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去整合素DTY29对体外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及体内兔眼品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抑制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1)体外:将36孔板分为a对照组、b、c、d实验组,每组9孔,培养人品状体上皮细胞,细胞划痕后各组依次加入培养液、0.08μmol/L、0.4 μmol/L和2μmol/L浓度DTY29,于0h、6h、12h、24 h倒置显微镜拍照并测量划痕宽度; (2)体内: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实验组:B、C、D组,每组9只兔.术前均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右眼均行透明晶状体皮质超声乳化吸除术,术毕A组前房注入林格氏液0.2 mL,B、C、D组分别注入10 μmol/L、20 μmol/L和40 μmol/L DTY29溶液0.2 mL,术后观察角膜、前房、瞳孔、囊膜浑浊及眼底情况.结果 (1)体外细胞划痕实验:6h、12h、24 h划痕宽度比较,a组较b、c、d组均明显缩小(P<0.05); (2)角膜内皮细胞丢失A、B、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B、C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 (3)A、B组术后1~3 m均有后发性白内障发生,但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未发生后发性白内障; (4)各组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DTY29体外或体内均能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其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在活体内,高浓度DTY29对角膜内皮细胞具有破坏作用,暂未发现其对眼内其他组织造成明显影响,证明低浓度下用药的安全性;最适宜的用药浓度可能在10 μmol/L-20 μmol/L之间,其眼内用药安全性和最适宜浓度仍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维甲酸(RA)纳米粒滴眼液对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及对兔眼的毒性作用。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A、B、C 3组,进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术后滴3 0 0 μg·ml-1的RA纳米粒滴眼液,C组术后滴70 0 μg·ml-1的RA纳米粒滴眼液。术后观察12周,行后囊膜混浊(PCO)评分及照相,比较各组晶状体PCO情况;光镜观察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情况并观察药物的毒性作用。结果:术后12周A、B、C组发生PCO的眼数分别为10、6、4眼。B组和C组PCO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 <0 .0 5 ) ,两用药组之间PCO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 .0 5 )。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A组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较B组和C组明显,各组虹膜及睫状体均未出现慢性炎症反应。结论:RA纳米粒滴眼液能有效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无明显毒性,并且使用方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晶状体囊袋内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5-氟尿嘧啶预防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晶状体囊袋内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本科室收治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18例(651眼),术中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晶状体囊袋内分别注入含有或不含有不同抗代谢药物的甲基纤维素溶液0.5 mL.所有患者完全随机法分为4组:实验组155例(157眼)注入含有0.2 mg/mL丝裂霉素C(MMC)、12.5 mg/mL 5-氟尿嘧啶(5-FU)的甲基纤维素溶液;空白对照组173例(194眼)仅注入甲基纤维素溶液;MMC对照组145例(151眼)注入含有0.2mg/mL MMC的甲基纤维素溶液;5-FU对照组145例(149眼)注入含有12.5 mg/mL 5-Fu的甲基纤维素溶液.5 min后用灌注液置换晶状体囊袋内的药物并在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术眼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生长情况,眼内压变化及晶状体前、后囊膜混浊情况,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情况无明显差异,术前后眼内压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6个月及以上的患者中,实验组、空白对照组、MMC对照组、5-FU对照组患者晶状体前囊混浊发生率分别为11.83%(11/93)、57.65%(49/85)、50.60%(42/83)、52.63%(40/76),晶状体后囊混浊发生率分别为3.23%(3/93)、20.00%(17/85)、10.84%(9/83)、14.47%(11/76),与其他各组比较.实验组晶状体前、后囊混浊发生率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晶状体囊袋内联合应用抗代谢药物能有效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从而预防后发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联合抗代谢药物在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PCO)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在兔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实验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及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仪注入甲基纤维素设置空白对照组;对照组右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0.2mg/ml丝裂霉素的甲基纤维素,左眼晶状体囊袋内注入含有12.5mg/ml 5-氟尿嘧啶的甲基纤维素。部分动物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手术后对动物进行1~12个月临床观察,对不同阶段进行晶状体囊膜组织和人工晶体病理学检查、晶状体囊膜平片检查及人工晶体电镜扫描。结果 空白对照组在手术后2周出现后囊膜混浊,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PCO明显加重;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发生不同程度PCO,而实验组观察12个月,未见PCO发生。结论 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能有效杀伤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晶状体赤道部生发区细胞,较单一抗肿瘤药物更可靠预防PCO的发生。晶状体囊袋内联合抗肿瘤药物可能为解决预防人类PCO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很多研究证实晶状体上皮细胞表面表达多种整合素,其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移行、增殖以及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整合素的表达,可减少白内障术后的后囊膜混浊,达到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目的。本文就整合素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及导致后发性白内障的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三氧化二砷抑制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从研究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入手,探讨术中水分离时应用三氧化二砷对兔术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对兔眼的毒性作用.方法 在兔晶状体囊外摘除术中,用1ml不同浓度的三氧化二砷(2 μmol/L、4 μmol/L、8 μmol/L)在晶状体囊袋内进行水分离,使其直接短暂作用于晶状体上皮细胞.术后随访12周,进行术眼裂隙灯检查、观察眼内压变化及角膜内皮细胞差异,检测术后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对三氧化二砷抑制兔术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2周用药组兔眼未出现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eation,PCO).术后4周用药组兔眼的PCO明显比对照组眼轻,且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减轻.中、低浓度组兔眼的术后炎症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元明显差异;高浓度组兔眼术后早期出现轻微的毒性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对照组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较用药组明显.结论 ①在活体兔中,三氧化二砷有效地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可延缓和防止PCO的形成;②三氧化二砷对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有浓度依赖性;③兔晶状体囊袋内应用2~8 μmol/L的三氧化二砷对角膜内皮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是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剂量浓度. 相似文献
7.
8.
晶体囊袋内应用儿茶素防治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研究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入手,探讨术中水分离时应用儿茶素对兔术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对兔眼的毒性作用。方法:在兔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用1m l不同浓度的儿茶素(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在晶状体囊袋内进行水分离,使其直接短暂作用于晶状体上皮细胞。术后随访8周,进行术眼裂隙灯检查、观察眼内压变化及角膜内皮细胞差异,检测术后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对儿茶素抑制兔术后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2周用药组兔眼未出现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术后4周用药组兔眼的PCO明显比对照组眼轻,且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减轻。中、低浓度组兔眼的术后炎症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高浓度组兔眼术后早期出现轻微的毒性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对照组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较用药组明显。结论:①在活体兔中,儿茶素有效地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可延缓和防止PCO的形成;②儿茶素对晶体上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有浓度依赖性;③兔晶状体囊袋内应用50-200μmol/L的儿茶素对角膜内皮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是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IL-1ra抑制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IL-1ra(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IL-1等炎性细胞因子及后囊膜混浊的影响。方法 哈白兔4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单纯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结膜下给药组,前房内给药组分3组,25μg/ml、50μg/ml、100μg/ml。术前、术后3天、7天、14天、28天取泪液,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1、IL-2、IL-6、TNF-α含量。分别于术后4周、8周应用裂隙灯照相观察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情况。结果 对照组兔泪液中IL-1、IL-2、IL-6、TNF-α含量在术后3天、7天、14天较术前增高。给药组术后3天、7天、14天IL-、IL-2、IL-6、TNF-α的水平较术前不同程度增高,但峰值明显降低。各组泪液中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于术后28天基本恢复到正常。给药组后囊膜混浊在术后8周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IL-1等细胞因子作为炎症介质在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后发性白内障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发性白内障是目前白内障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术后残留及脱落在晶体后囊上的上皮细胞增殖和移行 ,并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 ,而导致晶状体后囊混浊[1] 。其发病率可达 2 0 %~ 5 0 % ,多数患者需再次手术或行激光后囊切开术。以致增加了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继发性青光眼及人工晶体激光损伤等并发症的危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从手术技术的改进、人工晶体的设计、处理和药理学方面来防治后发性白内障。1 白内障手术技术的改进最初认为开罐式截囊可除去更多的晶状体上皮细胞 ,减少其增殖、移行 ,从而可使后囊混浊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兔眼的解剖特点及制作后囊膜混浊模型的方法。方法:测量新西兰兔30只(60只眼)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球轴长度。每只兔随机选取左眼或右眼进行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手术中的乳化功率、时间等参数进行统计。观察术后并发症和后囊膜混浊的形成情况。结果:30只兔60只眼的平均前房深度是2.39±0.24mm,平均晶状体厚度是6.61±0.26mm,眼球轴长度是15.17±0.40mm。30只兔眼均顺利进行了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未发生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乳化平均功率15.43%±4.31%,平均时间91.19±21.78秒。术后1个月后囊膜混浊开始形成,术后3个月每只眼都形成了明显的后囊膜混浊。结论:利用兔进行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作为研究后发性白内障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黄瑾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3):259-262
目的: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兔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20只兔眼,体外模拟白内障手术,并游离晶体囊袋,固定于硅胶环上,置含10%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3周。分别用相差显微镜和光镜观察不同培养时期后囊上LECs的生长情况。结果:经过2~3天的潜伏期,LECs开始从囊袋赤道部长出,并在后囊上延伸。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约6~8天可完全覆盖后囊。培养后期,后囊上细胞层次增多,囊膜出现明显皱褶,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皱褶的数量和长度逐渐增多,囊袋光散增加,后囊张力亦明显增强。组织学可见薄层均质红染的后囊膜上被覆一层或多层排列紧密、核深染胞浆丰富的LECs。结论:应用这种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体内ECCE术后的多种变化,有助于更深一步探讨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为有效地探讨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is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 of modern cataract surgery.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150 patients (150 eyes) out of which 50 eyes each underwent cataract surgery by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and phacoemulsification technique. On postoperative follow up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and Neodymium: Yttrium Aluminium Garnet laser capsulotomy rate was evaluated.Result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ess (p=0.03) in eyes which had undergone phacoemulsification as compared to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However capsulotomy rat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fter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surgical techniques of cataract surgery.Conclusion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following cataract surgery can be minimized by the use of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and phacoemulsification.Key Words: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Capsulorrhexis, Hydrodissection 相似文献14.
目的: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免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20只兔眼,体外模拟白内障手术,并游离晶体囊袋,固定于硅胶环上,置拿10%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3周。分别用相差显微镜和光镜观察不同培养时期后囊上LECs的生长情况。结果:经过2-3天的潜伏期,后囊周边部开始出现LECs,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约6-8天可完全覆盖后囊。组织学可见均质红染的后囊膜上被覆一层或多层排列紧密,核深梁胞浆丰富的LECs。结论:应用这种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体内ECCE术后的多种变化,有助于更深一步探讨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并为筛选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15.
wangwenying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1,124(24)
目的 对幼兔眼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囊袋和前房内用药,观察姜黄素对超声乳化摘除术动物模型术后晶状体后囊混浊有无抑制作用。方法 健康1月龄新西兰白兔75只,随机分为3组,随机选取一眼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前囊环形撕除后,分别用平衡盐溶液(A 组),羟丙基-β-环糊精(90μg/ml,B 组),姜黄素- 羟丙基-β-环糊精(123μg/ml,C组)各0.6ml液体行水分离。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手术结束前从辅助切口向前房内注上述液体各0.4ml。术后连续观察角膜水肿程度,前房内反应,后囊膜混浊程度,术后2月散瞳照相记录。术后3天每组取6只兔,全眼球包埋进行HE染色及TUNEL染色,光镜下观察。术后7天、1月和2月分别对其余标本行HE染色,观察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术后C组角膜水肿消退较快,与A组及B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C组前房渗出消退较A组快(P<0.05),C组与B组之间、A组与B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后囊膜出现混浊的时间A、B 、C 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月,C组后囊膜混浊程度较轻,与 A组、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术后3天各组赤道部见上皮细胞聚集。TUNEL染色A组、B组、C组均可见少量晶状体上皮凋亡细胞。术后1月A组、B 组、C 组均可见囊袋赤道部有不等量透明皮质出现和上皮细胞增殖,以A组和B组明显。术后2月,A 组和B 组可见大量皮质增生,晶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迁徙并在局部增殖集聚,于前囊下重新排列,C组亦可见类似皮质增生,但增生程度较A组或B组轻。
结论 姜黄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幼兔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术后后囊膜混浊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1β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反义寡核苷酸脂质体(ASODN)对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方法:30只兔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单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为对照组,手术时前房注入单纯脂质体为liposomes组,注入ASODN为ASODN组。定期抽房水,采用酶联免役吸附实验检测房水IL1β的含量,定期进行临床观察。术后3个月用光镜观察晶体后囊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17d房水IL1β的浓度,ASODN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3个月ASODN组晶体后囊透明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晶体后囊前覆盖一层晶体上皮细胞,ASODN组晶体后囊前无明显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结论:IL1βASODN可能能够有效抑制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术中处理方法。方法 2003年12月-2006年12月25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处理及术后视力进行分析。25例后囊膜破裂中,20例(80%)发生于乳化晶状体核时,4例(16%)发生于吸除晶状体皮质时,1例(4%)发生于植入人工晶体时。发现后囊膜破裂时立即停止操作,防止核下沉,接着扩大切口,娩出晶状体核。经及时处理后,25例均一期植入人工晶体。结果 术后3个月随访:视力〉0.5的10例(40%),0.3-0.1的14例(56%),〈0.1的1例(4%)。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经过正确处理.仍可获得良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作者施行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发现的106例后囊破裂的原因,临床特征及水中处理进行了分析.其中外伤性白内障的22例术前已存在后囊的裂孔,多是由穿通性眼外伤所致.裂孔的边缘较厚,在晶体皮质抽吸过程中无扩大和玻璃体的脱出,并顺利植入了后房人工晶体.另外84例为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术中新鲜形成的后囊破裂,其边缘较薄,术中有扩大的趋势,其中47例(56%)经处理后植入了后房人工晶体.术中后囊破裂的主要原因是机械性损伤.本文对后囊破裂的术中处理,粘弹性物质及玻璃体切割在术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后囊混浊是影响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常见并发症。本文对正常及白内障晶体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训,观察体外培养的晶体上皮细胞的生物学以及组织学变化。应用5-氟脲嘧啶,高三尖杉酯碱及骆驼蓬碱对组织培养的晶体上皮细胞进行药物抑制试验。结果显示人类晶体上皮细胞在体外生存能力有限,体外的生存能力与供体的年龄成负相关。高三尖杉酯碱及骆驼蓬喊可有效地抑制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繁殖,同时根据培养的晶体上皮细胞生长特性的观察,作者建议使用边缘光滑的撕囊术,以降低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