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但有一定的癌变率,本组52例有2例癌变;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物理诊断、乳腺导管造影、乳头溢液的细胞学检查及乳腺的近红外线扫描检查,建议对中老年患者、多支导管溢液、多发性乳头状瘤或有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应考虑乳腺单纯切除,并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的价值.方法 选取4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高频超声诊断,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在4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中,共病变42个,其中Ⅰ型15个,14个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3.33%;Ⅱ型12个,11个确诊,准确率为91.67%;Ⅲ型4个,检出2个,准确率为50.00%;Ⅳ型6个,检出5个,准确率为83.33%;Ⅴ型5个,检出3个,准确率为60.00%.结论临床针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简单、无创、准确率高的诊断方法,有助于医师更好地判定病情,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乳头乳房楔形切除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3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行乳头乳房楔形切除治疗结果,探讨该术式的意义。方法34例患者均在确定病变范围后做乳头乳房楔形切除,完整切除了乳晕处的肿瘤及壶腹处和乳腺组织内扩张的乳管并切除了乳管在乳头的开口。结果全组34例治愈。乳晕处切口无明显瘢痕,术后随访手术局部无复发。结论乳头乳腺楔形切除术是治愈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合理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oma,IDP)超声误诊原因,提高该病超声诊断符合率。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的IDP患者52例共66个病灶的术前超声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超声误诊、漏诊的原因。结果 IDP超声误诊率为28.8%(19/66),其中I型无误诊,Ⅱ型误诊率为44.4%,Ⅲ型和Ⅳ型误诊率分别为83.3%和76.9%。结论 Ⅲ型、Ⅳ型IDP超声声像图不典型,无明确的特征性改变,单纯二维超声鉴别困难,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5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52例中,术前影像学检查(超声、钼靶、乳腺导管造影至少一项)考虑为恶性或可疑恶性39例;46例行术前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13例;39例行术中冷冻病理明确诊断癌变患者18例。术后病理报告乳头状瘤癌变局限于导管内32例,癌变伴微小浸润16例,浸润性癌4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改良根治术26例,保乳(区段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8例,乳腺单纯切除7例,单纯区段切除11例(包括1例乳头切除)。34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1例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4例(2例局部复发,1例胸壁复发,1例出现肺转移)。结论 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术中冷冻有助于确诊,最终诊断依靠术后病理充分取材。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理结果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6.
目的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头乳晕区的乳腺良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常见.本研究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征与复发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01-2015-07 0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547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547例患者中,348例不伴有非典型增生(63.6%),199例(36.4%)伴有非典型增生.中位随访37个月,导管内乳头状瘤组和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非典型增生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8.2%和95.0%;3年无肿瘤生存率分别为99.1%和98.5%.2组无复发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Cox分析结果显示,非典型增生是影响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RR=0.183,95%CI=0.045~0.675,P-0.01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有乳房肿物(OR=0.448,95%CI=0.29~0.68,P<0.001)、外周型导管内乳头状瘤(OR=0.444,95%CI=0.45~0.72,P=0.001)术后病理更易出现非典型增生.结论 非典型增生情况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复发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80例,其中恶性肿瘤患者(恶性组)20例,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组)6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常规超声显示恶性组多表现为乳腺腺体致密、微小钙化、边界缘毛刺和肿决影(P<0.05);良性组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多为2~3分,平均为(2.56±0.44)分;而恶性组多为4~5分,平均分为(4.56±0.32)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组20例患者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造影评分与其Dukes分期、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 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能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能有效对良恶性状况进行鉴别诊断,并且与病理分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鉴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IDP)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的方法。方法 对2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活检标本进行镜下观察, 全部病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根据形态结构不同分为以下3型:纤维型、假腺型、腺型。且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非典型增生和导管内乳头状癌在组织结构、细胞形态上不同, 免疫组化染色S-100、Actin、myosin、GFAP均阳性, 证实是良性肿瘤。结论 乳头状结构分型和组织结构, 细胞形态的改变, 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区别良恶性乳腺疾病。  相似文献   

9.
王振 《中国肿瘤临床》2004,31(14):840-840
1 临床资料患者, 男性, 52岁。左乳腺无痛性肿块13年, 逐渐増大,近2年増大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从外科角度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治疗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术式。方法:对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结果:6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4乳腺切除2例,1/4乳腺切除+腋淋巴结清扫12例,全乳切除+腋淋巴结清扫20例,仿根治术Ⅰ式(Auchincloss)23例,仿根治术Ⅱ式(Patey)5例,根治术1例。术后病理报告乳头状瘤癌变局限于导管内43例,乳头状瘤癌变伴早期浸润20例,切缘均为阴性,均未见淋巴结转移。结论: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可采用包括病变导管和(或)肿物的局部扩大切除术,不必常规清扫腋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樊露  郎林 《实用癌症杂志》2005,20(1):102-10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少见,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常发生于近乳晕的大乳管,是乳头溢液的最常见原因。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癌变可能,目前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研究较少,治疗方法尚无定论。我院自1980年1月~2002年1月间收治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5例,现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特征和彩色多普勒频谱表现。结果:5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图特征可分为4型。导管扩张伴导管内乳头状回声型35倒,不规则液性暗区中实质回声型4例,单纯性导管扩张型6例,实质结节回声型9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2.2%。彩色血流和多普勒频谱对导管内乳头状瘤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无显著差异性。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直接或间接声像特征,是诊断该病的一种有效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附5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与方法,提高对本病合理的处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导管造影检查的敏感性为74.5%(38/51);定位准确率为98%(50/51)。通过美蓝法手术切除病灶、安全、准确,彻底。切口应用简易细引流管后,无一皮下积液与血肿,愈合良好。结论:导管造影仍是目前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较可靠的方法,确诊患者均应手术治疗,应用简易细引流管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血性溢液患者均应警惕癌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占乳腺良性肿瘤的20%,常见于40~50岁的女性。根据2012版WHO乳腺肿瘤分类[1],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分为以下两类: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于乳腺主导管或大导管的乳头状瘤,多数位于乳晕深面及周围区域,肿块多单发,生长缓慢,常伴有乳头溢液;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的乳头状瘤,常常为多中心性[2]。由于导管内乳头状瘤恶变率较高,通常  相似文献   

15.
乳管内视镜下导管内肿瘤的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乳管内视镜对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和处理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998年11月-2000年8月68例乳管内隆起性病变中乳头状瘤及导管内癌的乳管内视镜下特征及处理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68例乳管内隆起性病变中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61例,术后证实乳头状瘤55例,准确性为90.2%;诊断导管内癌7例,术后均被证实,准确性为100%。乳管内视镜下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内癌有其形态特征,全部患者经乳管内视镜定位后进行了手术。结论:乳管内视镜对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癌的诊断准确性高,其病变定位功能可指导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1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63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内的乳头状瘤,属良性肿瘤,可发生癌变,与乳头状癌难以鉴别,我院1998年4月~2006年8月共收治63例,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该院1985年 ̄1994年经病理检查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29例,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25/29)。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可以明确诊断,确定肿瘤位置,病变导管注入亚甲蓝标户昨于术中确定病变范围,正确地进行乳腺区段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附5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经验与方法 ,提高对本病合理的处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5 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导管造影检查的敏感性为 74 5 % ( 38/ 5 1) ;定位准确率为 98% ( 5 0 / 5 1)。通过美蓝法手术切除病灶 ,安全 ,准确 ,彻底。切口应用简易细引流管后 ,无一皮下积液与血肿 ,愈合良好。结论 导管造影仍是目前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较可靠的方法 ;确诊患者均应手术治疗 ,应用简易细引流管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血性溢液患者均应警惕癌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发病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7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头状瘤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27例,其中22例首发症状为乳头溢液,占81.48%。其中20例行乳导管造影,18例示乳头状瘤病,2例示乳头状瘤,2例行乳导管内窥镜,1例示单发乳头状瘤,1例示乳头状瘤病。5例首发症状为肿块。术后病理诊断乳头状瘤病24例,乳头状瘤病伴恶变3例。乳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恶变率是11.11%。结论乳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最常见症状为乳头溢液。术前行乳导管造影有较高的确诊率。乳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存在一定的恶变率。  相似文献   

20.
高春涛 《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3):1377-1379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产生黏液的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殖形成的肿瘤。与经典胰腺癌相比,IPMN 具有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的特点。IPMN 根据肿瘤累及的部位可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和混合型。分支胰管型IPMN 多为良性,主胰管型和混合胰管型IPMN 的恶性可能性较大。IPMN 临床表现多样且特异性差,多种影像学检查可显示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的主胰管和囊状扩张的分支胰管,ERCP经扩大的乳头获取黏液和胰液,取胰腺导管内皮组织和壁结节活检有助于诊断。治疗根据肿瘤的性质采取不同方案。良性和交界性IPMN 完整切除肿瘤即可,恶性IPMN 一般需要根治性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对于无症状的分支胰管型,如无明显壁结节、细胞学检查阴性、囊肿小于30mm的可行临床观察。主胰管型和混合胰管型的IPMN 则应全部手术切除。术中送冰冻病理确定手术范围,大多数手术患者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或胰体尾切除术,全胰切除仅占少数。IPMN 手术切除率高,术后5 年生存率高于一般的胰腺癌。本文就其临床表现、分类、病理特征、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