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卵巢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端粒酶活化作为卵巢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PCR)技术检测36例卵巢组织,包括17例卵巢恶性肿瘤及其盆腔相关组织、淋巴结,4例交界性肿瘤,10例良性肿瘤,5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恶性肿瘤组织中阳性率为88.2%(15/17),弱阳性(+)者3例,中等阳性( )4例,强阳性( )者8例;4例交界性肿瘤阳性率75.0%(3/4),均为弱阳性( );10例卵巢良性组织中阳性率为10.0%(1/10),为弱阳性( );5例正常卵巢组织全部为阴性。统计学分析表明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卵巢恶性肿瘤、交界性肿瘤与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卵巢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组织分化、分期均无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卵巢恶性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端粒酶活性检测有可能成为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同时对卵巢恶性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的判定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梁红  方焱 《洛阳医专学报》1999,17(3):164-165
目的 利用微孔板反向杂交法对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加以改进,建立一种快速、简便、量人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方法将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与微孔板交法相结合,并采用蜡珠包埋活性酶及引物的方法,使TRAP反应单管一次完成。结果 与TRAP法相比,该方法检测鼠骨髓瘤细胞株的敏感为10个细胞,检测肝癌来阳性酶及引物的 经RNase处理及加热处理的细胞和标本及正常细胞均呈阴性。结论 应用该方法可简便、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微孔板反向杂交法对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加以改进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量化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方法 将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与微孔板杂交法相结合 ,并采用蜡珠包埋活性酶及引物的方法 ,使TRAP反应单管一次完成。结果 与TRAP法相比 ,该方法检测鼠骨髓瘤细胞株的敏感性为 10个细胞 ,检测肝癌标本为阳性 ,经RNase处理及加热处理的细胞和标本及正常细胞均呈阴性。结论 应用该方法可简便、快速检测端粒酶活性 ,1日内完成并可单人份操作 ,对临床试剂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胃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ELISA法检测了51例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的端粒酶活笥表达。结果:51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48例(94.1%),癌旁组织为17例(33.3%),远端正常胃组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是特异较强的恶性肿瘤其因标志,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肿瘤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组织以及同组织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结合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TRAP -PCR -ELISA)半定量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 12例甲状腺癌、12例甲状腺腺瘤、8例甲状腺增生性结节、12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及其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甲状腺癌组织及其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腺瘤、增生性结节和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细针穿刺标本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和阳性率 (P <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甲状腺癌中高度表达提示其可能是一个特异性较强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标记物 ,甲状腺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手术前鉴别诊断甲状腺瘤的良恶性 ,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方法,对46例病理诊断为良、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及病灶周围组织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25例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全部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100%;1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灶周围组织中,11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61%;21例病理诊断为良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中,3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弱阳性。提示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肺癌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端粒酶能否作为肺癌诊断的一具肿瘤标志物。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34例人肺癌手术标本(包括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各34份,28个相应淋巴结)的端粒酶活性。另有肺囊肿、肺炎性假瘤各3例作为对照。结果 88.3%(30/34)的肺癌癌组织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全部阴性。结论 端粒酶可以作为肺癌诊断的一人肿瘤标志物,改良的银染TRAP法成本低,污染少,有  相似文献   

8.
人类恶性肿瘤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端拉酶在人类常见恶性肿瘤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及PCR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人胃癌11例,结肠癌14例,肝癌4例,乳腺癌9例及其相应的38例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38例肿瘤组织中,有31例端粒酶呈阳性(81.6%);38例癌旁组织中,有8例阳性(21.1%)。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的均与肿瘤临床病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癌旁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的表达 ,以探讨端粒酶活性对恶性肿瘤检测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分析法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assay ,TRAP)检测 87例恶性肿瘤和 4 7例对照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 85 .0 6 % (74 / 87) ,明显高于对照组织 ,(P<0 .0 1) ;端粒酶活性与组织类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与对照组织相比 ,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明显升高 ,端粒酶活性可能作为恶性肿瘤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端粒酶活性测定对膀胱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银染色法,对54例膀胱癌组织及尿沉渣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并与对照组及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达89%;尿沉渣的阳性率达81%,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为46%。尿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尤其在肿瘤早期差异更为显著。结论: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尿沉渣端粒酶活性测定阳性率高、特异性好,且各级膀胱癌之间无明显差异,可以替代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肾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TRAP法对 32例肾细胞癌组织及正常肾组织和可疑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同时了解其与临床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32例肾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强阳性 17例 ,阳性 12例 ,阴性 3例 ,阳性率 91% ;32例正常肾组织中端粒酶弱阳性者仅 2例 ,阳性率 6 % ;可疑癌旁组织阳性者 6例 ,阳性率 19%。三组端粒酶活性比较 ,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肾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出率高 ,特异性强 ,无假阳性和假阴性。提示端粒酶活检测可作为判断肾肿瘤恶性程度的标记物 ,并可能成为判断肾肿瘤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大鼠正常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及意义 ,采用TRAP结合液闪计数法定量测定了成年SD大鼠大肠粘膜、肺脏、肝脏、睾丸及附睾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 :这些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端粒酶活性 ,其中睾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水平最高。说明大鼠正常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并可能与人类正常组织中的调节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的非放射性检测方法。方法将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测定法(TRAP)与微孔板杂交 相结合建立了非放射性检测方法,对3例正常肝组织和4例肝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肝癌组织、瘤旁组织、肝癌凋亡组织 进行检测。结果肝癌组织具有比较高的端粒酶活性,而正常肝组织和瘤旁组织无此酶活性,肝癌凋亡组织端粒酶活性 显著降低。结论 该定量分析方法简单、灵敏、特异性强,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AP ELISA法检测 2 1份卵巢肿瘤组织 (其中恶性 8份、良性 13份 )及 4份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 87.5 0 % ,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的 7.69%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正常卵巢组织阳性率为 2 5 .0 0 % ,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例化疗后复发的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其端粒酶活性呈弱阳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于卵巢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端粒酶在结直肠肿瘤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 方法 应用 TRAP与PCR- EL ISA方法检测 30例结直肠腺瘤 ,4 0例配对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端粒酶活性。应用 SPSS1 0 .0统计软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正常黏膜、腺瘤 <1 cm、1~ 2 cm、>2 cm及癌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 0 ,1 3.3% ,2 5 .0 % ,71 .4 %及 95 .0 % ;端粒酶活性相对水平分别为 0 .0 1 3± 0 .0 0 6 ,0 .0 6 9± 0 .0 89,0 .1 0 2± 0 .0 96 ,0 .35 2± 0 .1 78及 0 .6 5 8± 0 .2 35。从正常黏膜→腺瘤→癌端粒酶阳性率及相对活性水平均逐渐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腺瘤部位及组织学分型无关 (P>0 .0 5 ) ,与腺瘤的大小正相关 (P<0 .0 5 ) ;结直肠癌分化较差 ,Duke's分期较晚的肿瘤端粒酶活性水平较高 (P<0 .0 5 )。 结论 端粒酶激活可能发生于结直肠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 ,并随着腺瘤的增生扩大其表达水平逐步增高直至癌变。端粒酶活性水平可能影响结直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是判断结直肠癌预后有意义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谢敏  张明  张峰  丁义涛 《现代医学》2002,30(5):297-299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肝炎后肝硬化向肝细胞性肝癌转化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 2 7例肝炎后肝硬化 (A组 )、9例肝细胞性肝癌 [癌组织 (B组 )、癌旁肝硬化组织 (C组 )和非癌旁肝硬化组织 (D组 ) ]、5例肝良性肿瘤 (E组 )和 12例正常人 (F组 )的肝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再用半定量法对其活性强度进行评价。结果 B组端粒酶活性高于A组 ,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1) ;A、B、C、和D组的端粒酶活性均高于E组和F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B组和C组间、A组和D组间端粒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肝炎后肝硬化向肝细胞性肝癌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 ,并在肝细胞性肝癌形成后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大鼠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中原位显示端粒酶及其变化。方法 用含 0 .0 5 % 3′ 甲基 4 二甲基氨基偶氮苯的玉米粉喂饲大鼠 12周以制备肝癌模型。组织冰冻切片酶催化端粒延伸 PCR(原位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正常肝细胞、胆管细胞以及汇管区细胞一般均阴性。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病变中一小部分肝细胞呈弱阳性 ,间质内增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端粒酶活性较强 ,增生的胆管细胞和结节状增生肝细胞显示弱至中等强度酶活性。不典型增生的胆管细胞及肝细胞内可见较强的酶活性。肝细胞性肝癌和胆管细胞性肝癌中绝大部分癌细胞可见端粒酶表达 ,但强弱不一。上述端粒酶活性一般位于细胞核内。结论 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活性逐渐增加提示该酶对肿瘤细胞获得永生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逆转录酶在原发性结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