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腋窝细粒棘球蚴病一例报告青海省黄南州人民医院李德元包虫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常见部位为肝和肺,很少见于肌肉。我院收治1例右腋窝包虫病。现报道如下:患者,女,67岁。因右腋窝下肿块1年,活动受限3月,发烧收住院。查体:右腋窝及锁骨上窝明显饱满,... 相似文献
2.
3.
患者女性,13岁,汉族,江苏人。有新疆生活史和“肝包虫病”手术史,无月经来潮。感觉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半月余,于1987年5月26日入院手术。术中见大网膜上有三个包囊,如花生米至鸡蛋大。盆腔子宫后壁及两侧壁有多个突起囊性结节,大小如手拳。左侧附件有一包囊,如卵黄大。右侧附件未见异常。临床诊断:子宫包虫病伴腹腔种植。 相似文献
4.
子宫峡部细粒棘球蚴病1例报告宁夏彭阳县医院景秀高飞钰1患者,女,43岁,主因下腹部逐渐增大性包块4年、小便次数增多半年、腹胀痛10天入院。既往有与狗、羊密切接触史,月经规律。查体:T37.4℃、P84次/分、R20次/分、BP15/kPa,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5.
<正>细粒棘球蚴病是一种地方流行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是全球性重要的经济和公共卫生问题。免疫预防是控制细粒棘球蚴病流行的有效手段,用疫苗预防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也能够彻底控制包虫病的流行,是有效的防治措施。研究发现各种 相似文献
6.
孟文慧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93,(3)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以肝肺包虫病最多,在心、脑、眼、脾、肾、肌肉等处包虫病较为少见,但发生在颌下腺十分罕见。国内尚未见有报道,现将我科收治一例发生在颌下腺的细粒棘球蚴病报告如下。患者,17岁,女性,因左颌下腺区无痛性包块3个多月,曾在外院以颌下淋巴结炎治疗无效,后经穿刺细胞涂片报告“考虑为颌下 相似文献
7.
1981年我们曾报导了以昆明种小白鼠作为中间宿主,以细粒棘球线虫原头蚴(Protoscolex)作为感染材料,复制成功包虫病动物模型,并对不同来源的原头蚴(人、牛、羊株)复制的实验性继发性感染动物模型进行了比较观察。本文是细粒棘球蚴病实验研究的第二部分报导。目的在于探讨细粒棘球原头蚴(羊株)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与宿主体液免疫改变的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原头蚴来自绵羊的肝、肺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分离与接种方法同前。实验动物为昆明种、雌性、性成熟(体重21—25克)的健康小白鼠。在感染后的不同时间内(分别于7天、20天、30天及逐 相似文献
8.
9.
患者男性,67岁.半年前无诱因右上腹胀痛,不伴放射痛,与进食无关.3d前右上腹胀痛加重,伴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同时发现大便呈陶土样,尿色如浓茶,伴全身皮肤瘙痒.否认疫区史.查体:腹部饱满,右上腹触痛明显,无反跳痛,右上腹可触及18cm×20cm包块,表面不平,质韧,肝下缘位于右肋下四指,肝区叩痛( ).实验室检查:AFP0.950ng/ml、CEA:2.20ng/ml、CA125:24.7u/ml、CA19 -9:25.30u/ml.包虫酶标实验:阳性,CoD值超出正常范围太多而无法显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体细粒棘球蚴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相关文献复习,对34例细粒棘球蚴病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对其临床及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细粒棘球蚴病在人体组织中呈囊性占位性病变,肝脏最常见(占70.5%),肺脏次之(占14.6%),女性显著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2.7。30例可见角质层,3例可见原头蚴。角质层与正常组织间为厚薄不一的肉芽组织。结论 细粒棘球蚴病在牧区有广泛传播流行,女性为主要受害人群,肝脏为主要受累器官。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肝囊肿、肝脓肿、肝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本文报道67例肝细粒棘球蚴病的CT表现,其中包括单房性包虫囊肿32例、多房性包虫囊肿35例。囊肿有钙化42例,并发破裂/感染34例。作者认为本病最主要的CT表现为肝内有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圆形或卵圆形阴影,CT值近于水。囊壁的显示及其钙化、子囊的存在,囊膜剥离征则具有特征性,可作为CT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作者探讨了本病CT表现的病理基础,并提出与肝囊肿、肝脓肿、坏死性或囊性肝转移瘤以及少见的肝内胆管癌和特殊的肝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17.
<正> 我院1964~1983年间收治8例中枢神经寄生病,其中2例为椎管棘球蚴病,均被误诊为肿瘤,现介绍如下: 例1:男、22岁、汉族。1975年5月10日因腰痛、右腿痛并无力8年,加重半年入院。8年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腰痛,右腿痛并无力,未予注意,半年来上述症状加剧,且左腿亦出现类似症状。入院后经脊髓造影发现有梗阻现象,脑脊液压力增 相似文献
18.
细粒棘球蚴病是多发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也称包虫囊肿,简称包虫病。主要入侵肝、肺等器官,虽累及妇女生殖系统者也不罕见,但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却相对罕见,容易导致误诊误治。现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8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自1986年至1992年6月间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肝细粒棘球蚴病183例(又称肝包囊虫病),其中包囊虫局限于肝脏者143例(78.14%),肝脏和其他脏器共存者25例(13.66%),并发脏器外组织包囊虫病15例(8.2%)。着重介绍其诊断和治疗问题。尤其是对Casoni试验的阳性率及鉴别诊断提出意见。并阐述手术治疗的方法,对10例完整内摘除或穿刺内摘除的单纯性肝包虫行外囊敞开术获得满意效果。对手术过程中杀死头节及子囊的消毒剂应用,术中保护术野及引流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合并症的防治也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例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均为农民,有密切牛、羊、犬、马接触史;3例妊娠合并肝包虫囊肿,3例妊娠合并腹、盆腔包虫。诊断方式:腹部和盆腔B超筛查见典型的包虫囊肿声像图特征;终止妊娠方式均为剖宫产6,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新生儿发育均正常。结论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不影响受孕过程结局,但易造成孕妇贫血、腹痛。早期筛查、及时诊断、选择正确的术式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