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术后胃瘫病人的疗效。方法:将64例胃瘫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前者32例,采用针刺和艾灸结合治疗;后者32例,单纯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的胃液引流量、治疗次数及痊愈率。结果:两组胃液引流量均明显减少。试验组平均治疗(9.67±2.34)次,痊愈率100%。对照组平均治疗(14.12±5.34)次,痊愈率72.6%。两组在治疗次数、痊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胃瘫综合征有明显的效果,治疗次数少,见效快,痊愈率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孙华  王道海 《中国针灸》2007,27(3):173-175
目的:优化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针灸方法。方法:按会诊顺序随机将41例PGS患者分为3组,温针灸组(A组)17例,采用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针刺配合耳穴贴压组(B组)12例,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单纯针刺组(C组)12例,采用常规针刺的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后胃液引流量及治疗次数和痊愈率。结果:3种针灸治疗均可显著减少胃液引流量,A组痊愈率为100.0%,平均治疗(7.24±3.87)次;B组痊愈率为66.7%,平均治疗(9.83±4.60)次;C组痊愈率为75.0%,平均治疗(15.25±3.81)次。3组临床痊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次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法是治疗PGS最佳的方法,治疗次数少,治愈率高,奏效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疗效。方法:随机将30例患者分为2组,温针灸组(A组)15例在针刺治疗的同时辅以艾灸治疗;单纯针刺组(B组)15例单纯使用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胃液引流量、痊愈率及治疗次数。结果:2种方法均可显著减少胃液引流量。A组痊愈率为100%,平均治疗(9.18±2.53)次。B组痊愈率为73.3%。平均治疗(13.23±5.21)次,2组临床痊愈率差异(P〈0.05)、治疗次数差异(P〈0.01)均有显著的意义。结论:温针灸是治疗PGS的最佳方法,起效快,治疗次数少,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针刺方法 。方法 按会诊顺序随机将21例PGS患者分为三组,A组8例采用针刺与电针相结合的方法 治疗,B组7例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C组6例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后胃液引流量、治疗次数及痊愈率。结果 三种治疗方法 均可显著减少胃液引流量,A组痊愈率为87.50%、平均治疗(7.13±2.30)次,B组痊愈率为71.43%、平均治疗(9.29±2.29)次,C组痊愈率66.67%、平均治疗(14.00±2.00)次,三组临床痊愈率差异无显著性,而三组治疗次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 针刺是治疗PGS有效的方法 ,治疗次数少,治愈率高,奏效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调神理气针刺法治疗术后胃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术后胃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调神理气的穴位(百会、四神聪、印堂)。观察和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胃液引流量、治疗次数和痊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胃液引流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次数及痊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理气针刺法有利于胃瘫患者的康复,可减少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入选的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病例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均采用禁饮禁食,胃肠减压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结果:47例术后发生胃瘫患者经治疗后均恢复胃动力及进食,通过对胃动力恢复时间、平均胃液引流量及住院天数的观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动静针刺对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的治疗价值。方法将45例PGS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采用西医常规保守治疗,治疗组23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动静针刺治疗,对比观察治疗两周后两组临床疗效和胃液引流量的变化。结果 (1)治疗两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痊愈率78.26%,对照组总有效率86.36%、痊愈率45.4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胃液引流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胃液引流量,提示治疗组改善胃液引流量优于对照组,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GS早期配合动静针刺治疗,能加速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联合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的疗效。方法:13例术后胃瘫患者采用旋覆代赭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结果:13例患者均治愈出院,胃瘫缓解时间(16.60±7.21)d。痊愈率7.69%;有效率92.31%。症状显效率30.77%;症状有效率69.23%。结论:旋覆代赭汤联合针刺治疗有助于胃癌术后胃瘫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5):126-129
目的观察并比较旋覆代赭汤联合特定穴电针与特定穴针刺辅助治疗术后胃瘫(胃虚痰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将40例外科术后发生胃瘫(胃虚痰阻型)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20例和针刺组20例(针刺组因病情加重脱落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联合组辅助旋覆代赭汤联合特定穴(足三里、上巨虚)电针治疗,特定穴:内关、公孙、膻中、中脘、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1次/d。针刺组仅辅助特定穴针刺治疗,选穴同联合组(非电针),1次/d,均治疗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胃瘫主要症状指数量表(GCSI)评分、日(24 h)胃液引流量及胃管留置时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分,评定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瘫主要症状指数量表(GCSI)评分、日(24 h)胃液引流量、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联合组的改善作用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联合组胃管留置时间显著少于针刺组(P0.05)。(2)联合组总有效率为100%(20/20),针刺组为84.21%(16/19)。联合组有效率高于针刺组(P0.05)。结论旋覆代赭汤联合特定穴电针与特定穴针刺辅助治疗术后胃瘫均有效。而联合治疗在改善术后胃瘫(胃虚痰阻型)的恶心呕吐、腹饱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减少胃液引出量、缩短胃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肿瘤术后胃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例腹部肿瘤术后胃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对照组经营养管打入促胃动力药(加斯清、吗丁琳、胃复安等);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同时给予温针灸、中药保留灌肠、口服中药、足三里封闭等中医特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胃动力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胃肠负压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肿瘤术后胃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能够明显缩短胃动力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吻合口愈合,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电针治疗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作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随机将37例FDGE患者分为两组,电针治疗组19例,选取内关、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公孙,中脘、上脘等穴,针刺得气后使用低频连续波,持续20min,每日1~2次;胃动力药物对照组18例,予胃复安20mg,肌注或静注,每天2次。观察治疗后胃液引流量及治疗次数和痊愈率。结果:两组病例经治疗,2周内治愈的显效率分别为57.9%、16.7%,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治愈,但治疗时间存在差异,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电针是治疗FDGE非常有效的方法,能提高FDGE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缩短病程,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法对于腹部手术术后胃瘫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行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症状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随机分组,每组14例,治疗组采用中西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治疗,对两组疗效、各项术后指标加以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全部痊愈,痊愈率为100.00%,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中患者的胃功能恢复时间、胃管留置天数以及住院天数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中患者,P0.05。结论: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为行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症状的患者施治,可以有效地改善胃瘫症状,促进胃功能恢复,加快康复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和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液引流量,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胃液引流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液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为90.7%,对照组为48.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是一种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针刺治疗肿瘤术后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肿瘤术后胃轻瘫患者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和对照组13例。所纳入的患者均予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多潘立酮片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口服加针刺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没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半夏泻心汤加针刺治疗肿瘤术后胃轻瘫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针刺足三里对食管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方法: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于术后第1d开始针刺足三里,每日2次,每次30min;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45.2±5.3)h、(68.7±3.7)h,胃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2.2±4.2)h、(95.3±5.4)h,胃液引流量分别为(700±53)mL、(1355±60)mL,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足三里能明显促进食管癌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胃管留置时间,减少胃液引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拔罐治疗腹部癌症术后胃瘫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腹部癌症术后胃瘫患者,运用针刺整体疏通经络,穴取胃俞、上脘、中脘、下脘、天枢等,闪罐直接作用于局部促进胃肠蠕动,温和灸中脘、神阙、足三里。每天治疗1次,治疗5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36例患者中,痊愈27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33/36)。结论:针灸配合拔罐治疗干预腹部癌症术后胃瘫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磁振热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按发病时间顺序编号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联合磁振热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肠动力恢复时间和胃液引流量。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胃液引流量(P0.05)及缩短胃肠动力恢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胃肠动力恢复时间显著缩短(P0.05),治疗20 d后,胃液引流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采用电针联合磁振热方法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腹部手术后的胃瘫患者36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17例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1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健脾汤胃管滴入及针刺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胃瘫和肠鸣音恢复时间及留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胃瘫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留置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1),饮食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药加针刺结合西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可以明显缩短患者饮食、胃瘫、肠鸣音恢复时间,减少留置管时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吕海栋 《四川中医》2010,(11):85-8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3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置十二指肠营养液注入中药治疗。结果:23例均痊愈,治疗时间7~35d。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瘫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与中药灌肠对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drome,PGS)患者5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中西结合组为常规治疗配合针刺与中药灌肠,针刺1次/d,一周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灌肠配方采用自拟攻里通下汤加减,2次/d,每次75 m L,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结果两组胃肠减压引流量、肠鸣音恢复时间、恢复排气与排便时间、拔除胃管时间、上消化道造影剂(泛影葡胺)排空时间、恶心呕吐、腹胀疗效比较,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与中药灌肠,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并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