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4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肠系膜肿瘤,良好5年生存率100%,恶性均在术后3年内死亡。结论:肠系膜恶性肿瘤预后差,早发现及早手术及选择性化疗方案化疗是提高生存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少见,1980~1997年3月我院收治31例,术前确诊仅10例(32.2%)。现就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3月,病史最短15天,最长175天。1.2临...  相似文献   

3.
蒋红钢 《浙江医学》1999,21(11):671-672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临床少见,本院自1980年至1988年共收治27例,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现将其诊治情况结合文献作一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9~59岁;病史17h~10月余。 2.临床表现:腹部包块21例(77.8%),腹部胀痛或隐痛不适12例(44.4%),少数病例伴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发热、贫血、恶病质等症状。  相似文献   

4.
羊轶驹 《海南医学》1991,2(4):18-19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少见。我院1983年1月至1990年12月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1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6例中,男性6例,女性10例,男女之比为1:1.7;年龄4~58岁,平均31.6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肿块16例,腹痛或腹部不适12例,贫血12例,消瘦8例,恶心、呕吐4例,腹泻4例,发热2例,反酸、嗳气2例,便秘2例,呕血与黑便1例。病程最短二个月,最长4年。良性10例(62.5),恶性6例(37.5%),发生部位以小肠系膜  相似文献   

5.
43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4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组织来源多达7种,良恶性之经经,好发于小肠系膜;临床表现多样化,无典型症状,可有肠梗阻表现,囊性病变常伴感染;B超、CT、选择性肠膜上动脉造影对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十分有益;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恶性预后差。结论原发性的系膜肿瘤非常少见,术前确诊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rimary mesenteric tumor,PMT)临床上较少见,本病发病隐匿,早期常无特异性表现,术前诊断较困难,误诊率高,现将2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较少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目前无特异诊疗手段,加之人们对其认识不足,故临床正确诊断率颇低,常导致误诊,手术切除率低,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现将我院1975~1988年14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8.
1 资料分析 9例中,男性5例,女性14例。年龄4~63岁。病史最短者3天,最长者6个月。 9例均有腹部肿块,腹痛8例,食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51例均手术治疗;其中,单纯瘤体切除11例,肿瘤加肠段切除21例,肿瘤部分切除15例,活检4例。结果:全组手术病例均无手术死亡;51例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病理分型主要为恶性淋巴瘤,总手术切除率64.3%。结论:对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主张以外科治疗为主,根据其病理类型辅助相应的放疗、化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各种类型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临床表现、术前检查及诊断治疗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该病临床误诊率高。实性肿瘤多为恶性,手术切除率低;囊性肿瘤多为良性,手术切除率高。总手术切除率约50%。结论原为性肠系膜肿瘤its床表现多样、复杂,缺乏特异性诊断依据,但CT、B超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等有助于其诊断。对疑为本病者,应果断手术。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无论良、恶性均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治疗方法 等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34例PSIL的病例资料,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4例PSIL患者中,常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等;病变部位以回肠最常见,尤其是末端回肠和回盲部.26例随访>1年的PSIL患者中,肿瘤无穿孔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伴穿孔者(76.2% vs 20.0%)(P<0.05);手术联合术后化疗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者(88.2% vs 22.2%)(P<0.01);ⅠE/ⅡE期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ⅢE/ⅣE期(100.0% vs 43.8%)(P<0.05),ⅠE/ⅡE期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ⅢE/ⅣE期[(61.8±4.9)月 vs(24.8±6.7)月](P<0.05);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T细胞淋巴瘤患者[(47.4±6.2)月 vs(5.0±3.1)月](P<0.05).结论 PSIL的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等,病变部位以回肠多见,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是否伴有穿孔有助于对本病预后的判断,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联合化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L-NMMA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导的家兔肠系膜微血管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用活体家兔肠系膜微血管观察去甲肾上腺素 (NA)对微血管运动的作用及内源性NO合酶(NOS)抑制剂L NMMA对其的影响 ,以探讨NA诱导的血管运动产生的机制与内皮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健康雄性大耳白家兔 2 0只 ,以乌拉坦腹腔注射行基础麻醉 ,a氯醛酮耳缘静脉注射维持麻醉 ,气管插管置家兔于自发呼吸状态 ,同步记录呼吸、血压。将家兔肠系膜置于微循环观察盒内。先静注NA 0 0 1mg观察其对血压及微循环的影响。用血管运动诱导法 ,在肠系膜观察局部滴加NA 0 8μg诱导出自发性血管运动 ,并于血管运动明显期静注L NMMA10mg ,观察其对血压及微循环的影响。将微循环实验结果反录到监视器上 ,用暂停功能测量。结果 :静注NOS抑制剂L NMMA后 ,由NA诱导出的血管运动的频率和振幅逐渐降低 ,最后被抑制 ,微血管持续处于收缩状态。结论 :内皮源性NO参与到了NA诱导的血管运动的产生机制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原发性心脏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年间经手术切除的3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3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患者平均年龄37岁(4个月~83岁)。男女比例1∶1。良、恶性肿瘤比例29∶5。良性者有黏液瘤(20例)、横纹肌瘤(5例)、心脏纤维瘤(3例)、乳头状弹力纤维瘤(1例);恶性者有横纹肌肉瘤(1例)、纤维肉瘤(3例)、血管肉瘤(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切除。随访半年,31例生存,3例死亡(均为恶性肿瘤)。结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罕见,好发于青壮年。类型较多,形态结构复杂,以良性黏液瘤多见。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心脏外科手术切除肿瘤。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生长特点和发病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PHP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骨骼系统受累15例,泌尿系统受累9例,无症状1例.22例行病理检查证实甲状旁腺腺瘤17例,甲状旁腺增生4例,甲状旁腺癌1例.结论 应提高对PHPT的认识,加强血钙普查,对疑诊者早期检测PTH、颈部B超,确诊者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90例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的诊治. 方法 对2008-01~2013-04收治的90例PA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血压升高者89例,血钾降低者88例.醛固酮和肾素活性比值(ARR)>25者占65.56%,ARR>50者占58.89%.CT、MRI及B超检查发现肾上腺病变阳性率分别为98.89%、94.12%、73.44%.86例行腹腔镜手术(另外4例行开放性手术).单侧腺瘤79例,单侧增生8例,双侧腺瘤1例,一侧腺瘤伴对侧增生1例,假性囊肿1例.单侧腺瘤中,51例行肿瘤剜除术,15例行肾上腺部分切除术,13例行肾上腺切除术.术后1周患者血压恢复正常者69例,血钾恢复正常者74例. 结论 ARR是PA定性诊断的主要方法;CT是PA定位诊断的主要方法;腹腔镜手术是治疗PA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治疗方法 等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34例PSIL的病例资料,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4例PSIL患者中,常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等;病变部位以回肠最常见,尤其是末端回肠和回盲部.26例随访>1年的PSIL患者中,肿瘤无穿孔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伴穿孔者(76.2% vs 20.0%)(P<0.05);手术联合术后化疗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者(88.2% vs 22.2%)(P<0.01);ⅠE/ⅡE期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ⅢE/ⅣE期(100.0% vs 43.8%)(P<0.05),ⅠE/ⅡE期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ⅢE/ⅣE期[(61.8±4.9)月 vs(24.8±6.7)月](P<0.05);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T细胞淋巴瘤患者[(47.4±6.2)月 vs(5.0±3.1)月](P<0.05).结论 PSIL的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等,病变部位以回肠多见,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是否伴有穿孔有助于对本病预后的判断,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联合化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输尿管癌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诊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3例;发病年龄37-84岁 (中位值61.5岁) .结果 以血尿为首发症状的有18例,腰痛3例,无症状者1例.11例患者术前行输尿管镜检,均通过病理活检证实为输尿管癌.6例行输尿管部分切除,16例行肾、全长输尿管及膀胱部分袖式切除术 (标准根治术) .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 (5-109个月) ,全组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45.8%.因癌死亡7例,T_1期7例中仅1例因癌死亡 (14.0%) ,而T_2及以上的15例中6例死亡(40.0%) .输尿管部分切除组6例中3例死亡,标准根治术组16中仅4例死亡.结论 血尿是输尿管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输尿管镜捡查是术前确诊输尿管癌的最准确方法,病理分期、手术方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6例双原发癌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研究,认识到提高术前诊断率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6例双原发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经胃镜检出第一癌,手术探查发现第二癌;1例经结肠镜发现第一癌,CT发现且经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第二癌;2例经胃镜发现第一癌,穿刺活检发现第二癌;其中4例手术治疗+化疗,1例单纯化疗,1例手术治疗+放疗。结果:5例手术切除肿瘤,1例拒绝手术,术后顺利恢复,均达临床治愈。结论:提高双原发癌的术前诊断率,完善术前准备,及时行手术治疗,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术后辅以放化疗,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征,提高对于该病诊治的认识.方法 分析16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清学、免疫学指标等改变.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 4.3,确诊时平均年龄(52.6±9.9)岁.最常见症状为乏力(68.8%)、皮肤瘙痒(43.8%).所有患者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明显增高,分别为(452.44±365.45)U/L和(385.25±192.67)U/L,10例(62.5%)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增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呈轻至中度升高,分别为(94.13±48.38) U/L及(101.5±73.58)U/L.10例患者血清IgM增高,所有患者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或AMA-M2亚型阳性.结论 PBC好发于中老年女性,长期慢性乏力、皮肤瘙痒,血清ALP、GGT、TB及血清IgM水平升高及AMA /AMA-M2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都  王泰岳  王绍闯 《四川医学》2011,32(8):1240-124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9年间收治的34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B超和CT的诊断率分别为76.5%和94.1%;肿瘤完全切除20例(58.8%),其中联合脏器切除5例(14.7%)。结论 B型超声和CT是主要的诊断手段,完全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对复发者应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