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变[1].其破裂出血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患者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叉或分支的远侧角处,颅内动脉瘤的瘤体虽然较小,但瘤壁不健全,常发生破裂,引起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水肿和脑积水等一系列病理改变[2].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颅手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恢复快等优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对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治疗,通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开窗畸形处好发动脉瘤,因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血流动力学中的壁面剪切力(WSS)对血管内膜的改变和中膜的重塑起重要作用,高WSS出现在开窗畸形动脉支的分叉处内侧壁,低WSS和高壁面剪切力梯度(WSSG)出现在分叉处顶端,其形成动脉瘤的环境;高WSS和高WSSG出现在瘤颈处,低WSS出现在瘤体处,其会促进动脉瘤的生长;高WSS和低WSS会导致动脉瘤的破裂。通过对颅内动脉开窗畸形处动脉瘤WSS的分析,能够为临床提供干预和治疗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致死原因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1/4[1].动脉瘤破裂导致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因而早期诊断和治疗动脉瘤至关重要.颅内动脉瘤常发生于血管分叉处,特别是弯曲血管的凸侧,与血流的冲击有关,多见于Wills环的动脉分叉部,以囊状动脉瘤最多.  相似文献   

4.
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n Q  Chen J  Qian ZY  Zhang QB  Hua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72-876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颅内复杂动脉瘤共31例42个,包括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后交通动脉瘤12个,脉络膜前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与小脑上动脉(BA—SCA)分又处动脉瘤,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BA—SCA—PCA)分叉处动脉瘤各1个],椎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4个,眼动脉瘤4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10例,巨大动脉瘤14例,后循环动脉瘤7例8个,磨除前骨突后进行动脉瘤夹闭4例。分别采用眉弓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颞下锁孔入路、枕下外侧锁孔入路及乳突后锁孔入路进行手术。结果动脉瘤夹闭术31个,微小动脉瘤包裹术2个,夹闭加巨大动脉瘤体切除术5个,孤立加瘤体部分切除术2个,孤立术1个,手术前破裂1个。术后近期GOS疗效评定,27例好,2例轻残,2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可有效控制动脉瘤出血及进行前床突骨质磨除、巨大动脉瘤切除、载瘤血管塑型等操作。在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精湛的显微手术技术基础上,锁孔微创人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简捷、有效。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指脑血管异常导致局部血管瘤样突起,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多见原因,发病率为1 %~5 %[1-2].该病在脑血管意外中居于第3位,但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病死率约为40 %~50 %.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 Basilar bifurcation aneurysm , BBA )约占AN的5%,是后循环中最常见的动脉瘤[ 3-4 ].BBA 位置深,破裂后会导致脑组织水肿,四周穿支动脉多,周围结构较复杂,造成夹闭动脉瘤的难度大.BBA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血管内治疗动脉瘤,但栓塞后的动脉瘤可能出现再通、复发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致命的并发症.对于瘤颈巨大、较宽及动脉瘤顶部特殊朝向的动脉瘤仍需要手术治疗[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急诊行开颅动脉瘤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基底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并行腰蛛网膜下腔引流5~7天。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经CTA或DSA检查证实,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8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早期明确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直接行开颅显微夹闭术,手术入路以翼点外侧裂为主,前交通动脉瘤,双侧动脉瘤显影者以右侧为主,单侧显影者以显影侧入路。结果:术后3个月预后评分,恢复良好47例,中残2例。死亡4例,前交通动脉瘤3例中,术后2天病情恶化死亡2例,术后2周再出血,瘤颈夹闭不全死亡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术后1个月再出血死亡1例。术后对侧肢体活动障碍4例,伴失语1例。结论:动脉瘤破裂治疗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疗效确切,治疗费用相对小,社会效益高。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大多是颅内动脉血管先天性缺陷合并后天血管压力增高而形成.主要表现为颅高压症状,瘤体压迫症状或瘤体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巨大颅内动脉瘤是指瘤体最大直径大于25毫米,瘤颈宽,瘤体巨大,一旦破裂,非常凶险,预后差.现将2010年我科治愈的1例巨大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金玉红  玄静  曹静 《吉林医学》2008,29(24):2370-237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脑基底动脉环(Willis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常由于自发性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脉瘤破裂后易发生再出血,患者病情多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我科自2005年10月至今已成功治疗37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我们运用现代护理程序对全部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CTA)及3D重建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颅脑CTA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照破裂动脉瘤的3D-CTA影像表现与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术所见,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43例患者中,142例手术证实为破裂动脉瘤,1例为假性动脉瘤。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125个破裂动脉瘤,17例行DSA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分布情况: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60个,占40.54%,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瘤43个,占29.05%,大脑中动脉瘤37个,占25%,椎-基底动脉瘤8个,占5.41%。14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影像所见大小、形态及位置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及3D重建在急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断中具有准确、简便、快速及无创的优点,CTA-VR、MPR显示瘤体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立体图像,对临床确定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瘤的CT、CTA及DSA影像学特点,为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数据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确诊大脑中动脉瘤病人的CT、CTA及DSA影像学资料,对其CT出血表现和动脉瘤瘤体成像特征等影像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常见影像学特点。结果 22例大脑中动脉瘤CT平扫均表现为破裂出血,均行CTA和(或)DSA检查确诊。单纯蛛网膜下隙出血9例(40.9%),单纯颞叶血肿3例(13.6%),颞叶血肿并蛛网膜下隙出血6例(27.3%),颞叶血肿破入脑室3例(13.6%)。大脑中动脉瘤发生于M1段1例(4.6%),M2分叉部18例(81.8%),M3起始段3例(13.6%)。瘤颈2~4mm(平均2.4mm)。瘤体指向前外侧14例(63.6%),后外侧5例(22.7%),后内侧3例(13.7%)。CTA或DSA显示同侧大脑中动脉血管痉挛6例。结论大脑中动脉瘤好发于M2分叉部,瘤体指向以前外侧多见,破裂后以外侧裂型蛛网膜下隙出血和跨侧裂颞叶血肿为主要出血方式,出血部位与瘤体的指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部分,由于瘤体大多很小,故在其破裂出血前多不能发现。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死亡率高达25~26%,且再出血率极高。我科2004年11月至2007年9月,我们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48例,效果满意,现将有关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27例颅内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经验,探讨显微手术技巧及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低血压下手术。多采用改进的Y asarg il入路,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解剖动脉瘤颈,稳妥地夹闭瘤蒂,必要时行瘤体切除或瘤颈加固。结果:本组27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因瘤体巨大故在瘤颈夹闭后行瘤体切除术,治愈率为92.5%。术中动脉瘤破裂6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7.3%。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手术失败和致死的重要原因。有预见性地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和暂时阻断载瘤动脉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时的重要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14.
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雁彬 《吉林医学》2007,28(18):1959-196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Willis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常由于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被发现.动脉瘤破裂后易发生再出血,患者病情多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是约有15%的动脉瘤出血表现为颅内血肿,给临床医师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近来我科收治1例表现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患者,术中发观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现将病例报告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6.
颅内巨大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13%,由于其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及瘤壁较厚甚至钙化,存在占位效应,时有发生误诊的报告,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常使病人致残甚至死亡.我院曾于2009年8月收治1例颅内巨大动脉瘤,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影像学特征、血管内栓塞治疗技巧及结果.方法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94例,对宽颈动脉瘤则采用瘤颈成形辅助技术,其中球囊辅助成形术17例,微导丝辅助成形技术19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21例.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134例(69%),90%以上38例(20%),90%以下22例(11%).术中出血9例(4.6%),死亡1例(0.5%).结论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微导丝辅助瘤颈成形技术、瘤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支架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和减少脑梗死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主要症状多由于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及动脉痉挛造成。单个颅内动脉瘤瘤颈夹闭手术是神经外科难度较高、风险较大的手术。围手术期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生率为1%~2%,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常使患者致残或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GDC栓塞治疗的1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126例中完全闭塞106例(110个),占84.13%:闭塞达90%以上19例(20个),占15.08%:死亡1例,占0.79%。共出现并发症22例,发生率为17.46%。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弹簧圈脱出4例,过度栓塞2例,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1例,载瘤动脉血栓形成4例,血管痉挛4例,术后穿刺点出血2例。结论准确测量瘤体、瘤颈的比值,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尽量做到致密栓塞,合理应用肝素和抗凝剂等综合措施,对有效地预防和减少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颅内血管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一直是治疗的难点,The Woven Endobridge(WEB)装置是专门用于此类型动脉瘤的新型颅内动脉瘤栓塞装置,目前国内使用极少,现报道3例WEB栓塞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的病例,2例术后达到了较好的栓塞效果,1例存在瘤颈残留,瘤颈比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