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极易留有半身肢体肌力下降、言语欠流利或欠清晰等并发症。排尿障碍是脑卒中病人的常见并发症,老年脑卒中病人因年龄、意识、体位、用药及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合并症的影响, 其排尿障碍发生率高, 恢复慢,主要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等。目前对于此类病人的处理方法主要是留置尿管~[1]。研究显示:我国  相似文献   

2.
排尿中枢或其周围神经的病变引起排尿障碍者称作神经原性膀胱〖 1〗。我们以入院确诊的脑卒中患者为对象进行了尿动力学检查,观察丙咪嗪治疗排尿障碍,旨在探讨脑卒中与神经原性膀胱发病机理及丙咪嗪对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经头部 CT、 MRI证实的急性脑卒中入院患者 23例,脑出血 8例,脑梗死 15例;男 17例,女 6例,年龄 41~ 74岁,平均 55.17岁。详细问诊:尿频 (昼尿、夜尿 )、尿意急迫、尿失禁等储尿路症状和排尿困难 (排尿延迟、尿等待 )、尿闭等症状。有排尿症状者采用国际尿禁制学会 (ICS)[2]推荐的尿流动力检查…  相似文献   

3.
外科手术病人通常需要留置尿管以正确记录尿量、保持会阴部局部干燥、清洁等,但拔除尿管后很多病人仍然发生尿潴留,不能自解小便,经热敷下腹部、听流水声等临床上一般采用的方法,以诱导病人排尿,效果不理想,病人非常痛苦。为此,对我科自2002年1  相似文献   

4.
正尿失禁男性患者,因不能自主排尿或不能自己控制排尿,通常采用各种方式和用具。临床对于男性尿失禁患者多采用一次性尿布、尿垫,留置尿管、保鲜袋接尿、外周接尿器(又称"阴茎套")或矿泉水瓶接尿、自制接尿器等。但相继发生了尿路逆感染、阴茎糜烂、拔管后尿潴留、尿液污染衣物、失禁性皮炎,龟头感染等并发症,使用时也会因不易固定而易脱落、固定过紧引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尿失禁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以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两周内有尿失禁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人口特征、脑卒中危险因素、最初脑卒中严重性(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吞咽困难、意识状况),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及简易精神状态测定(MMSE);3个月后随访,调查尿失禁恢复情况及功能康复情况(OHS),根据尿失禁的预后把患者分为两组:恢复自主排尿组和持续尿失禁组,并对两组患者以上各方面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小于或等于9分的患者比评分10~15分的患者3个月后持续尿失禁的可能性大犤OR=20.93;95%CI(4.32,101.36)犦;有认知功能缺损的患者3个月后恢复自主排尿的可能性小犤OR=14.19;95%CI(3.81,52.80)犦。3个月后生活不能自理者,在恢复自主排尿组18例(21%,18/86),持续尿失禁组24例(80%,24/3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33.60,P<0.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严重意识障碍、认知功能缺损是尿失禁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持续尿失禁的脑卒中患者3个月后生活多不能自理。  相似文献   

6.
王玉珍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1):1756-1757
尿失禁是指在不适当的时间,不自主地流出尿液,即尿道括约肌不能控制膀胱排尿,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也是脑卒中病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大部分病人在患脑血管意外后发生又称卒中后尿失禁.据报道,脑卒中存活者尿失禁的发生率为44%~69%[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使用导管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目前尚无针对卒中后尿失禁的特效药物,多以综合治疗护理为主.我科自2007年1月起对301例尿失禁患者根据性别不同分别采取保鲜袋、接尿器、纸尿裤、更换尿布等不同的处理办法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明显差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病例:男性,39岁。因患直肠癌行腹会阴联合直肠肛管切除术(Miles 氏手术),留置导尿管于术后第5天脱出。当患者排尿时见尿流不连续,且不能自主控制,随后有尿失禁现象,考虑为手术创伤引起的膀胱机能障碍。准备再次留置导尿,因患者拒绝而  相似文献   

8.
曾龙英 《家庭护士》2009,7(14):1227-1228
[目的]探讨脑卒中伴尿失禁病人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58例脑卒中尿失禁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定时放尿、膀胱冲洗、导尿管护理.观察组采用个体化的放尿,积极预防导尿管伴随的尿路感染,给予盆底肌训练指导和护理干预,观察3 d、7 d、14 d、21 d、28 d不同时间病人排尿功能的恢复及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自控排尿能力改善,导尿管伴随尿路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脑卒中伴尿失禁病人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病人自控排尿能力的恢复,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经常因排尿失去控制或意识丧失而出现排尿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等临床症状。为帮助患者排尿、确保局部皮肤清洁,临床通常留置尿管,但部分患者因留置尿管时间长而发生尿液渗漏、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研究[2-3]表明,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留置尿管患者的漏尿情况,缓解患者的痛苦,改善护理质量。本研究对神经内科留置尿管患者实施相关护理干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小便障碍在神经科住院患者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部分患者因病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1],部分患者因肢体瘫痪行动不便,部分患者则由于意识障碍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出现小便失禁.因而如何解决患者的排尿问题是神经科医护人员经常要面临的难题之一.临床上有采用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的方法,但在护理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尿道损伤、尿路感染、膀胱尿道括约肌松弛无力、膀胱萎缩等并发症的出现[2-4],甚至部分患者因炎症、瘢痕形成长期不能拔管.假性尿器和男性尿壶的使用则可能引起阴茎皮肤粘膜损伤.而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采用保鲜膜制成的尿袋能成功接尿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戚丽 《护理研究》2003,17(6):354-354
在医院病房里护士通过为病人换尿垫、定时排尿等方法使尿失禁病人得到很好的护理。然而 ,这些病人一旦回到家里 ,无论是病人还是看护者都会感到尿失禁很难处理。因而护士应对病人进行排尿自制力的评估和相关知识的教育 ,以保证护理的连续性。1 尿失禁的研究现状  中风病人常常伴有尿失禁 ,而尿失禁的出现往往提示预后不良。有研究显示 32 %~ 79%的住院中风病人可发生尿失禁[1] 。有研究显示 ,首次中风病人发生尿失禁的情况 :初次评价时有尿失禁 40 % ,在 3个月时有尿失禁 19% ,1a时出现尿失禁15 % ,2a后伴有尿失禁 10 % [2 ] 。这些尿…  相似文献   

12.
尿失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血管病早期、恢复期的尿失禁患者可部分恢复排尿控制,但仍有12%—19%的尿失禁持续存在[1],造成持续性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电刺激盆底肌群是非侵入性治疗尿失禁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对卒中后96例尿失禁患者进行阴道、肛门内电刺激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和尿动力学评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尿失禁患者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尿失禁的恢复对脑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以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两周内有尿失禁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人口特征、脑卒中危险因素、最初脑卒中严重性(眼球运动障碍、失语、吞咽困难、意识状况),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及简易精神状态测定(MMSE);3个月后随访,调查尿失禁恢复情况及功能康复情况(OHS),根据尿失禁的预后把患者分为两组:恢复自主排尿组和持续尿失禁组,并对两组患者以上各方面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小于或等于9分的患者比评分10~15分的患者3个月后持续尿失禁的可能性大[OR=20.93;95%C1(4.32,101.36)];有认知功能缺损的患者3个月后恢复自主排尿的可能性小[OR=14.19;95%C1(3.81,52.80)]。3个月后生活不能自理者,在恢复自主排尿组18例(21%,18/86),持续尿失禁组24例(80%,24/3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33.60,P&;lt;0.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严重意识障碍、认知功能缺损是尿失禁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持续尿失禁的脑卒中患者3个月后生活多不能自理。  相似文献   

14.
1995年以来丹东市第二医院收治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32例,表现为尿潴留28例,急性尿失禁4例。采用电刺激及骶部药物注射等治疗,并配合膀胱训练使部分患者排尿功能得到改善,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患者共32例,男30例,女2例,年龄54~72岁,平均62.4岁。脑出血28例,蛛网膜下出血4例。表现为尿潴留的28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5例合并有前列腺增生。表现为尿失禁男女各2例。均为脑卒中急性期平稳度过后,拔除Foley's管后仍有尿潴留或出现急迫性尿失禁者。1.2方法对拔除尿管仍不能自主排尿的患者先行前列腺等检查,其中5例合并有前列腺增生…  相似文献   

15.
·三言两语·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行电切术拔除导尿管后常出现尿失禁的并发症。对这一类病人,我们采取的措施是①指导患者行盆底肌群练习如作提肛动作,每次训练作20~30次,每日3次;②尽量控制排尿次数,定时排尿;③嘱患者排尿时有意中断尿流。上述锻炼可循序渐进。我们指导和督促35例拔管后尿失禁患者坚持练习,数日后均恢复正常排尿  相似文献   

16.
<正>1病例介绍病人,47岁,骨盆骨折1年,诉勃起功能障碍并排尿不能控制,每24h使用尿垫约3块或4块,经尿道造影、尿流动力学检查和夜间阴茎勃起试验诊断为:尿道狭窄合并真性尿失禁(重度),勃起功能障碍。首先,予以经尿道尿道狭窄切开术,3个月后复诊做尿道造影,排除尿道狭窄后行"经会阴途径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AMS800),术后6周复诊激活人工尿道括约肌,病人尿控良好,仅在剧烈增加腹压时有1滴或2滴尿液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排尿功能紊乱的治疗。【方法】分析临床PD合并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共62名,其中55例出现急、慢性尿潴留者,均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根据病情及部分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结果】留置尿管患者24例,其中拔除尿管后经口服α1-受体阻滞剂坦索罗辛可逐渐恢复自行排尿者17例,7例不能自行排尿患者采取清洁间歇性自家导尿术;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15例,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13例;采用外部集尿器方法10例。【结论】排尿功能紊乱是PD患者常见并发症,其治疗措施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老年男性帕金森病患者排尿障碍症状须警惕前列腺增生合并的出口梗阻。  相似文献   

18.
崔颉 《护理研究》2008,22(3):264
尿失禁是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多数为男性病人.临床上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长期卧床、脊髓损伤、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脑血管病)、长期昏迷、语言失调、高位截瘫及老年男性病人的小便失禁,大多数采取导尿来解决,但导尿有一定的副反应.可破坏尿道黏膜屏障,气囊导尿管导尿时,如插入深度不够就扩张囊袋,则会引起后尿道损伤;尿管过粗,也会增加对尿道及膀胱的刺激;尿管过细,则发生尿外溢或脱管等.另外,长期留置导尿管也可导致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9.
崔颉 《护理研究》2008,(1):264-264
尿失禁是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多数为男性病人。临床上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长期卧床、脊髓损伤、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脑血管病)、长期昏迷、语言失调、高位截瘫及老年男性病人的小便失禁。大多数采取导尿来解决,但导尿有一定的副反应。可破坏尿道黏膜屏障,气囊导尿管导尿时,如插入深度不够就扩张囊袋,则会引起后尿道损伤;尿管过粗,也会增加对尿道及膀胱的刺激;尿管过细,则发生尿外溢或脱管等。另外,长期留置导尿管也可导致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仿生学尿袋在脑卒中排尿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提高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排尿障碍需要留置尿管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康维抗返流尿袋引流尿液,日间每3h开放夹闭器1次排放尿液,夜间每4h开放夹闭器1次排放尿液,实验组患者使用OT-U仿生学尿袋引流尿液,设置尿袋泄压阈值,当膀胱内压超过35 cm H_2O时膀胱内尿液自行泄压流入尿袋。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拔尿管后首次排尿时间、自行排尿、再次置管率、溢尿发生率、尿路感染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再次置管率、尿路感染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再次置管率、尿路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各项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仿生学尿袋在脑卒中排尿障碍留置尿管患者中应用,能有效促进膀胱功能训练,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拔管后再次置管及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