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端侧神经吻合后再生轴突的成熟情况.方法以耳大神经制成端侧吻合的神经模型.将16只新西兰兔按手术后的时间分为1、4、7、14、28、42、56、84天8个观察组,每组2只动物.利用HE染色及光学显微镜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再生轴突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加.再生轴突的通过率随吻合手术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28天时,少量再生的轴突长入受神经,其再生通过率是16.3%,42天为38.9%,56天55.9%,84天时达到61.2%.结论端侧神经吻合后再生的纤维逐步成熟,该修复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端侧神经吻合后再生轴突计数和截面积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端侧神经吻合后再生轴突的成熟情况。方法:以耳大神经制成端侧吻合的神经模型。将16只新西兰兔按手术的时间分为1、4、7、14、28、42、56、84d8个观察组,每组2只动物。利用HE染色及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再生轴突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加。再生轴突的通过率随吻合手术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28d时,少量再生的轴突长入受神经,其再生轴突横截面积恢复率是27.7%、42d为38.4%、56d时达61.2%和84d的63.3%。结论:端侧神经吻合后再生的纤维逐步成熟,该修复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无缺损的周围神经高位损伤,提出高位端端与低位端侧或侧侧缝合相结合的新方法,观察神经再生和靶器官的恢复情况。方法SD大鼠80只,高位切断左侧胫神经。随机分为5组:A组:胫神经两断端行端端缝合,远端于膝关节水平与腓神经干行侧侧缝合。B组:断端处理同A组,远端移植正中神经作胫腓神经干之间的端侧桥接缝合。C组:单纯作断端的端端吻合。D组:胫神经干近端结扎并固定,远端与腓神经干行侧侧缝合。E组:近端处理同D组,远端切除部分神经段后,与腓神经干行端侧缝合。术后行肌电图检查及组织学观察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4周)D、E组有神经再生,术后12周A、B组的神经再生、传导功能及靶肌肉和运动终板的恢复情况均优于C、D、E组。结论高位端端与低位端侧或侧侧缝合相结合的方法,可尽早恢复对靶组织的营养和神经再支配,为高位缝合处高质量神经的长入赢得时间,提高了有效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中枢神经轴突再生与脊髓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的临床治疗方法 ,大多是姑息性的。脊髓减压、大网膜移植、血管束植入、亚低温治疗、激素应用、对抗继发性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钙通道阻断、自由基清除、以及兴奋性氨基酸拮抗等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病情恶化 ,但并不能改变SCI的预后。SCI的治疗目的 ,主要是防止继发性损伤 ,减少并发症 ,训练患者适应瘫痪状态下的生活和工作。SCI后的中枢神经再生 ,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尤其近 10余年来 ,进展较快 ,有望改变人们对SCI的看法[1] 。1 影响中枢神经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5.
6.
神经导管在周围神经外科中的应用由来已久,迄今各类神经导管层出不穷,应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疗效大相径庭。该文着重介绍已应用于临床或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的神经导管及其研究进展,对以往类似文章中相关内容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大鼠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为动物模型,比较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后神经轴突一次和二次损伤对中枢神经元及周围神经的影响差异。方法清洁级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二次完成组;B组为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一次完成组;C组为正常对照组。术后通过脊髓神经元计数、肌电图检查、神经肌肉组织学检查、肌张力测定和运动终板形态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术后36周,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和背根神经节感觉元的数目A组较B组减少。但A组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增加,而肌电图检查潜伏期延长。2组间肌张力、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等无明显差异。结论神经轴突二次损伤,可减少中枢神经元数目,但再生神经纤维增加,最终对肌肉形态与肌张力的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围神经导管修复与神经再生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9.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周转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 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双侧坐骨神经缺损,形成神经再生室。左侧室内注入基因重组人CNTF,右侧注入生理盐水(NS)。术后14、30、60和90天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观察。术后90天行轴突图像分析、电生理检测及霍乱毒素-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追踪。结果 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厚,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较短、神经传导速度较快且波幅较高。实验侧CB-HRP标记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侧。结论 外源性hCNTF有明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预变神经段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预变时间组移植神经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的不同预变时间组的尺神经作为移植神经,修复其正中神经的缺损。实验侧按移植神经预变时间的不同分为0、1、2、3、4、8周共6组,每组6只SD大鼠。移植后12周,检测实验侧趾屈肌群的张力、最大收缩力、再生神经的形态及神经轴突的截面积。结果用预变1周的尺神经修复正中神经后,其趾屈肌群的张力及最大收缩力的恢复率达到正常对照组的81.1%及85.9%。显微镜下观察,预变1周组和其它各时间组相比,其再生的神经轴突最多,发育最成熟。结论用预变1周的神经段修复神经缺损,其神经再生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11.
毫米波对周围神经部分损伤后神经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毫米波对周围神经部分损伤后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48只,制成左侧坐骨神经钳夹伤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神经损伤24 h后,将毫米波辐射损伤部位,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指标:从运动功能、电生理、组织学等方面观察其对大鼠坐骨神经部分损伤后神经修复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术后2、4、6周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运动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髓神经纤维横截面积均大于对照组.电镜观察,对照组在术后2周的神经变性程度比治疗组严重,治疗组在术后4、6周的神经再生数目和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毫米波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马尾神经根横断后修复方法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朱兵  胥少汀  姜金卫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42-45,I004
目的 探讨治疗马尾神经离断的更有效方法。方法 作者用缝合法,纤维素胶法修复猫椎管一侧横断的腰6,腰7神经根,并以对侧自然连续做为对照,对神经轴突行免疫组化特异染色,图像分析,结果 马尾神经损务后不但在吻合口前后有明显的轴突再生,在相应的脊髓和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均有明显的再生表现;神经根横断前后及取标本前的诱发电位变化提示神经根损伤与再生的功能变化过程;在再生的过程运动根的优于感觉根的再生,感觉根的再  相似文献   

13.
周围神经短缺的修复方法较多,神经延长是近年来神经修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复习了牵拉力对神经影响的研究,并对目前神经延长方法,如神经扩张延长、直接拉拢缝接及神经球瘤缝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14.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ENSCs)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可以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等,对神经再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诱导其分化为特定的神经细胞的方法是内源性治疗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ENSCs诱导方法被开发运用,促进了新生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生成,并减少了胶质瘢痕对修复的阻碍作用。本文就近期ENSCs在SCI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径相异神经的连接方法与神经再生的关系。方法以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为模型,将膈神经移位于外侧束(直径比为1:4),采用干干、干束、包埋和端侧缝合及无间隙和小间隙静脉套接六种连接方法,术后用电生理学、组织学和功能测定评估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4个月时,各端端吻合组的各项观察指标优于端侧组;各端端吻合组间,除潜伏期和最大收缩持续时间恢复率无明显差异外,静脉套接组的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优于干束组,其余各项指标显示静脉套接组、干干组、包埋组优于干束组。结论端端吻合优于端侧吻合;干干对合优于干束对合;套接缝合优于直接缝合;无间隙与小间隙静脉套接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神经移植段对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神经移植段的方向对神经再生的影响,采用硅胶管桥接Wistar大鼠双侧坐骨神经,一侧硅胶管远端套接顺行神经移植段,另一侧套接逆行神经移植段,术后2,4及6周取材。  相似文献   

17.
神经吻合与神经损伤的修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200233)何鹤皋,鲍琨任何钝性暴力或锐性创伤均可造成人体神经的损伤。按神经损伤的类型可分为神经挫伤、神经部分损伤及神经完全断裂伤。根据本院的病例统计分析,以四肢周围神经受损较多,其中上肢的正中神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神经再生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神经修复突出端侧吻合的优越性及较长神经缺损的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将后根分别与脊神经节中枢突支(后根)和周围突支(脊神经)吻合,为通过后根再生重建感觉传入通路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 SD大鼠74只随机分为三组,左侧为正常对照侧,右侧为手术侧.A组将L4后根近断端L6后根远断端吻合;B组将L4脊神经出椎间孔2 mm处切断,近断端与L6后根远断端吻合;C组手术操作同B组,但不吻合作为假手术组.术后3个月以逆行神经示踪、脊髓后根入口(dorsal root entry zone,DREZ)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阳性轴突分布、脊神经节和脊髓后角神经元存活率、光镜和透射电镜评价轴突再生效果.结果 逆行神经示踪证实B组再生轴突轴浆运输功能恢复良好.A组和B组均可见轴突再生通过吻合口,神经纤维数量和髓鞘厚度与正常对照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轴突再生停止于DREZ,脊髓后角CGRP阳性纤维分布密度低于B组和正常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L6脊神经节神经元存活率与正常对照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L4脊髓后角神经元存活率低于B组和正常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根与脊神经吻合后不影响脊髓后角神经元存活,神经纤维再生、轴浆运输能通过DREZ进入脊髓,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感觉传导通路的方式.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the morphological evidence for sensory pathway by the repair of dorsal root (DR) in which received transected and anastomosed with central processes (DR) and peripheral processes (spinal nerve) respectively. Methods 74 SD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randomly. Group A: the distal ending of L6 DR was sutured to the proximal ending of the L4 DR in right side. Group B: the postganglionic spinal nerve of L4 was cut at a point 2 mm to intervertebral foramen and its proximal stump was reconnected to the distal ending of L6 DR in right side. Group C: under the same operative manipulation on group B, but no anastomosis was performed to serve as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The left side was kept intact and served as a normal control in all groups. The repairing results of DR axonal regeneration were evaluated at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by retrograde tracing, the density of positive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 axon in dorsal root entry zone (DREZ), survival rate of neurons in DR ganglia and posterior horn, light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 HRP retrograde tracing demonstrated axonal axoplasmic transport of regenerative nerve recovered well in group B. Regenerative fibers were foun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or B and normal control with regard to the number of myelinated axons and the thickness of myelin. Regenerating axon stop at the DREZ in group A and the density of positive CGR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and normal control. Survival rate of neurons in L6 DR ganglia had no difference among all groups. However, in posterior hor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death was seen in group A and sham group. Conclusion The ability of axonal regeneration was effective and with no disservice to neurons in posterior horn following anastomosis of postganglionic spinal nerve and dorsal root, by which axoplasmic transport across the DREZ into the spinal cord.  相似文献   

20.
随着神经修复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材料等学科的介入,为神经修复提供许多科学理论和技术,神经修复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因为成熟的神经元不能分裂和复制,与其他组织相比,神经损伤的恢复还很不理想[1]。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移植桥接或导管套接,建立了良好的再生微环境,神经导管形成的神经再生室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模型。近年来,对神经再生室内注入一些神经营养因子和一些基质(做为生长因子的载体)所形成的复合型神经桥接体研究较多,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神经桥接体种类分为:神经组织桥接体,非神经组织桥接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