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探讨胸腔镜联合纵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胸腔镜组)32例,B组(胸腔镜联合纵隔镜组)15例,C组(经胸骨正中开胸组)11例。比较各组临床效果。结果在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总并发症发生率上,A组和B组均显著小于或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肌无力危象发生率(6.7%)低于C组(3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C=0.058);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2.0±39.4)min、(130.3±42.5)min、(142.3±40.8)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清扫程度(1级,12例,80.0%)显著高于A组(1级,14例,43.8%,P0.05)。三组术后有效率分别为84.4%,93.3%,90.9%,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联合纵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不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而且能更为彻底地清扫胸腺及脂肪组织,能达到与胸骨正中开胸术式相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经验,对比胸腺瘤和非胸腺瘤MG患者的术后效果,分析胸腔镜联合纵隔镜和单纯胸腔镜治疗非胸腺瘤MG的远期效果.方法 2001年至2011年,采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MG患者500例,根据是否合并胸腺瘤和术中是否联合纵隔镜分组:胸腔镜胸腺瘤组(A组)118例,胸腔镜非胸腺瘤组(B组)301例,胸腔镜联合纵隔镜非胸腺瘤组(C组)81例.结果 全组无术中死亡.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手术495例.A组手术(128.5±77.8) min,术后24.6%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B组手术(111.3±31.6) min,术后11.0%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C组手术(145.0 ±71.6) min,术后9.9%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术后随访3个月至11年,A、B、C组患者完全缓解率(CSR)分别为28.7%、37.3%、36.5%.无病生存曲线示术后3年B、C组CSR高于A组,术后5年C组CSR高于B组.术后第5年C组CSR接近60%,B组为50%,而A组仅为36%.结论 胸腔镜基础上联合纵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清除颈部、前纵隔脂肪组织及异位胸腺更为彻底,远期效果更加理想.与非胸腺瘤MG患者相比,胸腺瘤MG患者术后远期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电视胸腔镜入路(VATS组)与胸骨正中切口(TS组)入路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从而为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进一步的临床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李惠利医院心胸外科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11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行胸腺扩大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电视胸腔镜组(VATS组)58例,胸骨正中切口组(TS组)55例。结果VATS组与TS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差异,VATS组与TS组患者比较:手术时间(分钟)、术中失血量(ml)、术后、口感染、肺部感染、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率、住院天数(天)、总住院费用(元)、术前MGFA临床分型和术后病理分型等指标。VATS组患者手术时间(分钟)更短[(99.35±29.2)s vs.(112.53±32.2)s,P=0.04],手术失血量更少[(42.9±14.3)ml vs(139.0±15.1)ml,P=0.03],术后引流量更少[(139.0±18.1)ml vs(539.0±19.2)ml,P=0.01];住院时间更短[(4.0±0.3)天vs.(7.3±1.2)天,P=0.02];术后切口感染率及肺部感染更低;总住院费用更低;术后重症肌无力危象发生率,术前MGFA临床分型,术后病理分型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视胸腔镜入路相较胸骨正中切口入路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明显减少失血量,术后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可替代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术。  相似文献   

4.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是常见的胸外科疾病,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等。对于可完全切除的胸腺肿瘤,其治疗方式首选外科治疗。传统手术方式包括经胸骨正中切口开放手术和电视胸腔镜下切除胸腺瘤。随着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的发展和推广,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治疗胸腺瘤可最大程度地完整切除肿瘤、保护邻近组织,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本文介绍1例机器人辅助胸腺瘤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与经胸骨(胸骨正中切口、第2肋间胸骨横断小切口)胸腺切除术治疗不伴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的手术方法和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伴胸腺增生的手术患者共355例,对其中272例回馈随访结果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胸腔镜组58例,胸骨正中纵行劈开组23例,第2肋间胸骨横断小切口组191例。结果与胸骨正中纵行劈开组相比,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96.90±47.69)ml vs(152.30±93.19)ml,χ~2=3.497,P0.001]、引流时间短[(1.93±0.97)d vs(2.61±0.94)d,t=2.857,P=0.006]、住院时间短[(3.48±1.68)d vs(8.04±4.23)d,t=6.993,P0.001]。与第2肋间胸骨横断小切口组比,胸腔镜组引流时间短[(1.93±0.97)d vs(2.75±0.97)d,t=5.612,P0.001]、住院时间短[(3.48±1.68)d vs(6.87±4.16)d,t=6.042,P0.001]。术后随访12~7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5个月。三组患者手术对重症肌无力的总效率分别为79.3%、86.9%和8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8,P=0.424;χ~2=1.200,P=0.273)。结论电视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不仅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还能够达到经胸骨手术切除胸腺治疗重症肌无力相似的临床效果。因此,建议不伴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应首选电视胸腔镜胸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达芬奇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手术完全无管化(totally no tube,TNT)的可行性及其对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意义。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TNT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手术的患者79例,作为TNT组;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普通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手术的患者35例,同期行胸腔镜纵隔肿物切除手术的患者54例,分别作为非TNT组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的肌肉松弛-气管插管/喉罩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 168例患者手术皆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胸、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共9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患者,所有患者顺利出院。TNT组与非TNT组对比,肌肉松弛-气管插管/喉罩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次日VAS疼痛评分、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TNT组均明显短于或少于非TNT组(P0.01);两组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TNT组与VATS组相比,肌肉松弛-气管插管时间、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次日VAS疼痛评分、术后连续3 d胸腔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非TNT组优于VATS组(P0.05),但非TNT组住院费用明显较高(P=0.000)。结论达芬奇机器人用于治疗纵隔肿物与胸腔镜手术相比安全性相当,在机器人手术基础上行TNT也是安全可靠的,具有更好的舒适度、疼痛更轻,重症监护及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患者能更快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本中心微创纵隔肿瘤切除术的经验,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优劣。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9年11月我科单个医疗组行微创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102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机器人组(n=47,男23例、女24例,平均年龄52岁)和胸腔镜组(n=55,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53岁)。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机器人组4例患有重症肌无力;胸腔镜组中5例患有重症肌无力。肿瘤大小:机器人组2.5(0.8~8.7)cm,胸腔镜组3.0(0.8~7.7)cm;手术时间:机器人组62(30~132)min,胸腔镜组60(29~118)min;术中出血量:机器人组20(2~50)mL,胸腔镜组20(5~100)mL;术后胸腔引流量:机器人组240(20~14 130)mL,胸腔镜组295(20~1 070)mL;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机器人组2(1~15)d,胸腔镜组2(1~5)d;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机器人组3(2~18)d,胸腔镜组4(2~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住院费用:机器人组为67 489(26 486~89 570)元,胸腔镜组27 917(16 817~67 603)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与电视胸腔镜手术在治疗前纵隔肿瘤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住院时间更短,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胸腔镜胸腺切除剑突下入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下扩大胸腺切除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经剑突下入路胸腺切除(subxiphoid approach video-assisted thymectomy,SXVT)与侧胸入路胸腺切除(traditional unilateral approach video-assisted thymectomy,TVAT)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时间、疼痛指数及生活质量等数据。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术后无患者出现肌无力危象。两组患者在切除标本大小、术中失血量、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重症肌无力改善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XVT组患手术时间明显短于TVAT组、术后胸痛情况优于TVAT组(P0.05)。结论胸腔镜经剑突下胸腺切除安全可行,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胸痛症状轻、术后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分析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胸腔镜手术和开胸手术三种不同手术方式进行胸腺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探讨机器人手术对治疗胸腺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进行手术切除的136例胸腺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43例,胸腔镜手术49例,正中胸骨切开手术44例.收集记录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病例的临床一般性资料,术中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均手术成功,三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和胸腔镜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胸引量、术后ICU及住院天数方面明显优于开胸手术组(P<0.05).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同胸腔镜手术比较,平均术中出血量(78±21mlvs 126±29 ml)、术后胸引天数(1.9±0.7vs2.5± 1.1)d以及术中中转开胸率(0/43 vs 3/49)方面,前者明显优于后者,P< 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机器人及胸腔镜的微创手术较开胸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胸腺切除手术中可取得和胸腔镜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但在术中操作和安全性上更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07年6月,对27例重症肌无力行电视胸腔镜下经右胸前侧径路胸腺扩大切除(VATS组),切除范围包括全胸腺组织到前纵隔和上纵隔所有脂肪组织。并与2004年5月~2005年7月27例胸骨劈开胸腺切除(胸骨劈开组)相对比。结果VATS组26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电凝钩伤及头臂静脉干中转开胸止血。与胸骨劈开组比较,VATS组术中出血少[(46.0±5.7)mlvs(120.0±18.8)ml,t=-19.231,P=0.000],术后需镇痛例数少(3vs12,χ2=7.068,P=0.008),术后住院时间短[(7.0±1.2)dvs(11.0±2.5)d,t=-7.379,P=0.000]。2组手术时间、重症肌无力危象、疗效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右胸前侧径路胸腔镜下行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在技术上可行,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但对MG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3种不同术式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1~2006年有随访资料的269例重症肌无力采用不同术式胸腺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期开展不同术式分为3组:胸骨劈开组(1991年1月~2002年5月,n=161)胸腔镜组(2002年2月~2005年7月,n=67)、胸腔镜联合颈部切口组(2005年2月~2006年11月,n=41)。结果胸骨劈开组手术时间(97.5±17.5)min显著短于胸腔镜组(130.3±31.5)min(q=12.991,P〈0.05)和胸腔镜联合颈部切口组手术时间(152.2±33.9)min(q=18.005,P〈0.05)。胸骨劈开组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41例显著高于胸腔镜组4例和胸腔镜联合颈部切口组4例(χ^2=14.394,P=0.000),但后2组肌无力危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532,P=0.466)。胸骨劈开组术后第1年完全稳定缓解率26.7%(43/161),与胸腔镜组25.4%(17/67)和胸腔镜联合颈切口组31.7%(13/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4,P=0.758)。胸骨劈开组术后第2、3年的完全稳定缓解分别为31.7%(51/161)、35.4%(57/161),与胸腔镜组无统计学差异31.3%(21/67)、43.3%(29/67)(χ^2=0.002,P=0.961;χ^2=1.251,P=0.263)。结论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能取得胸骨正中劈开手术同样理想的中远期治疗效果,胸腔镜联合颈部切口胸腺切除术是否能够提高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电视胸腔镜经右胸前侧径路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 (VATS)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效果。 方法  1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采用 VATS经右胸前侧径路行胸腺切除及纵隔脂肪清扫 (VATS组 ) ,并与 2 0例胸骨劈开胸腺切除 (胸骨劈开组 )相对照。 结果  VATS组中 9例顺利完成手术 ,1例因电凝钩伤及头臂静脉干而中转开胸止血 ;全组无术后死亡及危象发生 ;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较胸骨劈开组明显缩短。 结论  VATS经右胸前侧径路行完全胸腺切除是可行的 ,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可在临床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纵隔肿瘤的围手术期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共49例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自身经济条件自愿选择手术方式,其中有25例患者行机器人手术,为机器人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56.5±17.9)岁;另外24例患者行电视胸腔镜手术,为电视胸腔镜组,男15例、女9例,年龄(53.0±17.8)岁。结果达芬奇机器人组和电视胸腔镜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5,P=0.681)。达芬奇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更少(t=–2.569,P0.001),术后3 d引流量更少(t=–6.325,P=0.045),术后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更短(t=–1.687,P=0.024)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t=–3.689,P=0.021),术后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更低(t=–7.214,P=0.014)。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是安全的,其手术时间与电视胸腔镜无较大差别,但在术后恢复方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较电视胸腔镜手术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加颈部切口治疗重症肌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加颈部切口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可行性和术后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采用胸腔镜胸腺切除加颈部切口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41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龄18~67岁.病程1个月~3年.术中除完整切除胸腺外,还清除前纵隔区域及颈根部的异位胸腺和脂肪组织.结果 全组41例手术完全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62 min.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7例.术后病理学诊断:4例颈部发现残存胸腺上极,35例患者气管前胸骨上间隙有肿大淋巴结(3~17枚).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观察2年,完全缓解率41.4%,有效率达85.4%.结论 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胸腔镜扩大胸腺切除加颈部切口对于颈根部异位胸腺的清除是一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和胸骨正中切口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效果,探讨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本中心的33例胸腺瘤并MG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VATs组),18例行胸骨正中入路胸腺扩大切除术(开放组)。结果两组的术前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无术中死亡,且VATs组无转开放发生。VATs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天数均较开放组显著减少,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重症肌无力缓解情况无显著差别,其中VATs组的有效率为86.6%,开放组有效率为83.3%。结论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胸腺瘤并MG是安全、可行的,但其长期临床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及肋弓下切口胸腔镜胸腺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适应证及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经剑突下及双侧肋弓下胸腔镜胸腺切除术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51例,年龄42~70(34.0±11.0)岁,合并重症肌无力者6例。结果所有入组患者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无重症肌无力患者行全胸腺切除术,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行全胸腺心包前纵隔脂肪切除术。手术时间60~120(85.0±18.0)h,出血量20~50 ml,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1~3(2.0±0.7)d,术后住院时间5~10(7.0±1.5)d。术后病理:胸腺瘤45例,胸腺癌6例,胸腺囊肿32例,胸腺脂肪瘤1例,胸腺增生1例。术后随访时间1~12个月。根据美国重症肌无力协会(MGFA)疗效判断标准,合并重症肌无力(6例)术后完全缓解1例(16.7%),药物缓解5例(83.3%)。所有患者术后至2017年7月无肿瘤复发。结论经剑突下及肋弓下切口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以作为治疗部分胸腺疾病和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行纵隔肿物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通过达芬奇机器人行纵隔肿物切除手术23例的临床资料。年龄33~72岁,平均48.8岁。前纵隔肿物19例,中纵隔肿物1例,后纵隔肿物3例。三孔法,左侧机械臂为抓钳,右侧机械臂为超声刀,中间为观察孔。前纵隔胸腺来源肿物行全胸腺切除术,后纵隔及中纵隔来源肿物沿肿物包膜完整切除。结果 23例手术均获成功,全胸腺切除术19例,中纵隔气管囊肿剥除术1例,后纵隔肿物切除术3例。手术时间(93.9±38.6)min,术中出血(55.2±18.6)ml,术后24小时胸管引流量(115.2±69.9)ml,术后住院时间(5.4±1.4)d。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术后病理示胸腺瘤16例,神经鞘瘤3例,胸腺囊肿2例,胸腺增生及支气管囊肿各1例。23例随访1~48个月,平均20个月,无复发。结论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行纵隔肿物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腺微创手术有关技术问题。方法 2006年11月~2012年6月我院开展微创机器人和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66例,其中电视胸腔镜手术30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36例。66例患者中胸腺瘤18例,其中合并重症肌无力11例;胸腺囊肿3例,其中合并重症肌无力1例;单纯重症肌无力45例。重症肌无力者中31例为延髓型,有呼吸困难或吞咽问题。所有患者均经术前准备后,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吸入与静脉复合全麻实施麻醉。结果 66例患者中,术中出现通气不足6例,术侧肺加用高频通气后改善;2例(3.03%)胸腔镜手术患者中转开胸手术,其余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腔镜或机器人手术。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出血4例(6.06%),其中机器人手术1例,胸腔镜手术3例。发生肺不张及肺部感染5例(7.58%)。所有病例均无永久性膈神经损伤。本组失访4例,余62例患者平均随访22.6月(1~65月)。1例胸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死于胸腺癌复发,1例胸腺瘤胸腔镜手术患者和另1例胸腺癌机器人手术患者手术后有肿瘤残留,带瘤生存2年以上,其余目前均存活良好。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症状消失或改善49例,占89.09%。结论不论采用胸腔镜还是机器人手术,均能完成胸腺切除术。术中通气不足,可于术侧肺加用高频通气呼吸机;遇有特殊情况,要及时中转开胸手术;术中应注意避免膈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胸腔镜和常规开胸原发性纵隔肿瘤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7-01间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依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每组42例。A组行胸腔镜手术,B组患者行胸骨正中切口开胸术。比较2组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插管拔除时间、术后止痛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纵隔肿瘤,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患者恢复快,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手术方法和可行性.方法 2004年10月以来对51例MG患者行电视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ATS组),并与50例正中开胸胸腺切除(正中开胸组)相对照.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ATS组均在电视胸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胸者,平均手术时间低于90min,出血少于100ml,平均胸腔引流2.5d,平均术后住院6d.51例MG病例术后均需短暂呼吸机辅助通气(<12h),二次气管插管7例,余无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 与正中开胸相比,电视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治疗MG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近期疗效与其类似等优点,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