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谈中药色质气味朱永洙杨长青金顺福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延吉133000中药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色质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精髓,对中药复方配伍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遵循中药色质气味基本理论,就能不断提高中药的药...  相似文献   

2.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以辨寒热虚实,分型进行论治,内外并治,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月经量、色、质、气味的变化,临床多互相联系,并有规律可循。如量多属热者,色红、质浓、味臭,量少属虚寒者,色淡、质清、味腥。但也有突出某一方面者,则需针对其主症治疗。《叶天士女科》、《竹林寺女科》、《宁坤秘籍》所载这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白带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并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白带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生理性白带包括来自大小阴唇、前庭大腺、宫颈的腺体及阴道黏膜的渗出物,少量由子宫内膜所分泌,量少色白或无色透明,带黏性的液体,经期前后、排卵期及妊娠期其量增多。  相似文献   

5.
正傅青主乃明末清初名医,其所著《傅青主女科》别具一格,治法用方不失古人准绳,独辟蹊径又不落俗套。傅氏旨遵前贤,从经络辨治和脏腑辨治同时着手,论治五色带下(白、青、黄、黑、赤)颇具特色。健康妇女在一定的年龄段,阴道中排出色白或透明粘稠的液体,量适中,无异常气味称带下。带下津润,非本病,生即有,出胞宫,精余所化,对器官有滋养护卫之功,带液多寡可辨阴液盛衰。带下病见色、质、量、气味等异常,或见赤白  相似文献   

6.
正带下过多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常合并月经不调、闭经、阴痒、阴痛、不孕、癥瘕等,是妇科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  相似文献   

7.
产后发热是指在产褥期内出现高热寒颤,或发热持续不退,伴有腹痛及阴道分泌物的量、色、质、气味等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临床极为常见。我们通过对50例产后发热患者采取辩证施护,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饶玲铭 《新中医》2017,49(8):173-174
正带下之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沈氏女科辑要》云:"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但如果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则发为带下病。带下病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1])。如《女科证治约旨》曰:  相似文献   

9.
带下病是指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笔者自1996年以来,运用加味完带汤治疗妇女带下病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年龄最大者48岁,最小者23岁,20~30岁18例,31~40岁26例,41~50岁16例;病程最长3年,最短1个月。2诊断标准按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妇科学》中带下病的诊断为依据。即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诊断为本病。60例患者中黄白带下或黄白相兼带下56例,赤白带下3例,五色杂至带下1例。3治疗方法基本方组…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 ,自拟赤虎汤治疗带下病 3 9例 ,效果理想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治疗本病 3 9例 ,年龄最大 63岁 ,最小 2 1岁 ,平均年龄 42岁 ;病程最短者 1d,最长者 11d。其中 16例为滴虫性阴道炎 ,13例为霉菌性阴道炎 ,7例为宫颈炎 ,3例为老年性阴道炎。2 药物组成及用法虎杖、徐长卿各 15 g,刘寄奴 ,赤小豆各 3 0~ 60 g。水煎 ,分早晚 2次服 ,5 d为 1个疗程。3 疗效观察3 .1 疗效评定标准3 .1.1 治愈 :阴道分泌物的量、色、气味、质均恢复正常 ,诸症消失。3 .1.2 好转 :阴道分泌物的量、色、气味、质恢复正常 ,诸症减轻…  相似文献   

11.
妇科炎症易反复发作,多因脾胃虚弱,水湿内生,带脉失约所致,属虚实夹杂证,其病程缠绵,常影响女性日常生活和工作。李梓榕教授强调从白带的质、量、色、状以及气味进行分析,总结本病治疗应着眼于脾、肝、肾,并重视顾护正气,治疗时注重调整脏腑功能,辨证施治,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带下病是指妇女阴道内分泌出的一种粘液发生了量、色、质、气味的变化,并伴有全身症状的疾病。历代医家常将带下分为“五色带”,以应五行理论,便于辨证论治。“五色带”即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等。《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承袭了前人以“五色带”命名分类方法,对带下证进行辨证论治。傅氏所创带下五方为:“完带汤、易黄汤、加减逍遥散、清肝止淋汤、利火汤。  相似文献   

13.
从病因病机、中药内服、中药外用、内服和外用相结合以及其他疗法等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带下病的研究近况,说明中医在治疗本病中方法多样,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变化及局部、全身症状辨证施治,充分体现了因人而异的客观性和灵活性,表明中医治疗本病的疗效确切,作用较持久,降低了复发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1一般护理1.1严密观察病情:如精神状态,面色,指纹,痰的量、色、质及气味,咳嗽的性质,气促的轻重等,按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并做好记录。1.2做好呼吸道隔离:按不同病源、病情分别安排病室,防止交叉感染。护理人员与患儿接触时必须戴口罩。病室宜安静,...  相似文献   

15.
剖腹产术后恶露不尽二则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512000)黄素娥产后恶露不尽指胎盘娩出后,经阴道排出宫外的余血浊液超过3周之后淋漓不尽者。此症论述始见于《金匮》,以后历代诸家多有论述。该症一般应审恶露之量、色、质、气味及结合其他伴随症候辨证论治,兹举2...  相似文献   

16.
从湿论治带下病武汉市第三医院(430060)孙勤国带下病为妇科常见病之一,女子在发育成熟期、或经期前后、或妊娠初期,白带相应增多,这是正常的生理情况,正如王孟英所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非本病也”。如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变化,或伴有...  相似文献   

17.
知柏地黄丸治疗妇人带下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柏地黄丸出自《医宗金鉴》,本方为肾虚之证中肾阴偏虚者而设。带下是指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笔者自2005年以来,运用知柏地黄丸治疗妇女带下病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30例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  相似文献   

18.
王春侠 《山西中医》2011,27(10):56-56
白带增多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古代医家称之为白沃、赤白沃等。临床多以清热利湿、健脾温肾等法治疗,较少注重告知患者具体的生活饮食调理。笔者遇1例多年白带增多伴便溏患者,屡治不效,经采用中药和针灸治疗并辅以生活饮食调理后,取得良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中医治疗带下病的主要治法有清热解毒、疏风胜湿、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现对其治法的作用机理作一探讨。1清热解毒法的作用机理清热解毒法的作用机理,主要并不在于其抗菌、抗病毒作用的大小,而在于其对人体复杂的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0.
带下过多是指带下量的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祖国医学有"白沃"、"赤沃"、"赤白沃"、"白沥"、"赤沥"、"赤白沥"、"下白物"等名称.笔者运用止带方配合蛇床子散熏洗坐浴治疗带下过多30名患者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