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柴瑞震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84-1387
阴阳学说作为古人的说理工具和方法论,已逐渐地渗透和融入到《内经》的基础理论体系中.使得《内经》的医学理论在阴阳学说中得到了解释或阐明,用于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概括病邪的性质等,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治法的确立等,使阴阳学说与《内经》有机地结合,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之根基,并奠定了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本文探讨了阴阳学说成为《内经》的基础理论核心,及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所起到的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导中医药现代化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的独秀,是科学的并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易经>、<内经>与中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阐述了自然辩证法与朴素唯物论与中医学的关系,并着重介绍<内经>的主要内容,即整体观、人体外部与内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阴阳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分析了疾病矛盾的特性和疾病不同矛盾的本质.根据唯物辨证的原则,疾病分外因与内因说.提出了"阴阳与脏腑相关学说"和基本治疗原则.另外,还强调了中药现代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及中药方剂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3.
<群经见智录>为近代名医恽铁樵为维护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而著.书中通过剖析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的理论实质,对构成中医学理论基础的阴阳、五行等令人费解之处作了比较圆满的解释.认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的五脏;<内经>之阴阳,通<易经>之阴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改进中医,应以中医学术为主;维护中医,倡导中西医学沟通.恽铁樵这种从社会需要出发,努力发掘、提高中医学,使之与社会、与时代同步前进的思想,对于今天中医学术的发展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经>"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方法 查阅、复习文献资料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结果 <内经>从五方面论述了"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①人是应天地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而产生;②天地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只有与天地自然相适应才能正常生存;③人体的生理结构、脏腑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与天地自然相适应:④人体的病理变化与天地自然有直接关系;⑤"天人相应"是"四时五藏阴阳"理论的重要学术思想.结论 <内经>把"天人相应"思想运用于医学,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摄生等方面,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且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5.
三阴三阳的权重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古人用它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古代中医学家把它合理的部分广泛地引入到医学中来,把它作为中医的理论骨架,来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这种理论框架一直在左右中医理论的发展,<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三阳病多属阳证、热证、实症,三阴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就表里而言,一般太阳属表,其余各经病变属里,但表里是相对的.故对阴阳学说的阴阳数理量化,三阴三阳的数理量化有助于对阴阳学说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客观的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6.
焦树德 《河北中医》2004,26(7):485-488
脾与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向为医家所重视,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书中皆有论述.到了南宋时代,医学名家李东垣深研 <内经>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写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医学论著棗<脾胃论>, 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为中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今遵<内经>和李东垣关于脾胃的论述,结合后世诸家之说,谈谈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脾胃学说的肤浅体会,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阴阳整体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目前的文献资料中多以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称之<'[1]>.<内经·灵枢>中"通天篇"和"阴阳二十五人篇"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阴阳人格体质学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络学说中存在的瑕疵与疑惑,为修正经络学说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对<内经>、<难经>、<经络学>等记载的经络理论与相关经络研究文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冲脉循行上行四线下行一线,各线阴阳属性有待辨析;跷脉属并联支路,计入经脉总长是错误的;躯干部腹面与背面经脉条数不相等,全身阴性经脉与阴性经脉、阳性经脉与阳性经脉、阴性经脉与阳性经脉皆长度不等比例不同,经穴总数缺乏法度且阴阳经穴数量既不相等又不成比例,无法形成周期性节律和阴阳相贯串联流注;<灵枢·逆顺肥瘦>对十二经脉循行的描述未反映气血运行全貌.结论:客观存在的经脉数目、经脉长度、经脉循行分布、经穴总数及其各条经脉所属经穴数量等.较目前公认状况悬殊较大,现有经络学说有待探讨修正.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中"无阳"含义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即认为<伤寒论>是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其阴阳概念与<内经>不同,不能用<内经>中的阴阳来解释"无阳",而要注意<伤寒论>前后篇章及条文之间的联系,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故笔者认为,"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不可放在句末,此句原本结构严谨合理,并非汉文倒装语法,"无阳"当理解为"亡阳",即亡津液.  相似文献   

10.
<内经>理论体系式教材应能客观准确的体现<内经>理论体系的原貌,采用现代语言叙述,通俗易懂,反映对<内经>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贯穿理论体系的核心.呼吁应尽快编写出体现<内经>理论体系,反映<内经>研究成果,用现代语言撰写的体系式教材.  相似文献   

11.
练云明  陈琮 《光明中医》2007,22(12):1-2
通过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研读,归纳出<内经>"四时"理论在养生保健,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疾病等方面的论述.<内经>"四时"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一样,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事物的高度抽象和分类概括,是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现象,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这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在中医体质学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内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内经>体质学说的概况进行了整理,并简要介绍了韩医<四象医学>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内经>体质学说对其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医理论研究工作者应拓宽视野,多从东方医学中的其他分支中进行挖掘,以此加快中医理论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1 医经与经方"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主要记述人体血脉、经络骨髓等医学的理论.当时有<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和<旁篇>共7家,175卷.  相似文献   

15.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是中医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与重要理论工具,涉及藏象、经络、病机、治疗、方药、针灸、养生等中医学主要理论范畴的内容.对于阴阳的概念,应理清阴阳与矛盾的关系,并区分哲学阴阳与医学阴阳的不同.医学阴阳有其特定的医学内容,可直接用于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主要包括:①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质的抽象表述...  相似文献   

16.
阴阳属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是沿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道路发展的.在<易经>中就有表述.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是哲学范畴与医学范畴的巧妙统一,扩大了阴阳的适用范围,而且有新的发展、提高.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7.
庞敏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6):1104-1106
在中医体质学说发展的进程中,<内经>的阴阳五行、形志苦乐、禀性刚柔、勇怯肥瘦等体质分类方法,以及因体而受邪、因形而生病、因质而从化等疾病认识方法,强调了体质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密切关系,为中医体质学说研究奠定了基础.现就<内经>有关体质形成的理论基础、相关因素和临证应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络病证治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络脉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理论体系之一,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充实于金元,兴旺于明清,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较重视经脉的研究(如针麻、经脉实质等),而忽略了对络脉的研究.但随着心脑血管病增多及活血化瘀法研究的兴起,络脉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升温.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络脉理论和络病诊治进行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我国古代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上,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医学,首先,就必须了解和掌握阴阳学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领会中医学理论的本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金培祥 《河北中医》2002,24(3):217-218
温病学说是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专论,这种学说是在<内经>、<难经>及<伤寒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内容丰富,且临床应用确有实效,成为祖国医学最宝贵的部分,然而其发病与四时气候异常变化有绝对的关系,故笔者从温病的发生与六淫的关系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