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惠阳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71例患者。其中管状腺瘤患者203例,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68例。比较结直肠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纤维结肠内镜检查的基本情况,结直肠息肉一般特征、数目、病理,以及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水平等。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山田分型、最大息肉直径、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的关系。 结果累计息肉数目最多部位、最大息肉好发部位、病理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好发部位均为乙状结肠。结直肠管状腺瘤与管状绒毛状腺瘤患者山田分型、最大息肉直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高血压、脂肪肝、空腹血糖受损或糖尿病情况及总胆固醇水平、血清尿酸水平、癌胚抗原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山田分型及最大息肉直径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有关联[Wald χ2=5.756,Exp(B)=2.494,P=0.016;Wald χ2=23.173,Exp(B)=12.842,P<0.001],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无关联。 结论与结直肠管状腺瘤患者相比,代谢综合征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病并无直接关联,但息肉直径大小及山田分型与结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发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蔗糖酶-异麦芽糖酶(SI)是一种糖蛋白水解酶,发现于小肠吸收细胞刷状缘;胎儿结肠有SI表达,而正常成人结肠则无,直结肠癌100%有此酶表达。此种表达的增多与SI、mRNA和蛋白质浓度增高有关。本文作者通过对32例切下腺瘤性息肉的形态学检查、蔗糖酶活性测定及免疫组化SI染色研究,分析了该酶SI在腺瘤性息肉演变为腺癌过程中的作用。检查结果:管状腺瘤占44%,管状绒毛状腺瘤47%,绒毛状腺瘤9%。息肉<2cm者占75%不典型增生,轻度者50%,中、重度约占25%;严重不典型增生中,息肉直径>2cm者占95%,除1例为管状腺瘤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血尿酸、炎症因子水平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5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腺瘤组)及100例健康者(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检测2组患者血尿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结果]腺瘤组血尿酸、TNF-α、IL-6及HOMA-IR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腺瘤病理性质将腺瘤组进一步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3个亚组进行比较,各亚组血尿酸、hs-CRP、TNF-α、IL-6及HOMA-I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HOMA-IR与血尿酸、TNF-α、IL-6呈正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尿酸及炎症因子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内镜下早发现、早诊断对防治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病理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6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并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内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和癌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74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男女之比为1.75∶1,年龄40岁者559例(75.5%)。70.4%的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炎性息肉(29.0%)、增生性息肉(29.6%)和管状腺瘤(30.3%)为主。38例息肉患者发生癌变,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的类型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多数(87.2%)癌变息肉直径1.5 cm,多数(76.9%)癌变息肉位于左半结肠。结论: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直径可能对息肉癌变有影响,应高度重视年龄40岁、男性、息肉直径1.5 cm以及病理类型为管状绒毛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息肉患者并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大肠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及病理分型等生物学特点。[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1 000例经电子胃肠镜确诊并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的患者,根据年龄段分为中青年组(60岁)与老年组(≥60岁),分析大肠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及病理分型等生物学特点,在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结果]在结肠息肉发生部位上,随着年龄的增大,远端结肠息肉的出现率随之增高,即中青年出现率小于老年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远端结肠发生率上,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肠息肉大小上,中青年组在直径0.5~1.0cm的息肉枚数上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包含管状腺瘤,2组患者所有病理类型中管状腺瘤的发病率是最高的,2组患者腺瘤性息肉的出现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息肉的出现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女性结肠息肉的出现率明显低于年老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男性结肠息肉的出现率则高于老年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不同,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临床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肿瘤细胞表面标志物CD24和Lgr5在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方法选择行结肠镜检查或治疗患者100例,选择同期肠镜下活检,病理证实正常的结直肠黏膜2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24和Lgr5的表达,所有病理切片由两名病理科医师独立阅片后统计分析。结果 CD24在正常肠黏膜和炎性增生性息肉组不表达,在腺瘤性息肉和腺癌中强表达,CD24在非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腺癌中阳性表达逐渐增高,CD24阳性率与息肉病理类型有相关性(r=0.627,P0.01);CD24阳性率随着息肉直径的增加而逐渐递增,CD24阳性表达与息肉大小有相关性(r=0.345,P0.05);CD24阳性率随着无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腺癌逐渐递增,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CD24阳性表达与异型增生程度呈显著相关(r=0.579,P0.05);年龄40岁的患者CD24阳性率明显低于≥40岁患者(χ~2=5.401,P0.05);CD24和Lgr5阳性率在男性和女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gr5在正常肠黏膜和炎性增生性息肉组不表达或低表达,在腺瘤性息肉和腺癌中表达率高,且为强表达,Lgr5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腺癌中的阳性表达逐渐增高,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Lgr5阳性表达与息肉病理类型呈相关性(r=0.563,P0.05);Lgr5阳性表达率随着息肉直径的增加而逐渐递增,但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Lgr5阳性率与息肉大小有相关性(r=0.419,P0.01),但是直径1.0 cm息肉组与1.0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gr5阳性率随着无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腺癌组逐渐递增,但两变量相关分析显示Lgr5阳性表达与异型增生程度有相关性(r=0.524,P0.01)。但无异型增生组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和腺癌组之间两两比较,Lgr5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gr5阳性率在40岁和≥40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5,P0.05)。结论 CD24和Lgr5都是结直肠息肉恶变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它们的检测可以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大肠息肉发病关系。[方法]收集行结肠镜检查和血清学Hp检查1 605例患者临床资料,息肉组842例,结肠镜检查正常为对照组763例,比较2组Hp感染率情况。[结果]息肉组及其管状腺瘤息肉者、管状绒毛状腺瘤息肉者Hp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增生性息肉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息肉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息肉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者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cm、直径≥1cm息肉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单发息肉组、多发息肉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息肉者具高Hp感染率,尤其女性明显;息肉大小、数目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结肠癌系由良性结肠息肉演变,而且大多数结肠息肉能经结肠镜切除,因此人们对哪些恶性结肠息肉能经结肠镜切除,而对哪些则需手术切除便产生了极大兴趣。本文报道作者8年间所见的80例恶性结肠息肉。 80例患者共有恶性结肠息肉83个,49个(59%)有蒂,34个(41%)无蒂;72%位于乙状结肠,77%的大小为1~3 cm;按组织学分型,管状腺瘤并浸润癌28个,息肉样癌25个,绒毛状腺瘤并浸润癌17个,管状绒毛状腺瘤并浸润癌13个。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A)1、逆转诱导的富含半胱氨酸,含有kazal域的蛋白(RECK)在结肠息肉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结肠息肉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检测结肠癌组织104例、结肠息肉组织114例(绒毛状腺瘤44例,管状腺瘤7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30例中MTA1、RECK基因表达。结果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至结肠癌中MTA1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结肠息肉中重度异型增生组中MTA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轻度异型增生组(P0.05);RECK在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结肠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8.57%、77.27%、53.85%。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至结肠癌中RECK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中重度异型增生结肠息肉中RECK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轻度异型增生结肠息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MTA1呈高表达,RECK表达缺失。MTA1、RECK参与正常组织、癌前病变、癌组织的发生、发展,在结肠息肉的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散发性结直肠息肉的处理方法与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肠息肉是突出于肠粘膜表面的局限性组织团块。 1 分类 结直肠息肉分为遗传性或散发性。遗传性结直肠新生物综合征有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NPCC)。 结肠镜去除的启、肉中70%为腺瘤。这个数值变化取决于息肉的位置与大小及所研究病人的年龄组。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腺瘤分成①管状:主要是管状组织,绒毛状成分(通常有蒂)少于25%;②管状-绒毛状:绒毛状成分在2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脂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结直肠息肉切除的24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与血脂及BMI的关系。结果绒毛状管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高脂血症发生率为64.7%,高于管状腺瘤组(36.2%)、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组(45.9%)。绒毛状管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血清甘油三脂(TG)水平(2.24±2.50)mmol/L高于管状腺瘤组[(1.29±0.96)mmol,P0.05]、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组[(1.40±0.72)mmol/L,P0.05],三组间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异型增生组血清TG水平(1.79±2.26)mmol/L高于非异型增生组[(1.38±0.86)mmol/L,P0.05],BMI略高于无异型增生组[(24.45±4.34 vs 24.07±3.52)kg/m~2,P0.05],两组血清TC、HDL及LD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TG血症可能与病理类型较差的结直肠息肉(如带绒毛结构的腺瘤或有异型增生的腺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kinase-asociated protein 2,Skp2)在大肠腺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例管状腺瘤、15例绒毛状腺瘤、18例混合性腺瘤和20例正常黏膜组织中SKq2的表达情况.结果: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Skp2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71±0.34,0.63±0.20vs0.34±0.20,P<0.01),而管状腺瘤Skp2 mRNA的相对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Skp2 mRNA的相对含量与管状腺瘤组亦有显著差异(0.71±0.34,0.63±0.20 vs0.43±0.22,P<0.05);但是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间无显著差异.大肠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及正常组Skp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5%(3/20)、46.7%(7/15)、27.8%(5/18)和5.0%(1/20),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从基因及蛋白水平证明,skp2的阳性表达与大肠腺瘤的组织学类型有关,可能对大肠腺瘤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余娜  韦红  吴克利  蔡国豪 《山东医药》2009,49(46):78-79
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平坦型结直肠息肉的疗效。方法21例平坦型结直肠息肉,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切术,术后9—21个月内镜复查。结果21例中一次手术完全切除者15例,二次切除3例,三次切除1例。2例活检为直肠黏膜癌、且切缘残留癌细胞而中转开腹手术。病理示直肠绒毛状腺瘤9例,其中中度非典型增生5例,癌变3例;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其中轻度非典型增生2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1例。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4例,其中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乙状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合并中度非典型增生3例。降结肠管状腺瘤1例。横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合并轻中度非典型增生1例。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平坦型结直肠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1-09/2014-09共313例结肠息肉病例,所有患者于门诊就诊行电子肠镜检查,考虑为息肉者经患者知情同意后住院行结肠息肉内镜下治疗,镜下及病理组织学均证实为结肠息肉.结果:结肠息肉患者中腺瘤发生率为72.8%腺瘤与非腺瘤病例临床表现无统计学差异,结肠息肉中腺瘤的发生与性别、山田分型、生长部位及息肉数目无关,各年龄层、息肉直径之间腺瘤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腺瘤上皮内瘤变程度与性别、年龄、生长部位、息肉数目无关,而山田分型、各息肉直径之间腺瘤上皮内瘤变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肠息肉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左半结肠多见,腺瘤发生率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以4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见,直径1 cm息肉腺瘤发生率更高,山田分型、生长部位及息肉数目不影响腺瘤发生率;腺瘤性息肉上皮内瘤变程度与山田分型及息肉直径相关,山田Ⅲ、Ⅳ型息肉、直径1 cm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结肠息肉内镜下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5年~2007年期间检出的结肠息肉病例,分析息肉的检出率、内镜下息肉形态、病理组织学类型、息肉癌变率、息肉术后复发、新生等情况.结果 633例电子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38例,检出率为21.80%,以乙状结肠部位息肉数量最多,为52例,检出率8.21%,占息肉构成比37.68%(P<0.01).息肉直径在1~4 cm之间者90例,占息肉构成比65.22%(P<0.01);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69.18%)明显高于无蒂息肉(P<0.05).从息肉病理组织学上分析,腺瘤性息肉为96例,占息肉构成比69.57%,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P<0.01);96例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腺瘤占62.50%,明显多于管状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为40%,明显高于管状腺瘤的16.67%(P<0.05).所有腺瘤性息肉经摘除术后(包括内镜下摘除和外科手术摘除)1年复查肠镜,发现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8.33%和8.82%(P<0.05),而新生率接近,分别为65%和88.24%(P>0.05).结论 结肠息肉的好发部位以乙状结肠居多;内镜下息肉大小多数在1~4 cm,以有蒂息肉居多;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摘除术后1年的复发率均高于管状腺瘤,更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内镜下治疗胃肠大息肉的疗效.[方法]48例胃肠大息肉患者,息肉直径2.1~3.0 cm 28例,3.1~4.0 cm 15例,>4.0 cm 5例.病理组织学检查示管状腺瘤10例,绒毛状腺瘤11例,绒毛管状腺瘤17例,增生性息肉5例,息肉恶变5例.息肉有蒂者行高频电圈套切除;扁平者采取黏膜下注水后分片或分次切除.[结果]治疗成功率93.7%,8例术后即刻出血,1例术后24 h出血,均予止血治疗,无一例发生穿孔.随访48例,4例息肉恶变患者随访超过3年,无复发;3例绒毛状腺瘤局部复发,2例再行局部微波或氩气刀治疗,1例建议外科手术治疗;余41例随访超过6个月,9例于其他部位发现新生息肉.[结论]内镜下治疗胃肠大息肉的方法安全、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MTA1、RECK在结肠息肉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TA1、RECK在结肠息肉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癌组织104例、结肠息肉组织114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30例中MTA1、RECK基因的表达.结果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至结肠癌中MTA1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结肠息肉(中重度异型增生)组中MTA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结肠息肉(轻度异型增生)组(P0.05);RECK在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结肠癌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00%、78.57%、77.27%、53.85%.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至结肠癌中RECK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中重度异型增生结肠息肉中RECK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轻度异型增生结肠息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MTA1呈高表达,RECK表达缺失.MTA1、RECK参与正常组织、癌前病变、癌组织的发生、发展,在结肠息肉的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MTA1在结肠息肉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TA1在结肠息肉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检测结肠癌组织104例、结肠息肉组织114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30例中MTA1基因的表达。[结果]正常结肠组织、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至结肠癌中MTA1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结肠息肉(中重度异型增生)组中MTA1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结肠息肉(轻度异型增生)组(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MTA1呈高表达,MTA1参与正常组织、癌前病变、癌组织的发生、发展,在结肠息肉的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消化道息肉是指突起于消化道黏膜的广基或带蒂隆起性病变,起源于黏膜上皮。按组织学特征可分为腺瘤性(包括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腺癌三种),错构瘤性、炎性和化生性息肉四大类。其中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癌变率可达10%~20%,其恶变危险性随腺瘤数目增多,体积增大,不典型增生加重及绒毛结构增多而增加,宜尽早摘除。近年消化道息肉的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消化内镜的大肠息肉与上皮瘤变的内镜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5月-2014年5月运用消化内镜检测出的大肠息肉与上皮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检查的868例内镜中,有90例检测出大肠息肉与上皮瘤变,共106个息肉,检出率为10.4%,其中47例为腺瘤性息肉,占52.2%。体积大小关系到腺瘤性息肉(大小不等)的恶变率,体积越小恶变率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并且多广基无蒂,腺瘤主要为绒毛状。1.0cm以下的炎性息肉(包含1.0cm)为最多,此类息肉不会发生癌变。结论腺瘤型是大肠息肉的主要类型。腺瘤和上皮瘤变有着一定的关系。通过消化内镜检查有症状患者时,要把大肠检查全,行常规活检息肉,并实施内镜下切除术,这样才能使大肠息肉与上皮瘤变的发生率得到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