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1989年采用背阔肌皮瓣、腹股沟皮瓣、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腓肠肌内侧头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感染创面1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2岁。伤情:足背部伤1例,踝部伤3例,小腿伤6例;火器伤3例,交通事故伤7例;并发骨折9,例其中多发性骨折6例。修复方式:带血管蒂游离组织移植修复3例,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内踝及跟部1例,带蒂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转移修复胫前上段软组织缺损4例,胫后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踝部2例。  相似文献   

2.
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玲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529-1530
我院应用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3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4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收治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8~70岁,均外伤引起。组织缺损部位:以小腿前外侧较多共20例,小腿前内侧6例,足踝部7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最大10cm×18cm,最小3cm×4cm。应用邻近带筋膜蒂皮瓣、肌皮瓣修复24例,带血管蒂岛状皮瓣2例,背阔肌皮瓣5例。  相似文献   

3.
毕智勇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2):1003-1003
四肢创伤后所致创面的修复是一种尽量保全肢体完整与功能的技术 ,现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 1带蒂岛状皮瓣移植3例 :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同侧足跟部皮肤缺损1例 ;足心岛状肌皮瓣修复同侧足跟部皮肤缺损1例 ;旋髂浅动脉皮肤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例。前2例成活 ,后1例缺血坏死。1 2交叉皮瓣移植共3例 :锁骨下皮瓣移植修复对侧手指撕脱创面1例 ;腹壁皮瓣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1例 ;交腿皮瓣修复对侧皮肤缺损1例。3例均成活 ,后1例于皮瓣成活后在近2年时间内又逐渐吸收。1 3邻近皮瓣 :运用同侧指腹“V—Y”推移皮瓣…  相似文献   

4.
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8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指固有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指动脉终末背侧支逆行岛状皮瓣、指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示指背岛状皮瓣、掌背皮瓣、邻指皮瓣、腹部超薄皮瓣及游离拇甲皮瓣等8种皮瓣修复76例手指软组织缺损。结果手指外形和功能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结论这些皮瓣均适宜手指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唐宗联  陈从云 《云南医药》1999,20(6):449-449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多因严重创伤或者烧伤所致,治疗难度大,修复较困难。自1990年以来,我科应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足跟部深度烧伤致足跟软组织缺损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5例均为男性,年龄21~58岁,平均28岁。1例因昏倒后火焰热力烧伤。其余4例均为高压电烧伤,高压电电压为1~35万伏特。伤后手术时间为4~20天,平均9天,其中右足3例,左足2例。5例足跟均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6cm×5cm~8cm×6cm,皮瓣全部成活,功能良好。手术方法 手术在用止血带下进行,以足底内侧动脉走行为轴心设计皮瓣,根据需要用美蓝…  相似文献   

6.
段洪  彭俊良 《云南医药》1996,17(5):370-370
带指背神经及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段洪,彭俊良,周立近年来,我们应用带指背神经及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5例7指指腹软组织缺损的病人,获得良好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例病人,男4例,女1例。右手4例6指,左手1例1指。食指2例,中指3例,中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范围广、部位深的复杂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  12例头面部、肢体和阴茎软组织缺损 ,面积最大 2 2cm× 2 0cm ,最小 8cm× 6cm ,分别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旋股外侧血管蒂股前外侧皮瓣、背阔肌肌皮瓣、腓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腓肠内侧头肌肌皮瓣、阴股沟皮瓣、颞筋膜瓣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1例用股前外侧皮瓣吻合移植修复面部缺损 ,因皮瓣与额部头皮小部分脱开 ,部分额骨外露 ,需二次修复外 ,其余病例均一次修复成功。结论 针对复杂的软组织缺损 ,轴行皮瓣或肌皮瓣常为首选的方法 ,且尽量不牺牲供区的主干血管。另外 ,受区创面感染的控制和坏死组织的彻底清除也是修复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自1979年Shanaha报道1例应用足底内侧感觉皮瓣修复足底皮肤缺损以来,国内外相继有类似的报道。我院从1985年始先后为9例因足部溃疡、肿瘤与烧伤造成的软组织缺损患者行足底内侧岛状筋膜皮瓣Ⅰ期修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5例,女4例;年  相似文献   

9.
采用内侧腓肠肌岛状肌皮瓣修复膝部创面5例。散弹枪击伤3例,爆炸伤2例。创面最大10cm×12crn,最小6cm×10cm。用内侧腓肠肌岛状肌皮瓣转移修复膝部伤口,获Ⅰ期愈合,膝关节功能正常。作认为,采用该皮瓣修复膝关节前侧及内侧软组织缺损简便、安全,成功率高,不影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自1989-08始,笔者等应用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和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转位术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8例,效果满意。随访2~6a,情况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6例,女2例;年龄6~59 y。外伤后足跟部软组织缺损3例,外伤后足跟不稳定性疤痕3例,足跟黑色素瘤及交界痣恶变各1例。应用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者5例,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腿皮神经皮瓣及其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皮神经皮瓣及其穿支皮瓣修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其中包括带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11例、带隐神经胫后动脉穿支蒂皮瓣10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18例、带腓肠神经的腓动脉穿支蒂皮瓣3例。结果42例皮瓣中完全成活37例,部分坏死5例,成活后的皮瓣远期随访质地一般比较柔软,带蒂皮瓣一般比较薄,相对容易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小腿远端及足踝部创面修复的皮瓣种类日渐增多,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皮瓣来达到较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带阴囊纵隔血管束的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应用不带阴囊纵隔血管束的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15例。结果 15例一次手术治愈14例,1例术后并发尿瘘,手术成功率95%。结论 不带阴囊纵隔血管束的阴囊纵隔皮瓣血运丰富,成形尿道愈合力强,合并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传统皮瓣与穿支皮瓣在面颌缺损整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行面颌缺损整形手术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原则分为两组,行传统皮瓣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行穿支皮瓣手术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患者皮瓣成活率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6.00%(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供区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皮瓣中心轴线与轴血管垂直线夹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断蒂时间比较P>0.05;两组患者术后外形、语言、吞咽功能良好恢复率比较P>0.05.结论:在面颌缺损整形手术中,传统皮瓣与穿支皮瓣在手术风险、皮瓣存活率、术后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皮瓣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带蒂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翻瓣术治疗唇颊侧牙龈瘤切除术后术区软组织缺损的临 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行手术治疗的唇颊侧牙龈瘤 8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的不同,将行翻瓣术纠正术区软组织缺损的3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行带蒂瓣联合结缔 组织移植术的4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 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比较 2 组术后即刻、术后 3 个月和术后 6 个月的角化龈宽度(KGW)、根面覆盖率 (RC);统计美学效果及患者手术满意度。 结果2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SBI、GI、PD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即刻的KGW显著高于观察组,但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均显著低于观察 组(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R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美学 效果优良率和患者手术满意率均为97.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2%和78.9%(P<0.05)。 结论对仅波及唇颊侧 的牙龈瘤患者采用带蒂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纠正术区软组织缺损效果满意,相对于采用翻瓣术纠正术区软组织 缺损美学效果更好,患者手术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带皮管式蒂胸脐皮瓣在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以腹壁下动脉及其脐旁穿支为营养血管,沿脐与同侧肩胛下角连线方向设计腹部及侧胸皮瓣,在皮瓣蒂设计出分叶皮瓣卷向蒂部成皮管,带带转移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 临床应用18例,3例边缘起水泡,表皮坏死,其余全部存活.肘关节2例,创面关节活动度增加,减少了患者痛苦及功能良好,减少了蒂部创面浸渍溃烂现象.结论 皮管式蒂胸脐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有利于上肢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上肢非创面关节的功能恢复、及带部Ⅱ期断蒂处理.  相似文献   

16.
Primary surgery of cleft lip and palate has dramatically improved with technical and material advances. Some adults who previously underwent surgery still have upper lip deformities or extensive scar, and they are occasionally seen for secondary treatment. We reported a case of unilateral cleft lip patient who had extensive scar involving the central 1/4 of the upper lip, with gross lip and nasal deformity. In this patient, we reconstructed the entire affected upper lip using an Abbe flap and an advancement flap from the lateral lip. This not only improved the upper lip contracture, but also moved the scar to the margin of the aesthetic unit. This removal of the visible scar from central portion of the lip provided a satisfactory aesthetic result. A large V-Y advancement flap from lateral upper lip has several advantages. These are sufficient soft tissue volume, inconspicuous scar in accordance with margin of aesthetic unit, and texture and color match. There is no previous report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 of V-Y advancement flap for secondary lip reconstruction of unilateral cleft lip deformity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晚期喉癌喉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有选择性的16例T3、T4期喉癌患者行垂直侧前位喉次全切除(10例)或水平垂直部分喉切除术(6例),同期采用舌骨肌瓣联合改良会厌瓣进行喉功能重建。结果随访3—5年,3年存活率为87.5%(14/16)、5年存活率为66.6%(6/9),气管套管拔除率为87.5%(14/16),发音功能及吞咽保护功能完全恢复。结论晚期喉癌选择性施行喉功能保全性手术可行,采用舌骨肌瓣联合改良会厌瓣进行喉功能重建能有效恢复喉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分析组织瓣覆盖技术在尿道下裂手术及尿瘘修复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58例尿道下裂手术及尿瘘患者,采用多种组织瓣覆盖技术对尿道和尿瘘内口实施覆盖技术,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甲组尿道下裂27例,8例患者采用局部阴囊推进肉膜瓣法接受治疗,9例患者采用带蒂鞘膜瓣转移法接受治疗,10例患者采用带蒂背侧皮下组织瓣转移法治疗;尿瘘组患者31例,采用局部U形组织瓣法6例,局部X-V皮瓣法18例,带蒂背侧皮下组织瓣转移法7例,研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实施治疗后,对58例患者随访2个月~3年,58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其治疗成功率为96.6%.术后尿道狭窄3例,阴茎曲矫正不满意4例.结论 对尿道下裂手术及尿瘘患者,采用尿道下裂手术及尿瘘修复手术,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实施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2种不同牙龈翻瓣设计(封套瓣与三角瓣)对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临床试验设计,选择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外科门诊患者52例,一侧采用封套式瓣,另一侧采用三角瓣设计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分别采用VAS评分评价术后疼痛,采用患者主观评价指标评价肿胀程度并测量上、下中切牙距离评价开口受限情况。记录患者术后第1、2、7天的肿胀、疼痛、开口受限情况和术后伤口裂开、出血、感染情况。对2种术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1、2、7天2种翻瓣设计对术后疼痛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天三角瓣组面部肿胀较封套瓣组明显(Z分别为2.005、2.017,P<0.05)。术后第1、2天三角瓣组张口受限程度较封套瓣组明显(t分别为2.578、2.410,P<0.05),但第7天2组面部肿胀及开口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疼痛、感染、出血及伤口裂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封套瓣更有利于术后早期并发症控制,但两者远期预后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0.
谢冬庚 《中国当代医药》2012,(5):64+69-64,69
目的对临床采用背阔肌皮瓣技术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的相关应用体会进行总结。方法抽取2006年3月~2011年3月38例患有晚期乳腺癌并出现胸壁大面积损伤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19例。首先分别采用游离植皮技术和游离植皮与背阔肌皮瓣联合的方法对两组进行修复治疗。其次要给予所有的患者以放疗,一般在植皮术后8周后进行放疗,根据患者胸部受累情况选择胸部趋区域对其进行照射。结果 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局部复发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结论在放疗后,采用背阔肌皮瓣与游离植皮技术联合的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