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小切口摘出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效果和优点。方法老年性白内障348例348眼随机分成2组:连续环形撕囊组(观察组)174例(174眼)和开罐式截囊组(对照组)174例(174眼),观察2组术后视力、脱盲率(视力≥0.05)、脱残率(视力≥0.3)和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0.05者,观察组166眼,脱盲率为95.4%;对照组162眼,脱盲率为93.1%,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χ=0.85,P>0.05)。术后视力≥0.3者观察组150眼,脱残率为85.1%;对照组133眼,脱残率为76.4%,2组间有显著差异(2χ=5.47,P<0.05)。术中后囊破裂者观察组8眼,对照组18眼,2组间有显著差异(2χ=4.16,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χ=8.04,P<0.01),其中术后持续性高眼压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χ=4.05,P<0.05)。结论在老年性白内障小切口摘出手术中,应用连续环形撕囊法,并发症少,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倪佳 《医学文选》2005,24(2):220-221
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连续环形撕囊是保证晶状体囊袋完整及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使人工晶体的位置更趋于合理,从而减少超声乳化术的并发症,获得良好视觉效果的关键步骤之一。我们在参加“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时,选择性地将此技术运用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环形撕囊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疗效与远期效果.方法 应用环形撕囊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353例患者.对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行讨论和评估,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1周视力≥0.5者303眼(85.84%),0.4~0.1者34眼(9.63%),≤0.1者16眼(4.53%);术后1个月视力≥0.5者320眼(90.65%),0.4~0.1者32眼(9.07%),≤0.1者1眼(0.28%).结论 环形撕囊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及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为我国最主要的致盲眼病,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治疗方法[1]。超声乳化术已经成为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手术方法,连续环形撕囊(CCC)术由于可获得一个完整、连续、圆滑的前囊膜边缘,成为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对于大多数基层医院及Ⅳ级及以上的硬核来说,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仍是最佳之选。我院在行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术中,均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术,取得不错效果,现将70例80眼的手术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方法 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总结颞侧小切口及连续环形撕囊的优点.方法 对2008-2009年我科35例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采取颚侧角膜缘后3mm作一小切口反眉弓式巩膜隧道(外口6mm,内口9mm),分离后粘连虹膜,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分层后圈套娩核及注吸残余皮质,植入人工晶体于囊袋内,切口白闭,勿需缝合.结果 35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保持与术前基本相同的稳定状态,角膜水肿反应较轻并很快消退.结论 由于采用颞侧远离角膜缘可自闭武小切口,把白内障手术对青光眼滤过道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并方便了术中操作,减少青光眼复发机会,有效降低术后角膜散光度,同时,连续环形撕囊进一步提高了人工晶体囊袋内固定和稳定的远期保证,减轻了术后并发症,充分提高了患者的视力,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9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同轴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最多的为角膜水肿,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发病率较小,但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可根据具体临床情况进行手术方法的筛选。  相似文献   

8.
廖源 《华夏医学》2007,20(4):792-793
目的:观察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在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应用,探讨其手术技巧与方法,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方法:对112例(126眼)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行连续环形撕囊.结果:126眼中115眼(91.27%)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89眼(70.64%)将晶状体核自囊袋旋拨至前房,其中Ⅱ级核51眼(40.48%)全部旋拨核成功,Ⅲ级核38眼旋拨核成功(占30.16%),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以上者103眼,占随访眼的81.7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用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时,在Ⅱ、Ⅲ级核是安全有效的,对减少术中并发症及保证人工晶体正位有效.  相似文献   

9.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PCCC)的疗效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先天性白内障12眼、外伤性白内障12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或抽吸术后囊破裂4眼、后发障9眼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木,术后随访3~38个月。结果:28眼在后囊完好情况下完成PCCC,10.7%(3/28)后囊破裂,3.6%(1/28)玻璃体脱出行前段玻切;7.1%(2/28)撕囊倔中心。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10.8%(4/37);高眼压8.1%(3/37);瞳孔变形5.4%(2/37)。随访矫正视力0.1—0.3的7眼,0.4—0.6的18眼,≥0.8的8眼,4例幼儿视力检查不理解,1眼后囊孔上移,1眼玻璃体前界膜混浊患儿随访13个月,其混浊无加重,余所有病例视轴区透明。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能有效防治后囊混浊,保持瞳孔区透明。术中、术后并发症与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成熟或过熟期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术中前囊连续环形撕囊的手术操作。方法 67例成熟或过熟期白内障,前囊连续环形撕囊或开罐式截囊。结果 前囊连续环形撕囊成功61例,改为开罐式截囊6例。术中后囊破裂1例,部分悬韧带断裂1例。术后轻度角膜水肿6例,虹膜部分后粘连1例。结论 成熟或过熟期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术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是获得安全持久的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台盼蓝辅助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过熟期白内障的手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58只眼)过熟期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中使用台盼蓝辅助染色,观察撕囊过程及术后疗效。结果:58只眼中54只眼完成连续环形撕囊,3只眼行截囊术,57只眼植入人工晶体;1只眼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未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视力(矫正)均有提高,术后3 d视力>0.3者48只眼(85.1%),术后7 d视力>0.5者53只眼(91.4%)。结论:台盼蓝辅助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于过熟期白内障安全有效,完成连续环形撕囊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环形撕囊的形状和大小与后发障形成以及术后人工晶体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12例(600只眼)行环形撕囊后超声乳化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患者晶体囊袋结构的变化和人工晶体的位置.结果:A组(410只眼)人工晶体与前囊膜无夹持,B组(126只眼)人工晶体与前囊膜部分夹持,C组(42只眼)人工晶体与前囊膜完全夹持,D组(22只眼)人工晶体与前囊膜虽无夹持但前囊膜环与后囊膜发生紧密粘连.经χ2检验,发现:(1)中心后囊膜发生混浊,C组、D组大于B组(P<0.01),B组大于A组(P<0.01).(2)人工晶体光学面在眼内的正位率上A组大于C组(P<0.01),C组大于B组和D组(P<0.01).结论:在排除了患者非手术因素的影响后,白内障超声乳化中环形撕囊位置、形状和大小是术后后囊膜中心混浊的发生率以及人工晶体光学面正位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观察283例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摘除术中,患者疼痛情况以及术后视力状况。结果281例患者能顺利配合完成手术,2例追加半球麻醉;手术平均时间为(25±10)min;娩核时,出现疼痛较多,为29例(10.24%)。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5占95.16%。结论表面麻醉下,可以顺利完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并且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经颞侧巩膜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对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颞侧巩膜隧道切口,对41例(46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施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角膜曲率、滤泡等情况。结果 随访6~18个月,全部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眼压与术前基本相同,滤泡形态无改变。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0.50~1.25D)在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结论 经颞侧巩膜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高龄白内障患者应用两种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08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白内障且行小切口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80例,按照机械抽样法随机分成两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40例研究组患者行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的散光度数组内比较,术后4周和12周的裸眼视力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1周的裸眼视力、后囊破裂、角膜水肿、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龄白内障患者应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均可有效恢复视力,且非超声乳化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能够降低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对45例53眼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其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49眼术中未感到疼痛或感到轻微疼痛,手术能顺利进行;3眼术中比较疼痛,经加滴1~2次表面麻醉药后仍能顺利完成手术;1眼行人工晶体后房悬吊固定时有痛感而加用筋膜囊下麻醉而完成手术。结论:表面麻醉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确切有效,简单快捷,且并发症较球后麻醉少。但适应证的选择很重要,对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有时要联合应用其他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囊环形撕囊制作起始瓣对玻璃体前界膜完整性的影响。方法 对 4 2眼后囊膜增殖白内障手术于摘除白内障后在后囊膜旁中心处用破囊针头作表浅划痕 ,擦出起始瓣 ,再沿起始瓣边缘撕开一直径约 3~ 4mm的圆孔 ,再植入人工晶体。结果 全部术眼玻璃体前界膜均完整 ,后囊膜中央均有一透明类圆孔。结论 经改良的后囊环形撕囊起始瓣的制作能安全有效地保持玻璃体前界膜的完整性 ,防止后囊环形撕囊术中玻璃体溢出。  相似文献   

18.
张炜 《河南医学研究》2012,21(2):182-183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术后的屈光状态,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地总结130眼小切口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对术前检查资料及手术方式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术后屈光状态变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的屈光状态以散光最多(60/130,46.15%),其次是远视(32/130,24.61%)和近视(28/130,21.53%)。术后屈光度均差术前用B超仪检测组为1.251±0.27,明显大于用A超仪检测组0.58±0.61(P<0.05)。术中切口缝线眼散光度明显高于无切口缝线眼(P<0.001)。结论:术后屈光状态主要是散光,用A超精确测定并减少切口缝线可以降低屈光不正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圈垫式劈核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79眼白内障应用圈垫器和切核刀进行劈核取出,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观察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结果:78眼患者一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3例眼术中后囊破裂,其中2眼后囊破口小,人工晶体仍植入囊袋内,1眼因后囊破口大,人工晶体于睫状沟植入.术后第1天角膜轻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