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婴儿血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活性,籍以筛查或早期发现维生素D(VitD)缺乏的婴儿,并辅助诊断因钙营养不良引起的骨钙化障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代谢性骨病。并且早预防,早干预治疗。方法北京中生金域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小儿骨源性碱性磷酸酶(NBAP)试剂盒,采用免疫渗滤和全血干化学技术原理,采末梢血进行测定。结果有临床症状的348例中≤200 U/L的5例,1.4%;200~300 U/L(不含)的129例,37.1%;≥300 U/L的214例,61.5%。结论结果显示,有临床症状的婴儿中BAP活性高于正常者十分多见,应引起重视,做好筛查,积极预防,系统管理,合理喂养,科学补充Vit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对预测再发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我院178例确诊的5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初次骨折时检测患者血清BALP水平、骨密度值(BMD)、钙、磷及临床一般资料等,跟踪随访4年,以患者再发骨折为随访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多元Cox回归模型进行再发骨折的风险因素研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评判BALP的预测价值。结果 178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年内30(16.9%)例发生再次骨折。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LP、年龄、性别和BMD是患者再发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以BALP为预测标准,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诊断临界点为29.0μg/L,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3%、63.8%。Kaplan-Meier分析显示BALP29.0μg/L患者骨折再发率较BALP≤29.0μg/L更高(p=0.026)。结论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较高,检测血清BALP水平是有效可行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及尿脱氧吡啶啉(DPD)排泄率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73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其治疗前后进行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血BAP、尿DPD、尿Cr及跟骨密度(BMD)测定,并同时测定5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BAP比正常对照组(213±8.13U/L 比142±6.69U/L)、DPD排泄率较正常对照组(6.11±2.14nmol/mmolCr比3.24± 1.62nmol/mmolCr)均明显增高(P<0.01),且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者之间成正相关(r=0.52)。结论 BAP、DPD/Cr是监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陈一凡  黄宏兴  李颖 《中国骨伤》2009,22(2):119-121
目的:探讨骨康对去卵巢大鼠血清中骨碱性磷酸酶(BALP)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及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6月龄雌性SD大鼠68只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空白组和手术组,分别为22只和46只.空白组行假手术,手术组行卵巢切除术.术后3个月后从两组随机各选出10只大鼠行骨密度检查,以确定造模成功.在确定造模成功后,将手术组中剩下的36只大鼠再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为手术模型组、雌激素组、中药组.空白组中剩下的12只大鼠为空白对照组.对各组进行灌胃给药治疗,灌胃给药容积为10ml/kg,空白对照组、手术模型组灌服蒸馏水;中药组灌服相应的药物,雌激素组给予尼尔雌醇灌胃.治疗3个月后采取动物血清进行实验指标检测,测定动物血清中E2、IGF-1、BALP含量.结果:雌激素组、中药组血清E2、BALP水平高于手术模型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雌激素组与中药组血清E2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血清IGF-1水平高于手术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骨康能提高去卵巢大鼠血清中雌二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水平,间接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中的骨源性干细胞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骨髓基质是对骨髓血系细胞起支持和连接作用的组织,并影响血系细胞分化。骨髓基质细胞包括:骨系细胞、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脂细胞[1],此外,还包括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骨髓基质中含有多能干细胞,Owen称之为骨髓基质干细胞,假定这种细胞分化为定向祖细胞,后者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脂细胞、骨源性细胞(osteogeniccell)[1]。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以在无诱导下骨化,称为确定性骨源性前体细胞(determinedosteogenicprecursorcells,DOPC),也称作骨源性干细胞(osteogen…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我院儿保门诊就诊的40~55天的小儿骨碱性磷酸酶的测定结果 进行分析,了解此年龄段小儿钙营养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本院门诊就诊的650例小儿进行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并对其测定结果 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3月份出生的小儿骨碱性磷酸酶升高几率最高,7~9月份相对最低.母孕中晚期及生后未补充维生素D、钙小儿较补充者发生骨碱性磷酸酶升高的几率高.结论 1~3月份出生的小儿、母孕中晚期及生后未补充维生素D、钙小儿易发生缺钙而导致佝偻病.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骨修复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DGF(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具有促进骨形成细胞的迁移募集、分裂增殖、分化及局部血液循环的重建等重要功能,与有关载体结合成缓释系统能有效地加快骨折愈合、促进骨缺损的连接、增强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等病态情况下骨修复的能力,为人类有效地干预骨折及骨缺损的修复开拓了新的思路。但是,对PDGF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尚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  相似文献   

8.
脂肪源性干细胞体外成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刚  王万明  孙效棠 《实用骨科杂志》2010,16(7):505-509,I0001
目的探讨兔脂肪源性干细胞体外成骨分化能力。方法取3个月龄新西兰白兔颈背部皮下脂肪组织,型胶原酶消化获得细胞。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免疫细胞荧光法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分别加入条件培养液对所获得细胞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并分别进行形态学、碱性磷酸酶、钙盐沉积和油红O染色相关检测;将脂肪源性干细胞分为成骨诱导组和非成骨诱导组,分别于诱导后1、2、3、4周检测两组的碱性磷酸酶和钙离子浓度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a)所获细胞CD44阳性表达,CD45阴性表达;所绘制的生长曲线成典型的"S"型。b)在诱导条件下,碱性磷酸酶及钙盐沉积均呈阳性表达,油红O染色为阳性。c)碱性磷酸酶浓度在诱导组与非诱导组之间存在组间差别,在各个时间点诱导组碱性磷酸酶浓度均高于非诱导组(P〈0.05,n=5);诱导组碱性磷酸酶浓度在不同诱导时相其浓度变化趋势不同(P〈0.05,n=5);钙离子浓度在诱导组与非诱导组之间存在组间差别,在各个时间点诱导组钙离子浓度高于非诱导组(P〈0.05,n=5)。诱导组钙离子浓度在不同诱导时相其浓度变化的趋势不同(P〈0.05,n=5)。结论脂肪干细胞的易分离培养、增殖快和良好的成骨诱导活性完全符合对种子细胞的要求,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BALP)水平与老年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患者骨容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73例老年OP患者,调查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其中男22例,女51例;年龄63~82岁,平均年龄(71.25±4.31)岁。检测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血钙、血磷、BALP、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 BGP)],影像学检查测量骨容积、骨密度,均接受钙剂和/或维生素D等药物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治疗24周血清骨代谢标志物、骨容积、骨密度变化,分析骨代谢与骨容积、骨密度的相关性,对比不同资料患者骨容积,重点分析BALP与骨容积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治疗24周,血钙、血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血清BAL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血清BGP水平、骨容积、骨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钙、血清BALP水平与骨容积、骨密度呈负相关(r=-0.294、-0.776,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伴有骨转移,67例不伴有骨转移)及患者血清PSA、ALP水平和骨扫描情况。结果:骨扫描阳性患者的血清PSA和ALP平均浓度均明显高于骨扫描阴性者(P<0.01)。PSA>20μg/L时骨扫描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SA<20μg/L时骨扫描的阳性率(P<0.01)。ALP>90 U/L时骨扫描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LP<90 U/L时骨扫描的阳性率(P<0.01)。结论:伴有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和AL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者。当血清PSA>20μg/L和(或)ALP>90 U/L时应行骨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11.
李伶俐  方真华 《骨科》2018,9(2):141-143
目的 探讨足跟部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 QUS)检查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在诊断足部废用性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对2016年6~12月于我院足踝外科门诊就诊的单足损伤后限制活动超过3个月以上的80例病人进行双足跟骨QUS检查和患足X线检查。其中男27例、女53例,年龄为18~59岁、平均(45.72±12.46)岁,右足损伤58例、左足损伤22例,平均制动或限制活动时间为(4.12±0.83)个月。BMD结果分别按照T值法和骨量丢失法进行分析,参照X线诊断标准对跟骨QUS诊断足部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 将80例病人两侧跟骨BMD数值依据骨量丢失百分率法计算:诊断为骨质疏松者24例、骨量减少者10例,漏诊18例,无误诊,敏感度为57.1%。与T值法敏感性分析(14.3%)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6.9325,P<0.05)。结论 骨量丢失法优于T值法,但QUS诊断足部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敏感性低于X线法,仅能作为足部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初筛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血液透析对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硬化蛋白(SOST)与骨代谢等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两组患者入院时的ALP、SOST、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O...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骨形成的变化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中的作用,本文测定37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和31例健康绝经后妇女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分析了这一变化与血总碱性磷酸酶及骨密度(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但这一变化与骨密度值无明显的相关性。提示骨形成减低并非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4.
骨源性肉瘤肺转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回顾性总结骨源性肉瘤肺转移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自1980年10月~2003年3月共治疗骨源性肉瘤肺转移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1~61岁,平均22.1岁,多数为青少年。骨肉瘤25例,皮质旁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3例.骨纤维肉瘤1例.Ewing肉瘤1例。ⅡB期26例(83.9%).ⅢB期5例(16.1%),另1例Bwing肉瘤按Enncking外科分期系统规定不能纳入分期。双肺多发转移25例(78.1%),单肺多发转移1例(3.1%).单肺单发转移6例(18.8%),合并肺外引流区淋巴结转移3处,锁骨转移2处,Ta椎体转移1处,胸骨转移1处。臀大肌转移1处,项部肌肉转移1处。共施行开胸术62例次。术式以肺转移瘤局部切除为主.施行肺叶切除术仅5次。结果 32例中30例获得随访.2例失坊。25例骨肉瘤中完成双肺转移瘤切除的18例,无瘤生存7例(38.9%).平均生存7年3个月.其中ⅢB期2例。Ewing肉瘤、软骨肉瘤各1例.分别无瘤生存22年5个月、13年3个月。皮质旁骨肉瘤2例.分别无瘤生存19年3个月和1个半月,死亡的21例(包括失访的2例)中除死于术后感染2例及麻醉意外2例外,余生存期均得到延长。结论 手术切除肺转移瘤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措施,术式应以转移瘤局部切除为主,新辅助化疗是提高骨源性肉瘤肺转移手术治疗疗效、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测定在乳腺癌转移诊断中的应用孙映辉白细胞碱性磷酸酶(LAP)是一种酸酯水解酶。有人用细胞组织学方法测定病人外周血中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发现在心肌梗塞、损伤、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妊娠、异位妊娠、流产、何杰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及某些实质瘤时...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尤其对骨折愈合有重要意义,被认为是骨代谢过程中的关键因子之一。本文就其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探讨其生物学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郑州市金水区儿童佝倭病的发病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取儿童末稍指血进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1)金水区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为30.6%;(2)佝偻病患儿的月龄为7.94±2.38月,佝偻病患儿户外活动时间显著低于正常儿童(P<0.05);(3)佝偻病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与正常儿童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金水区儿童佝偻病仍为主要发痛痛种;(2)1岁以内的婴儿是佝倭病的主要发病人群;(3)户外活动时间少可增加患佝偻病的几率,早产和低出生体重不会增加患佝偻病的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在革兰阳性(G^+)球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快速偶氮偶联法对本科室收治的感染者141例及非感染者425例进行NAP阳性率和阳性积分检测,对比分析革兰阳性菌感染者、革兰阴性菌感染者以及非感染者的NAP阳性率和阳性积分的差异。结果革兰阳性菌感染者的NAP阳性积分为(127.4±55.7),显著高于非感染者的(89.3±46.3)和G^-菌感染者的(87.3±4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和非感染组阳性积分分别为(103.2±55.7)和(87.3±41.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菌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阳性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P阳性积分可以作为判断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代谢变化及其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性,以期通过血生化指标了解牙槽骨的代谢状况。方法 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强骨胶囊组)和对照组(阿仑膦酸钠片组)各23例,药物治疗前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检测,并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牙槽骨骨密度,药物治疗后6月时重复以上检测和检查,观察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变化情况,分析以上血生化指标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及骨碱性磷酸酶变化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变化与牙槽骨骨密度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药物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呈负相关(r=-0.440,P0.05;r=-0.419,P0.05),药物治疗后6月两组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亦呈负相关(r=-0.642,P0.05;r=-0.442,P0.05)。结论 (1)血清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BMD呈统计学负相关;(2)强骨胶囊可用以提高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骨密度;(3)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可作为评估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rhBMP-2在体内诱导成骨中CollagenⅠ、ⅡmRNA及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方法:将含rhBMP-2 0.5mg的松质骨载体植入BALB/c小鼠的右股部肌袋内,于术后3-21d间8个时间点取材,用原位杂交法对新生骨组织中的Ⅰ、Ⅱ型胶原mRNA进行检测;定量分析ALP活性,观察rhBMP-2在诱导成骨中CollagenⅠ、ⅡmRNA及ALP的表达。结果:⑴Ⅱ型胶原mRNA的出现是和成软骨、软骨细胞的出现相伴随。肥大、变性的软骨细胞并不表达Ⅱ型胶原mRNA。⑵作为成骨细胞成熟标志物的Ⅰ型胶原mRNA、ALP在软骨形成期即有表达,随着成骨细胞的出现,骨组织的形成,Ⅰ型胶原mRNA仍表现为高表达,而ALP的表达则呈下降趋势。结论:在体内诱导成骨中rhBMP-2促进了CollagenⅠ、ⅡmRNA及ALP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