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84例经CT明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0岁以上的患者,Hunt & Hess分级为Ⅱ级26例,Ⅲ级31例,Ⅳ级25例,Ⅴ级2例.出血后6~72 h内,经全脑血管造影共发现89个动脉瘤,立即行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结构,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技术和支架结合技术栓塞.术后给予脱水、扩容、扩血管、腰穿及(或)间断腰大池引流,同时对并存疾病予以治疗.结果 89个动脉瘤,成功栓塞83个,技术成功率93.3%.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良68例,中残7例,重残4例,死亡5例(与技术相关的死亡1例); 结论 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存症多、全身状况较差,介入栓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方法对138例经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开颅夹闭动脉瘤组(60例)、血管内治疗组(56例)和内科保守治疗组(22例)。结果138例患者中60例接受手术夹闭治疗。56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2例内科保守治疗;4例死亡,134例痊愈。结论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动脉瘤多位于前、后交通动脉,常为单发的中小动脉瘤。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采用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患者11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9例,早期(发病48 h以内)行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对照组45例,于发病3天以上行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通过比较两组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率评定疗效。结果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治疗组分别为27.5%和1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8%和26.6%,两组急性脑积水分别为7.2%和11.1%,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颅内压监测下腰大池持续引流能够有效地减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慢性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使用可脱卸弹簧圈(GDC、EDC、DC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破裂出血动脉瘤过程中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处理办法.方法 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病人30例,6例患者同时加用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观察栓塞效果及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4例,而6例腰穿置管患者无一发生血管痉挛.所有患者随访1~24个月,4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病人中度致残2例,其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腰穿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可能对减少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合理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早期显微手术动脉瘤颈夹闭术18例,在清除血肿和成功夹闭动脉瘤后局部使用罂粟碱治疗脑血管痉挛。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2例,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罂粟碱。结果 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总有效率95%。结论 早期外科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可使病人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恶化得到明显改善,对提高病人病情预后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3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介入治疗,方法为将微导管经股动脉插入,使微导管直接进入脑动脉瘤内,行瘤体栓塞。结果 3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成功28例,成功率为90.3%,术后随访未见出血、复发。结论血管栓塞介入是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具有较高的死残率和复发率。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单纯弹簧圈栓塞对大部分囊性动脉瘤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对宽颈、梭形和夹层等复杂动脉瘤,单纯弹簧圈栓塞和显微手术治疗仍较为棘手。近年来,颅内支架系统开始应用于复杂动脉瘤的治疗。由于支架辅助栓塞操作比单纯弹簧圈栓塞复杂,要求对支架辅助栓塞的综合护理以利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支架辅助下栓塞动脉瘤52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龚凯  佟小光 《山东医药》2013,53(2):84-86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经手术治疗的P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小脑出血3例,脑室内出血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4例,以占位为首发症状者2例。12例行介入手术,其中行动脉瘤栓塞6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2例,采用微弹簧圈行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3例,行载瘤动脉并动静脉畸形栓塞术1例;8例行开颅手术,其中行动脉瘤夹闭5例,动脉瘤孤立并血管吻合术3例。1例行动脉瘤夹闭并血流重建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昏迷,3 d后自动出院,死亡。余手术均成功。19例随访1个月~3年无复动脉瘤发。术后瘫痪1例,脑积水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为3分;行动脉瘤并载瘤动脉闭塞术者术后出现吞咽呛咳和轻度脑积水1例,经相应处理后缓解,GOS 5分;行远外侧夹闭动脉瘤的1例术后出现吞咽呛咳、声音嘶哑,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3个月后未见复发,GOS为5分,余患者GOS为5分。结论 PICA动脉瘤未累及穿支血管者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占位效应明显者选择开颅手术,介入与夹闭、血管吻合相结合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随着临床医疗技术和弹簧圈设计的提高,应用可脱性弹簧圈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已日见成熟。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选择弹簧圈栓塞术,甚至有的医院只有在栓塞不能成功的情况下才选择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止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再出血。但即便是动脉瘤栓塞的比较完全,国内外仍然有栓塞后再出血的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和应激反应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并给予全身麻醉下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GB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统一给予常规全身麻醉和介入治疗,但SGB组额外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变化,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应激反应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及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应激反应相关激素胰岛素(In S)、血糖(BS)、β-内啡肽(β-EP)和生长激素(GH)水平均相近(P 0. 05),经手术治疗后72h,SGB组患者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激素水平及治疗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SGB星状神经节阻滞可有效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手术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缓解机体应激反应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与动脉瘤颈夹闭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为Ⅳ~Ⅴ级的a SAH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栓塞组与夹闭组各50例,栓塞组行弹簧圈瘤腔内栓塞,夹闭组行动脉瘤颈夹闭术,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行为功能,比较两组近期疗效、并发症及免疫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整体预后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栓塞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夹闭组(P<0.05);栓塞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治疗后第3天,夹闭组Ig G、Ig A与Ig M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栓塞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Barthel指数明显提高,且栓塞组明显高于夹闭组(P<0.05)。结论弹簧圈瘤腔内栓塞相对动脉瘤颈夹闭术治疗高分级a SAH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对行为功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2.
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球囊和支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磊  徐宁  罗祺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2):2241-2242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因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被发现,死亡率很高。因此,早期处理动脉瘤,使动脉瘤不再破裂是治疗的关键。宽颈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难点之一,单纯应用GDC栓塞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和支架技术为这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我们应用该项技术对9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现将经验进行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4月~2006年12月,我科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或支架技术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95例,男52例,女43例,年龄35~72岁(平均53.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治策略及疗效. 方法 68例60岁以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共发现颅内动脉瘤72个,47例患者(59个动脉瘤)接受栓塞治疗,6例患者(6个动脉瘤)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夹闭,7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结果 57个动脉瘤被成功栓塞,技术成功率为96.6%,其中致密栓塞40个(占70.2%),不完全栓塞17个(占29.8%);47例患者中,出院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良好39例(占83.0%),较差7例(占14.9%),死亡1例. 结论 对于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特别是存在颅内动脉瘤者,积极的干预措施如血管内栓塞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据最近的Lancet报道,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直接夹闭,国际蛛网膜下腔动脉瘤试验(ISAT)已提前终止。ISAT对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43个神经外科中心的2143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进行了手术直接夹闭或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对1594例患者随访1年后的结果表明,总的死亡或残疾(改良Rankin评分为3~6分)率为27.2%,手术组为30.6%,血管内治疗组为23.7%(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改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80).观察组予以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腰椎穿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使用Neuroform支架或球囊与瘤颈重塑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20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中,129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瘤颈重塑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78例采用球囊瘤颈重塑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3个月对预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术后6~12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以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78例动脉瘤中,完全栓塞114例,次全栓塞12例,部分栓塞3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完全栓塞69例,次全栓塞9例。Neuroform支架辅助组、球囊辅助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77.2%(98/129)、78.2%(61/78);预后不良率分别为:22.8%(29/129)、20.5%(16/78);病死率分别为:1.6%(2/129)、1.3%(1/78)。术后46例患者接受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Neuroform支架辅助组32例,球囊辅助组14例。影像学随访46例患者中,13例再通,7例影像学好转,26例稳定。结论Neuroform支架或球囊瘤颈重塑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宽颈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栓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17例颅脑损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顾性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后一段时间突发头痛15例(其中11例CT检查提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颅内血肿6例),反复癫痫大发作2例,反复大量鼻衄2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假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分别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6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4例、颈内动脉床突旁段3例、颈内动脉A2段4例.分别采用弹簧进行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覆膜支架、开颅切除载瘤动脉的方法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1例死亡,2例偏瘫,余14痊愈无并发症.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脑损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重要手段;血管内栓塞和(或)开颅手术,尤其前者,是治疗颅内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们在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的基础上,对12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女6例;年龄10~52岁。7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均为一般型囊状动脉瘤;巨大颅内动脉瘤5例,均有头痛、头晕、动眼神经麻痹等神经功能障碍(1例海绵窦段外伤性巨大假性动脉瘤有反复大量鼻衄史)。12例均行脑血管造影确诊,其中7例囊状动脉瘤应用微弹簧圈闭塞瘤体,包括机械性可脱性微弹簧圈闭塞后交通动脉瘤5例、普通钨弹簧圈闭塞床突上段动脉瘤…  相似文献   

19.
陈强  厉艳娟 《山东医药》2012,52(2):44-45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对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治疗,11个颅内动脉瘤中单纯弹簧圈栓塞8个,球囊辅助栓塞1个,支架辅助栓塞2个。结果本组9例康复出院,1例遗留中度神经功能缺失;术后随访6个月~3 a,均未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池积血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后急性脑积水的影响。方法将邯郸市第一医院2014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根据病人有无出现急性脑积水分成研究组(急性脑积水)和对照组(非急性脑积水),针对诊断脑积水病人实施脑室引流术,比较两组急性脑积水发生率、病人脑池不同部位积血量。结果本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0例病人,32例病人出现急性脑积水,发生率为35.5%,两组病人治疗方案、再出血情况、侧别、脑室积血、动脉瘤所处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5个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消除各个因素互相影响,动脉瘤所处位置与脑室积血为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组急性脑积水病人各个脑池脚间池血量最高,其次是右侧外侧裂池底部,与对照组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右侧脑池、中部脑池积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素众多,动脉瘤所处位置、脑室积血可为独立危险因素,由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梗阻性脑积水,因此脑池部位与脑池积血分布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在未发生脑池积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脚间池、右侧外侧裂池底部积血量的增加会提高病人术后发生急性脑积水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