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机在血气判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从周  李伟 《铁道医学》2000,28(5):316-317
目的 评价微机判断血气和酸碱失衡的价值。方法 应用微机对200例患者提供的450例次血气和电解质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血气、酸碱失衡的临床诊断结果,再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在450例次中(正常血气53例次,酸碱失衡397例次,其中单纯性214例次,双重性84例次,三重性108例次,四重性1例次),除9例次三重性酸碱失衡外,微机判断与临床完全符合,准确率达98%,其他方法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1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酸碱失衡临床的认识。方法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需机械通气者(通气组)80例105例次血气异常的酸碱失衡类型、原因及临床特点等,并与同期无需机械通气者(对照组)220例170例次血气异常相比较。结果 通气组酸碱失衡发生率100%,混合型酸碱失衡68.6%,均高于对照组(P〈0.01),这与通气组病情重、原因复杂有关。顽固性酸中毒、碱中毒、三重酸碱失衡(TABD)者死亡率高。结论 COPD通气组以混合型酸碱失衡为主,注意识别TABD及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注意防止医源性碱中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酸碱失衡及低氧血症的规律。方法 对49例临床上不同类型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于临床上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血气分析。结果 68例次血气分析中有55例次伴酸碱失衡,占81%,呼吸性碱中毒的几率最高,占41.4%。死亡组酸碱失衡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 流行性乙型脑炎酸碱失衡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三重酸碱失衡血气和电解质变化,分析原因并制定防治措施。方法:25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合并三重酸碱失衡者28例,对28例患者的血气和电解质指标,包括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碳酸氢根离子(HCO3^-)、钠离子(Na^+)、氯离子(Cl^-)浓度进行测定,并与32例血气分析结果正常者进行比较,观察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28例三重酸碱失衡患者中,20例为呼酸型三重酸碱失衡,与血气正常者相比,pH、Cl^-浓度降低,PaCO2、HCO3^-浓度升高。8例呼碱型三重酸碱失衡,与血气正常者相比,PaCO2及HCO3^-、Cl^-浓度降低,pH升高。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者常发生三重酸碱失衡,以呼酸型三重酸碱失衡为主。三重酸碱失衡的纠正是临床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Li XM  Li YX  Meng QH  Duan ZH  Hou W  Li 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0):2131-2133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气特点及可能原因。方法用微量血气分析仪测定慢性重型肝炎126例患者动脉血气参数,用静脉血同步测定血钾、血钠、血氯和血尿素氮、血肌酐。先用Kassirer公式初步判断单纯或混合酸碱失衡(ABD),再按各型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计算,同时计算阴离子隙(AG)值和潜在碳酸氢根(PB),判断多重酸碱失衡。结果126例次血气分析中,发生酸碱失衡115例次(91.3%)。其中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发生率最高,占31.7%;其次为呼碱合并代酸(25.4%)及单纯呼碱(22.2%)。三重酸碱失衡也以呼碱型TABD为主。肝硬化基础慢重肝与慢性肝炎基础慢重肝患者发生单纯酸碱失衡分别为31.4%、22.5%,发生多重酸碱失衡为65.1%、57.5%,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组共发生低氧血症34例次,占27.0%。pH〈7.35的患者均出现在死亡组。结论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酸碱失衡以碱血症为主,呼吸性碱中毒为基本酸碱失衡类型。酸碱失衡与发生慢重肝的基础病变无关。慢重肝患者较易出现轻度低氧血症。血pH值降低是慢重肝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发一种快速、准确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软件,以指导临床处理酸碱紊乱.方法参考国内外文献,采用改进后的方法判断酸碱失衡以及代偿预计值计算公式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用Visual Basic6.0编写全部程序.输入动脉血气及血清电解质检测数据,而不需要其他临床信息,本软件能自动判断酸碱失衡的类型.结果应用本软件对278例次酸碱平衡紊乱进行分析,对132例单纯型、97例二重混合型、49例三重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使用本软件判断,准确率99.3%;而人工判断准确率为85.6%(P<0.001).结论本软件界面简洁,操作方便,结果准确可靠,分析时间短,在临床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此判断方法较简便,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具有自动分析处理结果、储存查询统计检验的数据、打印结果等多项功能.  相似文献   

7.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二,三重酸碱失衡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三重酸碱失衡诊断是临床工作者所关注的难题,该文联合应用血气分析与阴离子间隙,对35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酸碱失衡进行分析,结果呼酸+代酸18例,呼酸+代碱8例,呼碱+代酸1例,呼酸+代酸+代碱6例,呼碱+代酸+代碱1例,表明血气分析与阴离子间隙联合应用对判断复合型酸碱失衡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合并三重酸碱失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水秀 《医学文选》2005,24(3):309-311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酸碱失衡类型和三重酸碱失衡(TABD)的临床诊断指标。方法47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同步测定动脉血气和血清电解质。以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阴离子隙(AG)值和潜在HCO3-,进行酸碱失衡类型判断。结果43例患者发生酸碱失衡,其中单纯酸碱失衡28例次,二重酸碱失衡21例次,三重酸碱失衡5例次。所有TABD患者均伴有多脏器衰竭,死亡率远高于其他患者(P<0.01)。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出现多种类型酸碱失衡,临床诊断TABD必需以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AG值和潜在HCO3-联合才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9.
胡水秀 《微创医学》2005,24(3):309-311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酸碱失衡类型和三重酸碱失衡(TABD)的临床诊断指标.方法47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同步测定动脉血气和血清电解质.以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阴离子隙(AG)值和潜在HCO3-,进行酸碱失衡类型判断.结果43例患者发生酸碱失衡,其中单纯酸碱失衡28例次,二重酸碱失衡21例次,三重酸碱失衡5例次.所有TABD患者均伴有多脏器衰竭,死亡率远高于其他患者(P<0.01).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出现多种类型酸碱失衡,临床诊断TABD必需以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AG值和潜在HCO3-联合才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0.
康峰  易春  赖晓菁  梁希武 《吉林医学》2013,34(10):1834-1836
目的:绘制Hamm酸碱图以指导临床快速准确处理酸碱平衡紊乱。方法:首先利用Hamm公式绘制Hamm酸碱图,并应用Hamm酸碱图对160例患者动脉血气结果进行判断,同时应用代偿公式纯手工计算,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及所花费时间。结果:①应用Hamm酸碱图和纯手工判断单纯性酸碱失衡的一致性,正常为100%,单纯性酸碱失衡为90.5%,二重性酸碱失衡为88.9%,三重性酸碱失衡为82.4%。Kappa一致性检验,两种方法判断结果完全一致(Kappa=0.883,均P<0.01)。②应用Hamm酸碱图对单纯性酸碱失衡42例,二重性酸碱失衡36例,三重性酸碱失衡34例进行判断,所需时间分别为(5.6±0.7)s、(38.5±5.1)s和(40.6±8.7)s,明显少于纯手工计算所需时间的(34.2±3.5)s、(72.4±10.3)s和(92.8±12.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Hamm酸碱图判断酸碱失衡准确、快速、简单。  相似文献   

1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动态血气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玉梅  廖建平 《海南医学》2006,17(12):14-15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血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0年间危重病患者并发ARDS 110例700次动脉血气分析、酸碱紊乱类型和氧合指数等资料.结果 (1)酸碱失衡类型:110例中单纯酸碱紊乱41例;二重酸碱紊乱53例;三重酸碱紊乱16例;(2)氧合指数:110例患者的氧合指数均<26.7kpa,(3)110例ARDS治愈50例,死亡60例.结论 通过对110例危重患者并发ARDS的血气分析,动态监测血气和计算氧合指数,对ARD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正确分析、判断酸碱失衡类型是正确治疗和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酸碱失衡临床的认识.方法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需机械通气者(通气组)80例105例次血气异常的酸碱失衡类型、原因及临床特点等,并与同期无需机械通气者(对照组)220例170例次血气异常相比较.结果通气组酸碱失衡发生率100%,混合型酸碱失衡68.6%,均高于对照组(P<0.01),这与通气组病情重、原因复杂有关.顽固性酸中毒、碱中毒、三重酸碱失衡(TABD)者死亡率高.结论COPD通气组以混合型酸碱失衡为主,注意识别TABD及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注意防止医源性碱中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arins酸碱失衡预偿值方法,潜在HCO3^-预偿值方法,HCO3^-潜在预偿方法判定三重酸碱失衡临床应用的合理性,可靠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将同步取向测定血气与电解质的检测资料,结合临床应用上述三种方法判定三重酸碱失衡,并进行比较。结果:Narins酸碱失衡预偿值方法对代碱的判定特异性高,敏感性低,潜在HCO3^-预偿值方法对代碱的判定敏感性高,特异性低,HCO3^-潜在预偿值方法,比Narins酸碱失衡预偿值方法对代碱的判定敏感性高,较潜在HCO3^-预偿值方法对代碱的判定特异性高,结论:HCO3^-潜在预偿值方法临床应用对于三重酸碱失衡代碱的判定,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血液酸碱失衡的特点。方法测定163例新生儿窒息惠儿的血气分析和血清电解质。计算阴离子间隙(AG),及应用预计代偿值计算式以判断三重酸碱失衡(TABD),分析酸碱失衡的类型。结果145例存在酸碱紊乱,其中代谢性酸中毒有123例,高阴离子间隙(AG)代谢性酸中毒为80例,双重酸碱失衡(BABD)59例。三重酸碱失衡(TABD)30例。结论窒息缺氧乳酸堆积可导致AG增高,混合性酸中毒发生率高,治疗时宜改善患儿呼吸功能、供氧、改善微循环,常规测定AG,以免盲目补碱。  相似文献   

15.
血气分析在重症患者酸碱失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苏娜 《海南医学》2005,16(3):13-14
目的 探讨血气分析在重症患者酸碱失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619例重症患者入院后抽取0.5ml动脉血、肝素抗凝、混匀。美国i-STAT血气分析仪检测分析。结果 619例重症患者动脉血中597例(96.45%)伴有8种类型的酸碱失衡,其中呼吸性碱中毒(呼碱)最为常见、为151例(25.29%),其它依次为呼碱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代碱)101例(16.92%),呼吸性酸中毒(呼酸)88例(14.74%),代谢性酸中毒(代酸)81例(13.57%),呼酸合并代碱63例(10.55%),呼碱合并代酸51例(8.54%),代碱36例(6.03%),呼酸合并代酸26例(4.36%),597例酸碱失衡中,单纯性酸碱失衡356例(59.63%),混合性酸碱失衡241例(40.37%)。结论 根据血气分析检测的结果可以明确患者酸碱失衡类型、特点与判断,为临床正确救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自主开发的动脉血气分析软件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酸碱失衡的特点。方法:利用血气分析软件分析92例COPD患者424例次的动脉血气及同步测定K 、Na 、Cl-、HCO-3的检查结果,判断其酸碱失衡的特点及酸碱失衡与呼吸衰竭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92例COPD患者急性发作期入院时存在8种酸碱失衡类型,以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acidosis,RAC)为基本类型的酸碱失衡占90.2%,其中RAC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acidosis,MAC)、RAC、RAC 阴离子间隙(aniongap,AG)增高性MAC居前3位;②住院期间424例次的检测,存在11种酸碱失衡类型;③以RAC为基本紊乱类型的369例中Ⅱ型呼吸衰竭(呼衰)为355例,占96.2%。Ⅰ型呼衰为10例,占2.7%。Ⅱ型呼衰患者中,RAC MAC为164例次,RAC为120例次,两者占总数的80%。结论:该软件具有快速、准确、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等特点,提高了二重和三重酸碱失衡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血气改变及处理。方法 测定45例HIE患儿的血气及血清电解质。计算阴离子间隙(AG)及应用预计代偿值计算式来判断三重酸碱失衡(TABD),据此明确酸碱失衡的类型。结果 45例中单纯性酸碱失衡22例,双重酸碱失衡14例。TABD7例。正常2例。高AG36例(77.7%)。正常AG7例(15.5%)。低AG2例(4.4%)。结论 窒息,缺氧时糖酵解加剧,大量乳酸堆积导致高AG状态的代谢性酸中毒是HIE酸碱失衡最根本的原因,并易出现混合型酸碱紊乱,除测血气外应同时测血清电解质及推算AG值,HIE儿易出现混合性酸碱失衡处理时应改善机体氧合状态,保护和支持各脏器功能,慎用碱性药物。  相似文献   

18.
何健峰 《重庆医学》2003,32(4):424-425
目的:本文分析新生儿酸碱平衡紊乱特点及预后,漏诊、误诊原因,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对108例新生儿酸碱失衡者回顾性分析,重新进行正确的酸碱失衡判断,与原诊断比较分析。结果:混合型酸碱失衡45.1%,三重酸碱失衡11.9%。酸碱失衡漏诊率达57%,误诊率达16%,其中混合型酸碱失衡漏诊率达89%,三重酸碱失衡漏诊率达96%。补碱不当占补碱治疗患儿的72.3%。患儿死亡率25.9%,三重型和混合型酸碱失衡死亡率明显高于单纯酸碱失衡。结论:新生儿酸碱失衡以混合型酸碱失衡为主,其中以呼酸合并代酸最常见,易漏诊、误诊而治疗不当,三重型和混合型酸碱失衡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肺心病患者临终前血气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患临终前血气变化特点,指导临床采取更积极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对48例慢性肺心病患临终前同步进行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结果:发现呼吸性酸中毒病例(包括单纯型和复合型)36例占75%,三重型酸碱换衡病例19例,占39%。结论:治疗慢性肺心病危重期血气异常的中心环节是:改善通气,纠正“三重型”酸碱失衡。  相似文献   

20.
李瑞玲 《医学文选》2001,20(2):151-152
目的:了解死于肺心病的病人住院期间酸碱失衡类型的改变,以正确防治肺心病的酸碱失衡,方法:测定45例肺心病住院病人入院时和死亡前24小时内酸碱失衡情况,并比较入院时与死亡前酸碱失衡类型的构成与变化。结果:入院时与死亡前酸碱失衡发生率分别为43例(95.56%)和44例(97.78%),P>0.05,但死亡前单纯性,二重性和三重性酸碱失衡分别为17例,18例和9例,入院时则分别为31例,8例,4例(P<0.05),10例由入院时无酸碱失衡或单纯性酸碱失衡转为二重性酸碱失衡,5例由单纯性或二重性酸碱失衡转为三重性酸碱失衡,2例由二重性转为单纯性酸碱失衡,6例酸碱失衡数目不变,但其类型改变。结论:肺心病病人死亡前混合性酸碱失衡增多,临床医生应注意监测病人的酸碱代谢,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的酸碱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