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把心理疗法归结为情志相胜治病的原则,早在2000年前就提出“悲胜怒、喜胜悲、恐慌胜喜、思胜恐、怒胜思”这一七情相胜治病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五行相胜法是中医学中一种古典的情感控制方法,这种方法以五行配七情,合五脏:运用五行相克的关系,通过以情胜情(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方法从而达到控制过度情感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不少中医文献中有所记载,但后来并没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对这一方法有关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浅谈张子和的情志疗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国泰 《光明中医》2000,15(6):38-39
张子和继承祖国医学心理治疗的法则 ,在治疗精神情志疾病方面有独到之处 ,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今仍有其实用价值。1 发展情志疗法早在《内经》时代就形成了中医情志疗法的雏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怒伤肝 ,悲胜怒 ;喜伤心 ,恐胜善 ;思伤脾 ,怒胜思 ;忧伤肺 ,喜胜忧 ;恐伤肾 ,思胜恐。”《素问·举病论》有百病生于气之说 ,其中“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等诸多论述 ,对张氏的影响颇深 ,他以此为据 ,发扬光大。如对《素问·举痛论》等有关情志过极而导致全身气机失调的…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致病因素无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调、过度劳倦等。七情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当某些特殊因素致情志太过就会损伤脏腑功能气机而致病,故有“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惊伤肾”以及“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泄、惊则气下”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喜胜忧、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悲胜怒”,此乃中医总结出的一套以情治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了解病人的情志变化,并运用七情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的理论采取以情胜情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现就七情变化及其辨证…  相似文献   

5.
早在我国古代文献《左传》中,就载有名医文挚关于以怒胜思的著名医案。至《黄帝内经》时期,又按五行规律系统阐述了五志相胜学说,即: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这就是中医心理疗法的具体法则。临床中我们将该法则试用于精神分裂症之治疗,获效满意。今详、略各举一例,并述心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对于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情志调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家庭病床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现谨就家庭病床中有关情志、饮食、气象等方面的中医护理工作浅谈个人意见如下:一、情志护理中医讲七情致病,素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还有一套“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的方法,认为“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所以在家庭病房的护理中,尤其是对一些因“所愿不遂”或焦虑过度引起的病症,如心悸怔忡、不寐、脏躁、肝郁等,要特别强调精神护理。  相似文献   

8.
情志调节保健的基本法五神脏调节学说是以上述情志论为基础,其核心论点是情志相胜,更相为治,及抑情预治。情志相胜,是指有意识地诱导一种情志,并使其产生调整或抑制所存在的不良或偏离情绪效果的过程。如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胜”体现为制约或调控的关系或作用。更相为治,是指有目的地努力改变或调整自身情志及行为,以达到养心调神、心身健康的效果。因此中医提出“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少”即为“不要”或“不再”。抑情预治则意指顺应地保持良好的情…  相似文献   

9.
七情异常可产生不同类型的疾病,以喜、怒、忧、思、恐等为例。《黄帝内经》中的移精变气法是中医治疗情志病的主要方法,分为五志相胜、气机相胜两类,前者有怒胜思、思胜恐等5种具体方法,后者有思则气结以喜缓之、怒则气上以喜缓之等5种。文中还以古时情志致病案例及治病验案为证,以探讨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情志,在中医学中是七情五志的统称。七情的具体内容,儒家指喜、怒、哀、惧、爱、恶、欲;道家指喜、怒、忧、悲、好、憎、欲;佛家指喜、怒、忧、惧、爱、憎、欲;而中医学则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各家称谓虽有所不同,但都泛指人的全部情志变化。五志,是指中医学按五行归纳后的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  相似文献   

11.
情志调节保健的基本法 五神脏调节学说是以上述情志论为基础,其核心论点是情志相胜,更相为治,及抑情预治。情志相胜,是指有意识地诱导一种情志,并使其产生调整或抑制所存在的不良或偏离情绪效果的过程。如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胜”体现为制约或调控的关系或作用。更相为治,是指有目的地努力改变或调整自身情志及行为,以达到养心调神、心身健康的效果。因此中医提出“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少”即为“不要”或“不再”。抑情预治则意指顺应地保持良好的情绪水平或乐观自在,也可达到避免情志过伤,防病健体的效果。此即所谓“智者乐。仁者寿”之说,其“智”意为豁达,“仁”意为善良。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常见于长期伏案,使颈部长时间固定于一种姿势的人群。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年龄有逐渐下降趋势,发病人群逐渐增多,因此颈椎病的防治非常重要。现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如何做好颈椎病病人的护理浅谈如下。1情志护理中医理论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并且认为“恐胜喜,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这就是说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终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情志异常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所以,在颈椎病病人的护理中,情志的护…  相似文献   

13.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中医学对七情的定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怒喜思悲恐”,揭示了情志的产生。自古以来各代医家都对七情致病有所重视,而“怒”在七情致病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怒”导致了多种疾病的发生,消渴病与其关系密切。现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1.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作“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并不使人致病,但当发生突然、剧烈、持久的情志刺激时,七情可致机体气血逆乱而出现疾病。  相似文献   

15.
“胜治”之说 ,始见《内经》,“帝曰 :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 :此寒气之肿 ,八风之变也。帝曰 :治之奈何 ?歧伯曰 :此四时之病 ,以其胜治愈也”。原文这一提法 ,即是针对病因相胜而治。如王冰译此时注“胜 ,谓胜克也 ,如金胜木 ,木胜土 ,土胜水 ,水胜火 ,火胜金 ,此则相胜也。”张志聪注“以胜治之者 ,以五行气味之胜而愈也。”等 ,都说明了用相克去战胜、制伏之意。关于情志治疗 ,《内经·五运行大论》提出了“悲胜怒”、“恐胜喜、“喜胜忧”、“思胜恐”等 ,就笔者个人理解 ,可将其原理变为 :“以情胜情”,这就是有意识地用一…  相似文献   

16.
略论以情胜情疗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以情胜情疗法的基本概念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医的以情胜情疗法始载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明确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对此,王冰在注释《素问*五运行大论》时说:"怒则不思,忿而忘祸,则胜可知矣.思甚不解,以怒制之,调性之道也.”由此可见,以情胜情疗法,是一种以某种情志活动,去控制另一种情志活动,从而达到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病方法.以情胜情疗法,用于治疗心理疾患乃至心身疾病,具有药物疗法和针灸疗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吴琨在《医方考》中所言:"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  相似文献   

17.
论七情致病中“思所伤”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情志学说是中医病因学与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整体观“形神一体”的具体体现,它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7种: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中医学认为,七情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形成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七情之中,脾主思是最为关键的一个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8.
<正>笔者通过对慢性病患者行中医情志护理的观察,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如下。1中医情志的内涵中医重视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变化,这些因素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归纳为五志(怒、喜、思、悲、恐),后延伸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作为人精神的外在体现,虽不是直接的致病因素,但是如果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则可以引起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导致脏腑经络各项功能的失常,引发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  相似文献   

19.
美国心理学家墨菲认为世界心理学的故乡是中国。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的心理学思想。中医的心理学思想和中医情志密不可分。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五志为怒、喜、思、悲、恐,合起来即为情志。本文试图通过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的情绪相关论点、基本情绪理论、神经生物学基础及情绪的相生相克3个方面对中医情志的概念、中医情志与基本情绪的关系、中医情志的生理基础及生克制化关系进行现代神经心理学阐释。通过对情志的神经体液机制分析,探讨中医情志生克关系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七情”乃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精神活动在情志方面的表现。情志与人体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对临证有指导意义,对久治不愈的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