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用穴特点和规律,并探讨高频核心穴位的用穴思路和内在病机。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有关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文献,建立针灸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组方用穴规律。结果:共纳入组方163首,涉及穴位133个,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以足三里、三阴交与天枢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四经,以足阳明胃经、任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占总频次的63.00%,交会穴、五输穴和背俞穴等特定穴使用广泛,占63.04%。结论:归纳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主穴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的用穴特点和规律。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等收集1980-2013年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此病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180篇,选用腧穴148个。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以合谷、下关、风池、扳机点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四经,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占总频次的41.58%,交会穴、原穴和五输穴等特定穴使用广泛,占65.9%。分支选穴中位于前3位的腧穴分别为:第1支阳白、鱼腰、攒竹,第2支四白、颧髎、迎香,第3支颊车、下关、地仓。认为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重视局部穴位,并结合神经分布选穴,配合远端腧穴,注重特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临床上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有关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章,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纳入116篇文献,针灸处方146首选穴73个总频次819次。所用腧穴归属足三阳经及督脉为主,且督脉及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较为常见;腧穴当中,风池运用累积频次最高;颈夹脊风池、风池百会、天柱风池配伍最为常见;特定穴以八脉交会穴及原穴的频次最为高。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选穴、配伍方面有相当的规律性,对于指导临床及相关针灸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用穴规律。方法收集199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严格依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建立处方数据库,从腧穴选用、腧穴配伍、部位归属、经络归属等方面对用穴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83篇,针灸处方390条,腧穴以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翳风使用频次最高,高频腧穴间的相互组合是常见配伍形式,腧穴分布以头面颈项部为主;所选腧穴经穴、非经穴占比分别为73.78%、26.22%,经穴遍布十四经,以足少阳胆经、任脉、督脉最为常用。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局部选穴为主,配合远端选穴;优先选用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等高频次腧穴进行处方配伍;重视阳经腧穴的运用,并辅以针对性强的非经穴。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近20年临床观察类文献中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KOA提供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cienceDirect数据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针灸治疗KOA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18.0进行关联性分析,分析核心腧穴节点和配伍关系,利用Gephi0.9.2软件展示复杂网络示意图。结果:最终提取针灸处方444条,单穴处方为6条(1.35%),多穴处方为438条(98.65%),共涉及112个腧穴,总使用频次3 389次。其中内膝眼使用频次最高(354次,10.45%),其次为犊鼻、血海、阳陵泉、梁丘、足三里等穴。腧穴归经主要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特定穴以五输穴使用最多,其次为交会穴和下合穴。结论:针灸治疗KOA的腧穴配伍规律是以下肢局部取穴为主,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配穴方式以表里经配穴为主,尤其注重脾经与胃经腧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与特点。方法 检索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收录的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分析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 纳入94篇文献,涉及腧穴83个,总频次614次。累计频次应用较高的腧穴为颈夹脊、风池、天柱等;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配伍以风池-颈夹脊最多,大部分为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结论 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以选取近部穴位与远端四肢腧穴配伍为主,常选用风池、颈夹脊、天柱、后溪、阿是穴等腧穴,并根据不同证型进行临证加减,为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选穴处方提供一定参考,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上针灸推拿治疗假性近视的选穴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近十年来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的有关针灸推拿治疗假性近视的文献,筛选出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描述性和关联性分析。结果:数据库共纳入84个腧穴处方,涉及80个穴位,共792频次;其中攒竹、太阳和睛明穴使用频次最高;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使用频次最高,且膀胱经腧穴使用个数最多;针灸推拿治疗假性近视主要选取头面部及下肢部(包括足部)的腧穴,另外特定穴以五输穴、原穴、背俞穴使用的频次和腧穴数量最多;“丝竹空-攒竹”配伍集使用频次最高。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针灸推拿治疗假性近视选穴主要遵循“病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规律,以及远近配穴的原则;多选取眼周局部、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并通过局部腧穴配伍丰富临床选穴处方,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为临床选穴提供了参考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162-168,后插8
目的基于集合可视化分析系统与Apriori算法探索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方法纳入符合要求的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关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R3.6.1进行集合可视化分析与Apriori算法分析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选穴规律。结果该研究最终纳入文献230篇,针灸处方321个,腧穴143个,腧穴应用总频次2238次。其中,应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关元、百会、脾俞、肝俞;以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出现频次最高;交会穴和背俞穴应用频次远高于其他特定穴,腧穴的分布以背部、胸腹部及下肢部为主。集合可视化分析,腧穴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腧穴组合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腧穴是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核心腧穴。结论该研究表明运用集合可视化分析探索慢性疲劳综合征针灸处方选穴规律具有可行性,可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分析现代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经穴使用特点及规律。搜集从1990年1月—2015年12月发表在中英文数据库中的针灸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月经性偏头痛针灸临床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筛选出使用频次最高的经脉、腧穴及取穴部位,探索总结出现代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选经用穴的潜在规律。从针灸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腧穴运用频次统计上看,足少阳经为治疗月经性偏头痛的首选经脉,风池、率谷、百会、太冲等穴的使用频次较高,取穴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面颈项部,所以对月经性偏头痛的治疗还是以局部取穴为主,同时现代还比较注重远端取穴;太冲穴不仅为足少阳经的表里经脉上的腧穴,同时还是足厥阴经的原穴、腧穴;此外,对交会穴的选用也是现代针灸处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探寻中医针灸治疗泄泻的选穴规律,并为临床腧穴的选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复杂网络分析软件Gephi,建立泄泻腧穴处方复杂网络模型并运用腧穴使用频次和复杂网络技术分析处方核心腧穴、选穴规律及配伍规律。结果:通过筛选,纳入文献209篇,提取319个针灸治疗泄泻的处方。涉及9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1827次,其中天枢穴使用频次最高(280次,占总频次的15.33%)。腧穴主要归经于胃经(655次,占总频次的38.85%)、膀胱经、任脉。核心腧穴处方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中脘。结论:现代文献研究表明泄泻处方强调健运脾胃,辨病选穴,重视胃经腧穴,选穴多为特定穴,配穴以远近配穴为主,标本共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选穴特点和规律。方法:选取近10年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文献,采用Excel软件建立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处方主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和聚类分析,总结针灸处方选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共纳入76条针灸处方,涉及腧穴61个,穴位使用总频数为568次,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的穴位、经络、部位分别为合谷(169次)、足阳明胃经(146次)和头面部(405次),使用频数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穴位组合为合谷-太冲,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6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面肌痉挛的选穴以局部为主,结合远端选穴,重视阳明经穴及交会穴的使用,临床可以使用"三阴交-足三里-百会-承浆-迎香-阳白"、"地仓-太阳-四白"、"颧髎-风池-颊车-下关-翳风-攒竹"组合,并结合不同临床分型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2.
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临床文献的腧穴选用规律。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5月间符合针灸治疗为主或其他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相关文献,梳理后纳入文献47篇,总结其选穴规律。结果:发现关元、肾俞、三阴交、中极和足三里为最常用腧穴;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是选用较集中的经脉;胸腹部、下肢部和腰背部是选取腧穴较集中的部位;交会穴、募穴、背俞穴和五输穴是选用较多的特定穴类别。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选穴规律为循经、分部、辨证取穴,并以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十年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用穴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20日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文献,利用Excel 2019建立用穴处方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提取、筛选、录入、统计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23.0对高频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412篇,涉及149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9717次,频数靠前的腧穴为天枢、中脘和足三里;经络选用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为主;募穴、五腧穴和八会穴为常用特定穴;腧穴分布多在腹部和下肢部;共涉及12种干预手法,其中埋线和针刺使用频率最高;核心穴组以“天枢-足三里-中脘”常见,得到19组关联规则和5个有效聚类群。结论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多选用特定穴,经脉以胃经、任脉和脾经为重,先后天并补,注重腹部腧穴的运用,多采用埋线和针刺手法,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穴位敷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选穴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PubMed、Medline、Embase自建库至2019年10月收录的穴位敷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文献信息构建数据库,采用频数、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进行核心腧穴及配伍规律分析。结果:322篇文献共提取针刺处方332个,涉及腧穴201个,总使用频数为2874次。频数分析显示,高频腧穴前三个依次为百会、足三里和四神聪;腧穴归经分别与经外奇穴、督脉和胆经等密切相关;特定穴中五输穴与下合穴最常用。关联规则分析示脑三针-智三针-颞三针(置信最高96.296%)、合谷-曲池-足三里等腧穴组合联系最紧密。复杂网络分析提示核心节点腧穴为足三里、百会、合谷、三阴交、曲池、太冲等。结论: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常用靳三针腧穴及督脉穴,头部选穴与体穴相结合,重视特定穴的应用,常用核心腧穴为足三里、百会、合谷、三阴交、曲池、太冲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近20年针灸治疗脑瘫取穴配伍特点及规律。方法:检索近20年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脑瘫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研究共纳入文献311篇,取穴应用频次最多的为足三里、百会、四神聪、合谷、曲池、三阴交和阳陵泉,使用频次居前三位的经脉是督脉、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且取穴所在位置集中在下肢部、头颈部、上肢部,所选腧穴中特定穴以交会穴、五输穴、下合穴数量居多。穴位配伍百会和四神聪,合谷和足三里,曲池和合谷是针灸治疗脑瘫所取用的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配伍。结论:针灸治疗脑瘫具有注重四肢及头部选穴、侧重阳经取穴、注重特定穴的使用、重视上下配穴法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收录的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分析针刺治疗该病的用穴频次、经脉分布、特定穴种类、部位选择、聚类群集,运用Apriori算法分析穴位关联规则。结果 纳入的124条处方中,天枢及募穴选用频次最高,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为主,穴位主要分布在腹部,天枢、足三里具有相对独立性和针对性,关联规则显示天枢-足三里的支持度最高。结论 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确切,显示了传统疗法在此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用穴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相关文献。纳入文献数据经规范化处理后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涉及的腧穴、腧穴归经、归属特定穴进行分类整理,采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3篇,涉及93首针灸处方,包含十四经穴154个、经外奇穴9个,用穴总频次1047次。涉及的高频腧穴有足三里(43次)、阳陵泉(42次)、三阴交(40次)、合谷(39次)、曲池(36次)等,涉及的特定穴以交会穴的用穴数和频次最多,十四经脉中阳经使用频率(72.60%)明显多于阴经(27.40%),以膀胱经用穴数和频次最多。高频腧穴可聚为6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曲池→合谷"为最常用腧穴配伍。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注重通补结合,取穴以阳经腧穴为主,尤以膀胱经、督脉、阳明经为重,多使用特定穴以调整脏腑,大致从补益肝肾、醒脑开窍、补血养心、活血通络、熄风舒筋、温阳补髓6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