺居人体之上焦,为阳中之阴,肝居人体之下  相似文献   

16.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导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中医虽无相关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胁痛"、"肝积"、"肝癖"、"积聚"、"痞满"等范畴。足厥阴肝经经小腹,止于乳头下第六肋间,布于两胁,《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其病因病机,一般多认为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阻滞,气病及血,而致血流不畅;或肝病传脾,脾失运化,水湿贮留,日久生痰,以致痰湿  相似文献   

17.
4.调和肝脾:调和肝脾法是针对肝脾(胃)不和之证而设。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疏泄功能除了维持本身之气血和调之外,还影响精神活动与消化功能。若肝气郁结,横逆而犯脾土,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称之为肝脾(胃)不和之证。临床见胸胁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或泄泻,而妇女则常见月经不调和带下病等。在治疗上不能单治一脏,只有既疏畅气机以调肝,又培补中土以理脾,肝脾同治,方为恰当。仲景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指此而言。肝气郁结不舒,有实有虚,实者每因七情不畅,气机受阻所引起;虚者则为肝脏阴血不足,肝失所养而致。多为两胁作痛,寒热  相似文献   

18.
慢性迁延性肝炎的辨证治疗王云光青海省中医院(810000)慢迁性肝炎是由急性病毒性肝炎失治或治疗不当,或起居饮食不规,或过多服用化学药品等逐步演变而成。属中医“疒征积”、“胁痛”、“虚劳”等范畴。应用《金匮》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证...  相似文献   

19.
董荣芬主任医师认为, 胁痛与患者消化功能关系密切, 故临床治疗未见器质性疾病的胁痛患者, 不能单纯注重调理肝阳或肝阴, 还需关注胃腑和小肠的传导及运化功能。基于此, 胁痛应根据疼痛部位辨证治疗。两胁胀痛与肝旺克脾相关, 予化肝煎加减治疗;右胁胀痛与气虚胃满相关, 予旋覆代赭汤合枳术丸加减治疗;左胁胀痛与肝郁腑气不通相关, 予达郁汤合三一承气汤加减治疗。可通过腹部叩诊了解胁痛部位与腹部滞气或积气的多少, 以判断脾胃功能强弱。临床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20.
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从临床表现、临床过程及肝、脾、肾三脏病理生理功能进行分析,认为脏阳虚衰、病邪深入三阴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的根本原因,浊毒内侵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发病因素,并立温阳扶正,透毒于三阳,化浊解毒,驱邪于体外之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