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出生体重儿及早产儿心脏手术的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60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和早产儿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5月至2011年10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60例患先天性心脏病的低出生体重儿(体重2 500 g)和早产儿施行心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4~55(24.9±12.5)d;孕周26~42(33.5±4.1)周,其中47例为早产儿;出生时体重640~2 500(1 729.3±522.5)g,手术时体重650~2 712(1 953.2±463.6)g。术前所有患者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受治疗,在全身麻醉下行先心病矫治手术,其中行非体外循环手术29例,体外循环手术31例。术后住NICU进行监护治疗,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死亡情况。结果住院期间共死亡13例,总病死率为21.7%(13/60)。其中术中死亡4例,术后早期(72 h内)死亡6例,放弃治疗3例。体外循环时间(121.0±74.7)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74.8±44.7)min,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136.9±138.1)h。术后延期关胸13例,床旁开胸探查止血8例,发生重症肺炎10例,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8例,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或好转。随访47例,随访时间2~12个月,患者均生存。结论对危重先心病低出生体重儿或早产儿早期施行外科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34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的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2349例心脏瓣膜病病人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13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7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期置换术(DVR)736例,三尖瓣置换术(TVR)9例.结果 早期病死率1995年至1999年6.81%,2000年至2004年3.22%,2005年至2007年2.82%.全组总早期病死率3.40%.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早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脑血管意外、左室破裂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低危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死亡原因,探讨提高低危心脏手术患者生存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8年132例心脏手术后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Ⅱ)评分4%患者35例(低危手术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62.7±13.4)岁,详细分析低危手术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心脑源性原因(60.0%)和感染及器官衰竭(45.7%)是导致死亡的两大类原因,但意外情况(11.4%)导致的患者术后死亡也不容忽视。其中肺部感染、术后低心排血量是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脑卒中、恶性心律失常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患者术后死亡的常见原因;意外事件死亡原因包括食管超声探头引发消化道出血、饮水呛咳窒息、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及患者过敏体质所致围术期多发过敏反应。结论对于低危心脏手术患者,术后需重点关注感染问题以及心脑功能的维护;同时严密监测各个器官功能变化,预防器官功能衰竭;严防意外事件发生,围术期治疗细节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及监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丽杰  杨坚 《护理学杂志》1995,10(4):194-196
本文分析了1986年7月至1990年2月,施行瓣膜手术后,早期不同时间段死亡(术后30d内)的常见原因,提出了纠正低心输出量,监测凝血功能障碍、救治多脏器功能损害、观察瓣膜功能、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等早期重点监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人工通便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将30例低出生体重儿按出生后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予早期人工通便即出生2h即予腹部按摩后行人工通便;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通便,即出生20h观察出生后首次排便时间.以后如24h仍未排便.即予腹部按摩后行人工通便。结果两组首次排胎便时间、胎便排净时间、光疗时间和腹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早期人工通便可促进胎便及早排出,促进肠蠕动.使早期胃肠喂养顺利.促进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人工通便对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 将30例低出生体重儿按出生后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予早期人工通便即出生2 h即予腹部按摩后行人工通便;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通便,即出生20h观察出生后首次排便时间,以后如24 h仍未排便,即予腹部按摩后行人工通便.结果 两组首次排胎便时间、胎便排净时间、光疗时间和腹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早期人工通便可促进胎便及早排出,促进肠蠕动,使早期胃肠喂养顺利,促进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手术对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围术期的处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行心内直视根治性手术的788例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9例,女409例,平均年龄4.5(1~6)个月,出生时平均体重1 780~2 500(1 844.6±44.5)g。对患儿手术时间、围术期处理以及手术成功率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心内直视根治术平均手术时间110~240(132±18)min,平均体外循环时间32~120(80±20)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5~45(35±11)min,平均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5~96(15±5)h。患儿术后治愈总有效率达到96.8%,死亡率3.2%,患儿的治愈效果较显著。结论加强围术期处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的存活率,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因此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早期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70例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及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麻醉处理,并探讨其围术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3年6月至2011年4月共完成70例低出生体重新生儿及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孕周26~42(33.52±3.98)周,出生体重640~2500(1713.30±522.43)g。手术时日龄4~55(26.50±15.72)d,体重650~2712(1963.20±454.72)g。其中52例为早产儿。所有患儿均在全麻下完成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其中非CPB手术34例,CPB下手术36例,其中心脏不停跳3例,深低温(<20℃)10例。结果术中死亡5例(7.14%),术后早期死亡(72h内)7例(10%),放弃治疗3例(4.29%)。CPB时间35~326(129.0±76.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7~173(77.8±47.3)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2~648(116.9±128.1)h。16例延迟关胸,7例术后出血,心包填塞,需再次开胸止血。结论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实施简单或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是安全和有效的;低体重儿可实施早期手术治疗;良好的麻醉管理有助于降低围术期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体重增长(GWG)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普通产科规律产检并分娩的709例单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及不同GWG进行分组,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GWG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1)709例孕妇妊娠期平均增重(13.92±4.56)kg,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 306±456)g;孕前低体重孕妇与正常体重孕妇比较,巨大儿发生率(0vs.6.6%)显著减少(P0.05),小于胎龄儿(SGA)发生率(16.7%vs.8.6%)则显著增多(P0.05)。(2)GWG过少(IGWG)组、体重适宜组和GWG过多(EGWG)组3组间比较,巨大儿发生率(1.8%vs.6.1%vs.10.5%)有显著性差异(P0.05);IGWG组的SGA发生率(13.8%)显著高于其他两组(8.9%、4.8%)(P0.05)。(3)EGWG(OR=1.91,95%CI:1.01-3.61)、妊娠期糖尿病(GDM)(OR=2.74,95%CI:1.38-5.45)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龄(OR=2.36,95%CI:1.24-4.51)、孕前低体重(OR=2.15,95%CI:1.04-4.46)是SG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GWG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存在密切关系,EGWG与GDM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数,高龄和孕前低体重则是SGA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幅度与出生后的日龄、性别、胎次、胎龄、娩出方式、季节的关系,找出在婴儿护理中的薄弱环节,现将我院婴儿室,1984年7~11月500例新生儿体重进行统计分析。临床资料根据婴儿室新生儿体重资料,无选择地(因病死亡二或转儿科治疗者除外)将经阴道分娩或剖宫产新生儿500例作为统计对象。体重均按常规于出生时用同一弹簧称测量,出室时按同样方式测量。测量时要求只穿一件上衣或垫一块尿布,称后减去上述衣物的重量。统计时按同等条件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周旭晨 《中国科学美容》2011,(18):178-178,189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新生儿死亡原因,提出预防措施,降低生儿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死亡的200例新生儿资料。结果住院新生儿死亡原因主要为早产、感染、窒息及先天畸形等。结论加强孕期保健、预防并治疗孕期并发症、防止早产及感染的同时防治窒息及先天畸形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及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低出生体重儿(LBWI)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的围术期管理体会,分析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2例低体重先心病手术病儿,出生体重855~2 500g,平均(2 168.41±416.16)g;孕26.57~40.43周,平均(36.23±3.00)周。手术年龄1~86d,平均(28.90±25.14)d,手术时体重1 790~3000 g,平均(2465.95±319.17)g。8例为非体外循环手术,14例为体外循环手术,常规改良超滤。结果5例病婴术毕延迟关胸。术后呼吸机支持,联合用药改善心功能。术后呼吸机使用5~1 080h;重症监护室滞留1~56 d;总住院12~85d。术后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COS)12例,肺部感染4例,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房性早搏1例,左膈运动障碍1例。术后住院死亡3例,病死率13.64%,死因均为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COS)。单变量危险度分析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导管依赖型先心病、复杂畸形和深低温信循环是发生LCOS或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LBWI先心病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减少因低氧血症和压力、容量负荷过重导致的器官功能二次损伤,从而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重患儿开胸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6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行开胸心脏手术的低出生体重(≤2.5 kg)患儿121例,男80例,女41例,手术日龄3~84 d,出生体重1.05~2.50 kg,手术日体重1.13~2.70 kg,ASAⅢ或Ⅳ级。根据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分为两组:机械通气7 d的延长组(PMV组,n=40)和≤7 d的非延长组(N-PMV组,n=81)。收集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和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和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影响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与N-PMV组比较,PMV组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前机械通气、术后延迟关胸、再次气管插管、非计划再次手术明显增多(P0.05),术后24 h乳酸浓度最大值明显升高(P0.05),术后贫血、术后败血症明显增多(P0.05)。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败血症(OR=26.511,95%CI 1.326~530.217,P=0.032)和术后延迟关胸(OR=6.573,95%CI 1.293~33.401,P=0.023)是低出生体重患儿开胸心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出生体重患儿开胸心脏术后造成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原因较多,术后败血症和延迟关胸是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临床资料 患儿男,出生3 d,因臀部、双下肢烫伤37 h入院。查体:体重1.8 kg,双臀部创面干燥,双下肢曲侧、双足可见新鲜创面,部分表皮剥脱创面呈暗红色,渗出物多,未见脓性分泌物,无臭味。入院诊断:双臀部及双下肢烫伤Ⅱ度30%TBSA。患儿为足月小样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生存能力低下。入院后即放恒温箱内保温,创面暴露并实施心电监护。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大,烫伤后体液大量的丢失,加上肾脏浓缩功能差,易造成患儿电解质紊乱。因此需要补充较多的水分,同时严格记录、监控水的出入量。烫伤后第一个24 h补液总量为300…  相似文献   

15.
心脏手术后,由于血液动力学变化,使形成和影响血压的因素发生变化。术后低排综合症是较常见的并发症,而术后发生血压高者也不少见,其总发病率可达15~40%。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功能不全,术后血压过高将会增加左心负荷、心室壁张力增大,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脏氧的供求关系失衡;血压过高可使血管破裂,补片撕脱,甚至心脏破裂;此外。血压过高还能引起心律失常,心跳骤停。因此,心脏手术后将血压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在病人术后治疗与护理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保证重要脏器及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同时减轻心脏负荷,心脏手术后收缩压一般维持在12~17.3kpa(90~130mmHg)为宜。1986年5月至1987年5月我科共实施心脏手术353例。本文就其中发生术后血压高原因及护理过程中注意事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Whipple手术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Whipple手术死亡原因,探讨降低手术病死率的方法和手段.方法回顾1980年初至1999年底20年间425例Whipple手术,对其中28例手术死亡病例的术前高危因素、术中情况、术后处理等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提出防治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方法.结果425例手术中共死亡28例,手术病死率6.6%.死亡的28例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30~81岁;良性病变4例,恶性病变24例;术前24例患者合并有高危因素,其中合并二种以上高危因素的20例(71%);专业手术组手术病死率4.8%(16/331),非专业手术组手术病死率12.8%(12/94);手术时间4.5~17.0 h,平均(7.8+2.6)h;术中出血量800~12 000 ml(2 330±2 220)m1;术后严重并发症中,手术并发症包括消化道瘘、消化道出血、腹腔出血、腹腔严重感染等;非手术并发症包括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以及严重代谢障碍等.19例患者因手术并发症而直接导致死亡,其中消化道瘘9例、腹腔出血4例、消化道出血3例、腹腔严重感染3例;9例患者由于非手术并发症死亡.结论Whipple手术死亡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手术的专业化、规范化,术前重要脏器功能的合理评估,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严重并发症的处理水平,对降低手术病死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前急性肠梗阻的死亡率仍然较高。我院1959~1980年收治本病1,355例,死亡52例。分析经手术的49例死亡原因,除小儿及老年肠梗阻术后致死性并发症多和病人就医过晚外,与医疗不当有很大关系,现分述如下。一、延误诊断:本组17例属此类。如例1.女患儿,5岁。按蛔虫性肠梗阻治疗,因病情发展而手术,证实为肠扭转并肠坏死。例2.男患儿,3岁;门诊按蛔虫性不全性肠梗阻处置,未留察,再次来诊急诊手术证实肠坏死200cm。例3.男患,61岁,既往有过胃穿孔修补术的病史,此次发病3天。腹痛加剧2天入院,诊为粘连性肠梗阻,16小时后才手术,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排血量的评估,分析新生儿心脏术后早期较高病死率的原因,并探讨早期干预降低病死率的方法.方法 2007年1~11月,体外循环复杂先心病手术后新生儿47例,平均年龄(21.98±8.15)天.死亡4例.分析心排血量的心指数(CI)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体外循环时间、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的相关性,总结影响新生儿心脏术后心功能的高危因素,提出围术期治疗的优化方案.结果 新生儿心脏术后早期cI值平均(2.0±0.3)L~(-1)·min~(-1)·m~(-2),小于正常值(2.5±0.3)L~(-1)·min~(-1)·m~(-2);CI值和体外循环时间负相关、与SvO_2值正相关、与cTnI值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cTnI值改变与手术操作有关.结论 新生儿心脏术后心排血量稍低于正常值,但能满足全身脏器的氧需.新生儿心脏术后早期的较高病死率与术前存在严重酸中毒、本身疾病的复杂性、过长的体外循环时间及残留的解剖畸形有关.提高手术技术,消除残留的解剖畸形,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对危重病例尽早干预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瓣膜置换手术是心脏外科的常规手术 ,1996年 1月至2 0 0 2年 5月 ,我们为 2 14 0例病人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术后早期死亡 6 4例 (死亡率 3% )。现分析术后早期死亡原因 ,以期减少导致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 ,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成功率。资料和方法  6 4例中男 2 5例 ,女 39例。年龄 6~ 71岁 ,平均 4 86岁。风湿性心脏病 5 0例 ,先天性心脏病 6例 ,冠心病、瓣膜退行性变及感染性心内膜炎 8例。术前心功能II级9例 ,III级 31例 ,IV级 2 4例。 5 2例合并心房纤颤。 2 2例术前尿素氮和肌苷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7例术前有明确的心肌梗死史。…  相似文献   

20.
极低出生体重儿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及病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999年1月-2001年6月收治的6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结果 69例患儿中有56例存活出院,存活率达81.2%;9例死亡,病死率为13.0%,主要死亡原因为重度硬肿,肺出血及呼吸窘迫综合征;胎龄大于32周的患儿病死率明显低于胎龄小于32周者,而出生体重与病死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加强围产保健,及时保暖,合理用药及适时喂养均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