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40例脑梗塞病后24h内的C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3例(57.5%)发病24h内有异常改变,12例呈单纯低密度改变、8例为低密度灶伴占位效应、3例呈出血性梗塞表现.梗塞血管为大脑中动脉区16例、大脑后动脉区2例、大脑前动脉区1例、分水岭梗塞4例.有24例行颈、椎动脉多普勒B超检查,发现早期头颅CT异常者中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本研究表明,头颅CT检查对超早期脑梗塞有一定临床价值,对皮层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在外伤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特征.方法 对25例头颈外伤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均行横断位CT扫描,观察其CT征象.结果 外伤性脑梗塞在颅脑外伤后3天内出现15例,3~7天发现的梗塞占10例.CT表现为单侧大脑半球皮质、白质内楔形、扇形低密度灶,边界较清,呈典型或不典型大脑动脉供血区域.基底节梗塞灶,表现为基底节斑片状低密度灶,边界清楚,无明显占位效应.梗塞部位单发颞叶8例,额叶4例,枕叶6例,基底节2例,小脑半球2例,3例同时累及额、颞、枕叶.结论 CT扫描检查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估计病变程度及治疗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CT表现与临床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43例出血性脑梗塞的CT表现 ,并与临床表现相对照。其中男 3 0例 ,女 13例 ,平均年龄 5 1岁。多有高血压病史、头痛和 /或呕吐。 2 9例治疗后CT随访。结果 梗塞灶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供血区域 ,CT表现为低密度梗塞灶中出现高密度出血灶。结论 CT是出血性脑梗塞首选检查方法 ,其随访有助于临床观察治疗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损伤引起的出血性梗塞,即使微小,其轻微或大理石状花纹也能被CT检出。但引起这种转变的机理不十分清楚。以前文献提示出血性梗塞在栓塞性中风和大梗塞中最常见,并且可以使缺血性病人的临床状况恶化。在起病最初的4小时内,作者检查了36例有幕上缺血性症状和体征的病例。起病最初4小时内的CT平扫用来判断早期CT的低密度影,后者可以预示出血性梗塞的发生。起病1周后的CT随访检出出血性梗塞。起病后6小时内的血管造影用作观察动脉闭塞部位、侧枝循环状态和晚期重新灌注机理。36例中25例早期CT提示异常,其中18例发生出血性梗塞。后者经血管造影显示为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3例)闭塞。早  相似文献   

5.
小脑梗塞发病率低,作者应用CT、MRI及血管造影对18例小脑梗塞作了对照研究。1.分布:位于小脑后下动脉9例,小脑上动脉8例,小脑前下动脉1例,其中1例于小脑上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可见2个梗塞灶。2.CT所见:发病24小时内行CT检查3例,无异常所见。24小时后~7日内检查8例,可见异常低密度区。7日后检查12例,1例未发现小脑下动脉梗塞灶、11例可见异常低密度区。3.MRI所见:发病后2小时行MRI检查1例,T_2加权像未见异常信号。24小时MRI检查2例及5日、9日、10日行MRI检查3例,T_1加权像呈等信号,T_2加权像呈高信号。发病后7日行MRIⅠ检查1例、1个月3例及1个月以上6例,T_1加权  相似文献   

6.
出血性脑梗塞 (HI)是梗塞灶内血液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出血。为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和治疗 ,分析临床 4 8例HI患者的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治疗结果。HI的发生主要和心脏疾病引起的脑栓塞 ,梗塞灶的面积 ,梗塞后的时间及溶栓、抗凝和血管扩张剂的使用有关。一般来说 ,HI不会使脑梗塞已有的神经功能缺损加重 ,合理的使用溶栓 ,抗凝和血管扩张剂还是治疗脑梗塞的必要手段。出血性脑梗塞 (HI)是脑梗塞病人因梗塞区内血液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出血 ,CT或MRI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限性高密度影。在没有脑CT和MRI的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塞的CT诊断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搜集1995年6月至2006年12月间210例多发性脑梗塞完整病例,通过CT表现,临床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多发性脑梗塞CT影像表现2个以上脑实质低密度灶,CT值8—22Hu,腔隙脑梗塞直径小于2cm,大面积脑梗塞直径大干2cmn,临床表现常为高血压、运动障碍、头痛、头晕、锥体柬征、构音障碍,偏身感觉障碍,而腔隙状态表现不明显。梗塞灶分布依次为脑室体旁,豆状核、外囊、小脑、中脑、大面积多位于颞顶叶,其次额叶。结论:CT诊断及临床表现均诊为多发脑梗塞的符合率41.0%,多发性脑梗塞CT表现与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SD大鼠实验性缺血性脑水肿的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MRI对大鼠急性缺血性脑水肿进行评价。材料和方法:27只SD大鼠闭塞左侧中动脉后4小时至7天行MRI检查。结果:脑血管闭塞后MRI发现脑梗塞的最早时间为6小时,表现为T2WI局灶性高信号,梗塞后6-24小时T2WI信号强度进行性增高,与正常组织比较,信号强度增加率从45%发展到65%,占位效应于梗塞后72小时达到高峰。结论:MRI可以作为缺血性脑水肿的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52例发病在24小时内脑梗塞病人的MR和CT 表现进行研究。男43例,女9例,年龄42~93岁。包括穿支动脉闭塞36例,大脑中动脉区8例,颈内动脉6例,大脑后和小脑前下动脉各1例。首次MR 和CT 检查时间:1小时内7例;3小时内10例;12小时内12例;24小时内23例。1小时内7例MR 和CT 均未见异常,但作动态CT 检查的5例和经颈总动脉穿刺造影CT(IACE-CT)的4例均见异常。3小时内的10例中仅5例MR 的T_2加权有异常表现,且均为缺血性梗塞。12小时内的12例中6例在T_2加权和CT 上均可确认。24小时内12例MR 与CT 见病变,其余11例仅MR 发现梗塞灶且其中10例为腔隙性梗塞。脑梗塞早期灰质发生细胞毒素性水肿,使细胞内水份增加,MR 中T_2加权象为高信号,本组与吉冈报告相同,在发病3  相似文献   

10.
徐旭军 《西南军医》2010,12(4):696-697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出血性脑梗塞的CT表现。结果出血性脑梗塞的CT表现特征为原有的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的扇形、楔形、椭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梗塞区内不均匀的点状、斑片状、条索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出血影,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结论 CT对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告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梗塞病例发病后6小时内平扫CT检查的发现。无论CT显示低密度梗塞区与否,本组病例均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内高密度区,两侧中动脉密度差别在5~20左右HU。高密度代表血管内血块,由血栓或栓塞引起。作者指出,因为正常动脉存在对比,如果一  相似文献   

12.
作者收集了三个医院50例非化脓性心原性脑梗塞,分析其CT 表现。扫描层厚为15~13mm,扫描时间在神经症状出现后48小时内。诊断心原性脑梗塞的临床标准:1.突发的病灶性神经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2.临床和实验室证实有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或瓣膜置换术后的病人及多发性脑梗塞除非确认有心脏病不包括在文内。CT 表现为单发性40例(11例在脑深部,29例在脑回内),多发性10例。38例为非出血性梗塞,12例为出血性梗塞。梗塞最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也见于大脑后动脉和椎  相似文献   

13.
兰永胜 《西南军医》2005,7(6):37-38
目的研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Ⅰ型92例,双侧对称性室旁低密度改变;Ⅱ型136例,侧脑室体部旁半卵圆中心白质对称性、弥漫性低密度灶;Ⅲ型,低密度病变范围扩大,脑室扩大,脑沟,裂增宽,伴发脑梗塞及脑出血。结论随着社会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另重要。  相似文献   

14.
24 小时内缺血性脑梗塞的CT 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回顾性分析病程在24小时因性脑塞患者的CT片,对其早期CT征象进行评价,以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50例24小时内脑梗塞及100例正常人的CT表现,评价致密动脉征,豆状核征,脑岛带征,占位征,低密度灶,皮质征等CT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阶段CT表现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19例临床诊断为HIE的患儿在新生儿早期阶段的CT分度、低密度灶程度(CT值)及合并颅内出血类型和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低密度灶范围越广,CT值越低,合并颅内出血特别是脑实质出血者其预后越差。结论CT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CT分度、低密度灶程度及颅内出血情况与其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鉴别脑梗塞与血拴形成对提供适当的疗法很重要,但既往很少报道 CT 对二者的鉴别。作者报道了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51~81岁)经连续CT 扫描显示受累的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低密度灶,最大直径>3cm,这些水平段闭塞符合下述诊断标准:水平段梗塞①脑血管造影显示正常动脉管径之  相似文献   

17.
超急性动脉闭塞性脑梗塞CT和DSA对比检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CT和DSA各自对超急性脑动脉闭塞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及相互之间在影像学方面的关联,方法:10例患者,上均因突发性语一肢体偏瘫,无明显神志障碍,且在发病6h内就诊,所有患者均经神经内科医生检查,疑诊为脑梗塞后先行头部CT扫描,再行DSA检查,并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进行动脉介入栓治疗。结果:2例4级脑动脉分支闭塞患者的CT和DSA检查结果基本相符,5例脑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尽管CT发现脑梗塞灶,但其范围明显小于动脉的供血范围;1例DSA见动脉闭塞, 但CT未见低密度改变,1例DSA见动脉闭塞,CT仅见局部脑肿胀改变;1例患者CT和DSA发病6h内检查均为阴性,24h后CT复查见脑梗塞灶。结论:DSA在显示脑动脉闭塞或狭窄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CT只是在缺血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检测出来,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CT是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DSA只是在进行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时予以使用。  相似文献   

18.
出血性脑梗塞(HI)是指脑梗塞后由于梗塞区血液再灌流而引起的继发性出血;这使急性脑梗塞病情复杂、恶化、影响其预后。本研究采用CT动态扫描的方法,了解HI发生时间、出血灶特点及吸收时间,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作者报告了4例大脑中动脉大的梗塞CT表现。例1男性,63岁,起病后6小时CT扫描见左侧大脑中动脉显示高密度,比对侧者高15HU。2天和34天后CT复查证实左大脑中动脉几乎完全梗塞。例2男性,44岁,起病后5小时CT扫描见右颞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参数CT合理的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即PBV在评价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2例0~9 h发病患者,分别行CT平扫及CTA检查.使用三维Neuro PBV软件处理CTA图像获得全脑血流灌注图(PBV),以PBV结果指导CT灌注(CTP)扫描.CT检查完毕后6 h内行MR检查.分别计算梗塞灶数目同时测量CTP、PBV与DWI图像梗塞体积.比较多参数CT扫描与MR梗塞灶的数目及梗塞体积.结果 入选患者中,多参数CT与MR发现病灶的数目分别为102、110个;二者之间的Kappa分析结果为0.78.CTP、PBV与MR检测体积配对t检验结果分别为t=7.249,P>0.05;t=11.390,P>0.05.结论 CT多参数扫描较为全面地反映脑缺血病灶的范围及血管情况,在早期诊断脑缺血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