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辉  潘卫三 《中国药师》2008,11(2):167-169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是指通过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前端不释放药物,将药物运送到回盲部后释放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型定位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2.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是通过多种制剂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及小肠内不释放,只有到达回盲部或结肠部位才定位释放药物的一种新型药物控释系统。利用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可将治疗结肠疾病的药物靶向输送至结肠,不仅降低了常规的口服或直肠给药的毒副作用,且能将药物输送至病灶处,可减少给药剂量,提高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同时结肠靶向给药可以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上端被胃肠道酶所降解,提高了多肽、蛋白、疫苗类药物的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 target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OCTDDS))将治疗结肠疾病的药物靶向输送至结肠,不仅降低常规的口服或直肠给药的毒副作用,且能将药物输送至病灶处,减少给药剂量,提高患者的顺应性;还能提高多肽、蛋白等类药物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笔者将近年有关口服结肠给药系统的研究综述如下。1口服结肠释药系统的应用1.1时控给药根据时辰药理学原理,应用药剂手段使药物在一定的时滞后释放,使之与人的生理周期相匹配,可用于治疗哮喘、高血压、心绞痛、消化道溃疡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具有节律性的疾病。结肠靶向给药…  相似文献   

4.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是通过口服给药,在结肠定位释放药物的一类制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结肠输送药物缓慢,缺  相似文献   

5.
果胶及果胶钙在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近端容易产牛病变,如便秘、克罗黑氏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等。常规制剂口服后,药物在到达结肠前就会被吸收进入体循环,无法特异性地作用于病变部位。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口服后药物在上消化道不释放,到回肓部或结肠才开始崩解或溶蚀释放出来,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崔哲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7):2654-2655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释药技术,它可按时间节律释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不良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几种类型及其所使用的材料.介绍并结肠的特殊结构和功能.阐明药物在结肠的吸收和作用机理作一综述。1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近十年来受到药学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它不但可用于治疗结肠炎、结肠癌等局部性肠道疾病,还可通过延迟释药方法用于生理节律疾病的治疗.而且在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吸收上有广阔的前景。短短几年来中,即形成了多种给药类型.并开发了多种靶向性材料。这一给药系统的迅速发展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相似文献   

7.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在药物转运和治疗结肠局部疾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近年来的研究概况,并对结肠靶向药物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陈重 《中国药业》2002,11(2):76-77
通过查阅献资料,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口服结肠靶向药给系统的研究情况,介绍了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的概念及其优点和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几种类型:pH依赖型,时滞释药型,菌群触发型及其使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  杨芳  齐香君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2):995-998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在治疗肠道疾病方面具有使用方便、结肠部位药物浓度较高的优点;其应用类型有3种:利用结肠特殊生理特性、靶向免疫调节细胞和生物黏附原理的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现对此3种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制备和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难吸收的药物分子在结肠内可提高生物利用度,主要由于结肠部位的吸收环境对药物变化和强度影响要比在胃和小肠内小得多,此外,结肠对药物具有较长的延迟时间和对药物的高敏感性,这促进了难吸收药物的吸收,这些优势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药物分子能成功的向结肠部位传输,避免胃肠道环境破坏,最后在结肠近端将药物迅速释放,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对药物分子传输到结肠的药剂学方法进行综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11.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由于能改善结肠局部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而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口服给药系统设计方法的不断发展显著提高了药物在结肠部位的生物利用度,然而,要使药物在发病期能够发挥治疗效果,还须关注到结肠炎症时胃肠道出现生理条件变化的影响。纳米技术已经作为提高药物在结肠炎症病灶区摄取的新策略而应用于口服剂型设计中,本文主要介绍该纳米给药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特点、当前制剂学手段进行介绍与分析,认为结肠靶向给药对便秘、结肠炎、大肠癌等肠道疾病的治疗以及蛋白多肽药物的口服给药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极具前景的新药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具有明显的靶向定位性、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降低药物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常用于提高炎症性肠病和结肠癌的治疗效果。复合型OCDDS较单一型OCDDS具有靶向性好、局部刺激小和药效高等优势,近年来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复合型OCDDS在结肠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OCDDS的深入研究和结肠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制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复方低分子肝素口服结肠靶向给药胶囊。方法:通过考察颗粒的流动性、吸湿性,筛选复方制剂的最佳处方。从外观性状、装量差异、含量测定、体外溶出试验4个方面对制得胶囊进行质量检查。结果:筛选出最佳处方为可溶性淀粉:糊精:低聚木糖质量比为2∶3∶3;建立了天青A法测定低分子肝素含量,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所制得的胶囊在人工胃液及在pH 6.8的人工肠液中不崩解,在pH 7.8的人工肠液中快速崩解释放。结论:所研制的复方低分子肝素口服结肠靶向胶囊符合规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CDDS)药物释药性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文献,对OCDDS药物释药性的体内、外评价方法进行归纳。结果:体外评价是处方筛选和优化的主要手段,包括加入人工胃液、人工小肠液、人工结肠液等释放介质的传统型释放度测定法和在释放介质中加入大鼠盲肠内容物或人体排泄物的非传统型释放度测定法;体内评价是衡量产品质量、处方工艺合理性的标准,主要由测定药动学参数的动物模型研究实验和直接观察制剂在人体内的转运与释放过程的γ-闪烁扫描法组成。结论:释药性的体内、外评价方法能够反映OCDDS药物的释放行为,但由于人体胃肠道环境复杂多样以及体内、外相关性差异等,对其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结肠靶向给药(CTDD)系统的相关进展全面综述,探讨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19种期刊25篇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中药CTDD系统包括pH依赖型、时间依赖型、微生物酶解型、生物黏附型、压力依赖型、脉冲型和联合应用型。结论中药CTDD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中药指标成分、体内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需加强。  相似文献   

17.
付帮翠  张芸  郭苗苗  徐丹 《中国药师》2012,15(5):633-636
通过纳米技术将药物直接纳米化或包封于纳米载体后进行结肠靶向给药,可使药物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前端不释放药物,直至将药物运送至回盲部才释放,从而发挥结肠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这一纳米给药技术能消除体内生理环境的作用,防止药物进入结肠靶点前被破坏或降解.利用纳米药物载体比表面积大、界面活性高的特点,通过对其进行表面修饰,还可避免其被体内的免疫系统识别、吞噬,克服体内的"生物屏障",从而实现体内结肠靶向给药[1].  相似文献   

18.
季文 《临床医药实践》2006,15(10):727-730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随着药物制剂向高效、长效、低毒方向发展。靶向或定位释放技术已经成为主要手段之一。OCDDS是通过多种制剂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及小肠内不释放,只有到达回盲部或结肠部位才定位释放药物的一种新型药物控释系统。对治疗结肠局部疾病,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经起的全身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口服结肠靶向糖皮质激素的前体药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清.糖皮质激素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地位不可替代.但长期使用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抑制、代谢紊乱、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近年虽合成了一些局部活性较高的糖皮质激素,如倍氯米松二丙酸酯(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prednisolone metasulfobenzoate,tixocor tol private,布的缩松(budesonide),但对于结肠疾病,效果并不好. 研究证明,提高结肠局部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及降低吸收入血的药物量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或避免不良反应[1].局部用药如通过栓剂、灌肠剂等形式虽可以有效抑制局部炎症及免疫过程,并明显降低其不良反应,但这些局部给药方式仅限于治疗远段结肠及直肠的炎症,而且长期应用造成的痛苦使患者难以耐受.口服结肠定位释放前体药具有结肠定位特异性高、使用方便等优点,成为近几年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报道的结肠定位糖皮质激素前体药所用的递药载体主要有糖苷(包括葡萄糖醛酸苷、葡萄糖苷、苦杏仁苷等)、葡聚糖、多聚门冬氨酸[2]等.其中葡萄糖醛酸苷和葡聚糖效果最佳.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对这两种载体的前体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何应  柳翠敬 《中国药房》2000,11(3):136-137
20年前 ,人们对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吡柳磺胺 (Sulf_asalazine)的作用方式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 ,并且发现口服轻泻剂只有到达大肠后才发挥作用。因此 ,人们对结肠靶向给药产生了兴趣 ,并且不断地开发各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1]。升结肠和大部分横结肠只有口服途径能接触到 ,直肠给药很少能把药物运送到结肠 ,所以发展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中的药物在上消化道中不释放 ,只有当药物到达人体回盲部后 ,才能使给药系统把药物释放出来 ,并且在结肠部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1结肠靶向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