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沿准噶尔盆地荒漠一带鼠疫疫情,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0~2012年开展鼠密度、种群构成、鼠体蚤、洞干蚤和血清学监测。结果捕获大沙鼠566只,密度为5.3只/hm2,有效洞群平均鼠密度3.9只/洞群;捕获各类夜行鼠669只,捕获率11.3%;鼠体获蚤2 012只,染蚤率68.0%,蚤指数5.5;探洞64个获蚤73只,指数1.1;分离各类鼠血清材料1 156份,其中F1抗体阳性血清47份。结论大沙鼠和其他各类鼠血清学检出阳性血清,大沙鼠有效洞群平均鼠密度明显降低,提示区域内动物间鼠疫处于高流行状态,应引起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利用各种途径开展鼠疫防治工作,严防鼠间鼠疫向人间蔓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荒漠鼠疫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趋势,为制定鼠疫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6—202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8个团场鼠疫监测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监测结果,以及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结果 2016—202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共调查面积503 ha,年均鼠密度为2.54只/ha,大沙鼠密度在2.32~2.78只/ha;夜行鼠平均捕获率为11.56%,以子午沙鼠为主、占90.29%,不同年度捕获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352,P<0.001);鼠体染蚤率92.27%,总蚤指数5.87,洞干蚤染蚤率58.86%,蚤指数1.91;共检测大沙鼠血清1 257份,阳性6份、阳性率0.48%。结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荒漠鼠疫疫源地动物鼠疫疫情仍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辖区内鼠疫传播风险持续存在;应继续加强联防联控,做好动物鼠疫监测,及时开展鼠疫风险评估及动物鼠疫疫情处置,严防人间鼠疫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6—2020年宁夏银川市鼠疫疫源地流行状况,为预警鼠疫疫情风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2020年银川市鼠疫监测资料,采用回顾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鼠疫宿主动物种类、密度、蚤指数等。结果2016—2020年共捕获鼠类12种10858只,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为优势种,分别捕获5210只和3885只,宿主鼠密度监测面积1941 hm^(2),总密度2.34只/hm^(2);夜间活动鼠平均捕鼠率6.47%;共获染蚤鼠2925只,鼠体染蚤率26.94%,获蚤8916只,蚤指数0.82;共解剖10858只,培养样本10858份,培养蚤3550组9370只,病原学检验均未分离出鼠疫菌,均判定为阴性;共捕获活体鼠2516只,采血1965份,血清学间接血凝试验滴度均≤1:4。结论通过对银川市鼠疫疫源地的连续监测,未监测到疫源地出现鼠疫流行,但鼠密度和蚤指数还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疫源地监测及风险预警,有效预防和降低发生鼠疫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分析 2009-2018年鼠疫宿主动物种群、密度变化,为制定鼠疫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二连浩特地区2010-2018年鼠疫监测数据,采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8年,捕获啮齿动物15种1 423只,包括长爪沙鼠、子午沙鼠、大沙鼠、达乌尔黄鼠、赤颊黄鼠、小家鼠、黑线仓鼠、灰仓鼠、黄兔尾鼠、短耳仓鼠、三趾跳鼠、五趾跳鼠、羽尾跳鼠、黑线毛足鼠、小毛足鼠。主要宿主长爪沙鼠最高密度6.0只/hm^2,最低密度0.12只/hm^2,平均密度1.11只/hm^2;捕获媒介蚤19种,鼠体染蚤率51.74%,鼠体蚤指数2.14;检出鼠疫菌48株、阳性血清25份,有7个年份存在动物鼠疫流行。结论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二连地区动物鼠疫流行活跃,应加强动物和人间鼠疫的监测,并开展预防性灭鼠灭蚤。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并进行鼠疫血清学监测。结果捕获鼠类4种298只,平均密度为2.08只/hm^2,其中以达乌尔鼠兔为优势种,占74.50%。共梳检蚤52只,总染蚤率为10.07%,总染蚤指数为0.20;获鼠血清178份,鼠疫F1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吴起县未发现人间和动物间鼠疫疫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宁夏北部沙鼠鼠疫监测结果,掌握鼠疫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宁夏北部沙鼠鼠疫疫源地监测结果资料,统计主要宿主密度、染蚤率、蚤体指数及细菌学、血清学检查,分析该疫源地鼠疫疫情流行态势.结果 主要宿主平均密度为1.74只/hm2,平均染蚤率为28.60%,平均鼠体蚤指数为0.76.监测发现4起鼠间鼠疫疫情,共检出鼠疫菌16株,其中长爪沙鼠检菌10株、子午沙鼠2株、同型客蚤2株、秃病蚤2株.间接血凝检测(1HA)529份,发现阳性材料2份,血凝阳性率为0.38%;反向间接血凝检测(RIHA)8份,发现阳性材料7份,血凝阳性率为87.50%.结论 近年宁夏沙鼠鼠疫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活跃,鼠密度较高,局部发生了鼠间鼠疫疫情,应加强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密切注视疫情动态,严控动物疫情的流行和蔓延,防止发生人间鼠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戈壁啮齿动物及其体外寄生物本地和自然感染情况。方法在戈壁荒漠生境内捕夜行鼠,进行鼠密度、鼠体蚤调查,实验室进行鼠疫四步检验。结果居民区和荒漠区过渡地带布夜行夹200夹次,捕鼠17只。其中三趾跳鼠11只,占61.1%,为主要鼠种,柽柳沙鼠和西伯利亚五趾跳鼠各3只,占17.6%,红尾沙鼠1只,占5.9%,从自毙三趾跳鼠及柽柳沙鼠体外寄生蚤同行客蚤各分离出鼠疫菌1株。结论传播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啮齿动物在该区域均有分布,而三趾跳鼠是参与动物鼠疫流行的主要鼠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山西省大同市鼠疫监测点2006~2010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监测的各项指标与鼠疫流行的关系,为防治鼠疫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资料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0年大同市5个鼠疫监测县(区)的监测资料按照监测方案进行整理,分析达乌尔黄鼠密度、小型鼠类密度和鼠体蚤、洞干蚤、巢蚤蚤指数和染蚤率以及血清学结果。结果黄鼠密度平均为1.05只/hm2,小型鼠类平均密度为4.12%;黄鼠体蚤染蚤率平均为18.53%,平均蚤指数为0.48,黄鼠洞干蚤平均染蚤率0.85%,洞干蚤指数为0.01,鼠巢平均染蚤率17.65%,平均蚤指数为1.14;鼠疫血清学检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大同市监测点的主要宿主和媒介的各项指标仍比较高,虽然血清学结果未检出阳性,但大同市受到周边地区动物鼠疫不断发生的严重威胁,仍存在异地疫源传入发生鼠疫和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赤峰市2012—2021年达乌尔黄鼠动物鼠疫流行特征,为预防鼠疫的发生及调整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内蒙古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方案》,采用固定和流动监测点相结合的形式对赤峰地区进行鼠疫监测。采用样方法调查宿主动物,5 m夹笼法调查夜行鼠类。结合实验室数据,对2012—2021年赤峰市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2—2021年,赤峰市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调查样方7 090 hm2,捕获达乌尔黄鼠674只,平均密度0.10只/hm2。布夹136 403夹次,捕鼠3 294只,捕鼠率2.41%。主要以黑线仓鼠、五趾跳鼠、小毛足鼠为主。调查黄鼠洞27 334个,染蚤率7.57%,平均蚤指数0.14;调查黄鼠14 046只,染蚤率为32.21%,平均蚤指数0.85;调查黄鼠巢1 054个,染蚤率为66.70%,平均蚤指数9.74。共进行鼠类病原学检验20 555份,鼠类血清学检验15 783份,蚤类病原学检验26 402组,结果全部阴性。结论 监测数据显示赤峰市2012—2021年间未发生动物鼠疫疫情,黄鼠平均鼠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开展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海原县鼠疫疫源调查,掌握鼠疫疫源状况,制订预防鼠疫的措施。方法在西吉县红耀乡、火石寨乡、白崖乡、西滩乡、偏城乡、马建乡,海原县李俊乡采用鼠疫流行病学、生态学、动物昆虫学、细菌学、血清学等方法进行鼠疫疫源调查。结果共发现小型兽类2目4科6属10种,阿拉善黄鼠为该地区优势种群,平均密度为0.95只/hm^2,单公顷最高为3只/hm^2,主要分布在海拔1688~2366m的黄土高原亚区干草原地带;野外小型鼠捕获率为0.59%;体外寄生虫发现3目7科12属20种,其中蚤类3科5属8种,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为优势种,阿巴盖新蚤、细沟双蚤、无规新蚤和禽角叶蚤为常见种,似升额蚤介中亚种、红羊新蚤数量较少。细菌学检验399份,蚤培养161组1120只,血清学检测281份,反向间接血凝检测1份,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细菌学和血清学检验检测虽未发现阳性结果,但经鼠疫流行病学分析,基本具备动物鼠疫流行条件,该地区是否存在鼠疫疫源地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83年和1984年4~5月期间,对新疆霍城县西部荒漠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11种544只,其中大沙鼠和子午沙鼠是调查区啮齿类的优势种。前者密度为每公顷1.52只,后者的捕获率为3.3%;集蚤11种7365只,臀突客蚤是上述两种沙鼠的主要寄生蚤;以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方法共检验7种动物血清416份,结果皆为阴性。大沙鼠和子午沙鼠虽属区内优势种群,但其分布面积较小、不均匀、密度较低。初步认为,调查区内不会存在鼠疫疫源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掌握塔里木盆地啮齿动物体外寄生蚤的群落组成和结构。方法根据地理区划和生境类型选择调查点,按样方法捕获啮齿动物,对体外寄生蚤进行单独鉴定,采用群落生态学技术方法,计算各鼠类蚤类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结果在塔里木盆地共捕获啮齿动物7种351只,获体外寄生蚤10种683只,构建7个鼠类蚤类群落。结论子午沙鼠体外寄生蚤的蚤指数、丰富度和多样性3项指标均较高,对该地区蚤类群落的构成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长耳跳鼠和三趾跳鼠的蚤类群落结构相似,并与子午沙鼠蚤类群落形成结构上的互补性,对维持塔里木盆地蚤类群落构亦具有重要的作用;群落间的相似性比较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的7个鼠类蚤类群落归为跳鼠蚤类群落、家栖或半家栖鼠类蚤类群落和子午沙鼠蚤类群落3个类群。  相似文献   

13.
新疆阿拉山口啮齿动物及其体外寄生物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999年4月和7月对新疆可拉山口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布鼠夹Ⅰ400夹次,捕获鼠类114只,10个种,首次捕获柽柳沙鼠(Meriones tamariscinus)5只;获得蚤类8种,其中六齿细蚤(Leptopsylla sexdentata)雌性为国内新纪录;从家畜(牛、羊)和鼠体上获得蜱类8种,革螨5种,恙螨1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鼠疫疫区夜行鼠寄生蚤种类及季节消长规律。方法逐月捕获夜行鼠,梳检鼠体蚤,作种属鉴定并计算染蚤率和蚤指数。结果采集夜行鼠鼠体蚤188匹,隶属于4科8属8种,以二齿新蚤和同型客蚤为优势种,二齿新蚤主要选择性寄生于黑线仓鼠,同型客蚤则以子午沙鼠为主要宿主。夜行鼠染蚤率和蚤指数消长曲线均呈现两个高峰,分别在4月和10月。二齿新蚤的季节消长同夜行鼠寄生蚤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同型客蚤仅出现于4-8月份,以5、6、7月为高峰期。结论同一蚤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其消长规律不同,研究当地不同宿主媒介蚤的种类和季节消长对于揭示鼠疫流行规律、有效预防鼠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隆林县蚤类的种群分布特征,为制定鼠疫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捕法捕获鼠,采集鼠体蚤,计算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粘蚤纸法捕获室内游离蚤,计算地面游离蚤指数。结果共捕获蚤5 783只,隶属3科6属6种,印鼠客蚤占种群的79.25%,为优势蚤种。鼠体平均染蚤率为27.99%,平均蚤指数为0.980,印鼠客蚤指数为0.780,地面游离蚤指数为0.045。月均染蚤率与印鼠客蚤指数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呈单峰型,而蚤指数的季节消长呈2个峰期,分别是3月和7月。结论根据隆林县鼠疫寄生蚤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印鼠客蚤是该县鼠疫控制中的主要防治对象,2~10月是鼠疫监测的重点期。  相似文献   

16.
新疆准噶尔盆地荒漠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概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心 《地方病通报》2007,22(2):57-60,67
本文概述了世界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其主要宿主.新疆准噶尔盆地荒漠自1956年调查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鼠疫自然疫源地以来,曾检验大沙鼠8 139只,其体外寄生蚤50 054只,结果均为阴性.2005年首次于准噶尔盆地荒漠大沙鼠体内及其寄生蚤(Xenopsylla minax, Echidnophaga oschanini)分离到14株鼠疫菌.该鼠疫菌的生化和毒力测定结果:麦芽糖、阿胶糖、甘油阳性,鼠李糖和脱氮阴性,其毒力差距很大(LD50为<10~>108),其主要特征与中亚荒漠鼠疫菌的生化特征相同,也和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菌生化相同.以大沙鼠的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病学特点及其体外寄生蚤和检出鼠疫菌的数量及生化毒力测定等结果,可以判定新疆准噶尔盆地荒漠为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制定鼠疫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夜笼法。在广州市12区、县级市设置监测点,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10年间共捕获鼠形动物8 891只,分属2目2科4属9种。其中啮齿目动物8 285只,食虫目动物606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1.25%;在1 185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243只,捡获蚤811只。发现蚤类4种,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平均鼠染蚤率为20.51%,总蚤指数为0.68;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长爪沙鼠寄生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今后制定鼠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1954年以来河北省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长爪沙鼠寄生蚤的种类、构成、以及年度变化和季节消长。结果共发现寄生蚤3科11属17种。秃病蚤蒙冀亚种为优势种,其次为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和二齿新蚤。体蚤、巢蚤指数3,4月份较高,5,6月份较低。染蚤率、蚤指数年度间有较大差异,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洱海周边地带小兽体表蚤类寄生状况与分布、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点,探讨蚤类与小兽宿主间的生态关系。 方法 选取洱海周边的不同地理方位作为野外抽样调查地点,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兽,每天早晨检查捕获情况并更换诱饵。按“一兽一瓶”的原则采集小兽体表寄生的蚤类。选用丰富度指数(S)、群落均匀度(J′)、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生态优势度指数(C′)、体表寄生蚤类总侵染率(Rft)、蚤类总指数(Ift)和群落内各个种类构成比(Cr)进行群落结构计算。 结果 在调查点共捕获小兽3 303只,属4目(啮齿目、食虫目、攀鼩目和食肉目)7科15属21种,除白尾鼹和巢鼠外,其余19种小兽体表都有蚤类寄生。采集到小兽体表寄生蚤类3 243只,属4科11属13种。洱海南边发现21种小兽和12种蚤,在3个方位中其物种多样性最高。洱海东边发现17种小兽和8种蚤,洱海西边发现13种小兽和7种蚤。大部分小兽宿主体表寄生两种以上的蚤类且群落结构复杂。不同方位的蚤类和它们相对应宿主的分布不均匀,洱海南边小兽宿主与体表寄生蚤类的物种数高于洱海周边其他两个方位。 结论 洱海周边小兽体表蚤类寄生普遍,小兽体表蚤类的物种多样性、物种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主要由宿主体表微环境和宿主所栖息的生境大环境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新疆霍尔果斯等口岸的卫生检疫和疾病预防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按不同物种进行分类鉴定、统计及分析。结果1999年8月~2000年6月在伊犁霍尔果斯和都拉塔两口岸及毗邻地区和伊宁市共布鼠夹2 000余夹次,捕获啮齿动物12种,与1983~1984年的资料合计为14种;寄生蚤10种,与既往资料报道共计18种;获得蜱类4种,革螨7种。结论该地区啮齿动物及其体外寄生物具一定流行病学意义,应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