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V型胶原在肝纤维化中的应用。方法:以免疫组化技术和图像分析法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时肝内Ⅰ、Ⅲ和Ⅴ型胶原(ColⅠ、ColⅢ和ColⅤ)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ColⅤ的变化和分布与ColⅠ和ColⅢ不尽相同;早期增加快于ColⅠ和ColⅢ,常分布于变性坏死的的肝细胞周围;中期与ColⅠ和ColⅢ的增加同步;后期则渐趋回落。结论:在整个病变过程中ColⅤ具有多种细胞来源,它在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过程中胶原生成细胞的来源以及Ⅰ、Ⅲ、Ⅳ型前胶原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演变规律。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及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CCl4诱导SD大鼠肝纤维化不同阶段(20周内)α1(Ⅰ)、α1(Ⅲ)及α1(Ⅳ)前胶原mRNA的表达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肝纤维化时α1(Ⅳ)前胶原mRNA早期即迅速升高,α1(Ⅲ)前胶原mRNA呈优势性表达,α1(I)前胶原mRNA含量的增加则较为缓慢;(2)肝纤维化早期,变性坏死区结蛋白阳性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的Ito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表达α1(Ⅲ)、α1(Ⅳ)及α1(Ⅰ)前胶原mRNA。纤维化中、后期,三种前胶原mRNA表达主要见于间隔内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结论二者构成肝纤维化时的主要胶原生成细胞。此外,窦内皮细胞也参与肝内Ⅳ型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Ⅲ型前胶原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王松山王林杰辛绍杰张世兰我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类型肝病肝组织中的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Ⅳ型胶原(CⅣ),探讨了两者在不同肝组织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1资料和方法1.1主要试剂抗人P...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肝复康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株Ⅰ、Ⅲ型胶原、α-SMA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常规方法制备肝复康含药血清,并用不同浓度肝复康含药血清干预HSC-T6细胞株,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分析Ⅰ、Ⅲ型胶原、α-SMA mRNA表达的变化。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ERK蛋白在不同干预情况下的表达。结果: 经肝复康含药血清处理,可下调HSC-T6细胞株Ⅰ、Ⅲ型胶原、α-SMA mRNA表达以及ERK蛋白表达水平,不同浓度含药血清作用强度也有所不同。结论: 中药肝复康对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非特异性干扰PDGF功能,抑制Ⅰ、Ⅲ型胶原、α-SMA mRNA的转录,以达到抗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中胶原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人肝炎慢性化过程中各型胶原沉积的规律和机制。方法:选择人体肝病材料163例,按正常肝,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分为3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Ⅰ、Ⅲ、Ⅳ、Ⅴ、Ⅵ型胶原的组织分布进行分析,并研究了结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与胶原分布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塞不同时期心肌Ⅰ、Ⅲ型胶原重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心肌梗塞不同时期心脏各部位胶原重建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研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结合自动图象分析方法观察Ⅰ、Ⅲ型胶原分布及含量的变化。结果:心肌梗塞后坏死区Ⅰ、Ⅲ型胶原含量及Ⅰ/Ⅲ比值均增加,以Ⅰ型胶原为主,急性期胶原仍交织成网状,至恢复期坏死心肌全部被胶原取代,呈致密束状与心腔表面平行排列。室间隔(未梗塞区)两型胶原含量及比值均增加,急性期以Ⅲ型胶原增加明显,恢复期以Ⅰ型胶原增加为主。右室在急性期胶原含量无明显改变,恢复期变化同室间隔,也以Ⅰ型胶原为主。结论:心肌梗塞后胶原重建,梗塞区呈修复性纤维化,非梗塞区呈反应性纤维化,右室纤维化较左室晚。  相似文献   

7.
实验性器官硬化细胞外基质及间质效应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张月娥  许祖德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4,23(2):111-114,T023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形态观察,对大鼠实验性肝,肺和肾小球的纤维化,硬化过程中的细胞外基质(ECM-FN,ColⅠ,Ⅲ,Ⅳ,Ⅴ);以及肝脏的Ito细胞,肺泡壁原始间叶细胞(PMC)和肾小球系膜细胞的骨架蛋白(DM,VM,α-SMA)表型变化,进行了动态的对比研究,发现在纤维化硬化过程中,上述三种细胞大量增生并伴细胞骨架蛋白表型和ECM分泌的系列改变。同时对此类细胞在修复过程中演变的共同规律和某些  相似文献   

8.
肺动脉高压尸检病例的肺动脉形态计量及胶原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例肺动脉的病理分级与血液动力学变化及Ⅰ、Ⅳ型胶原蛋白变化的关系,收集了我院尸检有右心导管资料的9例病例(丛状肺动脉病6例,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2例,慢性肺栓塞及血栓形成1例)作为肺动脉高压组。将肺动脉高压性病变分4级:Ⅰ级仅出现肺小动脉中层肥厚;Ⅱ级为Ⅰ级加内膜细胞增生;Ⅲ级为Ⅰ级加内膜纤维化管腔狭窄及(或)血栓阻塞;Ⅳ级为Ⅲ级加丛状病变,无或有坏死性动脉炎。另外用免疫酶标PAP染色法进行抗Ⅰ型、Ⅳ型胶原抗体检测。结果如下:(1)正常7例对照组肺小动脉中层平均厚为外径6.1%,肺小动脉密度平均为22.6支/cm2;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中层平均厚为外径的26.2%,密度平均值44.6支/cm2,两组分别经t检验,P值均小于0.01。提示肺动脉高压可引起肺动脉中层肥厚及肺小动脉密度增加。(2)统计学分析显示,肺动脉压力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0.68,P<0.01)。(3)Ⅰ型胶原变化与病程有关,在肺动脉高压晚期不可逆性病变中Ⅰ型胶原增加;而Ⅳ型胶原增加反映为可逆性病变阶段。  相似文献   

9.
应用Northern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C1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不同阶段α_1(Ⅰ)、α_1(Ⅲ)前胶原mRNA表达与相应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Ⅰ、ColⅢ及前Ⅲ型胶原端肽(PⅢP)表达间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肝纤维化时α_1(Ⅰ)、α_1(Ⅲ)前胶原mRNA表达增强,早期以α_1(Ⅲ)mRNA为主;α_1(Ⅰ)及α_1(Ⅲ)前胶原mRNA均于3~4周时呈一过性下降。②Ito细胞是肝纤维化过程中产生Col Ⅰ、ColⅢ及PⅢP的主要来源,肝细胞亦具有一定的合成ColⅢ及PⅢP的能力。③应用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前胶原mRNA表达,能从基因水平了解肝内胶原含量的变化,能更敏感地反映肝纤维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SARS肺部病变胶原纤维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SARS肺部病变形态特征和探讨胶原纤维在SARS肺部病变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4例SARS肺标本组织,经HE、苦味酸天狼猩红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或偏振光观察胶原纤维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SARS肺部病变发展过程分3期:急性渗出期、纤维增殖期、胶原化期。急性渗出期:胶原纤维较正常稍增多,可见Ⅰ、Ⅲ、Ⅳ型,Ⅰ型较多;纤维增殖期:Ⅰ、Ⅲ、Ⅳ型胶原纤维增多;胶原化期:基膜及肺间质Ⅳ型胶原显著增多,而Ⅰ型胶原明显减少。结论 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及代谢异常是导致肺纤维化重要因素之一,苦味酸天狼猩红和免疫组化联合应用对认识胶原纤维的变化规律起到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验性矽肺纤维化组织中Ⅰ、Ⅲ型前胶原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制备人和小鼠的Proαl(Ⅰ)、Proαl(Ⅲ)前胶原cDNA探针的基础上,采用cDNA-mRNA斑点杂交及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二氧化硅诱导二个月和四个月的矽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Ⅰ型、Ⅲ型胶原基因的mRNA水平和分布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肺纤维化组织中Proαl(Ⅰ)、Proαl(Ⅲ)mRNA含量比正常肺组织明显增加(P<0.05),两型mRNA在正常肺组织主要分布于肺泡间隔的成纤维细胞中,而在病变组织主要分布于细胞性结节和增厚间质的成纤维细胞中。我们认为二氧化硅诱导的矽肺纤维出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增生和积聚与胶原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作Carnoy固定的肝穿刺活检50例(前)Ⅰ、Ⅲ、Ⅳ、Ⅴ、Ⅳ型胶原及FN、LM的免疫组化研究。用ABC法,其中慢活肝17例。结果首次发现人类胆管上皮Ⅴ型胶原强阳性(其它型别阴性);由此证实了人肝小叶内有“毛细管样胆小管”存在;后者在慢活肝时大量增生,并穿插肝索。认为这可能是慢活肝时纤维化的组织机制。  相似文献   

13.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实验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和方法:利用复合因子(以四氯化碳为主要因素)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1)血浆内毒素水平在肝纤维化过程中逐渐升高,且与肝胶原蛋白含量变化正相关;(2)血浆TNFα测定及TNFα免疫组化定位研究,均表明TNFα参与了内毒素介导的肝纤维化过程;(3)肝组织Ⅰ、Ⅲ型胶原酶活性均在肝纤维化早期增高,晚期呈下降趋势。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贮脂细胞在此过程中发生表型转化,提示贮脂细胞功能状态与内毒素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密切相关。结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解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临床及病理的关系,研究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我们对49例病毒性肝炎进行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检测了其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以及Ⅳ型胶原(Ⅳ-C)等,同时对其肝组织进行了LN、Ⅳ-C、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细胞角蛋白(CK)等免疫组化研究。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肝硬变慢性重型肝炎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及急性肝炎组(P<0.01)。慢性肝炎组各项指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以Ⅳ-C升高明显,重度(S4)患者显著高于轻度(S0~2)患者(P<0.01)。肝组织a-SMA、Ⅳ-C、LN的表达亦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逐渐明显。作者认为,肝纤维化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中Ⅲ型胶原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Ⅲ型胶原有着独特的意义。作者就Ⅲ型胶原的分布、基因结构、表达、调控机制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报道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在诊断肝纤维化方面的临床价值,以后Galambos等报道放免法直接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它与血清PⅢP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意义一致,也可反映肝纤维化的活动程度。我们应用重庆市肿瘤研究所在国内研制成功的人胎皮Ⅲ型前胶原味放免试剂盒,  相似文献   

17.
背景:作者前期研究发现川芎嗪可以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阻抑p38MARK信号通路、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等多途径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一般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是促进纤维化发生最重要的细胞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下游效应介质,siRNA靶向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方法。 目的:观察川芎嗪及化学合成的siRNA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大鼠肝星状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从3条siRNA转化生长因子β1中筛选一条有效的基因沉默片段,然后利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共同转染培养24 h的细胞作为转染组,并设计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组、川芎嗪组及联合治疗组。 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组、川芎嗪组、联合治疗组Ⅰ、Ⅲ型胶原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表达均下调(P < 0.05)。在转染组、川芎嗪组及联合治疗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下调(P < 0.05);培养上清液中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含量均降低(P < 0.05)。结果表明,siRNA 沉默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能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减少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川芎嗪也能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但对Ⅰ、Ⅲ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提示川芎嗪抗肝纤维化可能是多种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肝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核酸原位分子杂交方法和^3H-脯氨酸掺入法,观察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刺激前后胶原合成和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及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对此作用的影响。结果:肝细胞培养一定一能够合成胶原,能够表达Ⅰ、Ⅲ型前胶原基因。PDGF能促进肝细胞的胶原合成和前胶原基因表达。但此刺激作用为维拉帕米所抑制。结论:这些研究为肝细胞参与肝纤维  相似文献   

19.
肝病患者血清Ⅲ型胶原抗体的检测分析陈黎明李跃旗辛绍杰程云张士兰张晓峰赵军董漪张鸿飞肝纤维化是肝硬变的早期,对肝纤维化的全面了解,将有助于肝硬变防治或逆转〔1〕。肝纤维化发生时,Ⅲ型胶原和其它胶原在肝脏内大量沉积,同时血清中也有一定量的胶原游离,与肝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Ⅰ型和Ⅲ型胶原的来源与分布。方法 收集人前磨牙,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结果Ⅰ型胶原在牙髓内十分丰富,聚集成束,根髓中致密,以粗纤维束沿神经血管纵行分布;冠髓中纤维束较细、大量分支、变细,随意分布,交织成疏松的纤维网。从根尖至牙冠,从牙髓中央至周边,纤维束由粗变细,沿途分支,大部分终止于牙髓基质,少部分经成牙本质细胞间进入前期牙本质。此外成牙本质细胞、成纤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亦见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前期牙本质Ⅰ型胶原染色深,与牙髓基质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内者相延续,成熟牙本质近髓1/3可见Ⅰ型胶原阳性免疫反应物。Ⅲ型胶原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表达基本与Ⅰ型原类似,仅数量和密度略少。结论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内的Ⅰ型和Ⅲ型胶原可能由成牙本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不仅牙髓内存在Ⅰ型和Ⅲ型胶原,而且前期牙本质也有Ⅰ型和Ⅲ型胶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