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气概念谈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特殊性及翻译原则薛俊梅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译者在翻译时应正确认识中医中的气概念的重要性,认为中医名词术语翻译有其特殊性,因而在介绍和翻译中医药学时,译者要充分了解中医药体系的基本特点,掌握中医名词术语的真正内涵并根据其特点和原则进行翻译来保持中医药固有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虽属不同医学体系 ,但其研究方向和服务对象完全一致。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一直坚持中国医学存在中医和西医两个体系 ,实现中西医结合 ,创造我国统一的特有的新医学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正确道路。中西医结合在医疗上取得了成功。同样 ,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也可以提倡中西医结合。众所周知 ,西医英语语林中存在着一个丰富的完整的科学的西医术语系统。其术语具有语义学上单一、固定 ,结构上多半采用词干词缀的派生构词形式 ,专业性强 ,使用悠久 ,世界公认等特点。因此 ,中医名词术语翻译采用中西医结合是最现实、最有效的翻译法。所谓中医名词…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的科学定位是决定中医事业发展的根本性的理论课题。为此首先要明确与中医学直接相关的关于科学、哲学、人与名实的含义和特性。科学就是知识,是确切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理论性的知识体系。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以天然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及其过程为研究对象,关于所有事物共同规律的学问。人有典型的形上、形下二重性,医学则有中医与西医两大类。中医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方法,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医学体系;西医是以还原性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而形成的医学体系。中医学的传承,必须遵循其内在的名实关系。中医的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实践过程,是其实;以语词表征的概念、范畴体系,是其名。重名轻实,从语词到语词,从概念到概念的考据,对当代中医学的传承危害甚深,也是影响中医学科学定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与西医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形上与形下性差异,决定了中西两种医学在概念范畴体系上的本质性区别。《黄帝内经》在两千多年前,就将自身的本质特点以概念、范畴体系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并指导中医临床至今。从而在当代中国形成了以、中西医并重为特色的,形上与形下两种医学优势互补的,也是全世界独有的医疗格局。这里比较两种医学体系的概念范畴,目的正是要更好地享受这种独有。  相似文献   

5.
刘帅帅  夏芬 《中医药导报》2021,27(11):224-228
选取中医诊断学常用的28种脉象术语作为研究对象,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框架,对比分析了《中医药学名词》《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中脉象术语的不同译法,从语言、文化、交际3个维度综合考量得出28种脉象的最佳译法.就语言维而言,中医脉象术语英译要注重译文结构与原文结构保持一致,译文选词需准确反映脉象本义,避免直接套用西医术语;就文化维而言,中医脉象术语英译要注意脉象的隐喻特征和中医"取象比类"思维的传达;就交际维而言,中医脉象术语英译应选用常用词以提高交际维度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的角度,以"湿邪"概念为例探讨了中医"六淫"概念隐喻。将中医"湿邪"的特征和致病特点与自然界之"湿(气)"的特征进行类比,认为中医"湿邪"概念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界之"湿(气)"概念的跨域映射;进一步说明了中医"六淫"病因概念并非实体或具体概念,而是古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在身体体验的基础上根据人与自然界相似性的心理联想,不自觉地将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具体概念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跨域运用到病因领域而形成的抽象概念。中医"六淫"概念范畴经历了由真实病因向隐喻病因转变的历史过程,具有隐喻的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7.
高亮  高德 《河北中医》1983,(2):22-24
中医和西医在方法论上是大不相同的。正因如此,用西医的头脑去看待中医往往视为不可理解。但是,如果站在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简称“三论”)的角度去看待中医,不仅可以理解,而且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医方法论的重大特点。中医在方法论上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从象测脏的方法——黑箱方法迄今为止,科学时代经历了“整体——分析——系统”的螺旋式发展,已经跨入了系统科学时代。中医和西医是在两个不同的科学时代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近代西医学是“分析科学时代”的产物,它研究人体及疾病的主要方法,是从人体到器官、组织、细胞、分子、量子纵深解剖的分析方法,也就是所谓  相似文献   

8.
膜性肾病作为西医病理学名词,明晰其中医概念至关重要。专家们对本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展开了讨论,认为本病是因病邪或由肺系入侵,或自脾胃入里,损伤肾脏而发病,并产生瘀血等诸多病理产物。因此在中医治疗上,主张从肺脾肾三脏入手,而具体用方用药各有不同。同时,对于本病的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及自发缓解现象,各位专家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各异,因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但是由于他们的研究对象相同,都是人体及其疾病规律,因此常常相提并论;又由于中医属于中国传统科技的范畴,西医属于现代科学的范畴,所以在强调中医现代化的过程中常常误认为中医的西医化就是现代化和科学化。对此从方法论的角度,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与《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脉象名称基本术语的构词方法、翻译方法及具体名词术语(浮脉类脉象、沉脉类脉象、数脉类脉象、迟脉类脉象、虚脉类脉象、实脉类脉象、歇止脉、大脉、软脉)英译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两部标准中脉象名称术语英语译文的优缺点,以期为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