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突发群体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65例突发群体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将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5例突发群体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和护理。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按区分流时间和抢救成功率、患者救治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按区分流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救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突发群体伤患者急救中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可以有效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及按区分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救治满意率。  相似文献   

2.
张洪凤 《天津护理》2005,13(6):354-354
目的:探讨制定院内急救护理措施,在救治突发群体交通伤患者中的作用,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抢救人员定位、定责、佩带标志;快速检伤分类、编号、确定基本去向;对危重患者按、旧抢救程序进行早期急救护理;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急救与妥善分流。结果:以此急救护理措施为基础,成功完成了两起41例突发群体交通伤的救治工作,抢救成功率为95%。结论:不断完善的院内急救护理措施,在突发群体交通伤的救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外伤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急诊急救患者6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3例和对照组31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危机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可有效缩短外伤急诊急救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与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创伤评分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多发伤患者救治时间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96例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创伤评分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有效救治时间、多科会诊时间、检查完成时间...  相似文献   

5.
一体化的创伤急诊模式在突发灾害事故急救中的优越性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探讨新的急诊模式在突发灾害事故急救,尤其是创伤中的应用。方法在一体化急诊医学模式下,采用急诊医学系统、损伤控制外科和整体监护治疗等对多发伤进行整体化治疗。结果5年内我院共收治创伤患者1764例,其中1256例为多发伤,402例为严重多发伤,死亡32例,救治存活率为97.5%,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为91%。结论新的急诊医学模式明显提高了多发伤尤其是严重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创伤等突发灾害事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突发群体伤患者的急救护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突发事件引起的创伤患者中,尤以群体外伤为多,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时间急、伤员多、伤情复杂、抢救难度大,这对医院的应急性抢救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急诊医学模式正从单一的急诊室救治发展为院前急救一急诊科一急诊手术室一急诊重症监护室一急诊观察病房的一体化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充分体现“急”字,即时间就是生命。我院采用这一急救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护理组织抢救,使其在突发群体伤员救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用护理管理应急预案体系在救治突发灾害群体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包括建立院内转运无缝隙工作模式,实施病房护理管理规范化、危重患者护理专科化和护理个性化的护理。结果本组13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有效抢救时间(33.5±19.6)min,抢救成功率100.0%。结论护理管理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使突发灾害群体伤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接收的152例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2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和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急诊抢救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多科会诊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以及有效抢救时间分别为(19.34±1.24)min、(10.13±1.17)min、(4.35±0.67)min、(6.25±0.52)min和(40.07±2.93)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治愈率(72.37%)、抢救成功率(90.79%)明显高于对照组(53.95%)、(72.37%),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地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对于急诊抢救严重创伤患者而言是一种科学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创伤评分一体化为导向的急救护理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医院收治的92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6例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46例患者采用以创伤评分一体化为导向的急救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抢救用时、救治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抢救所用时间均更短(P均<0.05),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率均更高(P均<0.05),重症监护室入住率、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更低(P均<0.05)。结论 以创伤评分一体化为导向的急救护理模式可为严重创伤患者争取有效的抢救时间,且能提高救治效果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合作模式在交通伤急救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急救中心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822例交通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01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267例交通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急救模式为急诊科接到“120”急救电话后按常规急救要求迅速派1名医生及1名护士携带急救设施赶赴事故现场,予现场紧急处理后送院进行急救、专科会诊,分专科手术后送入各专科病房。观察组采用合作模式进行交通伤急救,即急救中心与交警支队合作,建立“医警联动机制”,派驻1支急救医疗小组24h与交警队共同值班,与交警使用同一对讲系统,缩短信息转载时间,接到报警后医警同时赶赴事故现场;院内以创伤急救中心为核心,抽调创伤各科合作组成创伤急救医疗组和专家组、护理急救小组等,实施合作模式的急救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前反应、接警至入院时间、救治效果。结果两组患者院前反应、接警至入院时间、救治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院前反应、接警至入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提前,救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交通伤急救管理采取合作模式可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交通伤患者的救治效果,降低医疗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