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部分需要重症监护的患者都要进行中心静脉插管.中心静脉插管的适应证主要包括:周围静脉不能插管,给予强效血管活性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输入刺激性或高渗溶液(如氯化钾或静脉营养),进行急性、亚急性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或经静脉心脏起搏等.大内径的中心静脉导管还能促进复苏液体快速输入.在美国,每年要进行超过500万例的中心静脉插管手术.  相似文献   

2.
正静脉血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内形成栓子,导致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造成相应部位血运障碍的过程,主要发病机制是血管壁的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的改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三分之一处,常用的外周静脉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肱静脉等。常用的方法有传统的盲穿法、改良塞丁格穿刺法、超声引导下加塞丁格技术穿刺法。PICC留置时间最长可达1年,插管操作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外周穿刺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中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及反复采血、输入血制品等。其插管位置主要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但有一部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特别是乳腺癌术后以及幼儿患者)肘部静脉状况差,缺乏可选择插管的静脉,而乳癌患者术后往往需要静脉输注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中心静脉穿刺(CVC)穿刺难度大,并发症多。所以,笔者尝试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解决了因缺乏肘部静脉而需插管治疗的患者的难题,2002年2月—2008年12月共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426例次,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留置中心静脉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 56例尿毒症患,26例行颈内静脉插管,30例行股静脉插管进行血液透析。观察不同插管途径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血尿素氮(BUN)重复循环率、评价透析的充分性(KT/V值)。结果 留置中心静脉双腔导管建立血管通路方便快捷,取得良好效果。经颈内静脉途径留置导管与经股静脉途径相比,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BUN重复循环率及KT/V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经中心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是进行血液透析的一条重要血管通路,具有显优越性。两种不同插管途径各有其优缺点,经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相对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随着血液透析人群的逐年增加,许多患者需要通过临时导管或带cuff的长期中心静脉插管建立血管通路,而留置导管患者的个人卫生状况将直接影响导管的使用寿命。对于长期置管或临时插管需要留置数周的患者,在淋浴时可能会导致敷料浸湿或导管逆行感染,但单纯擦洗身体满足不了患者的卫生需求,如何正确淋浴是带管患者较为棘手的护理问题。为此,我科为满足患者洗浴的需要,使用造口袋保护中心静脉导管,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重症监护室(ICU)病人病情重且复杂,95%以上的病人使用了通过导管置入法给予各种治疗[1],此导管主要适用于缺乏外周静脉通道,需要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或高渗黏稠的液体(如 TNP),以及需要使用压力泵或加压输液、反复输入血液制品、每日多次采血、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病人,为危重抢救、长期需要输液、肿瘤化疗病人等提供一条便捷、安全、无痛性静脉通路。随着导管使用的日益频繁,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也随之增多。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病人在放置导管时或将导管移除后48 h 内出现细菌性或真菌性血液感染的情况。ICU 中均为危重病人,其身体机能下降,病情复杂,一般均要采取静脉置管治疗,因此,在 ICU 中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一种较常见的感染症状[2]。以下对 ICU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及对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导入,并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方法~([1])。该技术目前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尤其适应于肿瘤化疗及静脉输入高营养的患者。在置管及使用期间会出现一些与导管置管相关的并发症,常见的有导管相关性感染、出血、静脉血栓等~([2])。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固,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一种病症,如未给予及时治疗,将影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但外周静脉条件差,不宜穿刺成功者;需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者;长期输入高渗透性或黏稠度较高的药物,如高糖、脂肪乳、氨基酸等及需要使用压力或加压泵快速输液者和反复输入血液制品者等.其因操作风险小、使用安全、维护简单、便于长期留置等优势[1],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导管堵塞是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之一[2],PICC一旦发生导管堵塞,将使它的功能丧失,不但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还增加护理工作量.近年来,临床护理工作者对PICC堵管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现就PICC的堵塞原因及预防护理对策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通路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98例急需血液透析患者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68例,颈内静脉置管30例.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插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血流量及Kt/V值等.结果锁骨下静脉上位穿刺成功率94.1%,显著高于颈内静脉80.0%(P<0.01),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颈内静脉(P<0.05);锁骨下静脉上位插管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颈内静脉插管(P<0.05),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的血流量不足、感染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P<0.05),两部位插管的Kt/V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对而言,锁骨下静脉上位插管是一种更理想的临时性血液通路.  相似文献   

10.
2008年9月~2010年3月,我们对30例神经内科患者实施PICC置管,即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1].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用于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可行性.方法:64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4例PICC置管为A组,30例颈内静脉置管为B组,比较插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和穿刺并发症.结果:与颈内静脉插管相比较,发现A组与B组相比,插管一次成功率明显为高,穿刺时间明显较短,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PICC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堵塞、周围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颈内静脉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相关感染和误入动脉.结论:PICC和颈内静脉插管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与颈内静脉插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插管方法,对于长期化疗或静脉输液的病人,应首选PICC插管.  相似文献   

12.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各种中心静脉导管可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静脉给药、补液及肠外营养支持等.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治疗中,中心静脉导管可以说与生命紧密相连.近年来,尽管在静脉导管材料、种类及置管技术上不断进步,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1], 也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占医院获得性菌血症的20%~30%, 居院内感染第3位[2].在ICU中,中心静脉插管较未插管者引起血液感染高出20~30倍[3].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安全,也给临床医疗护理带来不良后果.如何预防CVC-RI, 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和改进措施,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股静脉与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比较股静脉与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通路的优缺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106例尿毒症患者先后共留置股静脉导管72根,颈内静脉导管59根。观察两种插管途径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血流量及 Kt/V值等。结果 颈内静脉插管的导管留量时间为 38±15天,明显长于股静脉插管21±11天(P<0.01);血流量分别为260±35ml/分、215±61ml/分(P<0.05);颈内静脉插管的血流量不足、感染及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股静脉插管;而且前者Kt/V值高于后者(1.1±0.4,0.8±0.5,P<0.05)。结论 相对而言,颈内静脉插管是一种更理想的临时性血液通路。  相似文献   

14.
蒋晶红 《天津护理》2013,21(1):87-89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方法.用于中长期化学治疗、胃肠外营养输注或输入特殊药物.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可留置2年[1].带管期间如何做好导管的自我管理,是PICC患者面临的严峻问题.基于Orem的自理理论,让患者带管回家,教会患者在院外对导管的管理已成为趋势[2].通过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现对PICC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为了监测危重患者病情变化,需频繁抽取血液进行检查,为了避免反复穿刺导致的穿刺部位血肿、动静脉炎及感染等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护士经常选择从中心静脉导管中抽取血液进行检查。但从中心静脉导管内采血,静脉导管内的液体会影响检查结果,抽出的血液返回患者体内可能会导致感染发生,需要丢弃导管内的液体和一定量的稀释血后再取血样,一般为10ml稀释液,以避免因血液稀释而影响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2009年8月至2011年1月经中心静脉置管的血透患者,其中颈内静脉置管43例,股静脉置管74例,分析不同置管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防治方法。结果导管留置时间3~115 d,出现的并发症:出血或血肿2例(1.71%),导管相关感染7例(5.98%),导管堵塞8例(6.84%),导管滑脱1例(0.85%),血流量差39次(3.77%),两种置管方法的血流量和透析效果均满意,而颈内静脉置管归置时间长于股静脉置管。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能提供稳定的血流量满足透析要求,是理想的临时血液净化通路。若患者条件许可,可优先选择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7.
PICC置管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肿瘤患者常需要反复多次静脉化疗,为了防止化疗药物对周围血管的刺激和损伤,我们采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肿瘤患者进行静脉化疗。PICC分为三向瓣膜式PICC和头端开口式PICC。为了保证头端开口式PICC导管通畅性,我们进行了改良使用,在其末端采用了可来福CLC2000TM正压接头,一种可以防止血液反流的装置[1]。本次研究的目的为:这两种PICC导管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有无差异?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有哪些?2005年2~12月,我们对所有拔除PICC后的肿瘤患者(共43例),对其置管的血管进行血管B型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开放的最佳方法.方法经肘部静脉(贵要、正中、头静脉)穿刺插管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使导管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以保持静脉开放.结果经不同肘部静脉插管行新生儿PICC术69例次,其中36例次(52.17%)置入导管顶端到达上腔静脉;33例次(47.83%)为异位静脉(P<0.05),经导管处理后,其导管顶端均调置于上腔静脉内.无一例次在插管过程中出现合并症.结论P1CC是新生儿保持静脉开放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设计ICU医院感染控制质量查检单(简称查检单),指导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质量查检,以提高监护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方法 2012年4~6月,将查检单应用于ICU的危重患者,对重症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每日查检,观察中心静脉导管、呼吸机插管及留置导尿管的导管使用率及每千导管日感染率. 结果 使用查检单干预后,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呼吸机插管及留置导尿管使用率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呼吸机插管及中心静脉导管每千导管日感染率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导尿管每千导管日感染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ICU医院感染控制查检单,有助于提高ICU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  相似文献   

20.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导管的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 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使用PICC导管能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液体流速不受患者体位影响、避免化疗药物外渗、保留时间长、可由护士床旁插管等,因而临床应用日趋广泛[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