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足三里是针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疼痛使用最广泛的穴位,但其降低RA疼痛的神经生物学机理尚未明确。针刺足三里以激活穴位处肥大细胞和PROKR2-Cre神经纤维为其始动环节,并涉及“神经-免疫”环路及自主神经介导的不同抗炎通路,如胆碱能抗炎通路和迷走-肾上腺轴抗炎通路。随后神经信号传入脊髓、脑水平,针刺足三里通过抑制脊髓胶质细胞活化而缓解中枢敏化,并能调节疼痛上下行传导系统及相关神经递质而快速镇痛。本文基于足三里解剖特点和穴位特性,探讨针刺足三里降低RA疼痛的机制,以期为足三里镇痛和RA治疗提供现代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对关节炎模型大鼠炎性因子、抗炎免疫及抗炎镇痛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每组10只,以弗氏完全佐剂注入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右后足跖底部制作关节炎模型,针刺组大鼠给予足三里、阳陵泉和昆仑穴3处针刺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HE染色观察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变化;醋酸扭体法、热板致痛法观察针灸镇痛作用;取大鼠脾脏、胸腺计算免疫器官系数;采血后采用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羟胺法测定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 ELISA检测大鼠足炎症组织IL-1、TNF-α含量。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针刺缓解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变化;针刺组大鼠抗醋酸扭体反应及热痛域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 0. 05);胸腺系数较模型组升高而脾系数较模型组显著恢复(P 0. 05);针刺组大鼠血清NO、MDA含量均较模型组降低,而体内SOD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 0. 05); ELISA结果显示针刺组大鼠肌肉组织IL-1、TNF-α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 0. 05)。结论:针刺抑制关节炎大鼠炎性因子表达、促进抗炎免疫及抗炎镇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
5.
益肾、健脾和柔肝中药抗炎镇痛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比较治疗OA常用的益肾方,健脾方和柔肝方的抗炎镇痛效应。方法以小鼠热反法缩腿反应,耳廓肿度及佐剂性关了炎大鼠的踝关节肿胀指数为指标,观察益肾方,健脾方和柔肝方的抑炎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6.
祛湿止痹丸的抗炎、抑制免疫、镇痛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祛湿止痹丸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丸剂 ,由羌活、独活、藏红花等组成 ,有祛风化湿、温经止痛、清热通络作用 ,本文对其功能与主治有关的主要药效学进行了研究[1] ,观察其抗炎、抑制免疫和镇痛作用。1 材料1.1 药物祛湿止痹丸由北京华厦医院提供 ,每 1g含生药 1g ;强的松 ,西安博华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 :0 10 10 3;阿司匹林 ,由陕西省白鹿制药厂生产 ,批号 :0 0 0 117,实验时均用 0 .5 %的羧甲基纤维素钠配成混悬液。1.2 动物ICR小白鼠 ,体重 18~ 2 2g ,♀♂兼用 ;雄性SD大鼠 ,体重 (2 2 0± 2 0 ) g ,均由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观察复方雪莲软胶囊(FXSC)的抗炎、镇痛药效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试验和大鼠佐剂性关节炎试验,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试验观察其镇痛作用。结果:FXSC可减轻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和减轻佐剂致原发性人鼠右后足踢肿胀,显著减少冰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结论:FXSC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痹痛康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痹痛康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炎症 ,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及扭体反应 ,弗氏 (Freund’s)完全佐剂诱发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AA) ,观察痹痛康丸对 4种病理模型的作用。结果 :痹痛康丸 1g/kg、 2 g/kg时均能抑制小鼠耳肿胀度和扭体反应、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并可抑制大鼠关节肿胀度。结论 :痹痛康丸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对佐剂性关节炎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灸全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法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将在我处首诊的100名患者,按全程进行针灸治疗的50名患者和非全程针灸治疗的50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并于1~3年后对其生活情况进行残疾评定。结果治疗组的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的基本或完全瘫痪者低于对照组。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是慢性难治性疾病,但是通过合理的中医针灸全程治疗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疗效,因而针灸全程治疗方法可以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想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兰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0):97-98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根本在于人体正气不足,阴阳不调,而致风、寒、湿邪闭阻络脉,治疗上以局部痛处为着眼点,并以之为治疗重点。以总督全身阳经经气的督脉和主人体一身之表的膀胱经为主,用以固本培元,调和阴阳,局部活血化瘀止痛为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姜玉宝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6):56-57
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分型急性期多为风寒湿痹(清热燥湿、健脾除痹、祛风除湿、健脾散寒,兼以活血通络)、风湿热痹(清热燥湿、健脾除痹),后期,病久多见痰瘀互结(活血化瘀、祛痰通络)、阳虚寒凝(温肾助阳、散寒止痛);针灸选穴,主穴大椎、腰阳关、命门、风池、合谷、足三里、百会,根据疼痛部位循经选穴及相应阿是穴,使营卫调和邪气无所依存,风邪偏盛,取血海、风门、膈俞祛风活血,寒邪偏盛,取肾俞、关元,益火之源,振奋阳气以驱寒,湿邪偏盛,取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治风勿忘治血,血行而风自灭,血瘀重取皮肤针重扣关节病痛部位,出血少许,加拔火罐;局部疼痛,局部选穴,如腕痛取外关、阳溪、腕骨;腰痛取腰夹脊、大肠俞;踝痛取申脉、照海、昆仑。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针刺得气后,电针刺激局部穴位,尤其初次治疗者,多可疼痛症状消失,1次/d。 相似文献
14.
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蜂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其促进西药减量及稳定病情的作用。方法:10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蜂针疗法加西药治疗组(蜂针治疗组)50例,西药对照组50例。西药对照组口服甲氨喋呤(MTX,每周1次,每次7.5mg)、柳氮磺吡啶片(每天3次,每次0.5g)、美洛昔康片(莫比可,每天2次,每次7.5mg);蜂针治疗组在口服上述西药的同时,加用蜂针疗法,根据RA发病部位,以局部取阿是穴为主,配合辨证取穴,疗程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西药用量、不良反应和治疗后3个月病情复发情况。结果:蜂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在改善症状和体征(关节疼痛度、肿胀度、压痛度、活动度、握力、晨僵)的积分方面,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蜂针治疗组的美洛昔康及MTX的用量、病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西药对照组(P<0.05,0.01)。结论:蜂针疗法加西药治疗RA的疗效优于单独西药治疗,蜂针疗法不良反应少,具有促进西药减量、减少病情复发率和稳定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类风湿关节炎针灸效应的因素。方法:通过对近10年针灸临床文献中影响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针灸效应的多因素作分析、探讨。结果:影响RA针灸效应的因素主要有针灸时机、选穴、针灸方法、针灸疗程、针灸与其他疗法的联用。结论:注意影响RA针灸效应的因素,有益于提高针灸治疗RA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新四妙方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新四妙方,对照组服用新癀片。治疗前后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新四妙方能使患者血清中异常升高的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显著降低,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显著升高,与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的改善一致。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76%,对照组为85.7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缓解关节症状及部分实验室指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四妙方可能通过抑制IL-1、IL-8、TNF-α及NO、iNOS水平,提高IL-10水平,发挥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痛风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西药治疗该病副作用较大,效果不理想,难以长期使用。而针灸具有独到的优势,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总结了临床常用的针灸治疗方法及实验机理研究,同时还对今后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电磁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处于炎症活动期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电磁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压痛关节数目(TJC)及指数、肿胀关节数目(SJC)及指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项目进行观察与记录,并根据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晨僵时间、双手握力、压痛关节数目及指数、肿胀关节数目及指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压痛关节数目及指数、肿胀关节数目及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沉及CRP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沉及CR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显效进步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5.0%和87.5%,对照组分别为34.3%和74.3%。两组显效进步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电磁疗法是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其在缓解关节压痛和肿胀方面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