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上钙池调控的钙离子通道(SOC)介导的Ca~(2+)内流变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参苓白术散组,每组16只。首先复制脾虚湿困型UC大鼠模型;采用fura-2荧光测定各组细胞外Ca~(2+)内流的变化;用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各组结肠平滑肌收缩张力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各组结肠平滑肌上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TRPC)1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 1在无钙4-(2-羟乙基)-1-哌嗪乙磺酸(HEPES)缓冲液中,模型组〔Ca~(2+)〕i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引入两种不同的含钙HEPES缓冲液后,模型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柳氮磺吡啶组与参苓白术散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2模型组结肠平滑肌张力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柳氮磺吡啶组与参苓白术散组张力高于模型组(P<0.05)。3各组结肠平滑肌上均有TRPC1细胞表达,其中模型组结肠组织TRPC1表达的平均光密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柳氮磺嘧啶组和参苓白术散组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通过促进SOC介导的Ca~(2+)内流治疗脾虚湿困型UC,其分子实质是上调TRPC1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EGF、SOD、MD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G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以期探明其治疗脾虚湿困型UC大鼠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参照文献复制脾虚湿困型UC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参苓白术散组,每组10只,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结肠病理改变,检测各组大鼠血清EGF、SOD、MDA含量.结果:参苓白术散组大鼠症状、体征及结肠黏膜病理变化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改善.模型对照组大鼠E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0.17 vs 1.92±0.23,P<0.05),S O D、M D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1.11±0.13 vs 1.40±0.14,16.42±1.77 vs 13.26±0.99,P<0.01);参苓白术散组大鼠EGF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9±0.19 vs 1.67±0.17,P<0.05),SOD、MDA水平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1.38±0.15 vs 1.11±0.13,13.40±1.25 vs16.42±1.77,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能显著改善脾虚湿困型UC大鼠血清EGF、SOD、MDA的水平,可能是其发挥临床疗效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4.
5.
肠道微生物与脑-肠轴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肠道微生物在脑-肠轴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会对宿主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和认知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肠道菌群失调则可能引发包括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和自闭症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文对近十年间肠道微生物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汇总,深入剖析微生物-胃肠-脑轴双向调节机制,概括影响微生态稳定的制约因素与调控策略,为微生态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作用。方法将5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治疗前1天、治疗后14天患者乳果糖、甘露醇尿液排泄率比值(LAC/MAN)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益生菌治疗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显著下降(P〈0.01),血浆内毒素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结论益生菌可能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屏障有一定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藿朴夏苓汤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UC大肠湿热证患者共1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入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8例)。对照组病例均以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例常规用药同对照组,并藿朴夏苓汤内服。两组连续观察8周。比较两组UC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改良Mayo评分、大肠湿热证评分、肠黏膜病变评分、临床疗效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主要症状、改良Mayo、大肠湿热证、肠黏膜病变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病例(94.83%)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1.03%)(P<0.05);治疗8周后,两组肠黏膜屏障指标血清D-乳酸运、二胺氧化酶、尿淀粉酶水平明显降低,观察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结论 藿朴夏苓汤治疗轻中度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候,促进肠黏膜愈合及其屏障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脾虚湿瘀角度,基于临床研究荟萃分析健脾清热活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首先制定检索计划,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初步收集文献,再按照纳入标准二次手工筛选出健脾清热活血法对比常规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的评估工具对文献质量进行风险偏倚进行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芪建中汤结合艾灸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C)脾虚湿蕴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为U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脾虚湿蕴型UC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组口服中药黄芪建中汤联合艾灸治疗.治疗30 d后,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中医证候评分评价患者中医相关... 相似文献
10.
徐文进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1994,(2)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9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徐文进自1986年以来,我以中西医结合方法对9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1978年杭州全国消化会议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照86年全郑州全国...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31)
目的基于脑-肠轴学说探讨加味痛泻要方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老年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将80例IBS-D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2粒/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痛泻要方治疗,煎取汁液250 m L,早晚分服,1剂/d.观察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和脑肠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腹痛、腹胀、大便次数、黏液便、大便性状等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5羟色胺3受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肠轴学说理论指导下,加味痛泻要方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能提高I B S-D的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降低脑肠肽水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健脾益肠方在溃疡性结肠炎维持治疗期间对患者临床症状、疲劳状态、有效率、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4月-2020年3月深圳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临床分型为脾虚湿困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健脾益肠方,1剂/d,水煎,分2次口服;对照组给予...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 通过比较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探索两者的关联。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IBS-D和UC患者各24例,以及6名健康志愿者,收集新鲜人类粪便标本,提取DNA并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优势菌群等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代表菌群丰富度和均匀度的α多样性分析中,IBS-D组和UC组的Sobs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goods_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570.79±81.78 vs. 566.50±84.30(P=0.859)、765.35±101.32 vs. 749.15±90.53(P=0.562)、795.29±103.76 vs. 781.81±94.02(P=0.639)、1.00±0.00 vs. 1.00±0.00(P=0.261)、4.12±0.54 vs. 4.07±0.50(P=0.730)、0.85±0.08 vs. 0.85±0.07(P=0.904)。在Anosim检验(R=0... 相似文献
1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病因尚未明确,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众多。“肺-肠轴”概念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延伸,“肺-肠轴”功能失调可导致肠道疾病发生。本文以“肺-肠轴”为切入点,探析从肺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短暂和过度的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黏膜屏障损伤等因素导致胃内容物反流造成食管和食管外不适的一种疾病,目前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且往往伴有焦虑、抑郁症状。质子泵抑制剂以及抗焦虑抑郁药物是现在治疗此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效果不尽人意。近年来研究发现,脑-肠-菌轴与胃食管反流病、抑郁症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以导致情志的改变,加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伴抑郁主要与肝、脾密切相关,从肝、脾之气机入手,中医药治疗可以良性调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抑郁症状,且还可维护肠道内环境的稳态和菌群的种类及丰度,改变胃肠道相关激素的水平。本文旨在从中医病因病机、脑-肠-菌轴作用机制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伴抑郁的发病机制,收集整理近年来肠道菌群以及中医药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式及效果,为未来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