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头针与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吞咽障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头针与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柱期吞咽障碍的差别,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脑卒中亚急性期(15—40d内)患者78例按序平均分为头针(A)组、体针(B)组及单纯康复训练(C)组(对照组)。头针组采用针刺头针运动区及感觉区的下l/5区域。体针组采用针刺风府、人迎、廉泉、百劳等穴位。3组均予中西药物同等治疗及吞咽障碍基本康复训练。各组治疗前后均以吞咽障碍饮水试验功能评级、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或电视荧光吞咽功能评价。结果 A组治愈率35%(9/26),有效率58%(15/26),总有效率93%;B组治愈率3l%(8/26),有效率62%(16/26),总有效率93%;C组治愈率4%(1/26),有效率54%,总有效率58%;A、B组疗效均明显优于C组(对照组)(P&;lt;0.0l,X^2=9.7),误吸性肺部感染率A组23%和B组3l%低于C组87%(X^2=7.88,P&;lt;0.01);针刺引起的心血管性反应A组少于B组(X^2=4.17,P&;lt;0.05)。结论 头针与体针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吞咽障碍均有确切疗效,头针安全性优于体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头针与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吞咽障碍的差别,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脑卒中亚急性期(15~40d内)患者78例按序平均分为头针(A)组、体针(B)组及单纯康复训练(C)组(对照组)。头针组采用针刺头针运动区及感觉区的下1/5区域。体针组采用针刺风府、人迎、廉泉、百劳等穴位。3组均予中西药物同等治疗及吞咽障碍基本康复训练。各组治疗前后均以吞咽障碍饮水试验功能评级、吞咽障碍程度评分或电视荧光吞咽功能评价。结果A组治愈率35%(9/26),有效率58%(15/26),总有效率93%;B组治愈率31%(8/26),有效率62%(16/26),总有效率93%;C组治愈率4%(1/26),有效率54%,总有效率58%;A、B组疗效均明显优于C组(对照组)(P<0.01,χ2=9.7),误吸性肺部感染率A组23%和B组31%低于C组87%(χ2=7.88,P<0.01);针刺引起的心血管性反应A组少于B组(χ2=4.17,P<0.05)。结论头针与体针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吞咽障碍均有确切疗效,头针安全性优于体针。  相似文献   

3.
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病程16~25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3例,分为头皮针组49例和常规组44例,均按常规给予中西药物、物理疗法、心理及语言等综合康复治疗。头皮针组配合针刺头皮穴,取运动区顶颞前、后斜线(MS6、7)顶旁1、2线(MS8、9),颞前线(MS10),顶中线(MS5);常规组配合针刺患侧肢体穴位。结果:治疗2~4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头皮针组治愈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57.1%、98%与20.5%、75%,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配合头皮针治疗疗效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存在着最佳的时效关系,头体针留针30min的疗效优于留针5min的速刺,在此基础上,观察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03-05/2003-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诊室及广州市靳三针治疗中心收治的门诊脑性瘫痪患儿43例,男28例,女15例。均为已接受2个月靳三针基础治疗而再诊者。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头针留针1h组22例,头针留针30min组21例。针刺病例采用靳氏头针四项(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为主穴,两组皆采用主穴结合经络辨证及对症取穴配用四肢、躯干部穴位。头针留针1h组穴位体针留针30min,每间隔5min运针1次,头针留针1h。头针留针30min组穴位头体针均留针30min。采用小儿脑性瘫疾粗大运动评价量表[共80项指标,分5个功能区。①仰卧、俯卧位结合翻身、原始反射残存及直立反射建立。②四点位跪结合爬。③坐结合平衡反射。④站。⑤走、跑、攀登。每一项指标以完成程度给分,完全不会为0分;完成动作<10%为1分;10%~90%为2分,100%为3分,神经反射以仍残存或未出现的年龄给分。最后评分有3项,①功能区得分,为该功能区总分×100。②实际得分,为检查功能区得分除以检查功能数。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分别在病例纳入时及治疗2个月后各评定1次。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3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头针干预后2个月脑性瘫痪2,3,4功能区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功能区得分和实际得分):头针留针1h组均明显高于头针留针30min组(P<0.05)。结论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更有利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分析头针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并探讨治疗前后脑瘫患儿脑室系统的超声改变。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均为 1998年 8月~ 2000年 12月在黑龙江省小儿脑瘫疗育中心治疗的脑瘫患儿 38例,诊断与临床分型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标准 [1]。年龄 4个月~ 1岁, 4~ 6个月 6例, 7~ 9个月 21例, 10~ 12个月 11例,平均年龄 (7± 2.5)个月。其中痉挛型 24例,手足徐动型 8型,混合型 6例。 1.2方法头针治疗: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选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运动区、平衡区、语言 I区、语言 II区,交替,每日或隔日 1次, 10次为 1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体针预防性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患者的作用。方法:74例宫颈癌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针刺组40例,均于宫颈癌术后行留置导尿管导尿。术后5 d时,2组均采用传统方法夹闭导尿管,每2~3 h放尿1次;针刺组同时采用头体部穴位针刺预防尿潴留。结果:治疗10~12 d,尿潴留发生率、残余尿量、重置导尿管率与重置导尿管后带管时间针刺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宫颈癌患者术后采用传统方法加头体针可预防尿潴留的发生,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针刺干预脑性瘫痪不同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存在着最佳的时效关系,头体针留针30min的疗效优于留针5min的速刺,在此基础上,观察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择2003-05/2003-1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诊室及广州市靳三针治疗中心收治的门诊脑性瘫痪息儿43例.男28例,女15例。均为已接受2个月靳三针基础治疗而再诊者。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头针留针1h组22例,头针留针30min组21例。针刺病例采用靳氏头针四项(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为主穴.两组皆采用主穴结合经络辨证及对症取穴配用四肢、躯干部穴位。头针留针1h组穴位体针留针30min,每间隔5min运针1次,头针留针1h。头针留针30min组穴位头体针均留针30min。采用小儿脑性瘫疾粗大运动评价量表[共80项指标,分5个功能区。①仰卧、俯卧位结合翻身、原始反射残存及直立反射建立。②四点位跪结合爬。③坐结合平衡反射。④站。⑤走、跑、攀登。每一项指标以完成程度给分,完全不会为0分;完成动作&;lt;10%为1分;10%~90%为2分,100%为3分,神经反射以仍残存或未出现的年龄给分。最后评分有3项,①功能区得分,为该功能区总分X100。②实际得分,为检查功能区得分除以检查功能数。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分别在病例纳入时及治疗2个月后各评定1次。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43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头针干预后2个月脑性瘫痪2,3,4功能区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功能区得分和实际得分):头针留针1h组均明显高于头针留针30min组(P&;lt;0.05)。结论 延长头针留针时间更有利于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自2000年4月~2001年3月采用针刺配穴位封闭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瘫)17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患者176例,男136例,女40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4岁,多为2~5岁;疗程15~118d。患儿均为单纯痉挛型或以痉挛为主要表现的混合型,无严重智力障碍。方法针刺法:以头针为主,取穴为百会、神庭、四神聪、本神、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言语区、平衡区。体针以取阳明经穴为主。上肢:肩、曲池、合谷、阳溪;下肢: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选用30号…  相似文献   

9.
头针疗法是针刺头皮一定刺激区,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自1997年至今,我们应用头针并根据不同的肢体瘫痪情况,适当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00例,其中男198例,女102例;35~40岁17例,...  相似文献   

10.
笔者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脑瘫)198例,取得满意效果。1 对象与方法共采集病人198例,其中男143例,女55例,年龄在1岁以内者108例,1~3岁者68例,3岁以上者22例,住院时间3 d~6个月。方法(1)针刺法:以头皮针为主,配以体针为辅治疗方案。头部取穴为百会、神庭、四神聪、本神、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言语区、运用区、平衡区,体针主要以任督二脉及手足阳明经、足太阳膀胱经交替取穴环跳、承扶、委中、涌泉、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平补平泻,留针40 min,1次/d,30 d为1疗程,休息10 d后接下1疗程。(2)穴注法:取…  相似文献   

11.
刘菁  鲍超  朱毅 《中国康复》2012,27(1):40-41
目的:总结临床治疗小儿脑瘫(CP)常用的针刺疗法及与之相结合的综合疗法,统计针刺常用穴位,方便临床选择用穴。方法:从CNKI数据库中搜索近5年来有关针刺治疗CP的文献。结果:检出符合要求的文献79篇,计量分析显示临床主要治疗CP的类型以痉挛型多见,针刺方法以体针与头针并重,靳三针、焦氏头针被广泛运用,头部穴位多取百会、四神聪、神庭、风池、本神及头部功能区(运动区、平衡氏)等;体穴多取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外关、阳陵泉等;但临床针刺治疗CP采用与康复训练、推拿、穴位注射等相结合的综合疗法更多见(占67.1%),其治疗效果明显。结论:临床治疗CP多采用针刺与多种疗法相结合的方式,其治疗效果优于单一针刺治疗,其中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报道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68例脑瘫儿,男43例,女25例;年龄4个月至9岁.病因多为早产、低体重、核黄疸和高热惊厥。痉挛型54例,混合型12例,弛缓型2例。其中四肢瘫21例,双瘴28例、偏瘫17例和单瘫2例。CT示脑发育不全者20例,脑电图异常者33例。智测低于正常者25例。 治疗方法 ①头针:四肢瘫、三肢瘫取双侧;偏瘫和单瘫取对侧相应运动区和足运感区,留针30min,同时患肢配合功能训练以加强针刺效果,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5~7d。②体针:以阳明经为主,少阳和太阳经为辅,常用穴取百会、晴明。太阳、凤池、地仓、颊车、肩髑、曲池、内关、环跳、髀关、足三里、解溪、委中。肩内旋加肩贞,肘屈不伸加手三里,腕下垂加后溪,拇指内收、握拳不放加八邪。足下垂加悬钟,腰背部加肾俞和气海俞。不留针,每日1次,10次1疗程,疗程间隔5~7d。(3)水针:丹参、复方当归、乙酰谷酰胺和维生素B_(12)等注射液选相应部位的穴位注射。治疗隔日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针刺时机综合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及ADL(BI)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取健侧头部、患侧肢体穴位针刺后,再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先针刺远端穴位,留针的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再进行患肢针刺。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及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康复训练融入针刺治疗过程中可显著促进脑卒中后SHS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头针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头针体针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对治疗前及治疗2周、4后积分进行比较.结果:针刺治疗2周、4周后,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病程在1个月以内患者疗效明显优于1个月以上者(P<0.05).结论:头针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电针对脑卒中后痴呆患者智能的影响,并与体针疗法相比较。方法以1999-03/2001-06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成都市中医医院收治的住院脑卒中后痴呆患者85例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①头电针组(n=48):采用头电针,头针选穴:MS6顶额前斜线,MS7顶颞后斜线,MS1额中线,MS5顶中线。前两穴取瘫痪对侧穴位,针刺得气后加用电针仪。②体针组(n=37),常规体针治疗,取双侧风池、内关、神门、丰隆、三阴交、太溪。两组治疗均为1次/d,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总计治疗30d。治疗前后应用长谷川痴呆量表评估患者智能恢复情况。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5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头电针组治疗后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和体针组治疗后。头电针组痴呆的好转率高于体针组。结论头电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痴呆患者的智能障碍,效果优于普通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提高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减少针刺量的取穴方法。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6针法,共3对配穴;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法,取患侧地仓、颊车等穴位。结果:6针法组每例患者接受针灸治疗量平均为81.0针次,优于常规取穴组的130.5针次,每例减少针刺量达38%(P<0.01);治愈率也略优于常规取穴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针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穴精简,针灸治疗剂量少,优于常规取穴法。  相似文献   

17.
腰肌劳损是飞行人员常见疾病 ,给飞行造成较大影响。自 1 998年以来 ,笔者运用平衡补泻法治疗 2 7例腰肌劳损症 ,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 7例中 ,皆为男性 ,年龄 3 5~ 5 4岁 ,平均 43 .78岁。病程 2~ 1 7年不等。诊断均依据症状体征及X线或CT结果。1 2 治疗方法取穴 :患 (重 )侧取肾俞、大肠俞、委中与阿是穴 ;健(轻 )侧取肾俞、大肠俞。操作 以 2寸针直刺患 (重 )侧穴位 ,肾俞、大肠俞、委中刺入 1 .5寸 ,阿是穴刺入 0 .8~ 1 .5寸。得气后用较强刺激的泻法持续行针 3分钟后 ,将针退出 0 .5寸 ,继续…  相似文献   

18.
1983年以来,我们运用针刺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4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1岁。病程1个月以内者29例,1~3个月者6例4~6个月者3例,2年者1例,8年者1例。有明显外伤史者37例。治疗方法取穴:第二腰椎夹脊穴,臀上穴(该穴位于髂嵴中点直下二横指)。针刺方法:患者俯卧位。取患侧穴位,常规消毒后,均用28号3寸毫针针  相似文献   

19.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按会诊顺序将59例中风假性球麻痹患者分为头体针组40例和体针组19例,头体升组采用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体针组采用体针治疗,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头体针组临床治愈3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体针组临床治愈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4.2%,临床治愈率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针配合体针可改善中风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及假性球麻痹,临床治愈率高于传统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能提高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减少针刺量的取穴方法。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6针法.共3对配穴;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法,取患侧地仓、颊车等穴位。结果:6针法组每例患者接受针灸治疗量平均为81.0针次,优于常规取穴组的130.5针次,每例减少针刺量达38%(P&;lt;0.01);治愈率也略优于常规取穴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针法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穴精简,针灸治疗剂量少,优于常规取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